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刘基为什么只分了一个伯爵?

互助欧巴

朱元璋,一个社会底层出身的放牛娃,带领几个淮西农民兄弟,用15年时间击溃了不可一世的大元朝,开创了大明近300年基业。

作为大一统的王朝开国皇帝,在洪武三年,北伐取得成功,元朝被赶往漠北,中国本部400年后再度统一。创下了这样的伟业,朱元璋和他的功臣团队都很高兴。攀龙附凤十多年,终于开国一统江山了,功臣集团都开始盘算着能得到什么样的分封了。

分封实际是一次年终奖发放过程,公开透明,要做到完全公平也不可能。刘邦就曾为分封的事头疼过,他的嫡系人马认为萧何居功第一,他们在战场征战的人不服。刘邦还不得不讲“猎狗”、“猎人”的大道理,还用萧何把全家男丁数十人都送到了刘邦前线战场的事来堵住悠悠众口。最后,张良用了一计,封刘邦最恨的一个老家人雍齿为什邡候,才稳住了众将的猜忌之心。

可见,分封不只是皆大欢喜,实际是拼资历、拼功劳的战场,尔虞我诈,是非之地,需要综合考量,人际关系、派系、功劳、资历等,尽量做到公平服众。

鉴于以往朝代分封的经验教训,朱元璋开始他的功臣团队的封赏工作。与刘邦一样,朱元璋的团队也有几个特点:以徐达、李善长为首的凤阳元从团队、以刘伯温、杨宪为首的浙东团队、还有其他在朱元璋攻战过程中不断加入的其他成员。

从封赏的顺序和爵位来看,朱元璋待凤阳元从团队不薄,给予了高官厚禄,赐给他们大量土地,也算对得起他们长年的出生入死。韩国公李善长做中书省左丞相,魏国公徐达做右丞相,曹国公李文忠做军队一把手(大都督)。当时的诗人贝琼眼中看到的达官贵人多半是安徽人,“两河兵合尽红巾,岂有桃源可避秦。马上短衣多楚客,城中高髻半淮人。”

这些淮西勋贵,从龙之人,朱元璋一口气封了6个国公,28个侯。轮到刘伯温时,只封了一个伯爵,俸禄只有240石,比起同为文官的汪广洋都要少1/3。朱元璋不是经常说刘伯温是“吾之子房”吗,怎么到了分封时就这么吝啬了呢?

其实,从分封人员来看,有2个特点:

1、军功封爵。百代皆承秦制,秦朝制定的爵位制度,就是无军功不得封爵。朱元璋起义以来,大大小小的仗数不胜数,军人以首掳率获得爵位,公平公开公正,没有什么疑义。

2、元从集团封爵。朱元璋老家人跟随朱元璋征战多年,基本都占据了朱元璋军政集团的首要位置。胡惟庸因办差得力,被朱元璋相中,以老家人的身份快速晋位中央。刘伯温显然不具备这样的先天条件。

所以,刘伯温被封伯爵,可能会有以下几个考虑。

其一,刘伯温资历尚浅。

刘伯温加入朱元璋团队是在1359年,朱元璋已经占稳了南京,开始分兵攻略浙东了。一开始请刘伯温,他还不乐意。刘伯温是元朝的进士,当过元朝的命官。后来朱元璋采用非常办法,“请贤”才把他请来的。在朱元璋元从集团中,刘伯温资历最浅,对于处于上升期的朱元璋来说,刘伯温的加入是锦上添花。本来朱元璋就是因为刘伯温名声在外,要展现出新王朝“尊贤礼贤”的胸襟请来的。

其二、朱元璋本人文韬武略,刘伯温功劳不显。

刘伯温见多识广,是朱元璋团队中学历最高的,朱元璋也时常找刘伯温咨询大事,史载“上召,辄屏众人,密语多时”,刘伯温给朱元璋定下的计策也多属奇计,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虽然对刘伯温说过“吾之子房也”的话,对汪广洋也说过这样的话,这可以算作一种口头表扬吧。朱元璋本身就是文韬武略,不管是统兵作战还是运筹帷幄,他都是一个天才的领袖,个人能力非常强。在朱元璋遇到的各个关键节点上,刘伯温也确实出了很多奇谋,但是正因为朱元璋本人也具备这种能力,所以在给他们记功上就不怎么上心了。

