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劉基為什麼只分了一個伯爵?

互助歐巴

朱元璋,一個社會底層出身的放牛娃,帶領幾個淮西農民兄弟,用15年時間擊潰了不可一世的大元朝,開創了大明近300年基業。

作為大一統的王朝開國皇帝,在洪武三年,北伐取得成功,元朝被趕往漠北,中國本部400年後再度統一。創下了這樣的偉業,朱元璋和他的功臣團隊都很高興。攀龍附鳳十多年,終於開國一統江山了,功臣集團都開始盤算著能得到什麼樣的分封了。

分封實際是一次年終獎發放過程,公開透明,要做到完全公平也不可能。劉邦就曾為分封的事頭疼過,他的嫡系人馬認為蕭何居功第一,他們在戰場征戰的人不服。劉邦還不得不講“獵狗”、“獵人”的大道理,還用蕭何把全家男丁數十人都送到了劉邦前線戰場的事來堵住悠悠眾口。最後,張良用了一計,封劉邦最恨的一個老家人雍齒為什邡候,才穩住了眾將的猜忌之心。

可見,分封不只是皆大歡喜,實際是拼資歷、拼功勞的戰場,爾虞我詐,是非之地,需要綜合考量,人際關係、派系、功勞、資歷等,儘量做到公平服眾。

鑑於以往朝代分封的經驗教訓,朱元璋開始他的功臣團隊的封賞工作。與劉邦一樣,朱元璋的團隊也有幾個特點:以徐達、李善長為首的鳳陽元從團隊、以劉伯溫、楊憲為首的浙東團隊、還有其他在朱元璋攻戰過程中不斷加入的其他成員。

從封賞的順序和爵位來看,朱元璋待鳳陽元從團隊不薄,給予了高官厚祿,賜給他們大量土地,也算對得起他們長年的出生入死。韓國公李善長做中書省左丞相,魏國公徐達做右丞相,曹國公李文忠做軍隊一把手(大都督)。當時的詩人貝瓊眼中看到的達官貴人多半是安徽人,“兩河兵合盡紅巾,豈有桃源可避秦。馬上短衣多楚客,城中高髻半淮人。”

這些淮西勳貴,從龍之人,朱元璋一口氣封了6個國公,28個侯。輪到劉伯溫時,只封了一個伯爵,俸祿只有240石,比起同為文官的汪廣洋都要少1/3。朱元璋不是經常說劉伯溫是“吾之子房”嗎,怎麼到了分封時就這麼吝嗇了呢?

其實,從分封人員來看,有2個特點:

1、軍功封爵。百代皆承秦制,秦朝制定的爵位制度,就是無軍功不得封爵。朱元璋起義以來,大大小小的仗數不勝數,軍人以首擄率獲得爵位,公平公開公正,沒有什麼疑義。

2、元從集團封爵。朱元璋老家人跟隨朱元璋征戰多年,基本都佔據了朱元璋軍政集團的首要位置。胡惟庸因辦差得力,被朱元璋相中,以老家人的身份快速晉位中央。劉伯溫顯然不具備這樣的先天條件。

所以,劉伯溫被封伯爵,可能會有以下幾個考慮。

其一,劉伯溫資歷尚淺。

劉伯溫加入朱元璋團隊是在1359年,朱元璋已經佔穩了南京,開始分兵攻略浙東了。一開始請劉伯溫,他還不樂意。劉伯溫是元朝的進士,當過元朝的命官。後來朱元璋採用非常辦法,“請賢”才把他請來的。在朱元璋元從集團中,劉伯溫資歷最淺,對於處於上升期的朱元璋來說,劉伯溫的加入是錦上添花。本來朱元璋就是因為劉伯溫名聲在外,要展現出新王朝“尊賢禮賢”的胸襟請來的。

