佛教和道教在一個景區的,好像只有嶗山,這是嚴華寺!

佛教和道教在一個景區的,好像只有嶗山,這是嚴華寺!

青島華嚴寺,位於青島嶗山區王哥莊鎮返嶺後村西那羅延山上,屬於佛教臨濟宗。為嶗山中現存唯一佛寺。在明崇禎時(1628--1644)即墨人明代御史黃宗昌捐造,名華嚴庵,亦稱"華嚴禪院",在寺的西邊山上,後毀於兵火。清初黃坦助慈沾禪師重建於今址,1931年改今名。清初重建後,整體建築宏偉典雅,為嶗山古代建築藝術之最,原為四進院落,有殿堂、僧寮、客房130餘間,建築面積2500餘平方米,佔地面積4000餘平方米。

寺廟共四進。第一進原有僧舍12間。第工進為藏經閣,閣中藏有清順治九年(1652年)刊本《大藏經》一部,明人手抄《冊府元龜》一部和明版經典142冊,計1000卷。該經等藏品經郭沫若鑑定,認為是國內珍寶,囑於保護。第三進為正殿。第四進為後殿即大悲殿。華嚴寺極盛時共有殿宇僧寮130餘間,僧侶80餘人。其寺庵佈局嚴謹,結構精巧,殿宇崇宏,雙層歇山,四角飛簷,古樸清雅。華嚴寺前路西設有塔院一座,乃寺中歷代主持藏骨之處。塔頂兩株蒼松緊繞塔身,虯曲多姿,故得名"松抱塔"。寺前澗底西側有一巨石,石上有一圓洞,深不可測,用手拍之如魚鼓聲之,故名"魚鼓礦、旁有清人所鐫"雲穴"兩個篆字。寺後半坡"寂光洞",洞大如屋。山頂一平石,名"望海樓",立於石上,東望大海,明曠無阻。

藏經閣建在4米多高洞形的山門之上,呈方形;閣高8.2米,闊13.8米,深8米。閣中央大應立四稜形石柱,木構架為抬梁式屋頂,是重簷歇山式。登閣遠看,浩浩湯湯的大海直入眼底。西南群峰林立,閣下松竹青翠。從山門到海濱,通有石砌盤道,名為華嚴路,路旁林木茂盛,怪石嶙峋,可坐可依,遊人多在石上題刻。山門外有塔院一處,內有九級磚塔,為該寺第一代住持僧慈沾墓塔。二蒼松幡屈環抱塔身,名曰"松抱塔"。

四周遊廊貫通,環以雕欄,外簷木柱20撐頂,簷角飾"嘲風",兩端飾"螭吻"。前為幕式牆,門窗結合在一起,穿堂門,無後窗,頂披黃綠琉璃瓦,雕甍高約40公分,鏤空雲龍。

抗清英雄於七遺骨埋藏於寺前路西之塔院,正北為大殿,系斗拱單簷雕甍歇山式建築。內尊釋迦牟尼塑像;東西兩廊為禪堂。由大殿側門再拾級而上,又一院落,是為後殿,內尊觀音;側為祖堂,供本寺第一代住持慈沾師。東北角有西式小樓五間;小院內植桂花、牡丹,十分幽雅。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青島市政府設在這裡。

華嚴寺前西側有一塔院,四周環築圍牆,是寺中歷代住的藏骨。院中的一座七級磚塔埋葬著第一代住持慈沾大師,有兩珠蒼松緊繞塔身,虯曲多姿,名"松抱塔",60年代松樹枯死。與磚塔相對的石塔,是第二代住持善和的藏骨處。相傳是農民起義領袖於七兵敗出家,法名善和,圓寂後藏此墓之中。

華嚴寺門前有一條直通海濱的公路,名"華嚴路",是1930年寺僧仁棟鳩工破石條築成。沿路蒼松夾道,翠竹成林;有時,煙靄橫空,白雲嫋嫋,如九天幻境。路旁有石刻"煙嵐高曠"、"東瀛曉色"、"無風海濤"、"蓮池會海"等。

佛教和道教在一個景區的,好像只有嶗山,這是嚴華寺!

佛教和道教在一個景區的,好像只有嶗山,這是嚴華寺!

佛教和道教在一個景區的,好像只有嶗山,這是嚴華寺!

佛教和道教在一個景區的,好像只有嶗山,這是嚴華寺!

佛教和道教在一個景區的,好像只有嶗山,這是嚴華寺!

佛教和道教在一個景區的,好像只有嶗山,這是嚴華寺!

佛教和道教在一個景區的,好像只有嶗山,這是嚴華寺!

佛教和道教在一個景區的,好像只有嶗山,這是嚴華寺!

佛教和道教在一個景區的,好像只有嶗山,這是嚴華寺!

佛教和道教在一個景區的,好像只有嶗山,這是嚴華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