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星巴克的人有多少是裝的?

蔡蔡搞笑

炎炎夏日,推開了星巴克的門,點一杯咖啡,剛剛坐下,突然有人問,親,你是來裝文藝的嗎?不是說來星巴克的人,大多數都是來裝的嗎?

很多人說,花30多買一杯咖啡,然後打開筆記本,就開始了自拍模式,各種角度咔擦個不停,最後發個某圈某博,今天的星巴克有點苦澀,這不是裝是什麼?

但也有人說,很多人本身就把去咖啡廳待著,當成了一種習慣,你只看到了我的iPhone,卻沒有看到我的百達翡麗,把去星巴克聯想成裝,你真是too young too naive…

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星巴克吧,它本身是一家美國品牌,發展於1971年,在各個國家,星巴克的定位也不盡相同,在不少歐美國家,星巴克都屬於連鎖快消品,這也跟歐美人早上喜歡喝咖啡有關,要求的就是快和便宜。

但在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不會將咖啡作為習慣飲品的國家,多走的是小資路線。

其實,裝這個詞難免有些過火,不過,在生活中,確實有很多人喜歡把自己的生活分享到網上,有些是真誠的分享,而有些就多少帶了點調調。

不得不承認,很多時候,我們確實是在尋找認同感,希望獲得讚揚,或是獲得關注,甚至有些人,為此付出了很多很多,值得或者不值得,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但有人卻說,其實有形的裝不算什麼,最怕的是無形的…

唉,我上學那會就談戀愛來著,學習不好,只能上個北大,我數學不好,你過來幫我數數,我男朋友給我轉的這筆錢,到底有多少個零呀?


找靚機二手機



如果你還覺得去星巴克是裝逼,那我真的替你悲哀

星巴克這個很多消費者耳熟能詳的咖啡品牌創建於1971年。自1992年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以來,星巴克的經營一飛沖天,其銷售額平均每年增長20%以上,利潤平均增長率則達到30%。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星巴克已從昔日西雅圖一條小小的“美人魚”進化到今天遍佈全球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連鎖店達到幾萬家的“綠巨人”。

星巴克於1999年1月,在北京中國國際貿易中心開設中國大陸第一家門店。對星巴克來說,中國市場目前已發展成為僅次於美國的星巴克第二大市場。11世紀左右,人們才開始用水煮咖啡做為飲料。但在西元15世紀以前,咖啡長期被阿拉伯世界所壟斷,僅在回教國家間流傳直到16、17世紀,透過威尼斯商人和海上霸權荷蘭人的買賣輾轉將咖啡傳入歐洲,並且在接下來風起雲湧的大航海時代(有興趣可以看看這方面的東西或者體驗一下"大航海時代"這個遊戲),藉由海運的傳播,全世界都被納入了咖啡的生產和消費版圖中。



各個國家中都有自己的咖啡文化

在起床後,意大利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馬上煮上一杯咖啡。不論男女,幾乎從早到晚咖啡杯不離手。

在法國,如果沒有咖啡就像沒有葡萄酒一樣不可思議,簡直可以說是世界的末日到了。

法國人喝咖啡講究的不是咖啡本身的品質和味道,而注重飲用咖啡的環境和情調,表現出來的是優雅的情趣、浪漫的格調和詩情畫意般的境界,就像盧浮宮中那些精美動人的藝術作品。在奧地利的維也納,咖啡與音樂、華爾茲舞並稱“維也納三寶”。

美國人喝咖啡喝得自由,咖啡也同時深入他們的生活中難以分離,影響之深甚至到達沒有咖啡不算生活的地步。不論在家裡、辦公室、公共場合還是路邊自動販賣機,美國人幾乎一天二十四小時都離不開咖啡

而無論哪個國家的咖啡文化,都離不開幾個關鍵詞:情趣、格調、藝術,所以咖啡在很大程度上,並非是生活的必需品,而是一種情感體驗和一種生活方式,就像書桌上的一束花一樣,填不飽肚子,卻是對生活品質的一種小小追求。

當星巴克開到中國時,突然離不開一個關鍵詞:裝逼。




從點餐的細節到擺拍的方法

從看何種書到用什麼品牌的電腦

第一次去星巴克怎麼裝作熟客

也有從吐槽的角度來說裝逼這個事

“目測文藝女青年,桌上放著一杯紙質咖啡杯的咖啡,左手打開一本書(看封面應該是文學系列),面露從容淡定,嘴角一絲淺笑(我沒看錯的話)特別享受的樣子。星巴克果然是裝逼的好地方,在這兒看書絕對比在家裡強對不對!”