其二、朱元璋本人文韜武略,劉伯溫功勞不顯。

劉伯溫見多識廣,是朱元璋團隊中學歷最高的,朱元璋也時常找劉伯溫諮詢大事,史載“上召,輒屏眾人,密語多時”,劉伯溫給朱元璋定下的計策也多屬奇計,佐朱元璋平天下,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雖然對劉伯溫說過“吾之子房也”的話,對汪廣洋也說過這樣的話,這可以算作一種口頭表揚吧。朱元璋本身就是文韜武略,不管是統兵作戰還是運籌帷幄,他都是一個天才的領袖,個人能力非常強。在朱元璋遇到的各個關鍵節點上,劉伯溫也確實出了很多奇謀,但是正因為朱元璋本人也具備這種能力,所以在給他們記功上就不怎麼上心了。

這與劉邦對張良不同,劉邦實際上個人才能並不是十分突出,劉邦的最大的優勢是他捨得給予。

其三,氣質秉性不同。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朱元璋再開一統,自然需要有海納百川之胸襟,容納天下英才。不過,朱元璋本人出身寒微,這些跟著他的兵將們,大多也是大老粗。好容易有一個文官李善長,他的學歷也只是秀才。劉伯溫少年成名,飽讀詩書,堪稱浙東大儒,在氣質上與這些來自社會底層的草莽截然不同。和而不同,並不是誰都能做得到。劉伯溫在朱元璋團隊裡並不是十分受待見,這一點朱元璋心知肚明。如果劉伯溫封賞過高,會引起朱元璋元從團隊的強烈反彈。這與劉邦封雍齒是不一樣的,雍齒只是對劉邦有仇;而劉伯溫卻讓朱元璋以下的各個元從人員都產生了恨意。朱元璋分封的時候,不能不考慮團隊的穩定性。

其四,朱元璋的不信任。

劉伯溫本來想當左丞相,這從他洪武三年後返回家鄉的一些懷才不遇的詩篇可以看得出來。朱元璋諮詢過劉伯溫,誰當丞相合適?劉伯溫無奈,只好說了幾個人,汪廣洋、胡惟庸等。如果朱元璋真的想讓劉伯溫做丞相,幹嘛還要出語試探?因此朱元璋實際上並沒有把劉伯溫當作理想的左丞相人選。其背後的原因,則可能是團隊和諧、猜忌、不放心等等。那麼,朱元璋再分封功臣時只封了一個伯爵,也就可以理解了。

其五,明朝爵位不濫封。

除了開國分封,大明王朝300年來,文官因軍功得爵者,只有3個人。分別是王越、王驥、王陽明,其他文官再怎麼厲害,都沒有得到封爵,這是從朱元璋時代就立下的規矩。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淮西集團因為封賞高,恣意妄為,多有不法,已然形成了政治勢力,尾大不掉,朱元璋屢興大獄,廢殺了很多功臣。劉伯溫因為只是一個區區伯爵,反而謹小慎微,不敢有不滿,得以頤養天年——也有說法是被胡惟庸毒死,朱元璋也因此治罪胡惟庸。


而知而行

劉基劉伯溫,思維縝密,足智多謀,是朱元璋統一天下,建立大明王朝的開國第一謀士。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其中有六人被封為國公,二十八人封為侯,兩人為伯爵,這兩名伯爵中,其中有一個就是誠意伯劉伯溫(在古代,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最高為國公,最低就是男爵)。

劉伯溫,朱元璋對劉伯溫可謂是信任而又拜服,曾稱讚劉伯溫是“吾子房也”。他對明朝的創建做出了極大的貢獻,說功勳彪炳不為過,比漢初三傑的張良一般無二,為何待遇如此之低呢?

