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疑似傳染性胸膜肺炎病例

李雲發/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右翼前旗動物衛生監督所

王明珠 王巧玲 額爾德木圖/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右翼前旗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牛疑似傳染性胸膜肺炎病例

牛傳染性胸膜肺炎,是由絲狀支原體引起的牛的一種傳染病,主要侵害肺和胸膜,引起漿液纖維蛋白性胸膜肺炎,肺呈大理石樣肺為主要特徵。2012年以來,作者診治了2起牛疑似傳染性胸膜肺炎病,均及時撲滅了疫情,報告如下。

一、流行情況

2起牛疑似傳染性胸膜肺炎病,均發生在我旗,在發病的2個養牛場中,共存欄牛327頭,發病196頭,發病率為59.3%;死亡102頭,病死率為52%;其中:發生於2012年12月12日至2013年1月29日某養牛場疫情最為嚴重,共引進牛70頭。引進第二天發現牛有病,到2013年1月29日,發病46頭,發病率為65.7%;死亡36頭,病死率為78.2%。

流行特點:一是發病牛都是從外地引入的6個月-2歲牛,在原產地做臨床健康檢查時,未發現有病,到達本地第二天牛就開始出現有病症狀;二是發病牛有長途運輸、溫度改變、飼料改變、環境改變、飼養管理改變的病史。三是在性別、膘情上無明顯差異;四是發病率和病死率高;五是在同一個封閉養殖場內飼養。

二、臨床症狀

初期體溫升高到40~42℃,呈稽留熱。可視黏膜發紺。乾咳,呼吸困難,呈腹式呼吸。咳嗽,咳聲弱而無力。有時流出漿液性或膿性鼻液。聽診患部,可聽到溼性羅音,摩擦音。叩診胸部有濁音。後期心臟常衰弱,脈搏細弱而快。可見胸下部及肉垂水腫,食慾喪失,病畜體況迅速衰弱,眼球下陷,眼無神,常因窒息而死。病程一般在10~30d。有些患牛則耐過。

三、病理變化

肺呈大理石樣肺和漿液纖維蛋白性胸膜肺炎。以小葉性支氣管肺炎為特徵。之後呈漿液性纖維素性胸膜肺炎,肺腫大、增重,灰白色。切面有多色的大理石樣變化。胸膜增厚,表面有纖維素性附著物,並與肺粘連。多數病例的胸腔內積有淡黃透明或混濁液體,可達3000ml左右,內混有纖維素凝塊或凝片。心包內有積液。肝、脾、腎無特殊變化,膽囊腫大。

四、診斷

在流行病學上有使畜體抵抗力降低的各種應繳反應;肺有典型的大理石樣肺和漿液纖維素性胸膜肺炎病變;結合流行病學及臨床症狀常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有賴於血清學檢查和細菌學檢查。

本病應與牛巴氏桿菌病、牛肺結核病進行鑑別診斷。 牛巴氏桿菌病發病急,病程短,喉部炎性水腫明顯,肺部肝變部分色彩比較一致。經細菌學檢查有巴氏桿菌。牛肺結核病程長,體溫弛張熱,肺有結核灶,可檢出結核桿菌,結核菌素檢測陽性。

五、防治和體會

(二)本病預防要堅持自繁自養的原則,落實動物無序流動是動物疫病流行的重要環節。不從疫區引進牛,必須引進時,要做好檢疫工作。到達本地後隔離觀察3個月,確保無病時,才能混群放牧。

(三)引進牛要盡力減少對牛的應激反應,如原產地和本地溫度、草料、飼養方式的差異,確保牛體抵抗力不降低,從而不發生條件性病原體病。這2起疫情,一起是引入時間為12月份,原產地溫度為零下10℃左右,本地溫度為零下20℃以下;另一起是原產地牛的飼養方式是喂配合好的飼料,牛在飼槽上採食。引進到本地後,牛在草場上放牧,牛不會採食牧草。在溫度和採食方式的過度適應期發生引入性疫情。

(四)對疫點採取封鎖、隔離、消毒、無害化處理病死畜屍體等綜合性防治措施,撲滅了疫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