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寒山何許人?

在中國文學史上,唐代詩人寒山是一個謎一般的人物,我們甚至不知道他的真實姓名和確切身份,正史也鮮有記載,直到清代所編的《全唐詩》和《四庫全書》有所提及。可是,就是這樣一箇中國文學史上的“無名者”,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美國、歐洲卻引起了極大的關注,甚至被譽為“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運動的宗師,成為歐美反主流文化運動的精神來源,伴隨了那個時代青年的成長。寒山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他到底是怎樣一個人物?

其人:仕途受挫 隱居修行

寒山,姓名已無從可考,於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出生於京都長安之郊咸陽(今陝西省咸陽市)的一個地主家庭。由於家境富裕,青少年時期的寒山過著優遊的生活,聰穎好詩文,騎射書數無所不學,受過系統的儒家傳統教育,這一切當然都是為了他日後的仕途做準備。不過,寒山似乎註定與仕途無緣,雖然“書判全非弱”,但是,仕途卻屢遭坎坷。三次科考,終得登第,可是,在唐代要進入仕途就必須再通過吏部的“關試”。這對寒山來說,真的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關卡,四次參加吏部銓選都是因為長相問題而被擋在了仕途門外。“個是何措大,時來省南院。年可三十餘,曾經四五選。囊裡無青蚨,篋中有黃絹。行到食店前,不敢暫回面”,仕途潦倒無望的寒山,同樣面臨家庭的困境,兄長的敗家、父母的相繼謝世、妻兒的離去,這一切都對寒山造成了沉痛的打擊。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河南洛陽陷落,叛軍直逼長安。萬般無奈之下,備受打擊的寒山隨著逃離長安的隊伍離開了咸陽。之後,寒山先後到過湖北荊州和山東。為了追求仕途,他曾經在山東某地做過一段時間胥吏。但是,因為不堪忍受官場的黑暗,“仕魯蒙幘帛,且愛裹疏巾。道有巢許操,恥為堯舜臣。獼猴罩帽子,學人避風塵”,最後寒山告別仕途,選擇了歸隱之路。寒山對於歸隱之地的選擇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最終選定了以隱逸和佛道文化聞名於世的天台山,於肅宗上元元年(760)到達天台山,此時寒山35歲。寒山生命中的2/3時間是在天台山度過的,位於天台山西北部的寒石山(今浙江省天台縣街頭鎮寒巖、明巖)是寒山的最後歸宿,寒山即是因寒石山而得名。

當然,寒山到了天台山之後,並不是馬上去了寒石山的,而是先在道教仙山桐柏山旁一個叫作翠屏山的地方隱居,過著農居生活。在這裡,寒山娶妻生子,享受著幸福美滿的田園生活,“茅棟野人居,門前車馬疏。林幽偏聚鳥,溪闊本藏魚。山果攜兒摘,皋田共婦鋤。家中何所有,唯有一床書”。這樣的生活一過就是30年。德宗貞元六年(790),65歲的寒山開始歸隱寒石山。同時,也開始了與國清寺禪師豐幹、拾得的交往,三人都是性情中人,意氣相投,加之性格率真,心中喜怒哀樂都直接表達、毫不掩飾,這對於旁人而言是難以接受的,故“瘋癲”成為世人對這種率真的最直接描述。“世謂貧人瘋狂之士”“容貌枯悴,布襦零落,以樺皮為冠,曳大木屐”,這個為世人所熟知的形象也就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在寒石山的這段日子裡,寒山最初是希望通過道教的修煉來實現長生的目的,但是,十年的修道並沒有為寒山帶來真正的解脫,寒山的精神依舊為死亡的恐懼所困擾著。德宗貞元十七年(801),出於對修道的失望,寒山返回故鄉咸陽,在目睹了故鄉的滄桑變化之後,寒山的精神在瞬間得到了解脫,長期困擾著寒山的生死問題終於得到解決。

返回天台山之後,在豐幹禪師的建議之下,寒山開始接觸佛經。徜徉在青山白雲之間,悠然自得地閱讀著經書,成為寒山生活的一種情致。寒山的晚年生活是非常長的,憲宗元和五年(810),豐幹、拾得相繼去世,寒山回寒石山後再未離開,直到文宗大和四年(830)九月十七日,在明巖逝世,死後葬明巖洞右洞側象鼻峰頂。