無疑,劉伯溫功勞和賞賜不成正比,其背後,肯定有朱元璋的可以打壓。可是,為何朱元璋要刻意打壓呢?在溫小二看來,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劉伯溫的權謀之學,令朱元璋忌憚不已。

劉伯溫博覽群書,精通象緯之學,運籌帷幄,堪稱一代帝師。從龍灣之戰到救安豐,朱元璋能想到的,劉伯溫想到了,朱元璋不能想到的,他也想到了。就這樣的一個人,精通權謀,取天下時用之,可取得天下後,就是忌憚了。

當年劉伯溫勸自己不要去救韓林兒,這件事更是彰顯其厚黑備至,這樣的人,朱元璋豈能不忌憚?

第二,朱元璋的鄉土情很重。

朱元璋的鄉土觀念很重,從明初的開國功臣就能看出一二,朱元璋在用人上,有著十分明顯的地域的遠近。在洪武年間,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集團和浙東集團展開了激烈的權力之爭,而劉伯溫就是浙東集團。而在冊封前夕,浙東失敗爭權失敗。在劉伯溫受封伯爵後不久,他很快被“賜歸老於鄉”,徹底離開政治舞臺。

第三,劉伯溫跟隨的時間太短。

劉伯溫並不是一開始就追隨朱元璋的,他以前是元朝的進士,仕途不順便蟄居了起來。直到1360年才出山輔佐朱元璋,到1370年冊封時,劉伯溫也僅僅追隨朱元璋十年。而徐達李善長這些人,可是追隨朱元璋南征北戰二十餘年,同生共死,這是劉伯溫所不能具備的!


以上。


木劍溫不勝

公、侯、伯、子、男周制五等爵位,“伯”為三等,低嗎?晉、魯、齊、衛等國君為侯爵;秦、鄭、燕等為伯爵;楚、吳、越等為子爵……楚吳越等稱王,屬於僭制。

漢襲秦制,設王、公、侯三等爵位。侯分縣侯、鄉侯、亭侯、徹侯(武帝改徹侯為列侯)等級別。諸葛亮封武鄉侯,爵位低於縣侯,高於亭侯,屬三等二級爵位。死後被劉禪追諡為忠武侯,東晉朝廷又追封其為武興王,故後人常尊稱諸葛亮為武侯、或諸葛武侯。


朱元璋稱劉伯溫為“吾之子房也”,比之為張良。洪武三年封誠意伯,歲祿240石。武宗正德九年追加太師,諡號文成,後世稱文成公。

明朝為避免元代爵位封賜的泛濫,洪武三年定封爵制,設公、侯、伯三等,罷子、男爵位。

古代爵位,不是官階職稱,而是工資等級。明代伯爵歲祿在1000到700石。而劉伯溫歲祿僅240石,也是其一再謙辭不允情況下勉強受之。朱元璋授予他的職位是: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館學士、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洪武四年,劉伯溫61歲,辭官還鄉。

明朝在開國功臣中祿制分四等,開國輔運、奉天靖難、奉天翊運、奉天翊衛。按朱元璋授予劉伯溫的卻是“開國翊運守正文臣”,其爵位應在僅低於或等同於侯爵,高於其它伯爵。這也符合洪武十年後,確定侯爵高於伯爵的祿制。(不過那時劉伯溫已經死四年了。)

諸葛亮在劉備稱帝后,領丞相職、錄尚書事,張飛遇害後又領司隸校尉一職。因大業未就,興兵南征、北伐,死於公職。而劉伯溫卻死於胡惟庸的暗算,和朱元璋的猜忌。在明人眼裡,以其功績並不比李善長、徐達、李文忠等人低,理應並列為“公”。但因其淡泊名利,或欲明哲保身而引退,才遭人暗算。如果他激流勇進,或者胡惟庸之流還無法加害於他。

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歷史時期的人物定位。如果拋開四大名著的藝術光環,在民間傳奇和文學作品裡,劉基的呼風喚雨、洞察今古、未卜先知的神通,恐怕張良、諸葛亮也要慨嘆——小巫見大巫!


