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觀與客觀:傳統科技企業擁抱還是製造區塊鏈泡沫?

進入到今年,區塊鏈技術無疑成為業內追逐的熱點,甚至有業內開始討論區塊鏈技術對於傳統科技企業的顛覆,即要麼傳統科技企業儘快擁抱區塊鏈,要麼被坐等被顛覆。而從表面上看,某些傳統科技企業(例如微軟、IBM、亞馬遜、谷歌等)確實在“擁抱”區塊鏈,但事實遠非業內表面看到的那般真實和簡單。

主觀與客觀:傳統科技企業擁抱還是製造區塊鏈泡沫?

在此,我們不妨簡單介紹下區塊鏈的特點。其主要包括去中心化、公開透明、安全可靠和開放共識。其中,去中心化是指區塊鏈由眾多節點共同組成一個端到端的網絡,不存在中心化的設備和管理機構。公開透明是指區塊鏈的所有數據信息也是公開的,每一筆交易都會通過廣播的方式,讓所有節點可見。安全可靠是指單個甚至多個節點對數據庫的修改無法影響其他節點的數據庫,除非能控制超過51%的節點同時修改。開放共識是指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到區塊鏈網絡,每個節點都能獲得一份完整的數據庫拷貝。節點間基於一套共識機制,通過競爭計算共同維護整個區塊鏈。可以說,區塊鏈的這些特點幾乎與當下傳統科技企業的技術和商業模式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尤其體現在去中心化方面。

主觀與客觀:傳統科技企業擁抱還是製造區塊鏈泡沫?

提及擁抱,微軟與IBM看起來似乎是區塊鏈技術的大力支持者,比如微軟早在2015年就於其Azure平臺上開放了區塊鏈相關的服務,並於2016年正式開放了它的BaaS(Blockchain-as-a-service)服務;而IBM的區塊鏈項目也早在2014、2015年左右就開始了籌備,並於之後推出了區塊鏈平臺服務。

在此,我們不妨先看看IBM主要(在業內具備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所謂區塊鏈項目。

2015年底,IBM宣佈參加由Linux基金會領頭的開源區塊鏈項目開放式賬本項目(Open Ledger Project)(現更名為超級賬本“Hyperledger”項目);2017年末,IBM區塊鏈與技術合作夥伴Stellar.org和KlickEx Group合作,共同構建新的“跨國支付解決方案”。該解決方案是IBM首次將公共區塊鏈技術用於生產,以促進在多種貨幣體系之間的跨境支付。據coindesk報道,該解決方案是使用Stellar的區塊鏈進行。Stellar的數字貨幣恆星幣是基於Ripple的技術代碼修改創建而來,因此它也是一個支付網絡系統。在恆星支付網絡中,用戶使用恆星幣作為基礎貨幣;今年1月,IBM和康卡斯特(Comcast Corp)旗下的風險投資部門Comcast Ventures將成為幫助企業使用區塊鏈的初創企業投資基金的最大支持者。IBM會為區塊鏈投資基金MState所投資的初創公司提供支持服務,而後者將提供資金。

主觀與客觀:傳統科技企業擁抱還是製造區塊鏈泡沫?

另外,IBM擁有一個由380000人組成的全球性工作人員網絡,其中有一個由幾十個辦公室的1500名員工組成的“小”團隊在研究區塊鏈技術,這讓許多區塊鏈創業團隊都相形見絀。在這些員工中,大多數都在努力擴展IBM專有的區塊鏈平臺,以及開源的Hyperledger Fabric。

再看微軟,早在2015年,微軟就啟動了“Azure 區塊鏈即服務(BaaS)”計劃。該計劃將“區塊鏈”技術引入 Azure,併為使用 Azure 雲服務的金融行業客戶提供 BaaS 服務,讓他們可以迅速創建私有、公有及混合的“區塊鏈”環境;2016 年,微軟宣佈啟動了一項計劃,微軟稱之為“開放的、模塊化的區塊鏈組件”,它被 Azure 所驅動。這個計劃被稱為 Bletchley,它是“用微軟自己的架構方式創建區塊鏈企業生態聯盟”;2017 年 8 月,微軟推出了 Coco Blockchain Framework,這是一個企業級開源區塊鏈基礎平臺,用於構建符合企業標準的機密的大規模區塊鏈網絡。對此,微軟 Azure 首席技術官馬克•拉西諾維奇(Mark Russinovich)表示:“Coco 給賬本構建帶來了另一種方法,為企業提供了所需的可擴展性、分佈式治理和更高的機密性,又不犧牲它們期望的固有的安全性和不變性。”

主觀與客觀:傳統科技企業擁抱還是製造區塊鏈泡沫?

