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創造了那些幾億人都在用的 App

是谁创造了那些几亿人都在用的 App

我們這一代的創業者到底和前人有什麼不同?資深媒體人李翔分享了他對青年創業者的觀察。在他看來,今天崛起的這批同代人正在打破傳統的創業次元壁,破除以往人們對國內創業者的一系列偏見,比如“高大上”與“接地氣”的粗暴劃分,比如對他們創新能力的詬病。輸贏不再是唯一目的,他們關心用戶體驗,積極拓展商業競爭中的遊戲邊界。

文丨 李 翔

來源丨單讀(dandureading)

1

今天的創業者在玩一場無限遊戲

長久以來,包括我在內的商業觀察者,也包括關心中國商業世界變化的人,對中國的企業家和創業者,會有一個簡單粗暴的劃分:一類非常高大上,他們主要集中在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做的產品也都更“高大上一些”。包括 CEO 本人,我們經常在各種媒體見到他們,大家也相對更熟悉;另一類可以說是非常接地氣,這些企業家從三四線城市起步,到今天公司總部也仍然放在三四線城市。

但正因為如此,他們非常熟悉絕大多數用戶的需求,能夠憑藉這種洞察做出打動用戶的產品跟服務,取得商業上的成功。這些產品我們在座很多人可能沒有聽說過,只有到三四線城市旅行的時候,或者春節回家的時候偶爾能看到。

是谁创造了那些几亿人都在用的 App

小城街景

這種“高大上”和“接地氣”的粗暴劃分甚至會延續到互聯網領域。我有一個朋友就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他把互聯網創業者分為兩類:一類是高大上的,從美國硅谷回來,按硅谷的規則在中國創業;另一類非常接地氣,他們為了瞭解用戶,甚至到富士康工廠做臥底。

2

精英“接地氣”起來誰都擋不住

在這個朋友的論述邏輯裡面,前者,也就是從硅谷回來的高大上的創業者,會因為他們對中國本土用戶的陌生而導致失敗。但最近一兩年,我有一個非常深刻的感受就是,這種認知正在被顛覆。因為中國市場實在太大,中國的用戶實在太多元、太豐富,用不是那麼正面的話叫發展不均衡。曾經有一種說法非常流行,說中國這條巨龍的龍頭已經到 21 世紀,但是龍尾仍然停留在刀耕火種年代。

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的人均收入、消費水準,繁榮程度,已經同全球最繁榮的城市相差無幾。但只要走到低線城市和鄉村地區,甚至有人說走出北京的五環,我們看到的就是另外一個非常陌生的國度。這也是早年很多人對進入中國跨國公司最多的忠告:不要把中國僅視作一個市場,而是看作好幾個市場,分別制定市場策略。

總之,正是因為每一個創業者的成長背景、受教育背景以及自身經歷的不同,對不同用戶理解程度的不同,才會出現這種典型的偏見:“高大上”和“接地氣”。有些人非常擅長為大城市的用戶提供產品和服務;有些人非常擅長為三四線城市更大規模的用戶提供產品和服務。

是谁创造了那些几亿人都在用的 App

在創客空間討論的創業者們

不過,新一代的創業者其實已經顛覆了“高大上”和“接地氣”這種簡單粗暴的劃分。舉個例子,中國用戶量最大的兩個應用:快手和拼多多。快手是一個短視頻平臺,拼多多是一個電商公司,很多人會用“魔幻”來形容這兩家公司。

這兩家公司的產品和服務足夠接地氣,創始人的背景履歷卻非常精英化。比如快手創始人兼 CEO 宿華,清華大學畢業,在谷歌工作近兩年,然後才回國創業。拼多多創始人兼 CEO 黃崢,本科浙江大學,隨後去美國讀碩士,2004 年加入谷歌。我今年年初開玩笑說,可能很多人會非常吃驚,中國用戶量最大的兩個應用,都是從谷歌回來的人創辦的。他們的用戶規模大到什麼程度呢? 17 年年底快手的日活用戶已經達到 1.2億,這意味著每天有 1.2 億的用戶在這個 App 上花費 40 到 50 分鐘的時間。

這兩個創始人都接受了非常精英的教育,遵循的也全是硅谷的規則。他們在中國創辦了兩家公司,但並不妨礙他們對一個超大規模用戶群的深刻洞察,並且非常成功。有一個詞語叫“擊碎次元壁”,宿華和黃崢都是擊碎次元壁的典型。

如果我們順著這條線索再往後看,我們其實能看到一代新的中國商業精英的崛起。他們和我的年齡相仿,都出生在 1980 年前後,與我之前採訪過的很多中國商業精英相比,像柳傳志、張瑞敏等等,他們的個性更加鮮明,特徵也為更為明顯。他們創辦的公司用戶量都非常龐大,估值都非常高,達到了百億美金的規模。其中程維創辦的滴滴出行,估值接近 600 億美金,是全世界最大的未上市的創業公司。

是谁创造了那些几亿人都在用的 App

滴滴位於硅谷的美研總部

這就是他們第一個共同點:他們絕大多數人都接受過良好的精英教育,都對硅谷的模式和遊戲規則非常熟悉,其中一些人還有過大公司的工作經歷;他們開始創業時,選擇的都是硅谷的模式,藉助風險投資的支持,迅速擴大規模;與此同時,他們又都擁有著對海量用戶的洞察。開玩笑地說就是,一個精英接地氣的話,確實誰都擋不住。

