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洗衣粉,古人要如何洗滌衣物?

vivi95

沒有洗衣粉,古人如何洗滌衣物?

沒有洗衣粉、沒有肥皂的時候古人如何洗滌衣物?《禮記·內則篇》說:“冠帶垢,和灰清漱。”意思就是說帽子髒了,用草木灰和著清水洗漱就可以了。

其實在過去用草木灰洗衣服,不需要考古我就知道了。因為我曾經聽我父親講過,五六十年代在外挑堤、挖河的時候,還有三線建設的時候,經常用草木灰洗衣服。

很多時候連草木灰都沒有,乾脆用河塘裡的淤泥巴洗衣服,有的衣服不太髒的話,就直接用清水多揉搓幾遍完事。這些都是我父親親身經歷過的事,估計也就是祖上傳下來的土辦法。

最後,歡迎大家關注《山人的生活感悟》探討人生,感悟生活,共話養生,閒聊文學,共同學習進步。


山人的生活感悟

現代科技的發展讓我們擁有了洗衣機和洗衣粉,可以輕鬆、容易地洗乾淨衣服,那麼,古代沒有洗衣機,也沒有洗衣粉,要如何把衣服洗乾淨呢?在最遠古的時候,人們也只是用清水洗衣服,但會用棍棒等敲打,再用手揉搓。但很快,人們就發現草木灰有去汙作用,是很好的洗滌劑。用現代的科學解釋,是草木灰中含有碳酸鉀,所以有一定去汙效果。《禮記·內則》中對此有記載:“冠帶垢,和灰清漱;衣裳垢,和灰清。”但具體是哪些草木,並沒有詳細說明。但古人的洗滌劑不限於草木灰,先秦的《考工記》中還記載了一種由貝殼灰和欄木灰混合而成的洗衣劑。大概是因為兩者混合後生成的氫氧化鉀對絲織品上的汙垢油脂發生反映,從而能夠洗乾淨衣服。

魏晉時期,人們開始使用皂角。皂角就是皂莢樹的果實,用於洗衣服能生成泡沫,去汙能力較強。隨著發展,還出現了把皂角搗碎後製成的皂角球,人們還用來洗臉洗身子。明朝時,更是又添加了其他的香料,製作更加精緻。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提到了這種再加工的肥皂的製作方式:“十月採莢,煮熟搗爛,和白麵及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膩潤勝於皂莢也。”古人還提到了用胰子洗衣服。胰子也是一種再加工的肥皂,不過就材料來說,要更珍貴一些。胰子是把豬胰腺上的脂肪肝磨成糊狀,然後添加黃豆粉、香料、吵糖等攪拌,再加入融化的豬油和香料等攪拌,攪拌均勻,壓制成型,製成胰子。做工複雜、原料珍貴的肥皂基本只流行於社會上層階級,普通百姓多使用皂角或者皂角球,用棒槌擊打就基本能滿足日常的洗衣需要。當然,生活越富裕的階級,洗衣方式也越講究。古代還有“漿洗”衣物的方式。所謂漿洗,就是先把衣服用皂角洗乾淨,放至旁邊,再燒一鍋米湯水或者淘米水,把衣服放置其中,慢慢攪拌讓衣服浸透漿水,然後撈出用清水洗乾淨,晾乾,熨燙。這樣洗出來的衣服,不易掉色,也不皺巴,筆挺但柔軟。明清時期,還有用茶麩(油茶籽榨油後的副產品)洗衣服的,這都是經濟發展的產物。

皂角胰子

整體上來說,古代的洗衣服的洗滌劑都比較天然,草木灰、鹼土、皂角、肥珠子(一種落葉喬木)、茶麩、胰子等,基本都來自動植物,這也都都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但古代的洗衣服過程也有非常繁瑣的,這是由於統治階級的需要,也從側面反映了對底層平民的一定的剝削與壓迫。


國家人文歷史

我所知道的有三種方法。

第一種:搗衣洗滌法。

人類很早就發現衣服可以通過清水的洗滌變得重新幹淨起來,人們憑藉一雙手,反覆揉搓,並利用河水的沖刷力與搗衣杵的擊打力來清洗衣物,足以見得洗衣是一件多麼費時、費力的體力勞動,想想以前沒有洗衣機的時代媽媽吃了多大的苦頭啊(感恩ing)。

我國古代人民洗衣多使用搗衣杵,木質,靠搗衣杵打衣服時的力量,用水把汙垢帶出來。因此我國古代洗衣服被稱為“搗衣”。晉代曹毗所做的《夜聽搗衣》就有記錄。並且廣泛出現於文人騷客的詩句中,如李白《子夜吳歌》之三詩中“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這種洗衣方式一直流傳至今。特別是不少農村地區仍然使用此種方式。

搗衣杵往往是住在水邊的人們經常用的,可憐的是如果是家有悍婦,丈夫一旦不聽話就是一棍子打來,還是有點可怕。

而在離水較遠地方的人們發明了搓衣板,對於“妻管嚴”的男子也是一場噩夢啊。

洗衣最美的描述,莫過於“西施浣紗”。你想想,西施在溪水邊洗衣服都讓魚兒羞愧得沉下去了你說這能不美麼?


