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寶齋:青花抱月瓶的由來

抱月瓶是清代的一種瓷器。亦稱"寶月瓶"。小口、直頸,頸側雙耳,因瓶腹似圓月,故名。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時期流行於西夏的陶製馬掛瓶,左右雙系,用以掛於馬鞍之側,極具民族特色。明代永樂、宣德景德鎮窯常見器物之一,雍正早期燒製,後停燒。乾隆時又有燒製,多為青花。

珍寶齋:青花抱月瓶的由來

抱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時期流行於西夏的陶製馬掛瓶,左右雙系,用以掛於馬鞍之側,極具民族特色。明代以青花為裝飾,結合抱月瓶自身獨特風格,將色彩與器形完美融於一體,使其發展成為陳設用的藝術品。抱月瓶以永宣時期最負盛名,其中蒜頭口抱月瓶於康熙、雍正兩朝多有仿製。乾隆皇帝更是喜愛有加,因此抱月瓶成為清代乾隆一朝重要的陳設瓷器之一,外形與花樣也隨著御窯廠不斷創新而變化多樣,異彩紛呈。

珍寶齋:青花抱月瓶的由來

明代青花在中國陶瓷史上是赫赫有名的,它是在繼承元青花基礎上,同時創出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它採用進口蘇麻離青為原料,青花色澤青翠明快,造型秀美別緻。而明宣德時期,是景德鎮官窯青花燒造的高峰,被譽為我國青花瓷器的“黃金時代”。現在最重視、最受人們歡迎的陶瓷就是永樂、宣德的景德鎮青花官窯,有人甚至把永樂、宣德的青花名品同西方一些傑出的古典美術作品相提並論。然而,在古玩界一直有永宣不分之說,那這件青花抱月瓶怎麼斷定它就是存世量十分稀少的宣德青花呢?

主要是從它的器形造型上,永樂造型比較秀巧一些,宣德稍微來說笨拙一些;就青花的髮色看,宣德比較濃豔,永樂比較淡雅;就紋飾的構圖,永樂的比較稀疏一些,宣德比較濃密一些。

珍寶齋:青花抱月瓶的由來

宣德青花的名望使這件瓷器蒙上了一層神秘感,因為它其實來自於西亞地區的一個銀器,仿造它的銀器,裝飾是阿拉伯風格,不是中國傳統風格的紋飾,它完全是當時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個產物,很有時代特徵,這個器形也就永樂和宣德時期才做。

那麼,這件器物當時是做什麼用的呢?應該是宮廷在景德鎮定燒的官窯器,當然這種官窯器可能有幾個用處,一個就是宮廷自用,還有一個,作為鄭和下西洋或有外國使者到中國來進諫時的一種賞品。

珍寶齋:青花抱月瓶的由來

1405年,從侄兒朱允炆手裡奪取皇位的朱棣,為了鞏固政權,大力與周邊國家建立睦鄰友好關係,禮遇來訪的外國國王和來使,命令鄭和下西洋。當時,鄭和下西洋的寶船上裝的最多就是瓷器和絲綢,現在西亞各國的博物館裡依然有許多來自中國的精美瓷器。但類似宣德青花抱月瓶的器物及其罕見,據專家分析,這件宣德青花抱月瓶是為了外國的國王和重要的王公大臣特製的,在明代也只能是宮廷皇室中的陳設品。

珍寶齋:青花抱月瓶的由來

這種有特定意義的宣德青花抱月瓶存世量並不多,它只要在拍賣場中一出現,總會引起人們的關注。

1995年,一件明永樂青花輪花紋抱月瓶在北京翰海春拍中以1210萬元高價創下當時國內拍賣瓷器的最高記錄。

2006年6月,明永樂青花輪花紋抱月瓶在北京翰海再次以1540萬的高價成交,2006年12月,一件明永樂青花輪花紋抱月瓶在香港佳士得也以1636港幣成交。由於類式藏品的稀少性,還有它的拍賣的價值,市場價值會以每年20%~50%的速度攀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