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如果遷都南京,明朝能否和南宋一樣偏安幾百年呢?

歷史悲喜劇

這是一個大家最喜歡做的假設,說明很多人對於清朝取代明朝而耿耿於懷,筆者也常常有這樣的疑問,如果崇禎皇帝南渡,是否有可能將明朝繼續延續下去,並且能夠像東晉和南宋那樣再堅持個一百餘年。筆者認為,並非沒有這種可能性。

其實明朝在崇禎的手上並不是非亡不可,崇禎面對的問題主要是兩個,一是西北地區的“流賊”,就是我們歷史教科書上說的農民起義軍隊,李自成、張獻忠等,二是來自東北地區不斷壯大的後金(清朝)。崇禎皇帝同時面對著這兩大強有力的對手,拆東牆補西牆,最終兩邊都沒堵上。

1644年,李自成在陝西西安稱帝,並率大軍一路東征,一路上勢如破竹,李自成一月份從西安出發,三月份就打到了北京城下。其實,這一段時間,崇禎完全有時間進行轉移,崇禎皇帝可以遷都到南京,明朝有個先天優勢,明朝是兩都制,南京有一套備用班子,只要皇帝南下,到了南京以後政府機構可以照常運作,而且當時南方還有相當多的兵力可堪調用,與李自成劃江而治、甚至劃淮而治都是很有可能的。

從後面南明的歷史中就可以看出,清軍消滅了李自成之後南下,南明尚有江北四鎮、湖南何騰蛟、福建鄭芝龍等兵力,再加上崇禎皇帝無可置疑的正統身份,南方軍民必定跟隨崇禎一起抗擊以異族身份入侵的清兵。

而且,南下之後的崇禎還有一個優勢,雖然說出來很多人要罵人,但是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南下之後崇禎雖然丟掉了北方的半壁江山,但是也是丟掉了一個沉重的包袱,西北與河南遭到流賊的破壞,山東則經常遭到滿清的侵略,此時的北方已經是一個爛攤子了,全靠江南的財政支持,如果沒有北方的拖累,崇禎完全可以憑藉南方的經濟和兵力,鞏固長江或者淮河防線,而且李自成將會夾在崇禎和滿清之間,南下之後的崇禎皇帝將會處在一個十分有利的位置,反而是李自成將要承受南北雙方的壓力。

如果,崇禎皇帝能夠在1644年果斷拋棄北方,將一舉扭轉兩面作戰的不利局面,而且能夠利用江南的經濟構築堅固的防線,再圖恢復也未可知。而之後南明的歷史也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這一點——在北方大部分淪陷的情況下,南明在弘光、隆武和永曆三朝皇帝的堅持下,還繼續了18年之久,說明明朝還是有一定的人力和財力,也有民心,如果加上崇禎皇帝這個正統的皇帝的號召力,肯定要比南明做得好很多。

而崇禎自己也並非沒有想過遷都,可惜被大臣阻止了,當時最終還是要怪崇禎自己,畢竟他才是大明的最終負責人。

崇禎十七年( 1644 年)正月初三,崇禎皇帝在德政殿召見左中允李明睿,李明睿是天啟年間的進士,左都御史李邦華和總督呂大器將其舉薦給崇禎皇帝。

李明睿劇照

崇禎皇帝在召對中詢問其禦敵良策,李明睿請崇禎屏退左右,走進御案之前,小聲的向崇禎皇帝建議:“臣最近聽到賊寇氣焰越來越囂張,已經漸漸逼近京城附近,現在唯有南遷可以緩眼前之急。”崇禎皇帝聽了之後,說:“這件事情十分重要,可不敢亂說。”過了一會,又問道:“不知道天意如何?”李明睿答道:“天意難測,還是要靠皇上聖心獨斷,否則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啊。”

一般大臣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是不敢隨便提出南遷的建議的,而李明睿則不顧自身利益提出了南遷的建議,眼見如此忠心之臣子,崇禎皇帝也不由得將自己的心聲托盤而出,崇禎皇帝對李明睿說:“南遷這件事情,我早就想做了,但是沒人願意幫我,所以才拖到了今天。你的想法和朕不謀而合,但是外臣都不願意南遷,該怎麼辦呢?這件事情十分重大,你千萬不可外洩,否則定要治你重罪。”之後君臣二人相談甚歡,崇禎皇帝還給李明睿賜宴,可見崇禎皇帝對於李明睿提出的南遷主張十分贊同。

