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甲午,甲午海戰中國半點贏的機會都沒有嗎?

王超


在甲午戰爭前,日本製訂了作戰計劃。在這個計劃中,一切都以制海權為中心。如果控制了制海權,佔領了朝鮮,那麼就出兵中國。如果控制不了制海權,但是海軍能夠保證本國不受威脅,就暫保朝鮮。如果控制不了制海權,而且海軍戰敗,本國遭受威脅,那麼就調回侵朝日軍,退保本土。

我們從日本的作戰計劃可以看到,日本在當時都沒有必勝的把握,才擬定了這樣三種方案。那麼,甲午海戰中國卻失敗了,而且還敗得那麼慘,那麼徹底。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難道中國就沒有一點贏的機會嗎?

如果單單看艦隊的船艦和兵員素質上,北洋水師還是有和日本一戰的能力的。當時的北洋水師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兩艘鐵甲艦,也就是日本人畏之如虎的“定遠”和“鎮遠”艦。擁有一大批留學英國的優秀將領,擁有多年嚴格訓練出來的精銳水兵。在戰鬥中,這一切都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在黃海海戰中,雖然被日本艦隊環攻,“定遠”和“鎮遠”力戰不退。當時的“定遠”艦上彈落如雨,多處著火。可是日本人卻發現,在甲板上卻有北洋水師的軍官從容不迫的用照相機進行著拍照。這一切都震撼了日本將士,動搖了他們的信心。日本水兵打到最後,絕望的喊道,定遠怎麼還打不沉啊。在“松島”號遭到重創後,日本海軍不堪再戰,只得率先逃離戰場。

在這場海戰中,北洋水師除了個別貪生怕死,臨陣脫逃的敗類外,絕大多數將士都能夠同仇敵愾,戰鬥到最後一刻。雖然在艦隊的船速、炮速、彈藥等方面都不如對手,但是北洋水師將士以自己的整體素質彌補了這一切。使用炮速極低的火炮,取得了超過日本速射炮的命中率。

因此,北洋水師的失敗,不是因為北洋水師的將士,更多的原因是因為清政府的腐朽,領導者的無能造成的。這樣一支經過多年嚴格訓練的海軍,如果在懂得使用它的指揮者手中,會發揮出重要的作用。

首先從雙方的政府機能來看。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在此基礎上,日本被解放的生產力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使得日本國力大幅度加強。為了對外侵略擴張,日本舉國上下,節衣縮食,建設海軍。為了對抗“定遠”、“鎮遠”,日本大肆購買裝備先進的速射炮,搶購“吉野”艦,建造大批艦船,為打敗北洋水師做準備。

而清政府則還是死抱著封建制度不放。就連洋務運動的領導者李鴻章也認為,中國各種規章典籍無一不備,唯缺的是科學技術。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在封建制度的束縛下,北洋海軍的建設舉步維艱。李鴻章把北洋水師看作保證自己權勢的基礎,而其他人則把消耗北洋水師當成打擊李鴻章的手段。

在北洋水師最需要更新艦隻裝備的時候,為了打擊李鴻章,清政府決定停購一切海軍裝備。這使得北洋水師的建設一下子被日本拋到了後面。在甲午戰爭時,北洋水師單獨對敵日本,而其他人都袖手旁觀,其他艦隊的艦隻也根本不去援救。這樣,本來應該是兩個國家之間的戰爭,變成了李鴻章和日本之間的戰爭。以李鴻章一人之力對抗日本舉國之力,後果可知。

第二、從海戰戰略上來看。

日本政府在制訂作戰計劃的時候,死死抓住一個根本點,那就是制海權問題。這是對制海權的重要性有通透理解的人制訂的計劃。因為掌握了制海權的一方,可以在對方的海岸線隨時隨地的登陸,而對方除了被動挨打,還無可奈何。

日本正是認清了這一點,才把作戰計劃建立在制海權掌握與否的基礎上。它全部海軍力量都是為爭奪制海權而努力。在開戰伊始,就主動將基地推進到朝鮮,尋求北洋水師決戰。

而反觀清政府和李鴻章,卻根本就沒有制海權的意識。李鴻章制訂的戰略卻是海軍留守,陸軍作戰。這樣就根本上本末倒置了。和日本的主動求戰相比,北洋水師則採取保守避戰的戰略。這樣一來,不但影響了海軍的士氣,還輕易的把制海權拱手交給了日本。

尤其是在黃海海戰之後,北洋水師經過緊急搶修,恢復了戰鬥力。而這個時候,日本遭受重創,幾艘主力艦隻都要一兩個月的修理才能出戰。可是就在這個時候,李鴻章給丁汝昌下了死命令,讓他守港保船。