“之前看某節目,某男說她女朋友特別虛榮,每次就喜歡在逛街的時候拿著個星巴克的杯子滿街走,他就想和她分手。這讓我想起我大學的時候,幫同學在網上買咖啡,賣家送一星巴克logo的杯子,那同學開心得不得了,然後樓主搜搜,那種印星巴克女妖的杯子賣得挺火的。這是發生在樓主不知道星巴克咖啡價格之前,縱觀那些人對星巴克的嚮往,樓主真心以為,星巴克是樓主這種非富二代一輩子都喝不起的。”

然而,實際上,星巴克的咖啡大多在三四十塊一杯,遠遠不是所謂的富二代才喝得起的,這個價格看起來不高,但是跟國人消費需求有著極大的差距。

其中裝逼的一個點就是星巴克杯型的分類,Howard Schultz 以意式咖啡文化為靈感,引入了大杯(grade)和超大杯(venti)的概念。你們在辛苦地裝熟客去區分,現如今卻成了星巴克廣受爭議的一個點。

2004年,一位名叫 Dave Barry 的作者在《泰晤士報》發表了一篇批判星巴克杯型的文章。他在文章裡指出,“星巴克把事實上的小杯量叫“中杯”,顧客就這樣被愚弄,還當真跟著用“中杯”這個叫法。

2006年,競爭對手Dunkin’ Donuts 製作了一個極富嘲諷意味的廣告,抨擊星巴克在菜單和杯型上混用意大利語和法語的做法。但這又從側面反映,在那十年星巴克真正造就了作為軟飲的咖啡飲品。拿鐵成為了精英階層的一個代名詞,並不是所有普通美國人都能享用得起。

美國西北大學 Kellogg 管理學院的戰略研究副教授 Craig Gathwaite 認為,杯型是星巴克想要實現奢侈體驗的一個微縮戰略——一些顧客買不起寶馬汽車,但他可以喝上一杯比常規杯量要昂貴一些的“大杯”、“超大杯”星巴克咖啡,也算是一次小小的奢侈體驗了。

由此可見在國外星巴克也並非就是如礦泉水般任人飲用。那為何在中國“裝逼”的呼聲如此之高?

諮詢公司羅蘭貝格據此提煉出20大消費者價值需求元素:高尚、安逸、自然、激情、經典、親和力、簡約、自由自在、活力、刺激和樂趣、進取、新潮酷、服務、質量、明智購物、全面成本、值得信賴、個人效率、個性化、科技。 在 對不同國別的乘用車車主的心理價值分析 時,羅蘭貝格得出下面幾張圖。紅色部分代表消費者在這些元素上需求低,藍色部分代表消費者在這些元素上需求高。據此可以看出中國消費者與歐美消費者對乘用車的價值點關注不同。中國消費者更關注價格因素,歐美日消費者更關注一些現代感性價值。

故而在很多國人看來一杯實用價值不大的咖啡花費三四十塊並不是一種理性消費。


正如一瓶依雲的礦泉水,當我們可以花2元買一瓶的時候,幾十塊買一瓶水就會顯得奢侈而多餘。

但星巴克真正用力的地方除了咖啡的品質,更重要的是對“個人空間”的營造,讓顧客有一個相對私密和安靜的環境喝杯咖啡、跟友人聚會、跟合作伙伴洽談。





當你過於關注生活的實用價值時,生活情趣自然是不值得你為他買單的,而別人為它買單時,就會遭到群體的嘲諷。咖啡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舊屬於西方的舶來品,與中國的傳統茶文化相比,並不是日常生活所需,大部分去星巴克喝咖啡的也都更注重個人體驗。

