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文化產業如何打造“強力引擎”

河北文化產業如何打造“強力引擎”

文博會上,河北展區以蜿蜒雄偉的長城為背景,猶如一隻在祥雲中展翅飛翔的鳳凰,迎接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

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南海之濱,春潮澎湃。5月中旬,第十四屆深圳文博會在深圳會展中心圓滿落下帷幕。

深圳文博會作為我國唯一一個國家級、國際化、綜合性的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至今已經舉辦了十四屆。它猶如一個窗口,不僅向全球集中展示著我國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成果和文化產業發展成就,見證著文化產業蓬勃發展、不斷轉型升級的重要歷程,而且帶來了世界各地文化產業領域的新成果、新創意、新技術、新業態,把文化創意創新推向新的高度。

在這個被譽為“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展”的展會上,河北文化產業不斷經歷著洗禮和成長,未來,她該如何更好地啟動創意引擎揚帆遠航?

觀念 創意創新,推動文化產品轉型升級

深圳文博會走到今天,最大的魅力是什麼?一言以蔽之:創新創意。行走在文博會現場,隨處都能感受到創新創意的產品和理念,挑戰人們的固有思維模式。

近3米高的新昌青藤編織工藝品“滕王閣”由17位師傅耗時8個月製成,氣勢恢宏;幾十盞大大小小的仙居無骨花燈,色彩耀目,引得觀眾不斷拍照;衢州農民畫成了創意富礦,印有二十四節氣、鄉村風景的工藝畫、絲巾、揹包,將美麗鄉村的春風吹往世界;精巧的舟山木船讓人愛不釋手;代表衢州城市IP的“南孔爺爺”不僅附身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瑩白瓷,藏在創意紙膠帶、帆布包、抱枕、茶杯、鑰匙扣、掛件等特色展品中,更出現在繪本、短視頻、表情包裡……傳統技藝、工藝美術是浙江文化產業的看家本領,本屆文博會上浙江傳統文創產品令人耳目一新。

追尋創意、尋求創新,已然是一股潮流,但是對於文化產業來說,創意創新絕非無根之萍,必須建立在對產品本土化和獨特性品質的極大繼承和發揚上。鄭州展館內的中原豫錦、山東展館內的孔子文化IP產品、吉林館內的長白山滿族剪紙……“主打地域特色,已經成為文創產品品質的保證。比如刺繡,有蘇繡、苗繡、川繡等,人們認的就是來自這些地方的刺繡,這是其他地方搶不走的,但是如果這些刺繡不在創意上下功夫,她們的路子也會很難走。這說明,當前的文創產品,不單求真,也在求新。”採訪中,一位來自雲南的採購商談起了自己的體會。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對於本屆深圳文博會來說,不單“人”不同,“花”也不相似。行走在文博會現場,最大感受就是即便似曾相識,也甚少雷同。比如硯臺、陶瓷、刺繡、書畫、皮影、印刷、草編……這些一度遭遇低端模仿、陷入同質化競爭的文化產品,在本屆文博會上竟大放異彩。究其原因,就是各地參展商加大了對富有地域特色產品的內涵發掘,並且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用創意升級不斷推出產品,從而擺脫追隨者的模仿。

資金 跨界融合,“文化+”引領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文化+”,依然是本屆文博會的高頻詞。漫步文博會現場,你會發現以“文化+”為代表的新業態文化企業及其展品佔比極大,展示內容相當豐富,構成了當前中國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

的確,跨界融合所形成的“文化+”創新產業模式在本屆文博會上展現出強大的影響力。對於河北而言,文化產業跨界融合雖已起步,但仍任重而道遠。

“怎麼融合?向哪裡融合?”這是困擾許多文化工作者的問題。在會展中心2號館,鄭州展館的“文化+”新業態精彩紛呈,吸引了無數觀眾和採購商。咿啦看書APP、動畫圖書館、百家姓衍生品、約克動漫羅力視頻遙控車、小櫻桃集團《星球大戰》漫畫刊物及電影衍生產品……值得一提的是,由鄭州智瀾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製作的17米長、兩米寬的動態清明上河圖展示區和中華源光影秀展示區,實現了古老的華夏文明與現代高科技技術(全息幻影、大型弧幕技術、VR/AR虛擬增強現實等)完美結合,體現了河南“文化+科技”融合的新高度。