二月初八日,李自成攻克太原,北京西邊已無險可守,情勢越發危急,李明睿又上疏勸皇上南遷,崇禎皇帝十分贊同,於是將李明睿的奏疏下發各部討論。然而奏疏發出去之後,百官譁然,有些道貌岸然、死讀書的偽君子跳出來反對遷都,其中以兵科給事中光時亨為首,他將主張南遷之意斥為邪說,還上疏參了李明睿一本,說:“不殺李明睿,不足以安人心!”

光時亨反對遷都

但是光時亨此舉無疑是拍到了馬蹄子上,他可能並不知道崇禎皇帝也是主張南遷的,於是崇禎大為惱火,氣得破口大罵:“光時亨阻止我南遷,本應處斬,但是姑且饒了他這一次。”雖然崇禎皇帝大發脾氣要斬了阻止他的光時亨,但是他在關鍵的時刻又不夠強勢,於是南遷之事經過這一鬧,又不了了之了。

最終的結局大家都知道了,李自成在這一年的三月十九日就進了北京城,而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盡,至死也沒有遷都,而且連兒子都沒有送出北京城,就就導致了江南殘餘的南明政權缺乏一個能夠得到大家認可的皇帝,最終各派勢力互相爭鬥,被滿清各個擊破。而崇禎皇帝作為一言九鼎的皇帝,應該為此事負責,畢竟是他的優柔寡斷斷送了南遷這一唯一挽救大明王朝的機會。


天涯看點歷史號

崇禎皇帝要遷都江南,延續大明王朝的首要前提,是他手上得有可靠的武力支持,只因為沒有足夠核心武力支持做保證的朝廷中樞,權威是蕩然無存的。

松錦大戰,洪承疇所部13萬明軍全軍覆沒,打光了以舉國之力調集的四方精銳,放棄遼西關寧防線,退守山海關才變成無奈選擇;

潼關大戰,孫傳庭所部秦軍也被李自成軍殲滅,最後一支機動武力也丟了,則“傳庭死而明亡”。

對崇禎帝來說,這個時候哪怕再想遷都,自己的權威已經完全不足以保障能夠壓制江南,就只有等死晚死的不同了。

別看直到北京城破的前幾個月,崇禎帝中樞朝令還能切實下達到全國各地府縣,南北十三省人事權也看似盡數由中樞執掌。但此時崇禎帝的權威,只是對那些無拳無勇的文官士子而言。

那些真正手握重兵的將領,已經完全軍閥化了,甚至實際上只有2萬戰兵實力的左良玉之流,都能反過來作威作福,割據湖廣,號稱“五十萬大軍”,聽宣不聽調。

當洪承疇部和孫傳庭部毀敗後,帝國機動軍力已經全軍覆滅,因此崇禎帝哪怕還在北京,就已經對左良玉們無可奈何了。

難道等崇禎帝丟掉半壁江山,揹負丟棄祖宗陵寢的罵名,孤家寡人逃去南京,居然反而能以“王霸之氣”讓左良玉和江北四鎮這些軍閥們,對朝廷俯首聽命不成?這真是個一點也不好笑的笑話。

如唐朝在“安史之亂”後固然還能延續百年,和藩鎮軍閥相安無事的前提,那也得是自己中樞有一支能打敢戰的神策軍。

其實當時明朝九邊重鎮,尚有幾十萬缺衣少食的大明邊軍,這些本該是維繫帝國邊防的精銳武力,因為大明中樞財政崩潰,發不出糧餉,變成了一群賣兒鬻女、典妻乞討來維繫生存的乞丐和奴隸。

然而西北流民遍地,邊軍飢寒交迫的同時,卻是江南地區富甲天下,鶯歌燕舞,復社和東林的正人君子們,一邊有“秦淮八豔”紅袖添香,詩詞聯話,嘴上憂國憂民,滿口道德文章,渾然不知他們的愜意生活,潛藏著北方大地的雄雄怒火!