不知業內看了上述IBM和微軟在所謂區塊鏈上的主要項目作何感想?我們看到的是這些所謂的區塊鏈項目的基礎要麼是傳統的中心化的雲計算(例如微軟的Azure);要麼是基於中心化的開源平臺(例如IBM助力開發的Fabric 1.0開源平臺)。

對此,有業內提出了質疑。例如作為Linux基金會Hyperledger項目早期成員,IBM助力開發的Fabric 1.0 算是目前國際上區塊鏈底層開發三大開源平臺之一,在大範圍商業化時,Fabric 1.0 版本無法滿足需求,只是一個“掛著區塊鏈名頭”的開發平臺。至於微軟,基於其中心化的Azure不僅自身就違背了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的特點,基於其上構建的所謂區塊鏈應用怎麼可能擺脫Azure中心化的影子,更讓業內質疑的是,微軟和IBM竟然都在各自中心化的平臺上企圖去構建一個去中心化的平臺(例如微軟的Coco Blockchain Framework和IBM多數所謂區塊鏈團隊擴展自己專有的區塊鏈平臺),這本身就是個悖論,甚至有“掛羊頭賣狗肉”之嫌。

與微軟和IBM相比,亞馬遜雲服務(AWS)則採取了一種謹慎的態度。儘管之前有流言傳出(亞馬遜已經與相關企業合作區塊鏈技術),但是亞馬遜雲服務CEO安迪•雅西在今年年初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的公司年度會議上表示,亞馬遜AWS將不太可能提供基於區塊鏈的服務。而提及原因,雅西的解釋是亞馬遜還沒有看到很多區塊鏈的實際使用案例,以此來證明它的使用範圍比使用分佈式分類賬要寬得多。亞馬遜不會因為一個技術很新潮(不切實際)就去構建它,其更關心的是構建這個技術是否是解決客戶問題的最佳方案。而現實是大部分轉向區塊鏈技術的客戶案例都可以用其他技術來解決,而這些技術都已經在AWS的現有能力範圍內(這似乎從一個側面證明了上述IBM和微軟所謂區塊鏈技術的“掛羊頭賣狗肉”,即傳統的中心化的雲計算本可以解決的問題,非要安上個區塊鏈的名頭)。

主觀與客觀:傳統科技企業擁抱還是製造區塊鏈泡沫?

在此,有業內人士不禁疑惑,緣何同為中心化的IBM、微軟和亞馬遜,對待區塊鏈技術的態度卻迥然不同?其實只要看下目前在雲計算市場,亞馬遜的AWS遙遙領先於微軟的Azure和IBM就很容易理解,亞馬遜自然不會讓目前佔據優勢的中心化的AWS被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所取代,而微軟和IBM則希望藉助區塊鏈的噱頭來賦值自己中心化的雲計算,以縮小與亞馬遜的差距,儘管其實質還是傳統的中心化的雲計算。

至於谷歌,根據市場研究公司CB Insights最近發佈的一份投資報告顯示,在過去的十二個月時間裡,企業投資區塊鏈項目已經創下了歷史新高,而谷歌母公司Alphabet是世界上第二大的企業投資方,其投資過的區塊鏈公司包括Ripple和交易平臺LedgerX,他們都和加密數字貨幣關係緊密,也就是說,谷歌在區塊鏈的動作還是以投資為主,儘管如此,業內對這種投資方依然持懷疑態度,因為他們認為傳統科技企業的介入,可能無法引領真正的創新,甚至有扼殺區塊鏈技術的可能。畢竟谷歌業務支撐的核心也是中心化。

說來也巧,就在以IBM、微軟、亞馬遜和谷歌為代表的中心化的傳統科技企業或拒絕或涉足和進入區塊鏈市場之時,IBM近期進行的一項由來自112個國家的12854位頂級高管(比如CEO、財務主管)參與的調查顯示,大企業才是行業變革的主導者而不是創業公司。該調查指出,在某些行業,數字巨頭(比如谷歌、蘋果、Facebook)的影響力越來越大,72%的人認為最有創新力的老牌企業才是“破壞”的主導力量,IBM指出,發現破壞者,吞噬破壞者,老牌企業變得越來越精明。IBM的這項調查可謂為上述傳統科技企業進入區塊鏈的最終目的作了很好的總結。