你可以滿足於用衣服遮體保暖,但你不能嘲諷一個在衣服上繡花的人,你也可以滿足於用粗茶淡飯果腹,但你不能抨擊一個一心追求色香味俱全的人。

去星巴克喝咖啡本身代表不了什麼,但是認為去星巴克喝杯咖啡是裝逼,那我真替你感到悲哀。而如果你還在用星巴克裝逼,那我更替你難過,畢竟一杯咖啡真的代表不了什麼。


妮軒廚房

我是來自日本的。我在2007年的時候在北京自己工作。

那時候的我的目標就是“在星巴克一邊喝咖啡一邊工作”。我就是裝的。哈哈。

我是2002年末到中國留學,去的是北京廣播學院的漢語進修科。

那時候那個學校的日本人不到十個。

我想努力學習,不過第二年非典來了,竟然停課了。

被隔離老師都來不了,我只好退學,開始找工作了。

2000年初的時候星巴克我只看到故宮裡面,一進去右邊的那個。(現在已經沒有了吧)

以故宮的紅牆為背景,星巴克的綠色字樣引人注目。

那時候好多遊客在店裡。我覺得在中國喝星巴克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因為他們用的是世界上最頂級的咖啡豆。應該好喝。(雖然我分不清哪個好。。)

不過我覺得星巴克主推的是咖啡牛奶。拿鐵,卡普奇諾等等。

在日本的話買星巴克的黑咖啡的人不多。因為他最好喝的是咖啡牛奶類。種類也最多。

現在喝黑咖啡的人也越來越多。我覺得中國人喝黑咖啡的人也越來越多。

只有喝黑咖啡能感覺到咖啡豆的好壞。我每天必須喝幾杯黑咖啡。

要不然腦子不清晰。是依賴症嗎?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開發日本的證券買賣自動化的一個軟件。

實在沒意思了。我就回到學校讀了播音系一年(沒有學好)。

2006-2007年左右在電視上唱歌比賽很流行。

我就想參加一個節目,東方衛視的“我型我show”。

那個節目必須住比賽現場(烏鎮)一個月。我跟中國人的部長說了。

“能不能請一個月假?我想參加一個比賽”

“哈哈,宮下! 你辭職去吧!!” 部長很乾脆地把我開除了。

結果呢,我得了全國100強回來了。工作沒了。連坐大巴的錢都沒有。

到處問有沒有工作的機會。哪裡發現招募人員的,我走兩個小時路程去面試呢。

那時候北京的建外soho有了星巴克。窮人去不了的。

那時候用的看起來都是有錢人。穿著街頭潮牌的設計師,IT行業,媒體公司的人等等。

我就想著自己的未來,拿著手提電腦,在星巴克一邊喝咖啡一邊工作,談事情。

多帥呀!(那個時候是挺帥的)

後來,我的夢想實現了。

我找了兩份工作。一個是八號公館裡面的迪廳的平面設計的活。

還有一個是當另外一本日本雜誌的顧問。

設計那個掙了6000。顧問是5400。一共11400人民幣一個月。那個時候算挺多的。

我終於可以去星巴克了!

隨時可以去在裡面買一杯焦糖瑪奇朵,打開電腦用手機跟客人談事。

回到題目。在星巴克裝的人也有。

但我覺得星巴克,坐的真舒服。很喜歡那個空間設計。

而且服務員的服務態度,做事很周到。

我覺得現在大多數中國人去星巴克卻不是單純的為了喝咖啡。

是尋找匆忙的社會沙漠上的一個綠洲。享受自己的自由時空。

我很懷念中國的星巴克。有時間想在那兒跟中國朋友們一起喝咖啡聊聊天。


宮下匠規JAPAN

答案是去星巴克的都是去裝逼的!去星巴克不去裝逼難道是去喝咖啡的不成!!!好了,我們來探討下在星巴克裡如何更好地裝逼。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先來對星巴克大概瞭解下,以防裝逼失敗。


【杯子】星巴克的紙杯分中杯、大杯和超大杯三個級別,中杯12盎司,大杯16盎司,超大杯20盎司。通常來說,每個杯型價錢一般相差3塊左右,中杯一份濃縮,大杯和超大杯都是兩份濃縮。記住最小的是中杯,中杯、大杯、超大杯的英文分別是:Tall 脫、Grande 哥軟的、Venti 問題。


【飲品】星巴克的飲品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咖啡、星冰樂和茶。這些都很好理解,自己照著它的菜單歸下類就都懂了,咖啡有意式濃縮、美式咖啡、拿鐵、卡布奇諾、摩卡、焦糖瑪奇朵、馥瑞白、手衝咖啡、冷萃咖啡。其他的就是星冰樂和茶類,會經常推出新品,就不一一列舉了。


