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問斬為何選在“午時三刻”?

苗鄉李哥

道聽途說,豈可盡信?

在古裝劇裡,我們常常看到,問斬罪犯要在午時三刻進行。午時三刻是什麼時候呢?我國古代的計時器主要是日晷、滴漏等。其中,滴漏一般是用銅壺盛水,標上刻度,將一晝夜分為100刻。唐代以後,又將每個時辰分為初、正兩個部分。據專家講,問斬罪犯的午時三刻,應該是午正三刻,也就是中午12點45分左右。

為什麼要在這個點殺人呢?主要是此時為正中午,日當中天,地面上陰影最短,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古人比較迷信,認為犯人被斬後,陰魂容易纏住監斬官、劊子手和圍觀的百姓,而選在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問斬,陰不勝陽,邪不壓正,罪犯的陰魂也不敢作祟。

當然,以上這些說法,都是電視劇和演義小說裡的,古代法律有沒有明確規定一天中行刑的時間呢?可能與我們理解的不太一樣。

比如,唐朝的法律規定了什麼時候不能執行死刑,主要有:每個月的朔望(也就是初一、十五),二十四節氣,大的祭祀日、齋戒日等等,有專家算過,如果嚴格執行這個規定,每年大概只有80天可以執行死刑。此外,在“雨未晴、夜未明”的情況也不能行刑,這些都充分反映了古人行“仁政”的思想,有“好生之德”

在行刑的時間上,唐朝規定,只有未時到申時(大約是下午1點到5點之間)行刑,而不是午時三刻。大明律和大清律規定了和唐朝差不多的行刑日期,但對於時間,沒有明確規定。

那為什麼午時三刻會這麼流行呢?可能是當時官府的慣例,也可能是當時說書人,小說家的看法,就像動不動就推出午門斬首一樣。午門是哪兒?紫禁城的正門,皇帝會在自己家正門口乾殺人這麼晦氣的事情嗎?但是經過戲劇、評書這麼一傳,推出午門斬首深入人心。

午正三刻問斬也是一樣,但是,更合理,也更合情。

所以,聽說的知識,最好再查一查,核實一下。東坡有言: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飲水君

古代問斬為何選在“午時三刻”?因為古人也怕鬼來報復。

古代人犯了罪要殺頭,是有時間節點的,一般選在秋後,稱為秋絕。



秋天殺人有兩個好處:

其一,秋後莊稼都收穫了,人們閒下來了,喜歡湊個熱鬧,這時候會有很多人去看殺人的,監斬官會當場宣佈犯人身犯什麼王法律條,不但殺一儆百,還起到一個宣傳法律的作用。

其二,在五行上,秋天的五行屬金,金是“肅殺”的意思,主刀兵和殺伐,這時候殺人正好和五行相符。

選擇在午時三刻殺人和這個差不多,但是略有不同。

殺人畢竟是件有損陰德的事情,古人相信鬼神,也怕鬼神報復,犯人活著的時候他怕你,但是死了,就陰陽顛倒了,成了你怕他了,如果鬼魂沒事老去騷擾殺人者,玩個半夜敲門啥的,受不了。

所以為了防止鬼神的報復,要選一個陽氣最盛的時間來殺人,鬼屬陰,是極陰之物,而陰最怕陽,

陽氣宏大,強盛,正能量,各種鬼物都怕。

一天中什麼時候陽氣最盛呢?

午時。

午,五行屬火,而且是最強勢最濃烈的火,光午時還不行,還要選午時陽氣最陽的時間點,那就是午時三刻。

古人把一天分成100刻,午時三刻大約相當於現在的11點43分左右,是一天當中陽氣最強的最宏大的時候。過了這個時間點,其實陽氣中就已經含了陰氣的成分。



所以選擇午時三刻殺人,子午相沖,陽氣能衝消掉鬼魂的陰氣,甚至弱點的鬼魂都能被這陽氣衝的煙消雲散,所以選擇這個午時三刻殺犯人,能最大限度的保護活人不被陰物的迫害。


文/ 薛白袍


薛白袍

1、午時三刻是現在的幾點幾分?