如果說上述是傳統科技企業進入區塊鏈市場所帶來的對於區塊鏈技術未來發展的客觀影響的話,那麼近期發生的與區塊鏈技術相關的區塊鏈企業自身和傳統企業採用區塊鏈技術發生的事實則是主觀上對於未來區塊鏈技術發展的影響因素。

眾所周知,自2014年以來,Ripple就一直向外解釋其“分佈式”共識機制。但從其公佈的圖片來看,這似乎是一個反覆的過程——先由服務器提出請求,如果滿足法定條件,節點就只會接受這些請求。其中,服務器80%的閾值被認為是一個關鍵層級,一旦超過這一閾值,節點就會將該請求視為終止。雖然這一圖片描述了整個過程的一些複雜性,但在BitMEX看來,其可以被概括為——幾乎沒有揭示Ripple所謂的“分佈式”共識機制的實際運作方式。同時,根據 BitMEX 對 Ripple 向外公開的交易信息和發幣紀錄的分析,其發現瑞波幣早期的分類賬本中似乎遺失了32570個區塊,並且節點無法修復並獲得這些數據。這也意味著,將無法審核 Ripple 的整個區塊鏈和 1000 億個瑞波幣的完整路徑。

主觀與客觀:傳統科技企業擁抱還是製造區塊鏈泡沫?

與此同時,今年1月份,美國老牌攝影器材製造商柯達宣佈和Wenn Digital公司合作發佈柯達幣(Kodakcoin)發佈了自己的比特幣礦機和發幣計劃及KodakOne區塊鏈,可就在不久後,對沖基金公司Kerrisdale Capital發佈了一份長達22頁的報告,報告中顯示,柯達公司瀕臨破產,實行區塊鏈計劃只是為了更好的售賣公司股票(自聲稱自己的區塊鏈後,柯達的股價漲了3倍)。

主觀與客觀:傳統科技企業擁抱還是製造區塊鏈泡沫?

首先是將圖像通過區塊鏈的形式進行加密,並不能更好地保護知識產權。儘管柯達區塊鏈計劃的負責人一直強調,“區塊鏈可以為所有權提供一個永久的證明”,但這在圖片領域並不適用。試想一個場景,如果一張照片稍微調整以下分辨率或者對比度,這些細小的變化區塊鏈並不“知道”;其次是柯達不會將所有圖像存儲在區塊鏈中,會佔用太多的數據並降低性能。相反,是將在區塊鏈中存儲圖像的散列,這意味著門戶網站將需要單獨的系統來存儲實際圖像。區塊鏈專家表示“解密區塊鏈賬本的計算成本很高,索引很差,而且他們沒有現代數據庫軟件的優勢。”通俗來說,這是不切實際的,每次有人需要更多的搜索結果時,就需要解密整個柯達區塊鏈,相反,柯達可能會使用一個快速的數據庫引擎,可能被分割(分區) 本地化,並在Amazon AWS中託管。

不知業內看了上述這兩個實例有何感想?我們看到的是,不管是區塊鏈企業本身還是採用區塊鏈技術的傳統企業,都在有意或者無意間迴歸到了中心化,例如Ripple的偽“分佈式”和柯達的KodakOne區塊鏈因為成本和技術等原因最終要依靠傳統的中心化Ripple服務器的亞馬遜的AWS。這一來說明區塊鏈技術本身就相當不成熟;其二是在某些實際應用中成本和技術均沒有保證(相對於中心化);最後是區塊鏈技術本身是否被真正採用和驗證對於客戶基本無解。如此現實之下,傳統科技企業無論是從與區塊鏈企業合作的角度(例如上述IBM合作的Stellar.org採用的就是Ripple的架構),還是其服務客戶的角度,無疑是噱頭遠遠大於實質。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鑑於區塊鏈技術無論是從資金還是最終的技術推廣與實施,均需要傳統科技企業的支持和參與,但由於傳統科技企業中心化思想和商業模式根深蒂固,加之區塊鏈技術和企業本身的極度不成熟和客戶在應用過程中對於中心化模式的迴歸,傳統科技企業的所謂擁抱,其實只是形似神不似,最終區塊鏈技術很可能在這之中被中心化同化,即中心化以區塊鏈的名義出現,區塊鏈技術有名無實,並形成真正的泡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