燕北林叢

劉伯溫是朱元璋奪天下的第一謀士,為他出謀劃策,被朱元璋稱為“吾子房也”。但朱元璋登頂後,卻只封了劉伯溫一個伯爵,俸祿240石,還不能世襲。

原因其實也挺簡單,首先劉伯溫不是老朱的起家心腹,是後來才加入的,工齡太短,肯定不能跟李善長、徐達這些從他起事就伴隨左右的人相比。而且,劉伯溫是元朝進士,之前是當過官的,這也是他的減分項。

還有一個點很重要,劉伯溫太聰明瞭,能力太強,在幾次關鍵性戰役中,劉伯溫的眼光和朱元璋高度一致,甚至要強過他,這就犯了大忌諱,任何皇帝都不會放心這樣的重臣。


紅黑聖西羅

功高未必封侯,位低如何是禍。自古開國皇帝的心事高深莫測,豈是我們這些平常之輩所能猜到的。

劉伯溫在大明建國中,確實立下不小的功勞。大戰陳友諒、誅滅張士誠、攻陷元大都所有這些大事件裡,都有劉伯溫出謀劃策的身影,被朱元璋譽為“吾之子房”。如此運籌帷幄的大謀士,卻被英明神武的朱元璋封個區區的誠意伯,和徐達,李善長爵位相比低了許多。朱元璋為啥如此不公呢!難道僅僅是因為劉伯溫入夥晚,不是淮西人嗎?我覺得絕非如此簡單,朱元璋之所以如此做,應該是為了維護劉伯溫清廉之名。

看看李善長的結局,看看那些驕兵悍將的被殺,你就明白什麼叫樹大招風、什麼叫榮華富貴是過眼雲煙。劉伯溫是幸運的,是因禍得福,在明初三大案中,他始終沒被牽連,子孫也因此免遭殺身之禍、流放之苦。這也許是朱元璋可以安排的。甚至,到嘉靖時,劉伯溫的後代還世襲誠意伯,這在明朝是不多見的。

至於劉伯溫是被胡惟庸害死的還是被朱元璋授意害死的,應該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謝友邀答。

因為朱重八是武大郎開店!

劉基(字伯溫)是明朝開國三傑中的"張良”,在輔佐朱元璋奪取元朝江山中,出良謀劃巧策若干,立下不世之功,堪稱洪武朝笫一謀士。按常規,他與"蕭何″李善長和"韓信″徐達一樣,應封公爵的,至少封個侯爵吧,可只封了個伯爵!這是朱重八有意壓制敲打他!

馬上得江山,不能馬上治江山吧?和平時期主要靠文臣的文治,劉伯溫受封御史中丞,相當於現在的中紀委書記,負責監督百官。後朱劉有次對丞相人選的對話,暴落了劉基想當丞相的"野心″,朱元璋遂冷落賦閒他了。

槍打出頭鳥!百官之首的丞相李善長,以謀反罪砍頭並夷其三族,武將之首的徐達長期賦閒,軍權掌在朱重八侄子李文忠手中。相比李徐的待遇,劉基算是不錯的了,.他的死是正常病逝,有關下毒賜死等陰謀論可以休矣。因為他一個無權無勢的大頭百姓,危脅不到朱重八!




腳踏一枝梅

每一個成功的開國之君,演繹者必配一位神機妙算的軍師,實際上還是君王本人決策能力強,比如劉備,許多重大軍事行動並不倚重諸葛亮,取西川時就是兵分兩路的。所以劉基神機妙算只存在於小說演義中。而實際上劉基的功勞就只能封這個檔次。


興海亭

朱元璋打天下,武功方面,應屬徐達,常遇春,湯和等,計謀策劃方面,除李善長外,應屬劉伯溫了。劉伯溫的智慧,可以比得上漢代的張良和三國時的諸葛亮。李善長,徐達等人,或封公爵,或封侯爵,而劉伯溫只封了個誠意伯。究其原因,主要有二點,一,劉伯溫不屬於淮西集團的人,二,劉伯溫入伍時間比較短。