古代計時,一天分十二個時辰,在日晷上是十二個時區,指針的影子處在哪個時區,就表示現在是什麼時辰。因為一天為二十四小時,所以一個時辰就相當於現在的兩小時:

子(鼠)時是十一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

醜(牛)時是一點到三點,以兩點為正點;

寅(虎)時是三點到五點,以四點為正點;

卯(兔)時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

辰(龍)時是七點到九點,以八點為正點;

巳(蛇)時是九點到十一點,以十點為正點;

午(馬)時是十一點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

未(羊)時是一點到三點,以兩點為正點;

申(猴)時是三點到五點,以四點為正點;

酉(雞)時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

戌(狗)時是七點到九點,以八點為正點;

亥(豬)時是九點到十一點,以十點為正點。


為了計時再精確一些,古人又把每個時辰分為【時初】和【時正】兩個部分,每個部分又分為四刻,這樣,一個時辰共有八刻。

午時三刻,就是午時的正時正刻,也就是【時正】段裡的第三個【正刻】,即12點45分。

二、為什麼非要“午時三刻開刀”問斬?


午時三刻,太陽掛在天空中央,是一天當中“陽氣”最盛,地上陰影最短的時候。古代認為殺人是“陰事”,被殺的人要去“陰間”。死者的鬼魂不會輕而易舉地就失去陽氣,離開人間,總會喊冤叫屈,哭天嚎地,糾纏鬧騰那些審判官、監斬官、劊子手和他們的冤家、仇家。選擇陽氣最旺盛的時候行刑,可以鎮壓住鬼魂,讓他們老老實實、伏伏帖帖,不敢出來為非作亂。


另外,還有一點“人道”主義的考慮。一般而言,“午時三刻”是一天當中人們最為疲憊,精力睏乏、昏昏欲睡的時候。在這個時刻開刀問斬,犯人的神經反映可能會遲鈍緩慢一些,因而所造成的痛苦或許會減少一些。


菜根漫譚

在我國的許多古裝劇中,經常會看到被判處死刑的囚犯一般都會被安排在"午時三刻"問斬行刑。這其中有何原因呢?

首先,如果按照現行的時間習慣換算的話,古時所說的"午時三刻"一般是指每天中午的十二點四十五分。因為在我國古代,計時普遍採用的是百刻制,即將晝夜均分為一百刻(清朝正式定為九十六刻),以日出之時起計,每刻約十四分二十四秒。以此推算"午時三刻"約中午12:45分。

在古人看來,受死之人陰氣最為旺盛,如果不加以震懾,其死後冤魂必會糾纏監斬官、劊子手等活人,而陽光被認為抑制陰氣的效果最好,所以就必須選在陽光最為充沛且旺盛的正午時分行刑。

另外,因為在明清以前歷朝歷代大多定都長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那個時候行刑犯人都會選擇正午時分(12點)。後來遷都北京,由於兩地因為緯度原因存在大約45分鐘的時差,但還是沿用長安陽氣最旺之時(即北京12:45時,西安正好12:00),所以就有了"午時三刻"問斬行刑的規定。

不過還有一種較為人道的說法:人在午時三刻正處於精神萎靡之際,意識較為渙散,此時行刑可適當減少犯人的痛苦。大概意思就是趁你迷迷糊糊的時候一刀下去。但筆者感覺此說法有些牽強:與其這般費事,何不直接等犯人熟睡之際?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因為我們知道,一天分為白晝和夜晚,在中國古代,我們把一天分為12個時辰。

而午時三刻。換算到現在就是11點到13點之間。三刻的時候剛好是接近正午12點。那個時候呢,太陽是在正中央,影子最短,也就是俗話說的正陽,正晌午。這個時候是一天之中陽氣最盛的時期。

因為殺人,這個是把人送到陰間的。古代比較迷信,就是怕那個鬼魂來纏著行刑的人和執事的官員。所以那個時候,行刑的人臉上都會塗一層公雞血,影視劇裡邊兒不會給你演這個。由於行刑前行刑的人都會去整一隻老公雞殺掉。把那個鮮血塗在臉上。這個就是避陰氣。這個是從莫言的小說裡面看來的。

有了這個老公雞血和這個正晌午的陽氣正盛。午時三刻問斬,就已經有了雙保險。就不怕被砍頭的,被行刑的犯人鬼魂兒回來鬧。因為這個時候陽氣正盛,直接魂魄就散了,並且老公雞血擋著行兇者的臉,來了也看不到是誰在行刑!

