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歷史」曹魏名將張遼

雁門郡馬邑(今朔城區)人張遼是三國時曹魏的“五子良將”之一。民國《馬邑縣誌·人物》載:“公為聶壹之後,以避怨改姓,今城東十五里之大夫莊其故里也。鄉人張氏者即其苗裔歟。”

張遼年輕時當過郡裡的小吏。東漢末年,先後隨附幷州刺史丁原、大將軍何進、董卓、呂布。呂布為李傕所敗, 他隨呂布東奔徐州,兼任魯相,當時年僅28歲。

建安三年(198),曹操在下邳(今江蘇宿遷)打敗了呂布,張遼也成了俘虜,但他表現得視死如歸。曹操深愛其才,就任命他為中郎將,賜爵關內侯。後來,屢立戰功升為裨將軍。

建安五年(200),張遼隨曹操破袁紹。後來,曹操遣夏侯淵、張遼率軍圍攻呂布餘黨昌豨於東海郡(今江蘇灌雲),數月未克,而曹軍卻糧草將盡,夏侯淵就和他商議撤軍。張遼對夏侯淵說:“這幾天以來,每次巡視我軍包圍的各個營寨時,昌豨一直注視著我。另外他們射出的箭越來越少,想必是昌豨心中猶豫不決,所以不拼力作戰。我想和他談談,或許能勸他投降。”於是派人對昌豨說:“曹公有話託張遼轉告給你。”昌豨果然出城和張遼交談。張遼對他說:“曹公神明威武,正用仁德安撫四方,先歸附他的人會得到重賞。”昌豨於是答應投降。張遼就單身一人登上三公山(位於安徽無為縣中部),來到昌豨家中,拜會了他的妻子與兒女。昌豨非常高興,就隨張遼來見曹操。曹操遣放昌豨返回,並責備張遼說: “這不是大將的做法。”張遼知道曹操擔心他的安全,於是謝罪說:“我張遼奉行您的旨意,這才是昌豨不敢加害於我的緣故啊。”

後來,張遼隨軍征討袁譚、袁尚,招降緣山諸寇及黑山孫輕,又破遼東柳毅。他歸來時,曹操親自出城迎接,與他同乘一輛車,並任命他為蕩寇將軍。張遼又平定了江夏各縣,被封為都亭侯。張遼隨曹操到柳城(今遼寧朝陽)征伐袁尚時,突然和敵人遭遇。張遼積極主戰,曹操很讚賞他的勇敢,就把自己指揮用的大旗授給張遼。於是發起攻擊,把敵人打得大敗,斬殺單于蹋頓。

曹操又派遣張遼駐守長社。臨出發時,軍中有人謀反,夜間故意引起混亂,並點起火來,全軍紛擾不安。張遼對身邊的人說:“不要動!這不是整個軍營都要反叛,一定是有人制造兵變,想用騷動來擾亂軍心罷了。”於是就命令軍中,凡不參加反叛的人都安靜坐下。張遼帶領數十個親兵,在軍營中央站立。不久就抓住並殺了策動反叛的人,軍隊很快就安定了下來。

張遼英勇善戰,屢建奇功,合肥之戰尤顯威猛。建安二十年(215),東吳孫權趁曹操率兵攻打漢中之機,親率10萬兵馬圍攻合肥,而合肥城內僅有張遼、李典、樂進等率7000多曹軍駐守。此時,曹軍眾將對於戰守,意見不一。樂進、李典等認為敵眾我寡,兩軍力量懸殊,出戰很難取勝。張遼見樂進等不肯出戰,拍案而起說:“曹公遠征在外,若坐等援軍來救,我們早被吳軍擊破。應當乘吳軍立足未穩之時,主動出擊,方能挫其銳氣 ,守住城池。”樂進等聽後,仍猶豫不決。張遼生氣地說:“成敗之機,在此一戰,你們若不戰,我一人也要出戰。”李典雖與張遼不和,這時見張遼如此堅決,也慷慨陳詞:“此國家大事,既然將軍主意已定,奮不顧身,我們怎能不顧大義。”於是,眾將同意張遼徵募800勇士,主動出戰。

第二天拂曉,張遼披甲執戟,大喊:“張遼在此!”率領800精兵衝入敵營。孫權不知虛實,猶豫之間,張遼已如入無人之境,直衝到孫權帳下。孫權見狀驚慌失措,倉皇間登上一個土臺,手持長戟自守。吳軍見張遼兵少,迅速圍上來,密密麻麻地將張遼圍了好幾層。張遼毫無懼色,左衝右突,殺出一條血路,帶領麾下衝出包圍。衝出後,張遼見陣中還有人沒有突圍,又衝入重圍,救出被困的士兵。孫權見張遼殺得起勁,而自己的軍隊皆望風披靡,沒人敢抵擋,又見李典帶人接應,心生恐懼,只好鳴鑼收兵。此戰吳軍傷亡慘重,士氣大挫。

之後,孫權雖持續圍城十多天,但一直未能攻破,只好下令撤軍。當吳軍撤退時,張遼得知孫權與少數將領在逍遙津北岸巡視,立即率兵突襲孫權。吳將甘寧、呂蒙等與張遼奮力拼殺,淩統則率親兵護衛孫權突圍。當孫權等騎馬退至逍遙津橋時,見橋南的木板已被拆除了一丈多,沒法通過。吳將谷利急中生智,在孫權的戰馬屁股上猛打一鞭,駿馬奮力一躍,凌空越橋而過,孫權才得以奪路而逃。

這次戰爭是三國時期魏軍創下的一個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這一戰使張遼威震江東,名揚天下,以至於吳國的孩童啼哭時,父母常常說:“張遼來了!張遼來了!”孩童便不敢再哭。

魏文帝曹丕追念張遼之功,曾下詔曰:“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賊至今奪氣,可謂國之爪牙矣。其分遼、典邑各百戶,賜一子爵關內侯。”張遼之子張虎,後來升為偏將,死於戰陣,張虎之子張統繼任偏將。

(摘自《朔州史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