江南名士陳子龍,秦淮名妓柳如是

當時中國任何一支軍政集團,無論滿清、李闖還是張獻忠,誰能滿足這些武夫們去搶掠江南富庶地區財富的現實利益需求,誰就最有可能得到天下。

所以當李自成以數萬兵馬從西安揮軍東征時,幾十萬明朝邊軍竟卷甲而降,擁戴著李自成去向朝廷“武裝討薪”,讓李闖軍連破雄關天鑑,幾個月就兵臨北京城下。

此時不論是崇禎帝還是皇太子逃去了南京,沒有親信兵馬支持和保障,必然就和其後弘光帝、隆武帝、永曆帝等南明皇帝的下場沒什麼不同,淪為軍閥的玩物和橡皮圖章,空有心力而無可奈何。

或許也正是因為明白這點,所以崇禎帝才寧可放棄了南逃,選擇了上吊自盡以殉國,成全了一份“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悲壯。

為什麼晚期的大明王朝竟會如此奇葩?只因一個延續二百年以上的老舊帝國,十餘任皇帝薪火相傳至此的政治體制,必然是利益集團盤根錯節,牽一髮則動全身。

置身其中的上上下下大小官僚誰不聰明?誰不是帝國億萬人中搏殺出來的人中之菁?誰對朝局沒有清醒認識?無奈都被方方面面利益糾葛牽扯,根本不可能有實質性的變革,只能得過且過,坐以待斃,甚至包括“大改革家”張居正在內。其實他的所謂改革,也只是一場更高明一些的裱糊匠把戲罷了,根本不涉及明朝體制根本。

崇禎帝的致命問題,就是他既想要救國家、保皇位、保社稷,還一定想在史書上留下明君聖主之名,沽名釣譽到了極致,這又怎麼可能成功?

帝國此時需要的皇帝,正是不惜留下千古罵名,為變法排除一切干擾,不惜人頭殺得滾滾,的朱元璋朱棣。

因此,崇禎帝如果真想要救大明王朝,遠不止是遷都南京就行的,還必須要徹底推翻明朝現有體制,大規模清洗保守官僚,真正建立僅僅直屬自己的皇家禁衛軍,為此不惜壓制一切反抗,然後重建一套嶄新的帝國秩序,就如同他兩位英雄先祖那樣。

遺憾的是,真實歷史上能做到這一點的卻是滿清的多爾袞們,一片石之戰打垮李自成部核心主力,旋而收降原明朝九邊大軍,大軍南下後以屠刀為後盾,搶掠江南士紳,限制和取消了他們的種種免稅特權,所以明亡清興,便成定局


狐狸晨曦

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我想明所以滅亡,拋開那種歷史輪迴的定論的理由來看,,與明朝處於小冰河時期有著莫大的關係,,由於處於這樣一特殊的歷史時期,造成了中國自然災害多發,,既而導致了農民起義,,或者說是造成了無法有力的鎮壓農民起義, 我覺得明亡於清的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大規模的降清,,如果沒有大規模的降清,清是無力佔領中原,而造成明軍大批投降清軍的一個原因是因為自崇禎吊死煤山之後,中國已經沒有一個有足夠威信和正統的領導者,,所以就在猜想,如果崇禎當年遷都南京的話,,,以南方的實力,,無論是李自成還是清都是無力攻取的,起碼可以成三足鼎力之勢。崇禎不弔死,選擇南遷,大明就不至於覆滅,甚至有中興的可能呢?因為南京作為明的龍興之地,南京,城大而堅固,擁有完整的中央機構,士商雲集;有明以來一直是整個南部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軍事上,長江天塹的中游有左良玉十餘萬大軍,下游又有江北四鎮的大軍扼守,況且崇禎聖旨一下,南方各地的勤王兵馬勢必雲集長江沿線。當時的南方是中國最富庶的地區,南方人受教育程度最高,忠君報國之士居多!要知道當時李自成的農民軍絕大多數都是西北的貧苦農民,當時西北地區因天氣惡劣,靠天吃飯的西北農民常常是食不果腹,甚至人相食;再加上酷吏的逼迫,最終揭竿而起!而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的南方,人民大多殷實富庶,小康之家居多,人心思定。遷都南京的崇禎,完全可憑著可用的民心,堅守長江天塹,讓李自成的農民軍和滿清鐡騎在北方惡鬥,坐收漁人之利,伺機收復北方。極大的可能是北方的農民軍歸順明廷,共同抵禦、剿滅滿清。

崇禎一吊死,在那個朕即國家的時代,國家立即陷於群龍無首的境地。就是這些“群龍”在南方各自為為政,誰也不服誰,最終被滿清各個擊破,大明徹底覆滅,徹底失去重頭收拾舊山河的可能!

