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能完成复兴吗?

觉今是

汉服一定可以复兴,只不过路曼曼其修远,吾辈当上下而求索!

汉服是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服饰,符合我国传统文化和审美,对我民族凝聚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古诗中唱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服饰对于一个民族的塑造有着深层次的影响。


昭烈名臣



概率很小,任何服装,审美观念,都有强烈的时代烙印,比如汉服,宽袍大袖,看上去似乎潇洒飘逸,但是他确实有他的缺陷,先不说浪费布匹,主要就是拖泥带水,行动不便。



比如满人的服装跟汉服有明显区别,它衣袖紧束,下身着紧身裤,外有罩衣,其主要设计理念就是便于骑马狩猎,拉弓、骑马不碍事。


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服装设计在考虑美感的同时也要考虑他的便利性,像现代职场,是一个节奏感非常强,活动范围非常大而且随机的,随时可能出去办事,开车坐车、打字吃饭那种宽袍大袖极为碍事和不方便。


其实汉服很多时候只是我们心中的一个情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如意之事一两桩,如同我们的初恋一样,情怀永远难以消除,但是此生却未必能够如愿相守。

所以审美时既要切合实际,更要随大局,不能因为内心那点情怀而逆潮流而动。汉服,很美,但不一定非要把他作为民族追求。我泱泱中华文化,不需要用这些表面符号来体现和印证。


如果你喜欢,做两套过过瘾就好,不要因为别人没有穿就自己在那着急,这真的毫无必要。


谢金澎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660f0000d7602ad1109f\

卓尔艾米

有些东西只适合收藏在博物馆,比如汉服。

说真的,看了很多针对汉服的评论,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我个人的看法是,汉服确实穿着不方便。


试想一个普通的白领上班族穿着汉服,他能赶路吗?能骑小黄车吗?能挤上公交地铁吗?中午着急忙慌地吃饭喝水不怕弄一身吗?况且汉服不仅仅只是那套衣服而已,男子要戴冠,要佩剑;女子更麻烦,要戴各种头饰,还要弄什么云鬓、眉毛之类的,估计弄完这一套上班早就迟到了。

至于那些有钱人家的阔少爷阔太太,不用上班也能过得很滋润的富二代们,如果想要复兴汉服,我觉得这倒是未尝不可。因为汉服这东西在古代就是贵族专属,他们有闲暇去摆弄这些复杂的衣服和佩饰,并以衣冠去区别等级。古代种地的老农肯定不穿汉服,一方面穿了耽误事,一方面也没钱买那么贵的布料。而且,配合着汉服还有一整套礼制,不同等级的人有不同的行走坐卧的规矩,而且还会使用不同规格的礼器、酒器、厨具、銮驾、车马等。难道这些也都要恢复?


还有人说,穿着汉服可以提升我们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比如在一些正式场合,以汉服作为礼服,我个人举双手赞成。但话说回来,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绝不是一套过气衣服能带回来的,这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先去复兴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再说。

不过就目前的情况看,中国的复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还要接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事实。更何况,现在市面上充斥着太多拿汉服闹着玩的伪宣传者。他们多是闲得发毛的大学生,出现在图书馆博物院书展等场合,穿着蹩脚的汉服向大家宣传所谓的传统文化。但你要问他们古代男子何时束发,女子何年及笄,天子诸侯卿大夫冠冕上的旒分别有几串,估计他们多数就懵圈了。这都不足虑,等他们大学毕业后出来挤几天公交,闲出来的病准能治好。


还有一类人,他们多潜伏于网上,以键盘侠的形式出现,以十足的戾气大杀四方,凡对汉服持保留意见者,稍有不慎便会遭到他们大义凛然般的批判,轻则关照你的父母姐妹,重则会被扣上没文化、智商低、卖国贼、软骨病、香蕉人、民族败类等帽子。我想,有了他们的推波助澜,想必汉服的推广会更加艰难。

说不准,一波汉服至上主义的喷子现在正在路上,我得赶紧躲了。


达摩说

汉服能完成复兴吗?何为复兴?复兴的标准是什么?怎么样才算是完成复兴?

