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能完成復興嗎?

覺今是

漢服一定可以復興,只不過路曼曼其修遠,吾輩當上下而求索!

漢服是我們民族優秀的傳統服飾,符合我國傳統文化和審美,對我民族凝聚力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正如古詩中唱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豈曰無衣與子同裳,服飾對於一個民族的塑造有著深層次的影響。


昭烈名臣



概率很小,任何服裝,審美觀念,都有強烈的時代烙印,比如漢服,寬袍大袖,看上去似乎瀟灑飄逸,但是他確實有他的缺陷,先不說浪費布匹,主要就是拖泥帶水,行動不便。



比如滿人的服裝跟漢服有明顯區別,它衣袖緊束,下身著緊身褲,外有罩衣,其主要設計理念就是便於騎馬狩獵,拉弓、騎馬不礙事。


所以隨著時代的發展,服裝設計在考慮美感的同時也要考慮他的便利性,像現代職場,是一個節奏感非常強,活動範圍非常大而且隨機的,隨時可能出去辦事,開車坐車、打字吃飯那種寬袍大袖極為礙事和不方便。


其實漢服很多時候只是我們心中的一個情結,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如意之事一兩樁,如同我們的初戀一樣,情懷永遠難以消除,但是此生卻未必能夠如願相守。

所以審美時既要切合實際,更要隨大局,不能因為內心那點情懷而逆潮流而動。漢服,很美,但不一定非要把他作為民族追求。我泱泱中華文化,不需要用這些表面符號來體現和印證。


如果你喜歡,做兩套過過癮就好,不要因為別人沒有穿就自己在那著急,這真的毫無必要。


謝金澎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660f0000d7602ad1109f\

卓爾艾米

有些東西只適合收藏在博物館,比如漢服。

說真的,看了很多針對漢服的評論,有支持的也有反對的。我個人的看法是,漢服確實穿著不方便。


試想一個普通的白領上班族穿著漢服,他能趕路嗎?能騎小黃車嗎?能擠上公交地鐵嗎?中午著急忙慌地吃飯喝水不怕弄一身嗎?況且漢服不僅僅只是那套衣服而已,男子要戴冠,要佩劍;女子更麻煩,要戴各種頭飾,還要弄什麼雲鬢、眉毛之類的,估計弄完這一套上班早就遲到了。

至於那些有錢人家的闊少爺闊太太,不用上班也能過得很滋潤的富二代們,如果想要復興漢服,我覺得這倒是未嘗不可。因為漢服這東西在古代就是貴族專屬,他們有閒暇去擺弄這些複雜的衣服和佩飾,並以衣冠去區別等級。古代種地的老農肯定不穿漢服,一方面穿了耽誤事,一方面也沒錢買那麼貴的布料。而且,配合著漢服還有一整套禮制,不同等級的人有不同的行走坐臥的規矩,而且還會使用不同規格的禮器、酒器、廚具、鑾駕、車馬等。難道這些也都要恢復?


還有人說,穿著漢服可以提升我們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比如在一些正式場合,以漢服作為禮服,我個人舉雙手贊成。但話說回來,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絕不是一套過氣衣服能帶回來的,這需要我們一步一個腳印,先去復興我們的民族和國家再說。

不過就目前的情況看,中國的復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還要接受“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的事實。更何況,現在市面上充斥著太多拿漢服鬧著玩的偽宣傳者。他們多是閒得發毛的大學生,出現在圖書館博物院書展等場合,穿著蹩腳的漢服向大家宣傳所謂的傳統文化。但你要問他們古代男子何時束髮,女子何年及笄,天子諸侯卿大夫冠冕上的旒分別有幾串,估計他們多數就懵圈了。這都不足慮,等他們大學畢業後出來擠幾天公交,閒出來的病準能治好。


還有一類人,他們多潛伏於網上,以鍵盤俠的形式出現,以十足的戾氣大殺四方,凡對漢服持保留意見者,稍有不慎便會遭到他們大義凜然般的批判,輕則關照你的父母姐妹,重則會被扣上沒文化、智商低、賣國賊、軟骨病、香蕉人、民族敗類等帽子。我想,有了他們的推波助瀾,想必漢服的推廣會更加艱難。

說不準,一波漢服至上主義的噴子現在正在路上,我得趕緊躲了。


達摩說

漢服能完成復興嗎?何為復興?復興的標準是什麼?怎麼樣才算是完成復興?