如果崇禎不弔死,選擇南遷,佔據北京的滿清,就接管不到完整的明朝中央機構,就無法接手大部分行政經驗豐富的明廷漢人官吏;滿清更不可能利用投降的漢奸們打著“報君父之仇”的旗號,來征討四方!如果“君父”尚在南京呼風喚雨,投降滿清的文人官吏們將大為減少,而且整個北方抵抗滿清的勢力尚有一個巨大的精神支柱和領導核心!

如果崇禎不弔死,遷都南京,滿清也統一了整個北方,並與明朝劃江而治。假以時日,富庶的、已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南方,在北方貿易之路被滿清徹底卡死的情況下,明朝廷勢必會大規模地、主動地走向大海。那麼,主動走向大海的明廷勢必會與西方碰撞!這種碰撞,只會讓中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明廷,為了原材料、市場的需要,肯定會開闢海疆、殖民海外,當然更會驅逐滿清,收復北方故土!那中國、世界的歷史都將會改寫!

今人讀史至此,令人嘆息的是,中國歷史上的晉朝、宋朝都能夠劃江而治,為何明朝卻沒能夠做到呢?其實,北宋末年的歷史與明末的歷史最有可比性,都是面臨興起的蠻族入侵,而彼此的半壁江山都還在掌控之中。宋朝在南方的統治基礎遠比明朝薄弱。而宋朝國祚成功延續,並在南方站穩腳跟,與金朝鼎立南北,證明宋高宗趙構遠比崇禎有謀略,更證明朱明皇朝的宗室也遠遠遜色趙宋皇朝宗室。皇帝不負責任地殉國,最有可能力挽狂瀾的明宗室竟然自亂陣腳、各自忙著登基稱帝,最終各自的皇帝夢被滿清各個擊破的策略無情地粉碎!

明朝崇禎皇帝的自縊,既是個人的悲劇,也是一個皇朝的悲劇,更是一個民族的悲劇!


金山萬丈

明朝末年與北宋末年是極其的相似,但為何南宋能夠偏安一隅傳承了一百多年,而明末的皇帝崇禎卻不願意走這條路呢?這主要是崇禎皇帝的性格因素所致,如果他真的北京城破之時,遷都到南京,那麼李自成的農民軍也不可能打的到北京城下,因為作為皇帝的他,急功近利,而又毫無擔當能力,就是在最後被迫自縊之時,還口口聲聲說自己非亡國之君,大明走到今天全怪大臣無能,這豈不是笑話嗎。當北京城危在旦夕的時候,他想過遷都南京,以此來暫避鋒芒,可他自己又不願主動提出,害怕背上失地的罵名,可大臣們又都沉默不語,這讓崇禎皇帝非常惱怒,可又無可奈何。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還不是因為他生性多疑,動不動都揚起鋼刀,為此大臣們寧願沉默,也不願為其獻計獻策了。即使他主動提出遷都,下面的哪些大臣們也都會以死相諫,逼其留在北京,因為崇禎一旦遷都南京的話,他們這些大臣在北京的財富將從此蕩然無存,然後到了南京肯定無法得到在北京一樣的政治地位。

總而言之,崇禎皇帝遷都南京的願望是不可能實現的,他的結局只有一個,那就是煤山自縊,但他在臨終之際,是完全可以讓他的兒子繼承大統的,這樣不會出現他死之後,全國各地出現許多自詡為正統的朱明割據政權。


文史坊

不會,清朝的軍隊訓練有素,且有統一的規格,而金兵是遊牧為主,大多野蠻,另外,崇禎與趙構的性格也不一樣,崇禎是不願偏安一隅的,更不會給滿人歲幣,即使崇禎給歲幣滿清也不會答應的,且趙氏皇帝雖昏庸但並未給百姓帶來災難,而明時已盡失人心。