其詩:隨性而發 不拘一格

寒山死後,有詩三百餘首經道士徐靈府的收集而流傳於世。寒山詩的創作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寒山寫詩完全是發自內心的需要,真切地表達自身的情感,所以,一旦心有所感,就會隨即寫在樹上、岩石上,或者是牆壁上。這樣一來就會產生兩個後果,一是詩歌不能得到完整的保留,隨意的創作方式很容易使這些詩歌散失掉,根據寒山自己所說的“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二十一,都來六百首”,到徐靈府收集成卷的時候也就三百餘首,大致有一半的詩歌已經無存了。第二個後果是,詩歌對於寒山而言主要在於表達情感,於是在詩歌格式方面不太在意,相當隨性,而中國傳統對於詩歌形式有著嚴格的要求,這或許也是寒山詩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能夠被正統所接受的原因之一。

寒山詩不被正統接受,除形式上的問題外,還與寒山本人的身份有關,寒山似儒似道亦似佛,非儒非道亦非佛。

不被正統接受,並不意味著寒山詩不受歡迎,只是說明寒山詩的流傳主要在民間,民間對於寒山詩有著比較廣泛的接受程度。不拘格律,直抒胸臆,或俗或雅,涉筆成趣,是寒山詩的總體風格。寒山詩的這種清新、淡雅的風格,直抒情感的表達方式以及隨興所至的創作方式都對傳統文人起到過不小的影響,王安石、蘇東坡、黃庭堅、陸游等在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的文人,都曾或多或少受到過寒山詩的影響。寒山詩的這種風格後來被稱為“寒山體”,受到歷代文人的喜愛,並有不少應和佳作傳世。

其影響:國外推崇 宗師形象形成

寒山詩收入《全唐詩》,才正式在中國正統文學中佔有一席之地,被列為釋家類之首。寒山在中國文學史上真正受到重視是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受白話文運動推動,以白話口語入詩的寒山及其詩也因此被重新發現並得到了新的評價與定位。1928年《白話文學史》中,胡適將寒山與王梵志、王績三人並列為唐代的三位白話詩人,對寒山生平等做了詳細的考察。寒山亦因此開始進入學者的視野。1938年,鄭振鐸在《中國俗文學史》中也認可寒山是王梵志的直接繼承人,給予寒山及其詩以極高的評價,認為他是中國白話文學的先行者。同時,餘嘉錫在其《四庫全書提要辨正》中對寒山的身份、詩和版本進行了詳細的討論。正因如此,1929年寒山詩也得以進入《四部叢刊》。可是之後,國內就再沒有寒山其人其詩方面的文章發表,寒山及其詩似乎再度被遺忘。

與國內不同,寒山詩在國外卻一直受到相當高的認可,主要是在日本和美國。宋元之際,寒山詩與佛教禪宗一同傳入日本,並且作為禪詩而廣為流傳,受到了高度評價,寒山也被公認為禪宗的大詩人。進入20世紀之後,寒山詩在日本不斷地被再版,相關的註釋和研究也不斷湧現出新的成果,著名的學者入矢義高、吉川幸次郎等都曾對寒山詩的流傳和研究做出了貢獻,推動了寒山詩及相關研究在日本的不斷深入。此外,日本小說家森歐外根據《寒山詩集序》寫的短篇小說《寒山拾得》,被一些評論家稱為森歐外最好的作品之一。

日本對於寒山詩的接受,不僅僅表現在將寒山詩的禪意內化成自身文化的因素,還表現在成為溝通的橋樑,寒山詩在近代傳入西方世界(特別是美國),就是以日本作為傳播媒介的,而並非直接從中國本土傳播出去的,而後來的“寒山熱”,也正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寒山詩在美國的傳播和影響的擴大,主要歸功於斯奈德和凱魯亞克。前者的功勞在於翻譯了24首寒山詩,1956年出版。這些詩歌對於後者影響甚大。凱魯亞克在其自傳體小說《達摩流浪者》中介紹了寒山精神和禪宗頓悟的修行方式。因為凱魯亞克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經他的傳播,寒山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美國備受歡迎。當時美國非常流行的《中國文學選集》共選入唐代詩人9位:王維8首、李白12首、韓愈2首、白居易7首、元稹2首、李賀6首、盧仝2首、李商隱11首、寒山24首。這個數字比較之中,對於寒山的推崇也就顯而易見了。經由凱魯亞克的宣傳,寒山作為“垮掉的一代”“嬉皮士”的宗師形象而受到歐美青年的推崇。

當然,寒山詩之所以會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美國廣受歡迎是與當時美國社會的現實有著緊密的聯繫。或者,他們對於寒山及其詩的理解中有這樣那樣的牽強和曲解,但是,不管怎樣,正是因為這場運動的推動,才將寒山再次拉進我們的視線中。

(本文選自何善蒙著《荒野寒山》一書,有刪節,標題為編者所加,該書已由江西人民出版社於2015年12月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