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農民用行動證明種田挺好

寒窗苦讀,金榜題名,跳出農門,是許多農民最樸素的夢想。但福建省光澤縣崇仁鄉金陵村的陳健,大學畢業後,卻放棄北京穩定的工作,回村種地,當起一個職業農民。

1986年出生的陳健,在家排行老二,上有兄下有妹。在北京幹了5年後,陳健回到光澤。他發現村裡雖然有拖拉機耕田,但插秧、收割、噴藥等農活還完全依靠人工。特別在煙後稻搶插期,村民更是迎著星星出門,伴著月亮回家。有些勞動力薄弱的家庭,實在沒辦法,只能讓良田“閒”在那裡。

陳健覺得特別惋惜,於是決定流轉土地,把前幾年攢下的積蓄全部拿出,購買插秧機、收割機等農機設備當一個新型的職業農民。

為了儘快掌握農機技術,陳健積極參加縣農業局舉辦的農機使用培訓班,並自費到建陽、邵武等地觀摩取經,之後又在自家6畝責任田裡嘗試使用機插播種並獲成功。

首戰勝利,陳健信心十足。2014年,陳健與當地6戶村民註冊成立光澤縣新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並將自己流轉來的水田拿出50畝進行機插試驗。秋收後,經過嚴格的比對,使用機插的畝產量最差的都與人工插秧的持平,有些機插田,畝產量比人工的高出50公斤左右。合作社股東之一的吳先春算了一筆賬:機插每畝費用130元,一人操作,每天可播種16至18畝,而人工插秧,熟練工一天最多隻能插1畝,除了工資還得包兩餐飯,每畝最少要260元的開支。

村民看到使用機插費用節省一半,又不耽誤農時,還能保證產量,便紛紛找到陳健,要求加入合作社。2015年,入社成員達50多戶,機插面積增加到400畝。到2017年,凡是周邊機器能開到的地方,村民都與合作社簽訂合約,機插面積近800畝。看到兒子得到那麼多村民的認可,父親主動幫助陳健打理合作社。

隨著加入合作社的農戶增多,原來添置的幾臺農機設備根本無法滿足村民的需求。2016年,合作社依託上級農機補貼,又投入40多萬元,先後購買了旋耕機、各種型號的插秧機、植保機及無人噴藥機,並建起工廠化育秧大棚。同時合作社與村民約定,凡入社村民,所有農機設備免費使用,使用者只要自己購買燃油即可。

“有了機械化,種田變得輕鬆了。插秧有插秧機、割稻子有收割機、灑農藥有無人機,現在只要每畝支付205元,合作社不但包播種,連買稻種、育秧苗都統一承包了。”合作社的陳海龍說。

村民大部分都加入合作社,對那些沒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陳健則把他們的田流轉過來,按年支付租金。對無法流轉的山壟田,陳健就竭盡全力幫助他們。合作社的吳遠儉50多歲,因病無法下田幹活,陳健便把他家2畝田承包下來,除了收他的種子款外,其餘如插秧、噴藥全部免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