結果,輕易得到制海權的日本人,將軍隊大批開進中國。隨著旅順的輕易丟失,北洋水師失去了自己最重要的基地,和可以修理兩艘鐵甲艦的亞洲最大的船塢。從此走入絕境。

第三,從戰術上來看。

日本的戰術其實很單調。在戰後日本總結作戰經驗的時候,提出來最大的勝利原因就是運氣。這是因為日本水兵的訓練差,海軍的總體素質低,只是因為種種好運氣才取得了勝利。

但是,運氣不是憑空得來的。由於日本人的刻苦學習,採取了適應自己的戰術,才利用了這些好運氣。日本人的海軍兵員素質差,連一個變陣都做不到,那麼就採取單縱隊隊形,後面的艦隻只管跟著前面的艦隻就行了。

而日本的艦隻主要來自英國,他們的將領也是從英國留學回來的。因此,它的戰術適用於自己的艦隻,在海戰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而反觀北洋水師。兵員的素質雖然比較高,可是丁汝昌出身陸軍,年老昏聵,對現代海戰一竅不通。他手下這些留學的艦長們對他十分看不起。

在北洋水師中,艦長們出身於英國留學,兵員訓練來自英國教習,可是艦隻卻是來自德國。我們現在都知道,德國海軍和英國海軍的戰術理念完全不同。這是德國為了後來者居上,打敗英國海軍,採取了加強防護,以守為攻的戰術。

而北洋水師根本沒有人去注意德國的戰術理念,也不去發揮自己鐵甲艦的優勢。用著英國戰術,駕駛著德國艦隻,這是何等的諷刺。後來有外國軍事評論員評論說,“如果日本海軍懂得海戰,它就根本不會挑戰北洋艦隊,而如果北洋艦隊懂得海戰,那麼它就不會放日本艦隊逃走。”這句話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結語:

在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不是連一點贏面都沒有的。日本人按照自己的戰略、戰術水平去估計北洋水師,在制訂作戰計劃時,也不敢說自己有必勝的把握。日本是憑著賭一把的勇氣去向北洋水師挑戰的。從這一點看,北洋水師是有可能勝利的。

當時,由於清政府的政治制度腐朽落後,政治勢力互相爭鬥。李鴻章不懂海戰戰略,丁汝昌不知道戰術原則。這樣一來,雖然有訓練精良的將士,具有威力的艦隊,最終也只能走向失敗一條路了。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甲午戰爭時,曾經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在海戰中敗於日本,這確實是一件憾事。但是對比當時的情況,除非運氣爆棚,否則甲午戰爭時北洋水師沒有任何贏的機會。


就甲午戰陣時雙方實力來說,日本海軍佔據了絕對優勢

在1888年北洋水師成軍時,共有鐵甲艦2艘、防護巡洋艦3艘、裝甲巡洋艦2艘、舊式巡洋艦2艘、蚊子炮艦6艘、魚雷艇7艘、練習艦3艘、運輸船2艘,合計噸位4萬多噸,強於日本海軍,是當時亞洲最大的一支海上作戰力量。

然而此後清政府認為北洋水師已經初具規模,因此不再購買新艦。到甲午戰爭前,北洋水師僅新增了一艘福建船政局自造的近海防禦鐵甲艦“平遠”號,北洋水師的發展進入了停滯期。

相比之下,日本政府以北洋水師為假想敵大肆擴充海軍,在1888年之後陸續購買和自造了“松島”、“嚴島”、“橋立”、“吉野”、“千代田”、“秋津洲”等軍艦,海軍總噸位達到了61373噸,反超了北洋水師。而且日本海軍的新式軍艦較多,裝備了新式的中口徑速射炮,在火力上優勢更是明顯。

此時就雙方的綜合實力來說,日本海軍已經佔據了絕對優勢。

北洋水師的戰備情況也不佳,進一步影響了其戰鬥力

在北洋水師成軍後,不僅軍艦再未增加,連維護費用也嚴重不足,結果影響了各艦的戰鬥力。像北洋水師的鍋爐大多已經老化,航速下降嚴重。還有各艦密封門的橡皮圈老化,密封效果下降,海戰中“致遠”艦中彈以後不久就沉沒很可能就和此有關。這些無疑都對北洋水師的戰鬥力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北洋水師的煤炭供應也很成問題。北洋水師所用煤炭來自於開灤煤礦,然而開灤礦務局為了經濟利益考慮,發給北洋的煤炭都是一些熱值較低的散煤,嚴重影響了軍艦的航速。丁汝昌雖然多次去電要求給一些好煤,但是遲遲卻沒有得到回應。

此外北洋水師所用的炮彈質量不佳,在海戰中北洋水師各艦雖然命中率不低,但是炮彈在擊中敵艦以後往往無法造成什麼像樣的打擊。比如日本海軍的“西京丸”號至少中了4發305毫米炮彈、1發210毫米炮彈、2發150毫米炮彈、3發120毫米炮彈,最後卻不過是輕傷而已。在海戰中,日本海軍只有“松島”號因為恰好被擊中了堆積在甲板上的彈藥堆,引發殉爆才遭到重創。用這樣的炮彈,北洋水師又怎麼可能贏得海戰勝利呢。

在海軍運用上日本也佔據優勢

甲午戰爭爆發前,日本海軍已經為即將到來的戰爭做好準備,同時制訂了採取主動進攻,找機會削弱並擊敗北洋水師,奪取和掌握制海權的作戰計劃。這個作戰計劃相比清政府要求北洋水師嚴守渤海灣,防止日本海軍攻擊京畿地區的保守戰術要積極的多。

