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要不斷去證明自己?這是一種什麼心理?有什麼理論可以去解釋嗎?

tb雅


此問是深奧的難題,感覺我思維遊離不定中,忽然冒出一問:人是什麼?或許,在回應這一問的同時,也在回應題主的問題。


人要證明自己的什麼,為什麼要不斷證明自己?回答這些之前,似乎應先弄清一個問:人是什麼?儘管這也是一個宏大的難題。因為很多哲人講過,人是複雜的,不可能用幾句話定義人(人性)。古往今來,研究人類、社會的學者,以諸如《論人》《論人性》《論人的天性》等鴻篇大著,對人是什麼,大致從進化論角度,從本能慾望的、理性的物種的角度,而定義和闡釋人的存在。


如此看,人是社會性的,是文明進化的結果。人,並不知道為什麼要不斷去證明自己,就如人並不知道,人為什麼要進化,人為什麼要活著,活著的意義是什麼?這類問題,都沒有為什麼。又如,你能知道宇宙從何而來,地球為什麼要不停的圍繞太陽轉?或許,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無解的奇蹟,他沒有為了證明什麼。狼要嚎叫,人要折騰,天性使然。


國內心理學家朱建軍,積十年時間寫就《人是什麼》,他從心理學途徑深入人性,探索了人存在的幾個要點:人格結構問題,人的動力問題(需要和動機問題),人格的發展、整合以及如何具體體現的問題。


那麼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人是複雜、有需求的目標動物。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人這一生,要完成你從嬰兒--童年--青年--中年--老年期間的各個角色;要證明自己在社會關係中,你是誰?你從哪裡來?要去向哪裡?這些“證明題”,就是你人生的課題,你得花一輩子時間去解讀,去修煉。


用馬斯洛著名的需求層次論,更容易理解:為什麼人要不斷去證明自己?因為,人是情感的、慾望的、關係的動物,也因為人的一切行為背後,是靠由低到高的需求在驅策: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自我實現。現實告訴我們,在自我實現需求之後,還有自我超越需求(Self-Transcendence needs)。或許,多數人滿足在第三、四層次:愛和歸屬感、尊重的需求中。也許越來越多的人,已滿足在自我實現的需求中。自我實現需要,主要指能夠按自我意願,追求和享受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並充分體驗了自己的存在價值。


所以,受內心需求驅動,人必然會向社會、向關係人,向自己去不斷證明:你過得怎麼樣,你在哪個需求層次中,實現了哪些需求?


再用黑格爾的名言“人的終極任務是被承認”來理解,人為什麼要不斷去證明自己?因為,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是有思想,有使命感。所以是人的思想、智慧驅使人,在活著的有限時間裡,想要證明無限多的東西。遺憾的,只有極少的人能夠到達自我超越的追求,比如牛頓、愛因斯坦、比爾蓋茨、喬布斯等人,他們為人類的貢獻,充分證明了——他們是被世人永恆傳頌的人。


而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折騰在平凡的終極任務——被承認的道路上。即,我們自出生開始,就被賦予了大量有關“你是有價值的、有出息的,或是沒價值、沒出息的”信息,然後,我們在兒童和青春期,努力學習和表現,以證明自己是可愛的、被人喜歡的。之後,我們必須去工作、成家立業.....以證明自己是正常的、有能力的、成功的;或是證明自己:並不是曾經被人說是“懦夫、吃軟飯”之類。例,昨晚看電視劇《好久不見》裡的富二代賀言,他受傷後雙下肢癱瘓,按理說他可以在修身的同時,做點輕鬆的事即可,但他的言行告訴大家:我必須要堅強和努力...以證明自己不是靠父輩,而是靠自己的實力,去兌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可以說,人受自尊心驅使,為了獲取各種被認可,而需要不斷的、不斷的去證明自己。


熊玲心理諮詢

每天與您分享優質的健康心理知識,只需點擊右上角【關注】


即可當你身無分文的時候,想象著自己擁有10萬塊時是多麼滿足,可當你有了十萬塊,你又覺得擁有100萬更好,有了100萬,又會有更大的目標。


當你每天去自習室學習,在你會發現在無人監視的條件下,自習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情。


當別人欺負你,擠兌你,你又是多麼憤怒!