如果这确实是汉服爱好者们的推广手法之一,那依个人观点,这是一个无头无脑不负责任的问题,没有一个够清晰的目标,自然也就不可能达成某种目的了。希望汉服爱好者们对于汉服的复兴能弄一个完整清晰的目标出来,从长远来看,目标中最好以注意以下几点:

1,分阶段地规划目标,

2,非常少量地搭上传统文化,或者尽量地不要跟文化扯上大的关系,衣服首要标准,好看,美,而汉服本身确实是美的,那你们就要将大部份的关注点在美上,至于所谓文化的东西,不用你说,看的人自然会清楚,你们只需要负责美就足够了。所以,千万别把所谓汉服的复兴跟中华文化服兴扯上关系了,理论越是高大上,有时候真的让人感觉越反感恶心,只有潜入进人心的文化才是真文化,否则会只有虚伪!尤其那种嘴脏却喊着复兴传统文化的,都没搞清传统文化的基本核心就是素养。

3,规划目标是一方面,行事过程中也要有特别清晰的理性的目标,就比如说这个问题,不能这么无头无脑地说复兴,还要阐述清晰复兴的标准,如果想要全民把汉服当常服才叫复兴,那估计不是白日梦的问题,死人都不会做这种梦了。但是如果实现在某些非官方的民间活动里,比如说学校里实现某些节目,甚至创建一个节日,然后将着汉服当成基本元素之一,只要能让大伙玩得爽,这些都是有机会的。从这些小事中向更多人实实在在地展现汉服的美,而尽量地不要去扯文化,(重要的点应该多提及),在时间的催化下,汉服是有机会更多地走向平常人的生活里的。

否则一股脑地就扯汉服代表传统文化或者汉族文化之类的,这种逆社会流行思维的事物,没多少人真有兴趣的,只有找准了点才能有实质的效用。

本人喜欢赏着汉服美女,个人如果非特点状态,也不会去考虑穿汉服,对于汉服是否能有所谓复兴无感,但也完全不反对。更从不觉得汉族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用汉服来证明或表达。


帅八叔

雪心认为,汉服是否完成复兴,大概有这么两个标志

重拾自信一:让衣服和审美来适应东方,而不是折腾自己去适应西方审美。

重拾自信二:对中国优秀文化弃旧扬新,在时代中焕发新的光彩。

重拾审美自信

俗话说人靠衣装,但现在普遍现象却是:人迁就衣服、为了衣服折腾自己

整容啦,染发啦,明明知道这些东西会有后遗症,可就是忍不住要折腾。

为什么忍不住折腾自己?

因为这样穿欧美范的时装更好看、更洋气。

现在的时装,基本都是立体剪裁+欧美色系,为了能穿得好看,可不就是使劲地折腾吗?

这里再普及一下,东西方服饰“最基本”的两个差异:

  • 剪裁差异:东方平面剪裁VS西方立体剪裁
  • 色系差异:东方不饱和色VS西方高饱和色

其实不仅仅是汉服,高档老旗袍,一定也是以平面剪裁为主,辅助了立体剪裁。

而不饱和色,主要是指颜色亮度不高,这种亮度不高的衣服,对黄皮肤特别友好。

诸如红绿配、撞色配、多彩配,并非说中国人撑不住,其实把亮度调下来,大家就会发现,其实能选择的衣服颜色范围很广。

话说,别看印度服饰色彩那么多,看似很浓烈,其实他们也是不饱和色系,可以和欧美系的荧光色时装比比。

可是呢,一直以来,时装就好像没有特别为“中国身材”、“中国肤色”而量身设计,穿着为西方人量身设计的时装,当然会让中国人没有自信,去各种去折腾。

而平面剪裁也并非做不出时装,现在的汉元素时装,多是以平面剪裁为基础的。

在色系上,自然也考虑了中国人的黄皮肤,所以提倡汉服的背后,其实有一个巨大的需求:那就是,我们需要能体现东方美的服饰来装扮自己,而不是折腾自己,去迎合西方设计的时装。

重拾文化自信

重拾文化自信,需要弃旧扬新

最能体现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是三个文化思想体系是:儒、法、道

儒、法、道本身是思想,思想并不体现形而下的一些制度。

所以,近两年的“伪国学”,根本不能算是文化。

下面来谈一谈,雪心心目中的“弃旧扬新”。

  • 新儒家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强调是“贵民爱国”(社稷=国家)。

孔孟荀皆注重民生,更强调对民众的教育,所以,正统的儒家“治世理想”,一定是把民生放在首位。

但到了东汉董仲舒,为了宣传大统一的思想,儒家向皇权下跪了,提出了“三纲五常”,继而演化成“忠君”。

“忠君”在封建王朝不算错,但放到今天这个时代,是不合时宜的,我们应该恢复儒家真正主张的“贵民爱国”,这也符合新时代的需求。

一个真心想发扬儒学的人,他一定会选择“贵民爱国”,注重基础民生,维护国家统一,倘若,还妄图用“忠君”、“三从四德”来束缚人民,那他可能真的是“一粉顶十黑”了。

如果站在“贵民”的角度,强调民用,雪心觉得,也应该去提倡“汉元素”。

  • 新法家

就雪心看来,中国的法家是偏技术派的。

历代用法家思想的帝王诸侯,都能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繁荣和军事力量的增强。

所谓张弛有度,法家是张,儒家是弛。

法家能在短时间取得巨大的成就,通常是通过革新、树立威信、以及做到“相对”的公正。

所以,守信、公正、有序,可以说是法家的核心。

毫无疑问,国家的繁荣发展,是离不开法家的,目前中国法家思想普及较少,有兴趣的同袍们,可以去找些经典来看,多作一些普及。

  • 新道家

道家简单来说,就是尊重规律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道家以归纳“现象”来摸索规律。