值得欣喜的是,這個問題已經引起足夠的重視。之前,中央曾就推進文化產業融合發展、促進文化金融合作出臺相關意見;本屆文博會上,為促進文化企業成功對接資本市場,由文化和旅遊部等主辦的“文化產業專項債券及產業基金融資對接交流活動”吸引眾多政府、券商、銀行、投資機構代表以及文化企業代表就文化產業債券融資問題展開交流。相信,今後隨著文化產業專項債券等項目的推廣,“文化+金融”領域的抓手將越來越多。

一個更鮮活的探索也擺在眼前。本屆文博會期間,山東首家文創特色銀行“青島銀行文創支行”的出現,吸引了眾多文化企業的關注。該文創支行行長林海表示,他們支行就是為文創小微企業保駕護航,通過專業團隊、專職審批、專屬產品、專項考核“四專機制”,多維度運用信貸政策、產品創新,為孵化、培育新動能輸血,在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方面作出有益探索。據悉,目前,青島銀行文創支行已在動漫、影視、AIVR等文創產業領域進行了探索實踐。其中,通過調研分析,該行已對青島一家動漫企業提供分批放款的信貸支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但只要找準方向,採取更多行動、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可以讓“文化+”衍生更多新模式。

人才 智慧聚集,為文化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穿戴上專業裝備,伴隨著機器操控,可以凌空感受“翼裝飛行”的刺激;在“融入現代的傳統之美”精品展區,人工智能修復、虛擬拍攝、動態拍攝等讓觀眾現場體驗“詩和遠方”,充分感受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理念;利用柔性傳感技術研發的智能手寫本,可以讓手寫筆記存儲為電子檔,可通過視頻回放整個書寫過程,保存思考過程,並能實時分享……

“文博會智慧聚集,說到底就是人才的比拼。”展會期間,我省代表團相關人士在談及體會時認為,文化產品要推陳出新,文化企業要轉型升級,文化產業要做大做強,關鍵在於創新型人才。而目前,我省在這一領域的最大困境是傳統工藝整體人才匱乏,新興文化業態人才培養不足,存在斷檔和錯位。

“人才難求,有創新能力的綜合型人才更難尋。”採訪中,幾位其他省份的參展商也如此表示。一位來自西安的文化企業負責人說,他從事影視策劃行業,儘管守著西安這樣一個高校雲集的古城,但行業需求與人才儲備之間仍存在著巨大的缺口,“會電腦技術的不少,但缺乏高端創意研發、經營管理、營銷推廣人才”。他希望,各地能充分利用高校和人才資源,有針對性地加強綜合性人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和經營人才的培養。

數字出版、動漫遊戲、影視娛樂、網絡視聽、工藝美術……“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文化產業是一個智慧高度彙集的產業,尊重人才,就是尊重創意、創新、創造。”邯鄲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丁偉談及參加本屆文博會的體會時表示,在數字化發展、互聯網推介、高科技引領的今天,政府部門一定要注重創新方式、搭建平臺,為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比如邯鄲所舉辦的邯風鄲韻文創大賽,此次能夠成為文博會河北展區的一大亮點,引起大量遊客和採購商的駐足諮詢和關注,就是因為通過前期的政府引導,通過市場化運作的方式,集聚了國內外創意人才資源,推出了一批具有特色和潛力的優秀文創產品。

“完善扶持政策,解決後顧之憂,建立培養和發揮人才作用的長效機制。”展會期間,我省許多專家學者表示,對於非遺文化產業,建議政府部門制定培養非遺傳承人方案,加大扶持激勵力度,吸引大中專畢業生投身其中。同時,要理順機制,完善人才培育引進機制。比如,將文創產品設計開發納入各類文化文物人才扶持計劃支持範圍,並定期選派文化產業領域的管理研究人員到文化產業發達地區學習培訓。此外,還應支持文化單位建設經營管理、設計開發人才團隊,鼓勵其通過多種形式引進優秀專業人才,使得人才培養逐漸趨於規範化、多元化、特色化,從而利用高素質人才促進文化產業不斷進行業態創新和模式創新,為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