一路向西,探尋古代的一些未知秘密!行者帶你享受問答的快樂,我們不一樣。開闊別樣的視野!


行者視野

在電視劇或古典小說中,常常會出現刑罰場景,比如問斬殺頭,一般都有一個說法叫做“午時三刻”行刑。這個時間其實算是不成文的規定。古代處決犯人不但在季節上有規定,具體到哪天的什麼時辰都有說法。因為殺人畢竟是一個不好的事,所謂陰事,所以才會選擇在一天中陽氣最旺的時候舉行問斬,意圖是用陽氣壓住殺人的陰氣。

所謂午時,相當於今天的時間是中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之間。而午時三刻就是大約正午12點,太陽懸空掛著,地面的影子也最短的時候,這就是古人陰陽觀中所謂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

從季節看,一般會選擇秋後問斬,按照陰陽五行之說,秋天則是陽氣下降,陰氣上升的時候,因此,對古人來說,這又是死亡的時刻。所以午時三刻的選擇,不是隨意選的,陰陽五行之說,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古人的行為方式。這才是“傳統”。

此外,根據陰陽五行說,午時三刻也是人處於“伏枕”之時,就是人犯困的時候,

按照古人的理解,此時犯人太困了,因此殺頭時痛苦會減少。如果押送路途上耽誤了時間,錯過了午時三刻,一般也都要推遲到第二天才能問斬。

不過,這套行刑制度並非是古已有之,它也是有個歷史演變的,在唐朝時,一般問斬行刑的時間就不一定是午時三刻,還規定說正月、五月、九月、大祭祀日以及每月的禁殺日等都是不能問斬的。而且一般從電視上看到的問斬時間,在明朝比較嚴格按照午時三刻,但在其他朝代則並非這麼按部就班的按照陰陽五行之說。


例外狀態

大家都知道,國人對生死是有很大講究的,古人講究的更是比較多,問斬是古代執行死刑的手段之一,就是殺頭。從秦時起斬首正式列入法典。隋代以後直至明、清的死刑執行方式主要是斬首,它的處罰程度比凌遲輕,而比絞刑重。斬首,在各種死刑中藝術性算是比較低的,但是技術要求並不低!生手或外行根本不可能順利的把頭砍下來!曾有記載,一個劊子手連砍17刀犯人的頭才被砍下來,但是斬首時間卻不都是在午時三刻的,那個時辰斬首的也是分人的。(真圖太血腥,動畫圖來代)

有古時唐朝法典記載:每年從立春到秋分,以及正月、五月、九月,大祭祀日、大齋戒日,二十四節氣日,每個月的朔望和上下弦日、每月的禁殺日(即每逢十、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廿三、廿四、廿八、廿九、三十)都不得執行死刑。而且還規定在“雨未晴、夜未明”的情況下也不得執行死刑。有人計算後認為,按如此規定唐朝一年裡能夠執行死刑的日子不到八十天。在行刑的時刻上,唐代的法律明確規定,只能在未時到申時這段時間內(大約合現今時間下午一點到五點之間)行刑。並不是“午時三刻”。而明清的法律只是規定了和唐代差不多的行刑的日期,到於行刑的時刻並沒有明確的規定,但根據典集考查,多以卯時至辰時居多(大約現今時間5時-9時)。 既然法典並沒有明確的規定,那麼究竟有沒有“午時三刻”行刑的情況呢,有時肯定有的,但是要在這個時辰殺的人也是有說法的。