這個社會有太多為什麼了,多的連我們自己都分不清。


但是我們可以從人性出發,來解釋這些為什麼。不知道大家聽過人性的七宗罪沒有,好色、暴食、貪婪、懶惰、憤怒、嫉妒、驕傲,都是人類的本性所然。


為什麼人要不斷去證明自己?只有被證明了,才有資格驕傲,驕傲是人的本性。


可有人會說驕傲太難聽了,是為了獲得成就感。其實是一回事,都會有一種激動喜悅的情緒。常說“驕傲使人落後”,只是說驕傲這個詞不被推崇,有點貶義之意。而成就感代替了這個詞。


有一種愛叫點贊,喜歡的話,點個讚唄!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了不起的醫生# #真相來了#

怡寧心理健康

對一個生物來說,首先要滿足的是自己的物質需求,也就是衣食住行,當物質需求被滿足後,他們就需要滿足精神追求

一個沒有精神追求的人是可悲的,因為他們這輩子將碌碌無為,並且不覺得這是有錯的。儘管他們明白改變可能會讓自己過的更好,但他們不願意努力,也不敢冒風險尋求突破。
不斷的證明自己,從而滿足的是自己的精神需求。而這精神需求分為兩部分,一方面是破壞慾,一方面是表現欲,在破壞了某樣東西時,人們會產生成就感,而在獲得成就感之後,人們會想要將成就感表現出來,渴望得到他人的關注,然後被他人所景仰膜拜。
一個人是社會個體,基因裡寫的代碼就是要成為王者,只是有些人願意為此去努力付出,而有些人不願意努力,只想白日做夢而已。

這裡的王者可以這麼解釋,在大自然中,許多物種都會有首領的存在,只有首領得到的資源是最多的,他們可以儘量避免死亡。

久而久之,懦弱不願上進的生物都死了,他們沒有將自己的DNA遺傳下來,只有強大的物種,才成功將自己的基因延續到了今天,大家之所以想要成為人上人,都是因為被這個驅使著

有些人是為了表現自己而證明自己,這部分人往往是比較自卑且沒有實力的,而有些人純粹是享受完成目標的過程,他們很有實力並且不需要證明自己,別人不知不覺中,就開始崇拜他們了。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趙小明丨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心夥伴

本號關注心靈亞健康系列主題。

“證明自己”本質上是一種獸性的生存本能,是集體對個人的要求

“證明我有用”的焦慮

生物群體傾向於貶低、拋棄或驅逐對它沒用的個體,所以個體都有一種“證明我有用”的壓力。

遷徙的羊群不會等老殘走不動的羊,獅群不會一直帶著受傷的獅子,不然就會增加生存的難度。

所以,所謂“證明自己”是因為害怕“被群體拋棄”無法生存,所以你才會害怕批評,渴望稱讚

獸性原始本能

爭名奪利、虛榮驕傲、嫉妒爭鬥,無非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鞏固自己的地位,不怕被驅逐還可以驅逐別人。

體育競技,就是在崇尚那些捕獵和征服能力強的個體,是原始獸性本能的體現

如果你一個人隱居,跟小鳥生活在一起,就沒有任何的“價值焦慮”,因為大家相安無事,你不需要我,我也不要求你。

不要被本能所控制

我們是有靈魂的人,不應該受獸性本能的控制,而應該掙脫它,免得一生活在恐懼、壓力、自卑、焦慮中。

我們不需要“證明自己”這種心理負擔,只需要對得起自己,不故意傷害他人就可以無愧於心了。

逍遙自在

各宗教的核心解脫之道,都在於掙脫肉體本能,比如道家的“無我”、佛家的“去我執”、基督教的“捨己”等。

脫離了獸性的心靈清澈寧靜、逍遙自在、毫無負累

-

歡迎進頭像關注。


廬山心靈療愈

希臘古城特爾斐的阿波羅神殿上刻有七句名言,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深,以至被認為點燃了希臘文明火花的卻只有一句,那就是:“人啊,認識你自己”。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把“認識你自己”作為自己哲學研究的核心命題;法國大思想家蒙田也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認識自我。”;而我們中國也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箴言。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人類是如何認識自己的呢?在很小的孩子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線索:小孩子們喜歡照鏡子,看到鏡子裡面的自己,他們真的會很開心,甚至有些小孩會笑嘻嘻地用手去反覆觸摸鏡子裡的自己、用嘴巴去親吻鏡子裡面的自己。這種“照鏡子”的活動,就是幼兒在認識自我。除了物理的鏡子之外,幼兒還有一個鏡子,就是他的重要他人。這個重要他人是嬰幼兒的主要撫養者,一般多是媽媽。嬰幼兒以媽媽對自己的反應,認識自己是怎樣的。如果媽媽對嬰幼兒微笑、溫柔、親暱,他們就從媽媽這面鏡子裡照見了自己的可愛、美好、可親。如果媽媽對嬰幼兒瞪眼、嚴厲、冷漠,他們就從媽媽這面鏡子裡照見了自己是不可愛、不美好、討人厭的。一些嬰幼兒在成年之後,學會了更多地用自己的眼睛看自己,他們就比較少地去向外界證明自己。而另外一些嬰幼兒在成年之後,依然是會更多地從別人的眼中認識自己,這些人就會比較多地去向外界去證明自己,他們的證明行動就好像是嬰幼兒在向媽媽呼喊:媽媽,你看,我也是很美麗、很可愛、很有價值的,你能不能溫柔地抱一抱我?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趙咪咪