裝逼攻略:

1、星享卡等級一定要是金卡,消費滿50元得一顆星星,滿25顆星星就能自動升級為金卡,不夠的話直接上淘寶買一張就行了,有人直接在上面賣金卡。


2、蘋果筆記本、ipad、iphone8、單反,有多少帶多少,不一定要用,像筆記本就打開擺在面前就行,拍照的時候景深要拍出來,蘋果和星巴克的標儘量拍在背景裡。

3、杯子一定不要選錯,最小的是中杯,要用英文點:你好,給我來一杯哥軟的冰美式...咖啡師默認會用紙杯給你裝,要求用瓷杯給你裝。

4、要求定製,不要點常規的飲品,網上流傳的星巴克各種秘密菜單一定要背得滾瓜爛熟,初戀、熱戀、覆盆子焦瑪、覆盆子星冰樂、奧利奧星冰樂、冰搖茶...注意網上有很多的版本是國外的,國內門店做不了,千萬不要背岔了。

5、最後拍照發個朋友圈,配字一定要罵星巴克:哎,星巴克的咖啡真是越來越難喝了,無語!

其他的等我想到了再來補充,各位人才也可以在下面留言補充,我回頭整理進來。


咖啡教室

【一個農村土包子喝“星巴克”後的自白】

作為一個農村土包子的我,之前從來沒有嘗試過星巴克,就在後來的某一天我第一次嘗試了星巴克……

而在那之前,我總是聽人說起星巴克。從他們口中我總覺得星巴克是一個非常高大上的地方,而且那個地方永遠都不缺文藝青年,並且那個地方也不是誰都能去的,總覺得是那種超豪華寫字樓裡的高端精英分子才能去的地方。而像我等屌絲的話壓根兒就不敢進去消費。尤其是在讀書那會兒被星巴克的創業史完全的震撼了感覺哇塞簡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那會兒真覺得星巴克高不可攀的地方呀……(你們看了四不四覺著我傻?哈哈哈哈哈)



第一次進星巴克,感覺環境還可以……

然後我就進入了點餐區……(腫麼有一種進了KFC和快餐店的感覺呢?)錯覺,錯覺…這絕對是錯覺…介麼高級地方,腫麼可能和辣些地方相提並論呢……

於是乎,第一次去星巴克的我,旁邊瞅了半天,終於決定……點一杯新品咖啡……

一下子幾十塊錢木有了……(心疼吶)

在旁邊等了半天,期間,我默默的注視著身邊走來走去,和坐的客人們……

不經的發現現在的中學生又時尚又有錢……

哇噢,那兒還有一坐穿著時尚的摩登女郎……

哇噻,那一桌肯定是土豪,那手錶老貴了……

咦?腫麼都是玩蘋果手機的?都沒有玩蘋果電腦的……

噔噔噔~終於等到了我的咖灰,於是我拿著我的咖灰走到了一個免費拿吸管、糖……之類的地方,看了一圈沒有我想要的,就拿著我超級有面兒的星巴克新品大咖灰找了個舒服的沙發坐下……


精彩的部分來了……

我打開紙咖啡杯的蓋子,我喝了,我喝了,我真的喝了……哇哦……真的太好了,對於我這個第一次進星巴克的土包子來說,我的這杯咖啡完完全全喝出了一種奶茶的味道……哇噢,好贊,好贊,好贊喲!

duang~整段垮掉……哈哈哈哈哈



最後說說我的心得:

1:如果每天都要消費星巴克,那麼月入需要在10K左右,並且是有房戶,才能承擔得起!

2:再好的紙杯在熱溫下也會產生一些味道,很明顯星巴克是快節奏工作評價消費下的產物,不過有些味道我還是比較喜歡,感覺比很多地方的奶茶好喝……然而在中國卻變得如此高級?那麼請給我來一隻英國生產的骨瓷咖啡杯好麼?

3:感覺星巴克救贖和KFC一個快餐模式,豆子也就那樣、服務KFC類同……

4:有的時候作為生活調劑,可以去星巴克坐一坐,挺舒服。不過有些私人的咖啡店我也覺得挺好。千萬別一個人去海底撈……



生活是自己的,活的開心隨意就好!沒必要時時刻刻都裝著,那樣整天端著有什麼意思一點意義都沒有……就像《歡樂頌》裡的樊勝美一樣,整天端著,有勁兒麼?