第二種:草木灰清洗法。

家是農村的,老家煮飯燒的是木柴,小時候,偶然發現沾上草木灰清洗瓷器、不鏽鋼、鐵器器物更容易清洗,特別是對茶垢油汙頗有奇效。

《禮記·內則篇》說:冠帶垢,和灰清漱。

意思是:系帽子的帶子髒了,就和著草木灰一起洗。

草木灰中的碳酸鉀能去除汙漬。除了草木灰,人們還使用動物油、植物油、以及鹼鹽等混搭的方式清洗衣物。漢朝時人們已經用天然石鹼洗滌衣物。金代時人們在石鹼中加入澱粉、香料,製成錠狀出售。明朝末年時,北京有了專門出售人造“香鹼”“香團”的鋪子。


第三種:皂角洗滌法。

皂角是很廉價而普遍的洗滌用品,用皂角水洗頭能有效去頭髮上的油脂,我奶奶用皂角水洗頭一輩子都沒有生過頭屑,是不是很神奇?

皂角學名皂莢,十分堅韌,我老家有一顆大的皂角樹,到了揀皂角的日子,不少人用竹竿來打,皂角搗碎用來洗滌衣物,用的時候手滑滑的,沒多少泡沫,但卻是真正的純天然產品,不傷手的好東西。


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載了一種叫“肥皂團”的東西。肥皂團放入水中攪拌,能起泡沫去汙漬。據說是用適量的鹼,加上豬油,一定的香料物質製作而成。

“藥聖”孫思邈的《千金方》裡有一個配方:用洗淨的豬胰,研磨成粉狀,加豆粉香料做成顆粒。這就是古代的胰子,也叫“澡豆”。

後來人們又把胰子和香鹼合在一起,做成湯圓一般大的團,如桂花胰子、玫瑰胰子,拿來洗衣服後衣服有種別緻的清香,深閨小姐與達官貴族夫人的最愛。


秀逗大師

想知道古人如何洗衣服,首先我們要知道洗衣服的原理,這樣更有助於我們理解古人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來洗衣服。

洗衣服就是為了讓衣物重新變乾淨,往高深了說就是讓兩種不同的物質的分子分離!

說通俗一點就是讓衣服和衣服上的髒東西分離。那麼知道了原理我們再來看古人是怎麼洗衣服呢?

在最遠古的時候,人們就是把衣服放在清水裡洗,因為水可把髒東西沖走,這樣就起到了清潔的作用了。

隨著人們對工具的使用越來越嫻熟,我們聰明的祖先就嘗試用木棒敲打衣服,沒想到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衣服洗的比原先更加乾淨,這也就是我們常常看見電視裡的女人在河邊用木棒敲打衣服的原因了。

雖然這樣洗衣服可以把大部分汙漬都洗掉,但是對於一些油漬這些難清理的汙漬只靠木棒敲打是除不掉的。這個時候人們就要尋找更好的洗滌辦法。

古人在祭祀的時候,清洗器皿時偶然發現沾有一種物質的器物更容易清洗,所以就嘗試把這種物質在洗衣服的時候也使用,竟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這種物質就是——草木灰。這應該算是“洗衣粉一代”了吧!

到了魏晉的時候,人們又發現了新的可以去汙的物質——皂角,是一種豆皂菜樹所結的果實。它的去汙能力更強,應用也更廣,人們開始不滿足於只清潔的作用,開始往皂角粉裡添加香料,各種改良。

我們的先人在探索這條路上從未停歇,不過都是基於一些天然的材料,直到化學的發展,人們開始了化工合成洗滌劑。這就是我們現在用的香皂、洗衣服、洗衣液。

雖然是化學品,不過還是非常安全的,大家不用擔心。

我是笑笑生,喜歡笑侃歷史,關注我,每天都有新觀點!


k笑笑生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洗衣服不再是一種力氣活,家家都有洗衣機,撒上洗衣粉,或者洗衣液,一個按鍵就能輕輕鬆鬆地搞定,但是在古代,沒有洗衣機,更沒有洗衣粉,那時候洗衣服對於人們來說是個力氣活。

當衣服被髮明出來以後,如何清洗衣物的問題也就隨著而來,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根據經驗一一改進的。最早的辦法是利用清水的洗滌讓衣物變得乾淨,當時的河水都很清澈,古人在偶然間發現這樣可以清洗衣物,便推行開來。後來發現在用清水清洗的同時,利用棍棒的擊打來洗,打完後再用手揉搓,接著利用水沖洗乾淨,這樣會乾淨得多。