如果這確實是漢服愛好者們的推廣手法之一,那依個人觀點,這是一個無頭無腦不負責任的問題,沒有一個夠清晰的目標,自然也就不可能達成某種目的了。希望漢服愛好者們對於漢服的復興能弄一個完整清晰的目標出來,從長遠來看,目標中最好以注意以下幾點:

1,分階段地規劃目標,

2,非常少量地搭上傳統文化,或者儘量地不要跟文化扯上大的關係,衣服首要標準,好看,美,而漢服本身確實是美的,那你們就要將大部份的關注點在美上,至於所謂文化的東西,不用你說,看的人自然會清楚,你們只需要負責美就足夠了。所以,千萬別把所謂漢服的復興跟中華文化服興扯上關係了,理論越是高大上,有時候真的讓人感覺越反感噁心,只有潛入進人心的文化才是真文化,否則會只有虛偽!尤其那種嘴髒卻喊著復興傳統文化的,都沒搞清傳統文化的基本核心就是素養。

3,規劃目標是一方面,行事過程中也要有特別清晰的理性的目標,就比如說這個問題,不能這麼無頭無腦地說復興,還要闡述清晰復興的標準,如果想要全民把漢服當常服才叫復興,那估計不是白日夢的問題,死人都不會做這種夢了。但是如果實現在某些非官方的民間活動裡,比如說學校裡實現某些節目,甚至創建一個節日,然後將著漢服當成基本元素之一,只要能讓大夥玩得爽,這些都是有機會的。從這些小事中向更多人實實在在地展現漢服的美,而儘量地不要去扯文化,(重要的點應該多提及),在時間的催化下,漢服是有機會更多地走向平常人的生活裡的。

否則一股腦地就扯漢服代表傳統文化或者漢族文化之類的,這種逆社會流行思維的事物,沒多少人真有興趣的,只有找準了點才能有實質的效用。

本人喜歡賞著漢服美女,個人如果非特點狀態,也不會去考慮穿漢服,對於漢服是否能有所謂復興無感,但也完全不反對。更從不覺得漢族人們的精神文化需要用漢服來證明或表達。


帥八叔

雪心認為,漢服是否完成復興,大概有這麼兩個標誌

重拾自信一:讓衣服和審美來適應東方,而不是折騰自己去適應西方審美。

重拾自信二:對中國優秀文化棄舊揚新,在時代中煥發新的光彩。

重拾審美自信

俗話說人靠衣裝,但現在普遍現象卻是:人遷就衣服、為了衣服折騰自己

整容啦,染髮啦,明明知道這些東西會有後遺症,可就是忍不住要折騰。

為什麼忍不住折騰自己?

因為這樣穿歐美範的時裝更好看、更洋氣。

現在的時裝,基本都是立體剪裁+歐美色系,為了能穿得好看,可不就是使勁地折騰嗎?

這裡再普及一下,東西方服飾“最基本”的兩個差異:

  • 剪裁差異:東方平面剪裁VS西方立體剪裁
  • 色系差異:東方不飽和色VS西方高飽和色

其實不僅僅是漢服,高檔老旗袍,一定也是以平面剪裁為主,輔助了立體剪裁。

而不飽和色,主要是指顏色亮度不高,這種亮度不高的衣服,對黃皮膚特別友好。

諸如紅綠配、撞色配、多彩配,並非說中國人撐不住,其實把亮度調下來,大家就會發現,其實能選擇的衣服顏色範圍很廣。

話說,別看印度服飾色彩那麼多,看似很濃烈,其實他們也是不飽和色系,可以和歐美系的熒光色時裝比比。

可是呢,一直以來,時裝就好像沒有特別為“中國身材”、“中國膚色”而量身設計,穿著為西方人量身設計的時裝,當然會讓中國人沒有自信,去各種去折騰。

而平面剪裁也並非做不出時裝,現在的漢元素時裝,多是以平面剪裁為基礎的。

在色系上,自然也考慮了中國人的黃皮膚,所以提倡漢服的背後,其實有一個巨大的需求:那就是,我們需要能體現東方美的服飾來裝扮自己,而不是折騰自己,去迎合西方設計的時裝。

重拾文化自信

重拾文化自信,需要棄舊揚新

最能體現中國人文化自信的是三個文化思想體系是:儒、法、道

儒、法、道本身是思想,思想並不體現形而下的一些制度。

所以,近兩年的“偽國學”,根本不能算是文化。

下面來談一談,雪心心目中的“棄舊揚新”。

  • 新儒家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可見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強調是“貴民愛國”(社稷=國家)。