这与刘邦对张良不同,刘邦实际上个人才能并不是十分突出,刘邦的最大的优势是他舍得给予。

其三,气质秉性不同。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朱元璋再开一统,自然需要有海纳百川之胸襟,容纳天下英才。不过,朱元璋本人出身寒微,这些跟着他的兵将们,大多也是大老粗。好容易有一个文官李善长,他的学历也只是秀才。刘伯温少年成名,饱读诗书,堪称浙东大儒,在气质上与这些来自社会底层的草莽截然不同。和而不同,并不是谁都能做得到。刘伯温在朱元璋团队里并不是十分受待见,这一点朱元璋心知肚明。如果刘伯温封赏过高,会引起朱元璋元从团队的强烈反弹。这与刘邦封雍齿是不一样的,雍齿只是对刘邦有仇;而刘伯温却让朱元璋以下的各个元从人员都产生了恨意。朱元璋分封的时候,不能不考虑团队的稳定性。

其四,朱元璋的不信任。

刘伯温本来想当左丞相,这从他洪武三年后返回家乡的一些怀才不遇的诗篇可以看得出来。朱元璋咨询过刘伯温,谁当丞相合适?刘伯温无奈,只好说了几个人,汪广洋、胡惟庸等。如果朱元璋真的想让刘伯温做丞相,干嘛还要出语试探?因此朱元璋实际上并没有把刘伯温当作理想的左丞相人选。其背后的原因,则可能是团队和谐、猜忌、不放心等等。那么,朱元璋再分封功臣时只封了一个伯爵,也就可以理解了。

其五,明朝爵位不滥封。

除了开国分封,大明王朝300年来,文官因军功得爵者,只有3个人。分别是王越、王骥、王阳明,其他文官再怎么厉害,都没有得到封爵,这是从朱元璋时代就立下的规矩。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淮西集团因为封赏高,恣意妄为,多有不法,已然形成了政治势力,尾大不掉,朱元璋屡兴大狱,废杀了很多功臣。刘伯温因为只是一个区区伯爵,反而谨小慎微,不敢有不满,得以颐养天年——也有说法是被胡惟庸毒死,朱元璋也因此治罪胡惟庸。


而知而行

刘基刘伯温,思维缜密,足智多谋,是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大明王朝的开国第一谋士。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其中有六人被封为国公,二十八人封为侯,两人为伯爵,这两名伯爵中,其中有一个就是诚意伯刘伯温(在古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最高为国公,最低就是男爵)。

刘伯温,朱元璋对刘伯温可谓是信任而又拜服,曾称赞刘伯温是“吾子房也”。他对明朝的创建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说功勋彪炳不为过,比汉初三杰的张良一般无二,为何待遇如此之低呢?

无疑,刘伯温功劳和赏赐不成正比,其背后,肯定有朱元璋的可以打压。可是,为何朱元璋要刻意打压呢?在温小二看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刘伯温的权谋之学,令朱元璋忌惮不已。

刘伯温博览群书,精通象纬之学,运筹帷幄,堪称一代帝师。从龙湾之战到救安丰,朱元璋能想到的,刘伯温想到了,朱元璋不能想到的,他也想到了。就这样的一个人,精通权谋,取天下时用之,可取得天下后,就是忌惮了。

当年刘伯温劝自己不要去救韩林儿,这件事更是彰显其厚黑备至,这样的人,朱元璋岂能不忌惮?

第二,朱元璋的乡土情很重。

朱元璋的乡土观念很重,从明初的开国功臣就能看出一二,朱元璋在用人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地域的远近。在洪武年间,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展开了激烈的权力之争,而刘伯温就是浙东集团。而在册封前夕,浙东失败争权失败。在刘伯温受封伯爵后不久,他很快被“赐归老于乡”,彻底离开政治舞台。

第三,刘伯温跟随的时间太短。

刘伯温并不是一开始就追随朱元璋的,他以前是元朝的进士,仕途不顺便蛰居了起来。直到1360年才出山辅佐朱元璋,到1370年册封时,刘伯温也仅仅追随朱元璋十年。而徐达李善长这些人,可是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二十余年,同生共死,这是刘伯温所不能具备的!