这个规律的范围相当之广,有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人体规律、心理规律、包括现代科学的生物化学物理规律等等……

只要是有规律性的,道家都会去研究,都会有涉及。

再者,道家涉及了那么多规律,还有一个是整体观、大局观。

道家认为,要解决问题,要使用规律,不是说使用单一的某种规律,而是多种规律整体参考来看。

所以,道家的思想,可谓浩大无垠。

综上,能令国人重拾两个自信,才算是复兴完成。


姞雪心

汉服优雅大方,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韵味,但是汉服无法复兴。时代潮流不断的向前,汉服作为一个文化载体,只能在小范围内兴起,不会在全国范围内复兴!

给时间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时间。每一种事物都有它的特定时间段,过了时间段很难再兴起!胡服骑射之后,传统的华夏服装在军事领域就退出了舞台,因为华夏服装宽大不利于骑兵打仗!清朝建立后,汉服慢慢消失,因为清朝的服饰是满族的服饰。民国建立后,服装开始西方化,因为西方代表了先进!



如今国富民强,部分爱国志士呼吁恢复汉装,但是我认为这是刻舟求剑!时代潮流不会倒退,它只会奔流向前。我个人喜欢汉服,喜欢汉剑,甚至专门买了一口汉剑镇宅。我不呼吁恢复汉装,也不反对恢复汉装,个人自由而已!从整体上讲,时代的进步让汉装不适应当今社会!


偶尔看到有人穿汉装出行,拍照什么的,觉得汉装确实有古典美,有深深的文化内涵。但是在办公场所,在公共场合基本没有人穿汉装,因为它却实不方便工作。好比现在的军队都用枪炮了,我不能因为喜欢汉剑就呼吁全军装备汉剑作战吧!


大秦铁鹰剑士

额,感觉这个话题很引战啊,不管怎么说都会挨骂。其实怎么说呢,感觉“复兴”这个词有点太大了,不可否认,一个民族的服饰在发展的过程中确实寄寓了一些特有的文化啊传统之类的,但是事物的存亡是有其道理所在的。

我觉得喜欢“汉服”,可以去穿也可以去向周围的人介绍宣传啊,但是千万不要把什么民族啦文化啦国家啦传统啦之类的全往里面扔,或者用这些来强迫别人必须接受,那样太大也太虚了,就把它当做生活中很普通正常的事物不好么?

我认为啊,我们在生活中最应该保持的就是思想的独立性了,这是一个人最珍贵的东西了。感觉最先提出“汉服复兴”这类词的人用心有点险恶(额,想不到合适的词暂且用这个),说的话可能不好听啊,喜欢汉服和通过汉服来满足自己所谓的自豪感是有区别的,“汉服圈”的一些人(一些啊,不是全部)动不动就晓之民族大义,动辄就直接把“蛮夷”啦,“不是汉人”啦、“背弃祖宗”之类的词往人身上扔,这也是很多路人一听汉服就反感的原因。

我想说累不累啊?想传承文化,老祖宗写下的那么多书就在那摆着,去钻研去学习啊,去想想这些文化中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学习好的然后和和气气的介绍给周围的人,摒弃坏的并告诉周围人这些是糟粕不是很好么?静下心来仔细思考思考,鼓吹“汉服”或者借此引战的人最终目的是什么?最后得利的又是谁?

我始终觉得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文化是刻在骨子里的,是铭刻在每一个人的灵魂之内的,既然一直都存在着,又何谈复兴呢?那些动不动就代表整个民族为满足自己爽点或借此谋利的人,我想说您歇着吧,反正我不想被代表。


种花家的松鼠

传统文化的复兴,并不是要恢复古代生活方式,所谓的汉服复兴,不过是一种热情鼓舞下的一厢情愿。

我很喜欢汉服,但我并不认为汉服会恢复流行,汉服和旗袍一样,最多不过是大家用来拍照或者装品味的一个道具点缀。

传统文化的复兴,也要与时俱进,好的要恢复,不适合时代的要舍得放掉。比如做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也很好。但汉服这种早已不适合现代人生活的服饰,完全没有必要搞这种无谓的复兴。

不是汉服能不能复兴,而是完全没必要。


终南高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