而更重要的是日本對於戰爭早有準備,派遣大量間諜潛入中國蒐集情報,掌握了北洋水師的一舉一動,從而掌握了戰鬥的主動權,可以選擇合適的機會攻擊北洋水師。相比之下,清政府對於日本海軍動向一無所知,只能根據一些風傳的消息來猜測,繼而下令北洋水師出擊。這就造成了北洋水師一直疲於奔命,沒有時間進行修整,嚴重影響了戰備狀態。

在這種情況下,北洋水師等於是被矇住了眼睛和對方打,完全處於弱勢。

結語

由上可見,在甲午戰爭中日本海軍不僅實力佔優,而且佔據了戰略上的主動,北洋水師不具備任何打贏的可能。


不沉的經遠


後世很多人認為,當時的中國海軍與日本的海軍實力不相上下,導致失敗的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敗,比如挪用公款才導致甲午戰敗, 但在我看來,中國海軍真的半點贏得機會就沒有,我從以下幾方面分析!


清政府鎮遠艦

甲午海戰中

說海軍意識方面:

清政府:

自詡天朝上國,而且是農業國,對海軍發展一直沒重視過,中國甚至在經歷了鴉片戰敗之後都沒有海軍意識,除了林則徐,後來有購置戰艦,但是海防意識跟不上。

日本政府:

日本吉野號

日本自古對海軍都非常的重視,從幕府時代就有體現,且幕府時代就一直仿造西洋戰艦,海防意識強,也就是說,清政府的海軍發展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

中日海戰激戰中

製造方面:

日本:

造船方面,日本很早就有現代造船廠設立,還防止了西洋戰艦,而且皇帝為了買戰艦一天只吃一頓飯,日本的橫濱軍港足以體現日本戰艦的製造能力。

清政府:

但是清政府直到設立江南製造局才開始生產戰艦,也是仿製,但是是官辦企業,且非常的腐敗,沒有持續穩定的資金輸入,導致造艦水平非常低下。

除了以上,海軍建設還有相應的配套設施,特別是修理廠,中國非常缺乏,中國的買了設備,但是沒有經費維護,且買軍艦時很多時候被西方列強忽悠,花了錢買回來是垃圾。,還有海員很多都是吸食鴉片的癮君子,所以我覺得一點贏的機會都沒有。


老黃講快樂


沒有,戰爭是實力的對決,運氣成分實際上很小。

首先清政府內部矛盾重,滿清政府不願漢族大臣掌握過大的實權,有意讓制肘;此外,清朝的生產力更多是農業,工業很薄弱,不如日本,所以清朝的國家生產力轉換不了戰爭實力。

二是海軍實力,清政府有三支水師,但互不統屬,帶有私兵的性質,加上北洋水師無論艦隻的火力,航速,防護力等方面,除了定鎮二艦的防護力,均不如日本。比如第三大戰艦隻有2900噸排水量,而日軍大多數主力艦都是3000噸以上的排水量。

三是陸軍力量,日本有7個師團,二十多萬近現代陸軍,而清軍軍只是裝備近代化,在編制、訓練、士氣上都是封建軍隊,並且各系互不統屬,內鬥嚴重。

四是戰爭準備,日本很早就明確了戰略目標,併為此進行了擴軍備戰,還在情報,訓練上有針對的進行了工作。清軍則沉醉於遠東第一艦隊。

總的來說,清朝沒改變封建制度,是沒可能打贏甲午戰爭的,因為封建制度下的軍隊,個人色彩太重了,為了防止叛亂,統制者會有意製造矛盾;在國力上,也較多的用於統治者的自我享受,對需長期進行的整軍備戰難以堅持;在軍隊,國家意識也薄弱,雖有一此勇敢的士兵,但整體士氣薄弱,很難承擔高強度的現代戰爭。


歷史講述


歷史不容假設。

清王朝是中國封建帝制最後一個沒落朝代,至後期,仍抱殘守缺,清未已是外表光顯內裡早已腐朽透頂,形象地講就是一棵糠蘿蔔。

在西方完成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處於上升期,靠堅船炮利四處出擊,掠奪殖民地,佔據世界市場。東鄰日本與清廷境遇相同,在美國黑船來航的衝擊下,順應歷史潮流,站得高,看得遠,毅然脫亞入歐,金面西化,全方面擁抱資本主義,當時最為先進的制度,各項事業突飛猛進,國家實力尤其軍事實力迎頭趕上,並超過中國。

即使甲午海戰中,北洋艦隊能抓往一點贏得機會,也不會改寫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的悲愴命運,更不會阻擋歷史的潮流。

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腐爛透頂的清朝已背離歷史潮流,甲午海戰恥骨只是加速了其滅亡進程,並且也讓國人對其丟掉了幻想,而是尋求一條新路。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甲午戰爭促使了國人警醒,是中華民族近代甦醒的分界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