以上。


木剑温不胜

公、侯、伯、子、男周制五等爵位,“伯”为三等,低吗?晋、鲁、齐、卫等国君为侯爵;秦、郑、燕等为伯爵;楚、吴、越等为子爵……楚吴越等称王,属于僭制。

汉袭秦制,设王、公、侯三等爵位。侯分县侯、乡侯、亭侯、彻侯(武帝改彻侯为列侯)等级别。诸葛亮封武乡侯,爵位低于县侯,高于亭侯,属三等二级爵位。死后被刘禅追谥为忠武侯,东晋朝廷又追封其为武兴王,故后人常尊称诸葛亮为武侯、或诸葛武侯。


朱元璋称刘伯温为“吾之子房也”,比之为张良。洪武三年封诚意伯,岁禄240石。武宗正德九年追加太师,谥号文成,后世称文成公。

明朝为避免元代爵位封赐的泛滥,洪武三年定封爵制,设公、侯、伯三等,罢子、男爵位。

古代爵位,不是官阶职称,而是工资等级。明代伯爵岁禄在1000到700石。而刘伯温岁禄仅240石,也是其一再谦辞不允情况下勉强受之。朱元璋授予他的职位是: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馆学士、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洪武四年,刘伯温61岁,辞官还乡。

明朝在开国功臣中禄制分四等,开国辅运、奉天靖难、奉天翊运、奉天翊卫。按朱元璋授予刘伯温的却是“开国翊运守正文臣”,其爵位应在仅低于或等同于侯爵,高于其它伯爵。这也符合洪武十年后,确定侯爵高于伯爵的禄制。(不过那时刘伯温已经死四年了。)

诸葛亮在刘备称帝后,领丞相职、录尚书事,张飞遇害后又领司隶校尉一职。因大业未就,兴兵南征、北伐,死于公职。而刘伯温却死于胡惟庸的暗算,和朱元璋的猜忌。在明人眼里,以其功绩并不比李善长、徐达、李文忠等人低,理应并列为“公”。但因其淡泊名利,或欲明哲保身而引退,才遭人暗算。如果他激流勇进,或者胡惟庸之流还无法加害于他。

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定位。如果抛开四大名著的艺术光环,在民间传奇和文学作品里,刘基的呼风唤雨、洞察今古、未卜先知的神通,恐怕张良、诸葛亮也要慨叹——小巫见大巫!


燕北林丛

刘伯温是朱元璋夺天下的第一谋士,为他出谋划策,被朱元璋称为“吾子房也”。但朱元璋登顶后,却只封了刘伯温一个伯爵,俸禄240石,还不能世袭。

原因其实也挺简单,首先刘伯温不是老朱的起家心腹,是后来才加入的,工龄太短,肯定不能跟李善长、徐达这些从他起事就伴随左右的人相比。而且,刘伯温是元朝进士,之前是当过官的,这也是他的减分项。

还有一个点很重要,刘伯温太聪明了,能力太强,在几次关键性战役中,刘伯温的眼光和朱元璋高度一致,甚至要强过他,这就犯了大忌讳,任何皇帝都不会放心这样的重臣。


红黑圣西罗

功高未必封侯,位低如何是祸。自古开国皇帝的心事高深莫测,岂是我们这些平常之辈所能猜到的。

刘伯温在大明建国中,确实立下不小的功劳。大战陈友谅、诛灭张士诚、攻陷元大都所有这些大事件里,都有刘伯温出谋划策的身影,被朱元璋誉为“吾之子房”。如此运筹帷幄的大谋士,却被英明神武的朱元璋封个区区的诚意伯,和徐达,李善长爵位相比低了许多。朱元璋为啥如此不公呢!难道仅仅是因为刘伯温入伙晚,不是淮西人吗?我觉得绝非如此简单,朱元璋之所以如此做,应该是为了维护刘伯温清廉之名。

看看李善长的结局,看看那些骄兵悍将的被杀,你就明白什么叫树大招风、什么叫荣华富贵是过眼云烟。刘伯温是幸运的,是因祸得福,在明初三大案中,他始终没被牵连,子孙也因此免遭杀身之祸、流放之苦。这也许是朱元璋可以安排的。甚至,到嘉靖时,刘伯温的后代还世袭诚意伯,这在明朝是不多见的。

至于刘伯温是被胡惟庸害死的还是被朱元璋授意害死的,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谢友邀答。

因为朱重八是武大郎开店!

刘基(字伯温)是明朝开国三杰中的"张良”,在辅佐朱元璋夺取元朝江山中,出良谋划巧策若干,立下不世之功,堪称洪武朝笫一谋士。按常规,他与"萧何″李善长和"韩信″徐达一样,应封公爵的,至少封个侯爵吧,可只封了个伯爵!这是朱重八有意压制敲打他!

马上得江山,不能马上治江山吧?和平时期主要靠文臣的文治,刘伯温受封御史中丞,相当于现在的中纪委书记,负责监督百官。后朱刘有次对丞相人选的对话,暴落了刘基想当丞相的"野心″,朱元璋遂冷落赋闲他了。

枪打出头鸟!百官之首的丞相李善长,以谋反罪砍头并夷其三族,武将之首的徐达长期赋闲,军权掌在朱重八侄子李文忠手中。相比李徐的待遇,刘基算是不错的了,.他的死是正常病逝,有关下毒赐死等阴谋论可以休矣。因为他一个无权无势的大头百姓,危胁不到朱重八!