"午時三刻開斬"之說,意即,在午時三刻鐘(差十五分鐘到正午)時開刀問斬,舊時陰陽家說的陽氣最盛,與現代天文學的說法不同,並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時三刻,此時為一天中陽氣最盛之時,陰氣即時消散。古代行斬刑是分時辰開斬的,亦即是斬刑有輕重。一般斬刑是法典規定時間開刀,讓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惡不赦之犯人,必選午時三刻開刀,不讓其做鬼,死後陽氣剛烈,映照死魂,即刻魂飛魄散,以示最大的嚴懲皇城的午門陽氣也最盛,不計時間,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門斬首者,也無鬼做。

那麼多大明清小說裡常說的“午時三刻”問斬的說法,就應該只是當時官府的特例,或者是說書人、寫書人的普遍看法。並不存在於普遍性。


古人講究迷信,人分為三魂七魄,三魂為天、地、命(命魂有的人也稱之為人魂)三魂,七魄為天衝、靈慧、氣、力、中樞、精、英七魄。


三魂中的天地二魂不在人的身上,而是在人的周圍,只有命魂依附於人的身上,命魂大概就是古人所說的元靈。七魄,天衝太頭頂,靈慧在眉心,氣在咽喉,力在心上,中樞在肚臍,精在生殖器,英在腳底板。

古人認為,人有了魂就有了思想,魂是不斷輪迴的繫帶,有了魂才是一個正常的人;魄則是驅動身體用的,沒有魄,那麼身體則無法動彈,由魂指揮魄,由魄控制身體。

問斬為什麼遠在午時三刻,是因為古人認為午時三刻是一天中陽氣最盛之時,若鬼魄置於下面,則會魂飛魄散,沒有了投胎的繫帶魂,則不能投胎,而魄也會隨之散掉。

所以,問斬一般遠在午時三刻,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古人的認知所限,迷信罷了。


像我一樣besos

古代問斬,就是劊子手手起刀落頭滾地。罪犯再是咎由自取,那也是殺生取命的大事。

古代的科學文化落後,人們都深信不疑上有天宮神靈的主宰,下有地獄鬼魂的存在。劊子手也怕自己殺的人陰魂索命啊。怎麼既能執行命令,又能保護自己,聰明的古人總結出自己的辦法。

首先,拿天意說事。莫要怪罪任何人,一切都是上天的意思。


其實上天就是自然規律,人間凡事順應自然,順乎四時,沒毛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秋天就是大收官的季節,拾掇拾掇一切事情就貓冬了。再說,秋後問斬,老百姓秋收結束都有時間圍觀。人多陽氣盛,氣場強大。

再說古代的時間,一天12個時辰,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午時正好就是上午的11點到下午的1點之間,午時三刻,就是現在的11點45分,這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

把最寒冷悲涼之事,放在大太陽地,聚攏很多人一起去做,就是一種陰陽平衡。

以上為個人理解——@兔只兔子@


兔只兔子愛生活

“午時三刻已到,立刻行刑”,這是我們經常在古裝電視劇上面聽到的一段話,但是為什麼一定是“午時三刻”呢?這其中就有很多種說法,我就不那麼囉嗦,按照我自己知道的給大家說說吧。

首先先了解一下午時三刻是什麼意思,古代的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又劃為一百刻,刻的意思其實是計時的滴漏桶上刻痕,一晝夜滴完一桶,被劃分為一百刻。但是“時”和“刻”是兩套計時體系,如果真的要換算起來也是比較麻煩的,大約就是“午時”是現在的中午十一點之十三點之間,午時三刻就是接近十二點的時候,這個時候太陽掛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陰影最短的時刻。

就是因為太陽高高掛在天空,這也在當時被認為是陽氣最旺盛的時候,在古代一般行刑的這種事情被認為是“陰氣”,殺人是會讓地獄的鬼魂,判官等等來找行刑的人,但是中午12點是太陽陽氣最旺盛的時候,地獄的鬼魂不會出來,所以就有了午時三刻行刑的說法。



雖然感覺有點不靠譜,但是在古代就是這樣認為的,放在現在肯定不會有這樣的說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