加油186123

不可能,從敵我雙方分析:滿清方面,1汲取了金的教訓,入關後注重對漢族的收買和籠絡,與金大肆羞辱漢族官員不同。2實現了與蒙古族的和解,征服中原前已經解決了蒙元沒有後顧之憂,與金四面樹敵不同。3戰鬥力滿人不過萬,過萬無人敵。金對宋沒有這樣的實力差距。

明朝方面,1崇禎時期皇帝與大臣將軍都是離心離德,宋到最後還有幾十萬人陪死,心不齊勢必敗。2北宋滅亡帶有一定的偶然性,一次指揮失當導致對手撿漏。類似於棋手失誤送出好局,本身雙方實力差距不大,類似事件土木堡慘敗後明朝也沒有亡國。北宋結束後黃河以南的政權基礎沒有徹底動搖。3明朝敗退後南明完全沒有任何重大意義的反攻,南宋則有岳飛韓世忠等名將組織起有效反攻,這也印證金宋實力差距比明清實力差距小的多。

另外雙方統帥能力差距,皇太極,多爾袞都是人傑,金則很快陷入內亂。一個政權建立靠開國皇帝,穩定靠第二個皇帝,南宋第二個皇帝是明君,南明第二個皇帝是草包。


哥是哥的傳說

不可能,因為崇禎不死大明必亡,看看這逗逼把大明這副牌打成啥鳥樣?他如果懂經濟從有錢的東林賊身上撈軍費而不是對農民苛以重稅,首先農民起義就不會爆發。孫傳庭剿匪好好的結果把人家下大獄,最後硬逼他去和李自成決戰。洪承疇與後金對壘又是這豬頭下旨硬要人家主動出擊結果全軍覆沒,袁崇煥與後金議和爭取緩衝時間被他以通敵處死。就他的執政能力,牌再好也沒用。如果他死早點說不定大明還有救


阿修Miya

崇禎皇帝如果遷都南京,其實不叫遷,直接過去就是,南京就是法律上的首都。

那麼,北京及周邊被闖賊佔領,山海關依舊在大明手中。

如果崇禎不自殺,南下。

闖賊在北京絕對不會掉以輕心,而且吳三桂的所有家屬也很有可能跟隨崇禎皇帝南下。

假如吳三桂家屬沒來得及走,闖賊一定會要挾吳三桂,吳三桂很可能拒絕!闖賊因為吳三桂拒絕,很可能會殺其家屬,闖賊在北京胡來的可能性有,但是不會那麼恃無繼旦因為崇禎帝及大明依舊在。

大明軍隊有可能組織反攻繼續與闖賊戰爭。闖賊無力征討吳三桂。而吳三桂很可能依舊按兵不動守山海關。

一切的終極的改變在於崇禎帝自殺!造成中華民族千古災難!


10-22174397338

機會不大。崇禎在北京裡連調錢調兵都調不出了,逃到南京還指揮的動?南明小朝庭的時後大順大西的殘部歸降了,東林餘孽都還因為看不上人家泥腿子自己腦抽不願意好好合作。黨爭並沒有消退反而再南明更烈,崇禎早在打閹黨的時後就失去了對朝庭的控制,因此南逃也不能改變什麼,只會死的更窩囊點。


SOHEAH

歷史上有哪個皇帝能夠因為戰爭遷都的?牧野白,帝辛自殺。西周滅,周幽王死。北宋滅,徽宗,親欽宗被抓。

新王朝都是以新主角登場的,即便是以舊王朝名字建國。東周周平王,周幽王兒子。東漢漢光武帝,劉氏宗室。東晉,晉皇室。南宋趙構,徽宗兒子。

南明想要想象南宋一樣穩住,必須有一個具有改革精神和才幹,最好是崇禎的兒子的人。否則局勢,人心都不穩。

另外,金並不想佔有北宋土地,這是為什麼金太建立大楚大齊,甚至還給南宋的根本原因,也是南宋得以存在的前提。

大清是以佔領統一為目的,因此戰爭目的不一樣。這也是南明難以存在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