脚踏一枝梅

每一个成功的开国之君,演绎者必配一位神机妙算的军师,实际上还是君王本人决策能力强,比如刘备,许多重大军事行动并不倚重诸葛亮,取西川时就是兵分两路的。所以刘基神机妙算只存在于小说演义中。而实际上刘基的功劳就只能封这个档次。


兴海亭

朱元璋打天下,武功方面,应属徐达,常遇春,湯和等,计谋策划方面,除李善长外,应属刘伯温了。刘伯温的智慧,可以比得上汉代的张良和三国时的诸葛亮。李善长,徐达等人,或封公爵,或封侯爵,而刘伯温只封了个诚意伯。究其原因,主要有二点,一,刘伯温不属于淮西集团的人,二,刘伯温入伍时间比较短。

朱元璋是淮西(安微)人,李善长,徐达,汤和,周德兴等,都是和他一起起兵的。这些人形成了淮西集团,是朱元璋的核心主力团队。刘伯温是浙江人,是在朱元璋攻下金陵(南京)以后,才加入朱元璋阵营的。尽管在以后的征战中,大的计谋多出于刘伯温,但在封功臣时,他还是被排在了淮西集团诸人之后。

朱元璋如此封功臣,是有他的考虑的,应该说也是有道理的。对于淮西旧部,他必须优先安排,毕竞那些人跟他出生入死的时间,要比刘伯温多上十余年。再有淮西集团势力大,关乎政权的稳定。刘伯温毕竞是个文人,天下已定,稍微委屈一下,无关大局。至于朱元璋是否忌惮刘伯温而刻意贬抑他,我看可能性倒不是很大。

附带说一点,朱元璋所封的约四十多位功臣,后来,因种种原因,绝大多数,都被朱元璋杀掉了。只有几个人是老死或病死的,其中便有刘伯温。

欢迎点评。


WM晓奇



刘伯温才华横溢,是江南四大才子之首,投奔朱元璋后,刘伯温眼光独到,聪明过人,在如何管理义军,如何在元庭和诸侯之间左右逢源,借力打力等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堪称大明最有智慧的能臣。但朱元璋是个放牛娃出生,在理论水平上远不及刘伯温,心生嫉妒在所难免。尤其是刘伯温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分析形势,大有指点江山的味道,功高盖主,让朱元璋又敬又恨。按功绩来讲,刘伯温够资格封侯爵,至少也可以封个公爵的。



所以说一个人能力太强,功高盖主是非常危险的,到朱元璋执政后期,刘伯温终于明白了官场厚黑学的道理,于是一言不发,把想对大明天子说的话写成密信,留给后世之君治国理政用。


毒刺剑客

刘伯温是元朝进士出身,是当时文学大家,有文集传世,在历代开国元勋之中,只此一位,。而且刘伯温还精通兵法,天文数学是元末名世。至政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听得刘伯温大名,求贤若渴,用重礼聘请。刘伯温不负重望上书陈述治国十八策,深受器重。刘伯温参与谋划平定张土诚,陈友谅北伐中原军事大计。‘刘伯温扶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策。朱元璋常夸将说:"吾之子房也。"在民间刘伯温的名气也相当大i"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亮,后朝军师刘伯温。"更是对他才能的赞赏。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采取了一些恢复生产和生活的政策,非常有成效。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也显现出来。朱元璋手下按地域分为两个集团。一是朱元璋老家淮西集团,以丞相李善长为代表。另一个是以刘伯温为代表的浙东集团。最后淮西集团胡惟庸被处死诛连上万人,李善长也没有幸免,而浙东集团在政治上并没有错误。‘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封了六个公爵李善长封韩国公,斯他如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是朱元璋起家功臣宿将,理所当然的事情,李善长文臣功居六爵之首,功绩好汉初萧何,可见朱元璋对他的器重。浙东集团之首的刘伯温授弘文馆学士,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封戶军。封爵诚意伯,食俸240石。第二年刘温归乡了。刘伯温淡泊名利,朱元璋几次加封,刘伯温坚辞不就。封个伯意伯为不个算低,相比那些封公侯的开国元勋没几个善终的。刘伯温地位日隆,后被和徐达,常遇春等同列太庙祭祀就是明朝对刘伯温功绩的肯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