達人手造

大家好,我是蛋白君,專注美食,專注健康品質生活,關注我,分享健康美味人生!

特別不理解為什麼有人覺得去星巴克是裝?!

星巴克現在已經遍地開花,在一二三線城市,簡直已經多到跟麥當勞肯德基差不多了,就這種密度去星巴克還能叫裝?那隻能叫沒見過世面了。

特別不理解去星巴克有什麼可裝?!

星巴克就是一個可以喝飲料可以聊天的地方,這裡的飲料30塊一杯,雖然比路邊奶茶店貴了一些,但是完全還在大眾消費範圍內,你點杯咖啡30元,坐一兩個小時你不虧。

特別不理解去星巴克裝給誰看?!

雖然說咖啡在中國還不算最普及,但是隨著這麼多年改革開放的深化,世界文化的交融,年輕人走出去走回來,企業自身的推進,咖啡文化也早就平民化,咖啡這種飲品也早就進入尋常百姓家了,你點杯咖啡,裝給誰看啊?你可以說你不愛喝咖啡,星巴克也有別的飲料,還有中國茶,只是找個地方坐下來喝茶聊天,這也實在太平常不過了。

最後大家可以看到現在國內的好的飲品店也正在興起,比如喜茶的品質、空間、人氣都不比星巴克差,大家並不是因為它是國產品牌,是中國茶而覺得檔次低看不上,相反,只要是做得好的,契合了大眾需求的產品和品牌就會受到歡迎!

所以,認為去星巴克是去裝的人,只能對你說,你喝你的奶茶,我喝我的咖啡,還這沒那時間裝給你看。


蛋白君

五五開吧。

咖啡作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當然是十分受歡迎的。

不過咖啡在中國的受眾面其實很窄,星巴克更多時候還是在給年輕人設“中產階級消費陷阱”

我們不難發現,星巴克裡面坐著的,大多數都是衣著光鮮、談笑風生的年輕白領們,手裡拿著蘋果手機,各種自拍。

透過現象看本質,這一切都是商家在給浮躁的中產們潛移默化地傳導消費主義。

上面那段話又長又澀,其實說白了,消費主義就是在暗示自己“我消費了什麼東西,我就是什麼階級的人了”,現在很多半隻腳踏入社會的大學生會去校園貸,購買許多看起來很高大上的東西“武裝”自己,其實也是出於這種心理。

《人性的弱點》裡面有一句很經典的話:人這一生,都在追求別人的承認感。

星巴克華麗的裝修、精明的營銷、高端的定位都吸引著急需承認感的年輕人們,極大地滿足了浮躁的人們的虛榮。

坐在星巴克大廳辦公、聊天,顯得特別小資,無形中有一種自我滿足和成就感。

我一直以來都對自己的消費水平有深刻的認識,星巴克這種昂貴的地方很少踏足。本科的時候,朋友請客,有幸品嚐了裡邊的產品。

一開始,咖啡剛上來的時候,我也不能免俗,先拍了個照片:

拍完之後,我嚐了一口,跟我前幾天喝的中藥差不多,又苦又澀。作為一名對甜味要求很高的廣東人,我往裡面加了三杯奶,咖啡嚐起來終於有點可口了,可我朋友跟我說:“這杯咖啡毀了。”

恕我實在欣賞不來


青年視紀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1080, "group_id": 6432562925919912193, "media_id": 52236765605, "neardup_id": 13713886027416470812, "vname": "0613\\u661f\\u5df4\\u514b.mp4\

嘿老外

我確定,去星巴克的人,都在裝

可能我這樣講的話,會有很多人表示反感,那麼說說我的理由。

一、 星巴克的咖啡並不好喝:也就是人們去星巴克的第一目的,並不是喝美味的咖啡。

二、 星巴克並不售賣咖啡:我記得央視曾經批評過星巴克的產品都是“暴利”,其實央視搞錯了,星巴克根本不售賣咖啡,或者說,星巴克的咖啡是免費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看看星巴克在賣什麼。

假設星巴克的一杯咖啡售價是50元,那麼

1、享受美國的文化環境佈置20元

2、小資的虛榮體驗20元

3、打發時間,自娛自樂,看美女10元

那麼星巴克創造的價值賣點在哪?