據悉在公元2000年前,有關洗衣服的壁畫就出現在埃及的古墓上,上面描述著男人們人洗衣服的情景,兩個人用力的搓洗,有的在摺疊,還有的在使勁擰乾。說明這是靠雙手進行的費時又費力的體力勞動,女性還難以勝任,後來隨著擊打清洗的流行洗衣服才逐漸成為以女性為主。

這種方法後來成了河邊居民洗衣服的主要方式之一,一直持續到什麼時候我不知道,反正我小時候村裡沒人有洗衣機,大家洗衣服都是到河邊,用棒子敲,當然,那時候已經有了洗衣粉了。

用木棒敲打洗衣是住在水邊的人們為了洗衣服方便而發明的,後來離水較遠的人們發明了搓衣板,只是這樣簡單的去除衣服裡面的汙垢。但是這樣洗衣服還是不夠乾淨的,人們又開始找尋新的東西,這時人們發現草木灰可以很容易的除油汙。

古人們時常舉行祭祀或者燒烤活動,他們偶然發現一些沾上物質的器物很容易清洗,逐漸的發現了清潔衣物的奧秘,那就是神奇的草木灰,這也是古代第一種洗衣服的“洗衣粉”。

按照化學組成來看,草木灰主成分為碳酸鉀,具有去汙效果,後來人們將草木灰擴展到其他灰,如貝殼灰等等。

到了魏晉的時候,人們已經開始用皂角和澡豆來洗衣物。

皂角是豆皂菜樹所結的果實,在水中能生成泡沫,有去汙的性能,學名皂莢,十分堅韌。據記載南宋時期臨安(今杭州)的街市上有賣一種橘子大小、用皂莢粉做成的圓團,圓團放入水中浸泡衣物可以去汙,還可以洗身體等,類似於後來的肥皂。

此外還有用胰子洗衣服,胰子其實是豬胰腺上的汙血洗淨後,撕除上面的脂肪肝磨成糊狀,然後加入黃豆粉和香料,攪拌均勻,這樣就做成了澡豆,又在製作澡豆的工藝基礎上,加入吵糖,並以純鹼代替豆粉,再加入熔融後的豬油及香料等,均勻後,壓制成球或塊狀,製成胰子。純鹼也有去汙效果,再結合其他材料,去汙效果也是不錯的。


平沙趣說歷史

淘米水和草木灰洗衣服法瞭解一下

介紹淘米水洗衣服,這個方法算是比較奢侈,非正經套路的洗衣方法。《禮記·玉藻》:“日五盥,沐稷而靧粱。”譯過意思,每日要記得每天用盥洗五遍小手手哦,用再淘洗稷粱的水來洗頭和洗臉。淘米水既然可以用來洗頭髮和洗臉,自然也可以用洗衣服。淘米水是弱鹼性的,具一定分離汙垢的能力。別說古人了,今天也有人把淘米水當清潔液用。

除了淘米水之外,先秦人最常用來洗衣服的東東,就是草木灰去汙法。《禮傳·內則》:“冠帶垢,和灰清漱;衣裳垢,和灰清澣。”草木灰,因為含有碳酸鉀,而碳酸鉀具體很強的去汙力。

隨著時代發展,中古時期人們也開始流行用皂莢。《南史·陳本紀下》曰:梁末,童謠雲:"不見馬上郎,只見黃塵起。黃塵汙人衣,皂莢相料理。"這條《南史》的童謠是一條讖語,原意是暗指南朝陳激將隋楊取代。當然,這不是我們今天的重點,我們的重點是那會兒的人洗衣服開始普遍用皂莢。一般來說,可以用來洗衣服的也可以用來洗頭髮,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草篇》說江南有一種叫鬼皂莢的植物,可以用來洗髮,它的樹葉去汙力特別強用來洗衣服也是極好的。在沒有皂莢的地方,還有一種叫肥珠子的植物也可以用來洗衣去汙。

古代也有用合成的清潔用品,比如澡豆。澡豆,早期是很高大上的東西。見過的人少,用過的人更少,關鍵早期應該沒什麼人會捨得它來洗衣服。因為《世說新語》有一個故事說,王敦娶晉武帝的女兒舞陽公主後,一次在公主府上洗手間,婢女端來水與澡豆,原意是讓王敦洗手。然而,王敦卻以為是乾糧,他就將澡豆和水一起喝掉了。王敦怎麼說都是琅琊王氏出身,那會兒也是堂堂駙馬都尉,人家族兄是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就這樣王敦在娶公主前,沒見過澡豆。