3

技術沒有完整、獨特的價值觀

第二個特徵是,這一批創業者,他們的思考能力和學習能力都相當強,而且都擁有自己比較獨特、相對完整的世界觀。當然了,這種世界觀未必和我們已有的、所習慣的世界觀相吻合。比如他們中絕大多數人都是理科生、工程師出身,更推崇技術、理性、算法。

快手被大家注意到的一篇文章叫《中國底層殘酷物語》,很能體現出世界觀的衝突。快手 CEO 宿華的世界觀是,希望藉助技術的方式去平等記錄每一個人,讓此前很多沒有機會被記錄的人,也能用短視頻記錄下來。用快手的話說,生活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每個人的生活都值得被記錄。他不認為只有精英、明星值得被記錄,這是一種注意力的不平等,他希望藉助技術的手段消弭這種不平等。這就讓快手上呈現出的短視頻,同我們平常在電視、門戶網站上看到的內容完全不同。不再是光鮮亮麗的內容,而是真實甚至有些誇張的內容。

拼多多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大家使用過這個 App ,相信很多人會被它推送的產品,包括產品的價格嚇到。拼多多不是那些經常逛天貓、京東的電商用戶,去逛奢侈品商場的用戶所能理解的。這也是 CEO 黃崢經常講的一句話:“拼多多是少數人的消費降級,卻是絕大多數人的消費升級。”因為很多中國用戶根本沒有吃過火龍果,他們就以非常便宜的價格把火龍果推送給大家。

是谁创造了那些几亿人都在用的 App

4

他們是天生長在全球化上的公司

第三個特徵,他們真的是非常全球化的一代。

我記得許知遠當年寫過一篇文章,他把 1970 年代前後出生的人視為全球化的一代,但到今天這一批創業者身上這點就表現得尤為明顯。比如說當年全球化對中國第一代領先的公司聯想、華為而言,其實是非常吃力的,但對現在這批公司來說卻是自然而然的。這跟創業者接受的教育有關,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會流利的英文,熟悉硅谷的思維方式,跟他們的業務表現也有關係。今天,像滴滴和今日頭條這樣的公司,擴張已經非常兇猛,比如滴滴在當年同優步競爭的時候,就用資本手段在全球範圍內組建了一個反優步聯盟。

更為驚人的是一些遊戲公司,因為蘋果的 ios 商店、谷歌的安卓商店以及包括 Facebook 和推特這樣的全球性社交網絡,提供了絕好的內容分發平臺。一家中國的遊戲公司,他們的第一款遊戲很可能最早發佈在日本的 App store,超過 80% 的營業收入來自 Facebook 這樣的開放平臺。當然也因為風險投資的緣故,他們都是美元架構,他們的投資人也都是全球性的投資人,這也有利於他們在全球擴張。我剛剛提到的滴滴就是一個例子,甚至有傳言現在軟銀的 CEO 孫正義正在推動優步和滴滴在全球的合併,合併後顯然又是一家巨無霸公司,在中美兩個市場都將佔據重要地位。

5

他們是集體創新的一代

第四個特徵是這些公司可以說是第一代集體創新的公司。

之前的中國企業家們都很厲害。第一代的聯想、海爾、吉利,他們的創始人柳傳志、張瑞敏、李書福都非常值得尊敬。這些公司是如何變成全球領導者的呢?一個很重要的路徑是:在全球產業變遷和大洗牌時,通過在世界範圍內的收購,成為全球領先公司。比如聯想通過收購 IBM 的 PC 業務,成為全球最大的個人電腦製造商。海爾收購了通用電氣的家電部分,它也是全球最大的白色家電製造商。吉利則收購了沃爾沃,在 2018 年,李書福還成為了奔馳的重要股東。

是谁创造了那些几亿人都在用的 App

谷歌公司內部

6

新的遊戲規則是擴展邊界

第五個特徵,是我個人非常佩服的特點,就是這批創業者真的是在玩一場“無限遊戲”。

這個說法出自《有限與無限的遊戲》這本書。書裡把遊戲分為兩種:一種是有限遊戲,目的是分出輸贏,結束遊戲,這是商業競爭中最常見的形式;另一種是無限遊戲,目的是擴展邊界,讓遊戲繼續。

我們看到新一代領先的公司,都有非常強烈的這種特質。前段時間美團進入打車市場就是一個例子,它不斷擴張,圍繞著生活服務,進入到旅遊、酒店、打車;滴滴在沿著汽車產業向上下游擴展;餓了麼在被阿里收購之前,其實在新零售如便利店、無人貨架上都有很深的佈局;今日頭條在內容的各種形態上都在佈局,比如圖文閱讀、問答、短視頻等。它們不是那麼著急要分出勝負,而是在不斷地拓展邊界。

所謂無限遊戲其實有一個大的背景,就是資本的耐心。這也是這一代創業者的幸運之處,資本可以允許一家公司在不考慮盈利,甚至虧損的情況下,完全以用戶體驗為中心,去擴張自己的業務。當然,前提是你的資產速度要滿足投資人的期待。

是谁创造了那些几亿人都在用的 App

《有限與無限的遊戲》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好文再讀:

《如何把一款小零食迅速賣到1個億》

掃描二維碼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