1、美式咖啡文化與氛圍的體驗——美國通過電影和娛樂的傳播,把美國營銷到了全世界,美國人的生活內容,美國人的語言相處方式,美國的快餐文化,美國的特種兵,美國的家庭教育,美國的超級英雄文化等等,而星巴克就把自己的店面做成了美國人的客廳,自己端自己的咖啡,基本所有的桌椅都可以隨意移動和組合。這一點上,做得很好的還有韓國,韓國利用韓劇和娛樂節目營銷了韓國,所以這些年出現了那麼多炒年糕,啤酒炸雞,拌飯等等。換個思路,韓國和朝鮮的飲食結構應該差不多,但是一說起朝鮮菜,顧客的體會會完全不同。

2、小資的生活方式——覺得自己是小資人群,那麼就得活得像小資的樣子。 星巴克給這些人創造了一個很好的展示平臺。藉助這十年大陸經濟的快速發展,外資合資和民營企業發展的很好,人們的收入有所提升,對工作人員的培訓和正規化意識的提升,更多的人瞭解了國際文化,喜歡小資的生活。特別是未進入小資行列但是非常向往的人。

3、打發無聊時間——無聊經濟潛力巨大。把無聊變的有趣是可以掙錢的。 看到那麼多的人在用電腦,但是真正在星巴克出工作效率的有多少呢?更多的是打發無聊時間

4、社群的歸屬感——社群,物以類聚。社群的歸屬感,讓更多的人找到了自己的聚集點,找到了能給予自己精神慰藉的地方。花個三四十塊錢,就能夠得到從精神層面的收穫,其實還是很值得的。相對應的是曾經開遍全國的上島咖啡,給人的感覺就是腰上掛著一串鑰匙的那種中年油膩大叔才會去的地方,所以,年輕人不願意去,而大叔們並不瞭解咖啡文化,他們寧願去喝茶,所以上島咖啡的生意情況大家有目共睹。




三、星巴克選對了目標顧客,用好了店面營運和市場方案。比如:星巴克的菜單,就那樣掛在牆上,但其實並不簡單,各個板塊,各種顏色,價格結構都是經過精心設計出來的,依雲水可能一年也賣不了幾瓶,但是一直就那裡售賣,為的就是起到價格錨點作用,然你覺得一杯咖啡三十多塊其實並不貴,因為一瓶有品質的水,價格都在二十幾塊錢。

包括排隊方式,店面結構,點餐話術,咖啡師的表情,甚至店面的味道(咖啡本身並不能散發出瀰漫整個店面甚至整個樓層的味道,星巴克的味道其實是做出來的。有研究顯示,人類對味覺的記憶持續的時間最久。大家有興趣可以自己體驗一下味覺記憶)。

這些都是通過智慧設計出來的,這個品牌能夠牽動那麼多人的內心,一定是很好的研究了人們的心裡。

總結:在這裡我並不是貶低星巴克的顧客,而是覺得國內的餐飲行業,真的應該好好學習。因為現在的各行各業都不同了,玩法變了,已經不再是產品時代了。

產品對於店面和顧客一樣,都是過程中的工具,產品並不是最後結果,結果是買到的產品背後的東西或者收穫。


餐田餐飲諮詢

這個問題底下的回答基本上都是答非所問。
樓上一些說偽咖啡店的朋友,點單的時候不應該就能判斷它到底偽不偽了嗎?直接強行逼問一波『做單品啊,有啥豆子?』『什麼時候烘焙的啊?醒豆程度怎麼樣?』『你們家耶加雪菲是日曬還是水洗啊?』『你們用的手衝器具是啥?』等等等,先自行『裝一波逼』,咖啡師答不上來就直接走吧,毫無疑問是偽的。我見過的偽咖啡店也是蠻多的,基本都是暴露在器材使用熟練程度、咖啡師到底有麼有乾貨上,還有更明顯一點的...我見過拿虹吸煮意式以及拿一體機做單品的店...然而人家店子竟然從獨立咖啡館做成連鎖了我也是有點被水淹沒....
還有『裝修像精品』,這句話說得極度含糊,裝修做得很好的意思麼?抱歉我去過的絕大多數做單品的店基本是大吧檯,吧檯圍一圈坐或者擺一排高腳凳,方便客人和咖啡師交流,裝修基本往簡單走。like this:



正題。。回答下題主的疑惑。
作為一個精品咖啡愛好者對星巴克咖啡的態度是『oh !it tastes like shit』,畢竟豆子烘焙得又不好又不新鮮,有些星巴克的本週開蓋直接是一股焦油+木漿的混合味,機子沒洗乾淨麼?話說星巴克的定位應該是一個高能飲料店吧。每當我朋友圈裡面有人曬星巴克的時候我都在底下打臉『你又去喝髒水』。
其實我也不懂為什麼我每次在知乎開咖啡相關的都會彈一堆星巴克出來。我也不懂為什麼別人都覺得星巴克是一個裝逼利器,明明這麼裝逼很失敗。幾點猜測+分析了一下想當年年幼無知的我為何覺得星巴克高大上:

大概是中國人的思維還在受第二波咖啡浪潮(快餐式大型連鎖咖啡店風靡)的影響,就像向大部分人問起『你腦中的咖啡味是怎樣的?』的時候,得到的描述基本上是『滴滴香濃,意猶未盡』『咖啡伴隨著奶的,帶點甜味』的速溶/奶咖味道——這是因為思維受到第一波咖啡浪潮(速溶咖啡)的影響。星巴克作為一個營銷過硬的老牌咖啡連鎖再沒傳入中國(或者說部分地區)之前就被神化,再加上網上廣泛流傳著一堆打著當時候最流行的『唯美』『lomo』 等tag的星巴克杯子圖,講真這些圖想當年看來逼格還是不錯的



開張合照:



這樣一來,導致我所在地區未開星巴克的時候就覺得這家咖啡店一定很高大上,直至6年前在我所在地區開第一家星巴克的時候我直接是翹課跑去星巴克...買了杯卡布奇諾然後放了三袋糖來著?(捂臉)
再加上星巴克的消費並不低,不是所有人都能消費一杯30+的咖啡,於是許多白領們開始用星巴克來彰顯身份(裝逼),就像女人總是喜歡曬身上的名牌一樣。不過星巴克logo好看啊..拍起照來也挺帶感的(參見上面一堆圖)。


科普一下第一、二、三波咖啡浪潮:

第一波咖啡浪潮 興起於速溶咖啡,以“雀巢”與“麥斯維爾”為代表。當時初涉咖啡的中國人對歐美市場流行的黑咖啡心懷牴觸,雀巢由此推出了消除苦味的1+2混合型咖啡,並在廣告中演示衝調方法。在奶精伴侶調和的香甜味覺中,中國人的咖啡旅程就此開啟。但是在帶動了中國人對咖啡這個詞的熟悉與瞭解的同時也埋下了不小的隱患,在大多數中國人的印象中,咖啡就是“雀巢”,咖啡就是“苦”的,咖啡就應該和“伴侶”混合。

第二波咖啡浪潮,是自速溶咖啡後,在歐美地區以星巴克、Costa為代表的意式咖啡所逐漸帶動起來的。而在中國,最先出現的第二波咖啡浪潮,是在第一波咖啡浪潮的基礎上,隨著中國人和中國市場對咖啡的認知程度逐漸提升,而產生出的模仿歐美第二波咖啡浪潮興起的咖啡店的概念型咖啡館。

第三波咖啡浪潮,可以說是一次革命。正是因為現在市場上充斥著大量未能還原咖啡本身品質的產品,混淆了大眾對咖啡的正確認識,才出現的一批對咖啡真正熱愛精品咖啡倡導者,他們堅持提供精品咖啡,傳播地道咖啡文化,有專屬的文化意味,提供直接來自原產地的咖啡,及其專屬的文化和技術,所以相對能夠吸引真正喜歡咖啡的人群。

這類咖啡館,無論是從生豆豆源、咖啡豆烘焙、咖啡的製作,甚至咖啡杯的選取上都有著嚴格的規範,目的就是讓咖啡迴歸的真正的品質。這類咖啡館的掌門人,往往是對精品咖啡有著很深的依戀和了解並且掌握著包括咖啡豆烘焙,咖啡品鑑,咖啡製作方面的技術和知識。在此需要說明的是,品鑑咖啡需要藝術情懷,但做咖啡卻需要嚴謹的科學方式,包括咖啡豆的保鮮期、衝煮咖啡的水溫、注水方式及時間等,常常精確到1攝氏度以及幾秒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