不僅澡豆高大上,香胰子這種早期合成香皂的雛形,在明清也是比較高大上的東西,一般都是婦女用來做個人清潔的。洗衣服用這種東西的成本太高。

其實,草木灰洗衣挺好。畢竟,省錢嘛。


柳氏異聞錄

你不要認為發明洗衣服好像只得很炫耀的東西,那是一個很大的汙染。古人洗衣服自然有辦法。

辦法一:

在某個小溪邊,一位古代姑娘用棒槌使勁敲打著漂在水邊的衣物,就是通過這樣反覆的操作,然後完成衣服的乾淨,這一種女子叫做浣紗女,西施就是幹過這個職業。


辦法二。

冠帶垢,和灰清漱;衣裳垢,和灰清澣。這個灰指的是什麼灰呢。是一種草木灰,就是草木燃燒之後的灰,在農村很常見,現在有些城市的孩子肯定不知道這個東西了。也有草木灰和石灰混合起來,這個石灰指的是貝殼燒製的。

辦法三。

魏晉時的古人開始用皂角和澡豆來洗衣物。什麼叫做澡豆呢?把豬胰腺上的汙血洗淨,撕除上面的脂肪肝磨成糊狀,加入黃豆粉和香料,攪拌均勻後,通風處風乾後就成了能洗去衣物汙垢的澡豆。

上圖就是皂角,這東東看上去是不是有些眼熟?


知常容

古代沒有用化學手段製成的洗衣粉,但是聰明的古人就地取材用一些生活中的常見物品來清理衣服上的汙漬。

草木灰

公元前600年腓尼基人用草木灰和山羊脂做出了肥皂,用以洗滌衣物。據《禮記》和《考工記》記載中國古人用草木灰水加貝殼灰來去除油汙



皂角

晉代時人們用皂角樹的果實搗碎,做成皂角團。然後放入水中發泡用以去汙。除此以外還有豬胰和石鹼等方式


古籍與歷史

直到1907年,人們才發明了洗衣粉,那麼沒有洗衣液,洗衣粉的時代,古人怎麼才能把衣服洗乾淨?

經常看電視劇和小說的童鞋就知道古人摘皂角煮出汁液後用錘衣用棒槌或者棍使勁捶打衣物,把汙漬捶打出來。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用草木灰或者說柴灰貝殼灰來洗衣,也可以洗的很乾淨,因為草木灰貝殼灰是鹼性的,所以能洗出汙漬。



富貴一點的人家洗衣比較講究會用“香胰子”、澡豆和香鹼。我們漢代時已經有用天然石鹼洗滌衣物的記載了。後來古人又在石鹼中加入澱粉、香料,製成錠狀出售。明末,北京開設有不少專門出售人造香鹼的鋪子。



香胰子和澡豆是什麼呢?就是豬胰臟。洗淨豬胰,研磨成粉,加入豆粉等各種原料。這就是古代的胰子,澡豆就是胰子的一種。後來人們又把胰子和各種各樣的香鹼合在一起,揉成湯圓大的圓子,這就是各種小說裡中提到的木樨胰子、玫瑰胰子等等。

也許沒有現代的洗衣劑洗得乾淨,但是天然無汙染,環保又健康,不傷手呀!


顏麗明844

古代是沒有洗衣粉,但不代表他們沒有用於清潔、去汙的洗滌製品。古人常用的洗滌品是皂角。皂角是一種喬木,所結果實皂莢可用於製作洗滌品。資料說,“據科學測定,皂莢含有皂甙成分,有表面活性劑一樣的性能:起泡、去汙、乳化,並且比真正的肥皂耐硬水,不含鹼性,對絲毛織物無損傷。”古人很早就懂得用皂莢來洗頭、洗澡、洗衣服。

宋朝時,還出現了用皂莢為原料製成的肥皂。宋人楊士瀛的《仁齋直指》記錄了一條“肥皂方”:“白芷、白附子、白殭蠶、白芨、豬牙皂角、白蒺藜、白斂、草烏、山楂、甘松、白丁香、大黃、藁本、鶴白、杏仁、豆粉各一兩,豬脂(去膜)三兩,輕粉、蜜陀僧、樟腦各半兩,孩兒茶三錢,肥皂(一種莢果)去裡外皮筋並子,只要淨肉一茶盞。先將淨肥皂肉搗爛,用雞清和,曬去氣息。將各藥為末,同肥皂、豬脂、雞清和為丸。”這種肥皂製作昂貴,用於洗衣服有點可惜,一般都用來洗澡。

除了皂莢,還有一種叫做“黃目樹”的果實也可以用於洗衣服,清代的《臺灣府志》載:“黃目樹,即無患樹。高二、三丈,實如枇杷,色黃,皮縐,用以澣衣,漿若肥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