孔孟荀皆注重民生,更強調對民眾的教育,所以,正統的儒家“治世理想”,一定是把民生放在首位。

但到了東漢董仲舒,為了宣傳大統一的思想,儒家向皇權下跪了,提出了“三綱五常”,繼而演化成“忠君”。

“忠君”在封建王朝不算錯,但放到今天這個時代,是不合時宜的,我們應該恢復儒家真正主張的“貴民愛國”,這也符合新時代的需求。

一個真心想發揚儒學的人,他一定會選擇“貴民愛國”,注重基礎民生,維護國家統一,倘若,還妄圖用“忠君”、“三從四德”來束縛人民,那他可能真的是“一粉頂十黑”了。

如果站在“貴民”的角度,強調民用,雪心覺得,也應該去提倡“漢元素”。

  • 新法家

就雪心看來,中國的法家是偏技術派的。

歷代用法家思想的帝王諸侯,都能在短時間內實現經濟繁榮和軍事力量的增強。

所謂張弛有度,法家是張,儒家是弛。

法家能在短時間取得巨大的成就,通常是通過革新、樹立威信、以及做到“相對”的公正。

所以,守信、公正、有序,可以說是法家的核心。

毫無疑問,國家的繁榮發展,是離不開法家的,目前中國法家思想普及較少,有興趣的同袍們,可以去找些經典來看,多作一些普及。

  • 新道家

道家簡單來說,就是尊重規律

在生產力不發達的時代,道家以歸納“現象”來摸索規律。

這個規律的範圍相當之廣,有自然規律、社會規律、人體規律、心理規律、包括現代科學的生物化學物理規律等等……

只要是有規律性的,道家都會去研究,都會有涉及。

再者,道家涉及了那麼多規律,還有一個是整體觀、大局觀。

道家認為,要解決問題,要使用規律,不是說使用單一的某種規律,而是多種規律整體參考來看。

所以,道家的思想,可謂浩大無垠。

綜上,能令國人重拾兩個自信,才算是復興完成。


姞雪心

漢服優雅大方,有著濃厚的傳統文化韻味,但是漢服無法復興。時代潮流不斷的向前,漢服作為一個文化載體,只能在小範圍內興起,不會在全國範圍內復興!

給時間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時間。每一種事物都有它的特定時間段,過了時間段很難再興起!胡服騎射之後,傳統的華夏服裝在軍事領域就退出了舞臺,因為華夏服裝寬大不利於騎兵打仗!清朝建立後,漢服慢慢消失,因為清朝的服飾是滿族的服飾。民國建立後,服裝開始西方化,因為西方代表了先進!



如今國富民強,部分愛國志士呼籲恢復漢裝,但是我認為這是刻舟求劍!時代潮流不會倒退,它只會奔流向前。我個人喜歡漢服,喜歡漢劍,甚至專門買了一口漢劍鎮宅。我不呼籲恢復漢裝,也不反對恢復漢裝,個人自由而已!從整體上講,時代的進步讓漢裝不適應當今社會!


偶爾看到有人穿漢裝出行,拍照什麼的,覺得漢裝確實有古典美,有深深的文化內涵。但是在辦公場所,在公共場合基本沒有人穿漢裝,因為它卻實不方便工作。好比現在的軍隊都用槍炮了,我不能因為喜歡漢劍就呼籲全軍裝備漢劍作戰吧!


大秦鐵鷹劍士

額,感覺這個話題很引戰啊,不管怎麼說都會捱罵。其實怎麼說呢,感覺“復興”這個詞有點太大了,不可否認,一個民族的服飾在發展的過程中確實寄寓了一些特有的文化啊傳統之類的,但是事物的存亡是有其道理所在的。

我覺得喜歡“漢服”,可以去穿也可以去向周圍的人介紹宣傳啊,但是千萬不要把什麼民族啦文化啦國家啦傳統啦之類的全往裡面扔,或者用這些來強迫別人必須接受,那樣太大也太虛了,就把它當做生活中很普通正常的事物不好麼?

我認為啊,我們在生活中最應該保持的就是思想的獨立性了,這是一個人最珍貴的東西了。感覺最先提出“漢服復興”這類詞的人用心有點險惡(額,想不到合適的詞暫且用這個),說的話可能不好聽啊,喜歡漢服和通過漢服來滿足自己所謂的自豪感是有區別的,“漢服圈”的一些人(一些啊,不是全部)動不動就曉之民族大義,動輒就直接把“蠻夷”啦,“不是漢人”啦、“背棄祖宗”之類的詞往人身上扔,這也是很多路人一聽漢服就反感的原因。

我想說累不累啊?想傳承文化,老祖宗寫下的那麼多書就在那擺著,去鑽研去學習啊,去想想這些文化中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壞的,學習好的然後和和氣氣的介紹給周圍的人,摒棄壞的並告訴周圍人這些是糟粕不是很好麼?靜下心來仔細思考思考,鼓吹“漢服”或者藉此引戰的人最終目的是什麼?最後得利的又是誰?

我始終覺得一個民族的精神和文化是刻在骨子裡的,是銘刻在每一個人的靈魂之內的,既然一直都存在著,又何談復興呢?那些動不動就代表整個民族為滿足自己爽點或藉此謀利的人,我想說您歇著吧,反正我不想被代表。


種花家的松鼠

傳統文化的復興,並不是要恢復古代生活方式,所謂的漢服復興,不過是一種熱情鼓舞下的一廂情願。

我很喜歡漢服,但我並不認為漢服會恢復流行,漢服和旗袍一樣,最多不過是大家用來拍照或者裝品味的一個道具點綴。

傳統文化的復興,也要與時俱進,好的要恢復,不適合時代的要捨得放掉。比如做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起來也很好。但漢服這種早已不適合現代人生活的服飾,完全沒有必要搞這種無謂的復興。

不是漢服能不能復興,而是完全沒必要。


終南高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