祺祥這個年號為什麼被棄置不用了?

西溪叢語

文/搞哥讀史

同治皇帝,是清朝入關後唯一一位擁有過兩個年號的皇帝,一為“祺祥”,二為“同治”。不過祺祥這一年號,還沒來得及正式使用,就被清朝官方給廢棄了。

廢棄的原因很簡單,咸豐皇帝死後,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大臣勢力與太后恭親王勢力發生權力爭鬥,並在祺祥政變中失敗被殺。“祺祥”這個年號,是八位顧命大臣起的,他們失敗後,這個年號也與他們一道,被勝利者丟進歷史的垃圾堆了。

一、

“祺祥”一詞,出自《宋史·樂志》,“不涸不童,誕降祺祥。”有吉祥如意的含義。我們知道,自道鹹以降,大清面對內憂外患不斷。咸豐駕崩時,剛剛結束第二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內亂還未平定,確實需要起個吉祥的年號轉轉運。顧命大臣選這兩個字當年號,倒也無可厚非。

不過,在恭王那邊的人看來,“祺祥”這兩個字,就起的不怎麼好了。比如周祖培的西席李慈銘就評論道:

“元號又用‘祺祥’二字,無論文義不順,且‘祺’字古無用者,‘祥’字唯宋少帝‘祥興’用之。嗣子幼衝,自不知所檢擇,而廷臣亦無有言者,豈真國威所劫乎?不學之弊,一至於此,嗚呼,國家可無讀書人哉。”

在顧命大臣的政治對手看來,“祺祥”年號,不但不吉祥,而且還顯得不學無術。所以兩宮太后和恭親王奪權後,“祺祥”便不能再用,而改用了寓意兩宮太后同朝而治、垂簾議政兼而有之的“同治”年號。

二、

“祺祥”年號雖未正式使用,但八位顧命大臣曾一度下令讓戶部製造祺祥通寶和祺祥重寶銅錢,並且流通了一段時間。

當時,英法聯軍佔領北京,又傳聞遠在熱河避難的皇帝病重,一時弄得人心惶惶。京城的奸商趁機與貪官勾結,濫發銀票,造成北京物價飛漲。肅順等人趕製新錢,是為了儘快廢除濫發的銀票,用足兩的“祺祥通寶”代替,以平抑物價。

祺祥政變發生後,祺祥通寶和祺祥重寶被清廷回收,但仍有一部分留存了下來,成為了一種比較罕見的錢幣收藏品。


搞哥讀史

明清皇帝大多隻有一個年號,因此與明朝之前的皇帝不同,明清時期的皇帝一般可以直接用年號來識別,比如永樂皇帝,崇禎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等,但是在明朝以前,因為皇帝所使用的年號太多,所以我們只能用諡號來進行分別。不過在明清時期有兩個皇帝是使用了兩個年號的,一個是明英宗(先後使用了“正統”和“天順”兩個年號),一個就是清朝的同治皇帝(使用了“祺祥”和“同治”兩個年號)。

祺祥這個年號聽起來並不比同治這個年號差,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是更好聽,更有象徵意義的。但是同治帝這個年號只使用了很短的時間,一個月都不到。原因是什麼呢?

咸豐帝去世後,留下八個輔政大臣,其中包括肅順、載垣、端華、穆蔭等,祺祥這個年號就是八大臣擬定的,從字面來看,八大臣或許是對年幼的同治帝給予了很高的期望。

因為八大臣與慈禧太后、恭親王之間存在著很深的矛盾,所以在八大臣回京後,以慈禧為主導,發動了政變,處斬了肅順等人。因為發生政變的時候,同治帝使用的還是祺祥政變,所以這場政變又被稱為“祺祥政變”。

政變發生後,慈禧太后等主導改變了八大臣的許多內外政策,其中就包括改年號,年號從“祺祥”改成了“同治”,而之所以使用“同治”這個年號,與慈禧太后、慈安太后共治有很大關係。不過,同治帝是一個苦主皇帝,年紀19歲就駕崩了。


青年史學家

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一朝天子一朝臣。

對於題主所說的年號,恐怕也是適用於此

公元1861年8月22日咸豐帝駕崩於承德避暑山莊,享年31歲,遺命其子愛新覺羅·載淳繼位,當年愛新覺羅·載淳只有6歲,以戶部尚書肅順、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協辦大學士及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領侍衛內大臣景壽為輔政大臣,號稱八大臣。

八大臣擬定載淳的年號為“祺祥”。

卻不料,隨後政治嗅覺和慾望極其強烈的載淳生母--時年27歲的葉赫那拉氏勾結咸豐帝的六弟---恭親王奕訢發動政變,政變得到了大學士賈禎、周祖培、戶部尚書沈兆霖、刑部尚書趙光的支持,握有兵權的僧格林沁、勝保等人的支持。

1861年十一月二日,兩宮太后將載垣、端華、肅順等革職拿問,罷景壽等軍機大臣職。辛酉政變成功,很顯然,八大臣擬定的“祺祥”年號已經是過去的歷史了

,大學士

周祖培揣摩上意,上書廢止“祺祥”年號,改用“同治”年號。

“同治”,表示兩宮太后臨朝同治之意。慈禧太后一聽十分高興,特頒諭旨,以第二年為同治元年,並命停鑄“祺祥”錢,改鑄“同治”錢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