暖心理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

每一個人都需要通過很多努力去證明自己的價值,或者證明自己存在的意義,這是生存本能的需求。比如,有時候我們會爭辯自己是對的,有時候會堅決要求自己的意願被執行。

如果我們總是能證明自己是對的,那麼就能獲得控制權。如果我們總能證明自己的言行是合理的,而非別人認為的那樣,這是在獲得存在的價值。也就是說,你在證明你對於整個團體,乃至於對於未來的重要性。

這種重要性也好、控制權也好,只為了一個目的:

你應該在這個團體中獲得一種資源的掌控權,而不是被排除在外。被排除在外,你就很難生存與發展。

當然,如果一個人過於敏感,則會帶來非常多的麻煩。這種敏感,是因為成長過程中,被認可與接納太少所致。也就是說,這樣的人,一直都處於團體的邊緣。有可能是不被父母接納而隨時被忽視在家庭保障之外,也有可能是不被團體接納而排除在某種團體之外而失去生存與發展的機會。

對於生存的恐懼,是導致需要不斷證明自己的原因。如果你有足夠的安全感,如果你有足夠的自信能掌控未來,如果你相信自己的價值所在,你就不需要那麼敏感地索取這種證實。這就是自信的人的形態。


陶勇談家庭教育

當一個人努力要去證明自己時,他的心理通常是自卑的,覺得自己不夠強大。所以通常功成名就的人會比較內斂,而急於在大眾面前表現自己的,內心往往是虛弱的。就好像真正的有錢人就不會花時間炫耀自己的財富,自有他人為他吹噓;而用名牌來裝點自己、包裝自己的,往往是內心比較匱乏的。


弗洛伊德的徒弟阿德勒認為,人的行為是由社會力量決定的。人的一切行為都受“向上意志”支配,每個人生下來就本能要求出人頭地,要爭取高人一等的優越感。這種為優越而奮鬥是人類的內在驅動力,不僅在個體水平上,在社會水平上也是如此,這樣人類個體和種族才不斷進步。阿德勒認為自卑感是人行為的原始決定力量,每個人生來都不是完整無缺的,都會有一些缺陷和無能。正是這種缺陷產生的自卑讓一些人自暴自棄或者引發精神疾病,卻讓另一部分人發憤圖強,振作精神。比如有的人因為口吃而不敢發言,有的人卻因為口吃反覆練習,最終成為演講家;阿德勒本人也因為體弱多病,因為相貌、身材等方面自卑,然後發憤圖強,從數學成績極差你席位數學最好的學生,成年後也繼續努力,最終成為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


當然這種極力要去證明自己,要去超越別人,也可能會帶來妒忌、虛榮等不良心理。人是社會的產物,不能脫離集體生活,在團體中必然會有一些比較、證明,這是符合人性的。只要我們對自己的情緒情感保持高度的覺察,善加利用,我們可以讓所有情緒成為我們前進的動力。



青音約

首先必須肯定的是,證明自己,絕對不是一件壞事。適度的展示自己,為自己贏得機遇,是每一個想要進步的人都會去做的事情。如果每個人都把自己掩蓋起來,不出頭,不冒進,那麼社會或許還處於封建王朝,或者萬惡的舊社會。有人或許會覺得這種說法有一些偏激,可是相信“陳勝吳廣”第一次起義,除了想要吃飽飯,同時也是想要證明自己。證明自己,是一種自信的表現。只有充分相信自己,肯定自己能力的人,才會想要展現自己。當別人對你產生不信任,提出質疑的時候,通過事實,來證明自己的能力,是一種內心強大的體現。這樣的人,天生具有好強的性格。當遇到困境,別人都選擇放棄,你卻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取了成功。是一種意志堅定的體現,這樣得人,天生具有過人的毅力。當面對未知,別人都開始退縮,你卻用於挑戰,在摸索中前行,是一種充滿勇氣的體現,這樣的人,天生具有探索的精神。所以,我覺得不斷證明自己,跟心理沒有太大的關係,倒是應該由性格所決定。證明自己,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機會,讓自己活得更多成功的可能。本身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只是凡是都有個度,太過冒進,或者急於證明自己,不但不會獲取更多的機會,有時候還會引起別人的反感。所謂“過猶不及”,一定要把“度”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