朱元璋是淮西(安微)人,李善長,徐達,湯和,周德興等,都是和他一起起兵的。這些人形成了淮西集團,是朱元璋的核心主力團隊。劉伯溫是浙江人,是在朱元璋攻下金陵(南京)以後,才加入朱元璋陣營的。儘管在以後的征戰中,大的計謀多出於劉伯溫,但在封功臣時,他還是被排在了淮西集團諸人之後。

朱元璋如此封功臣,是有他的考慮的,應該說也是有道理的。對於淮西舊部,他必須優先安排,畢競那些人跟他出生入死的時間,要比劉伯溫多上十餘年。再有淮西集團勢力大,關乎政權的穩定。劉伯溫畢競是個文人,天下已定,稍微委屈一下,無關大局。至於朱元璋是否忌憚劉伯溫而刻意貶抑他,我看可能性倒不是很大。

附帶說一點,朱元璋所封的約四十多位功臣,後來,因種種原因,絕大多數,都被朱元璋殺掉了。只有幾個人是老死或病死的,其中便有劉伯溫。

歡迎點評。


WM曉奇



劉伯溫才華橫溢,是江南四大才子之首,投奔朱元璋後,劉伯溫眼光獨到,聰明過人,在如何管理義軍,如何在元庭和諸侯之間左右逢源,借力打力等方面立下了汗馬功勞,堪稱大明最有智慧的能臣。但朱元璋是個放牛娃出生,在理論水平上遠不及劉伯溫,心生嫉妒在所難免。尤其是劉伯溫當著滿朝文武的面分析形勢,大有指點江山的味道,功高蓋主,讓朱元璋又敬又恨。按功績來講,劉伯溫夠資格封侯爵,至少也可以封個公爵的。



所以說一個人能力太強,功高蓋主是非常危險的,到朱元璋執政後期,劉伯溫終於明白了官場厚黑學的道理,於是一言不發,把想對大明天子說的話寫成密信,留給後世之君治國理政用。


毒刺劍客

劉伯溫是元朝進士出身,是當時文學大家,有文集傳世,在歷代開國元勳之中,只此一位,。而且劉伯溫還精通兵法,天文數學是元末名世。至政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聽得劉伯溫大名,求賢若渴,用重禮聘請。劉伯溫不負重望上書陳述治國十八策,深受器重。劉伯溫參與謀劃平定張土誠,陳友諒北伐中原軍事大計。‘劉伯溫扶平天下,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策。朱元璋常誇將說:"吾之子房也。"在民間劉伯溫的名氣也相當大i"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亮,後朝軍師劉伯溫。"更是對他才能的讚賞。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採取了一些恢復生產和生活的政策,非常有成效。但統治集團內部矛盾也顯現出來。朱元璋手下按地域分為兩個集團。一是朱元璋老家淮西集團,以丞相李善長為代表。另一個是以劉伯溫為代表的浙東集團。最後淮西集團胡惟庸被處死誅連上萬人,李善長也沒有幸免,而浙東集團在政治上並沒有錯誤。‘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封了六個公爵李善長封韓國公,斯他如徐達,常茂,李文忠,馮勝,鄧愈是朱元璋起家功臣宿將,理所當然的事情,李善長文臣功居六爵之首,功績好漢初蕭何,可見朱元璋對他的器重。浙東集團之首的劉伯溫授弘文館學士,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封戶軍。封爵誠意伯,食俸240石。第二年劉溫歸鄉了。劉伯溫淡泊名利,朱元璋幾次加封,劉伯溫堅辭不就。封個伯意伯為不個算低,相比那些封公侯的開國元勳沒幾個善終的。劉伯溫地位日隆,後被和徐達,常遇春等同列太廟祭祀就是明朝對劉伯溫功績的肯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