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這麼牛,為何建立的晉朝如此窩囊?

歷史真相背後

事實上,是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建立了晉朝。

司馬炎是何許人?

他是司馬懿的次子司馬昭的長子,他的母親就是被諸葛亮活活罵死的王司徒王朗的孫女王元姬。

據說這個司馬炎和劉備一樣,天生一副帝王之相。他在與親弟司馬攸的爭奪之中佔得了先機,成為了晉朝的開國皇帝。

司馬炎並沒有像自己的祖父、伯父、父親那樣馳騁過疆場,著實是個官八代,但是確實是個仁德的皇帝。投降來的蜀主劉禪和吳主孫皓,都得以安享晚年。在位期間有人叛亂被鎮壓後,他也不計前嫌。

他還將州郡的守衛兵撤除,同時實施佔田法與課田法,讓百姓療養生息。他深知70餘年的戰火重創了整個華夏大地,老百姓需要的是安穩的生活。

但是,他的晉朝夢沒有維持多久,就破滅了。藩王之亂,五胡亂華,再次讓華夏大地戰火重燃。

這主要源於兩個原因。

一.司馬炎傳位於白痴兒子司馬衷;

晉惠帝司馬衷是個白痴。有一年鬧災荒,老百姓沒飯吃,到處都有餓死的人。有人把情況報告給晉惠帝,但晉惠帝卻說:“沒有飯吃,他們為什麼不吃肉粥呢?”這個智商也沒sei了!

可為什麼要立他為太子呢?有人說,司馬炎不瞭解自己的兒子。有一次,司馬炎為了測驗一下司馬衷的思維能力,特意出了幾道問題考他,並限他三天之內交卷。司馬衷拿到題目以後,不懂作答。他的妻子賈南風是個很聰明的人,有見及此,便立刻請來幾位有學問的老先生為司馬衷解答難題。答得非常完美,司馬炎看了後,以為司馬衷完美地繼承了司馬家族的智商,於是立他為太子。

其實這個說法並不太對,司馬炎有更加深遠的考慮。司馬炎的親弟弟司馬攸被封為齊王,當年與他爭奪過皇位,是個很有才幹的人,如果不遵正統立嫡子司馬衷為太子,恐日後生變。而且,司馬衷的長子司馬遹自幼聰慧,有其高祖父司馬懿之風,這也是司馬炎考慮的原因之一。

二.分封制的惡果;

分封制,必然帶來親王之亂。漢朝、晉朝、明朝統統分封了親王,出事率百分之百,不按歷史潮流辦事兒,就是作死。

所以,有司馬衷這樣的白痴皇帝,他的爺爺輩的親王們都擁兵自重,這樣的江山如若不亂,天理不容啊!內亂必然引來外患,整個晉朝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時間甚短。


大唐雷音寺

東漢光武帝也是在南陽豪強勢力支持下才建立的東漢,也就開國是光武帝和他兒子漢明帝對地方豪強,士族勢力多少有些控制力。其他皇帝也就失去控制了。這其後大多是幼齡登基,估計背後就是外戚,太后,宦官,士族平衡體系有意為之。漢朝就在這些勢力爭鬥中搖搖晃晃走著,無法平衡時,但國家還要管理,這些人只管顧自己利益,沒事還好,一有荒年歉收,百姓活不下去,還是爭爭吵吵,農民只有起義,然後在鎮壓農民起義中,豪強勢力雄起,漢朝滅亡。

事實上,漢末到魏晉南北朝就是地方士族豪強興起時期。就是這些勢力是統一的阻力,他們的存在阻礙了對地方的有效管理。

曹魏被司馬取代就是司馬家是士族得到士族支持。曹魏根基太淺。沒有得到地方士族的有效支持。而且曹魏出身寒門,雖說有東征西討打下北方一片江山。但士族們依然看不起曹魏。否則袁紹也不會天天把什麼三公掛嘴邊,就怕人家不知道他是士族。同期的東吳和蜀漢也是士族把持的。諸葛本身也是出身士族,否則不會,諸葛家兩邊都有人。諸葛亮舌戰群儒其實也是替蜀漢造勢,說給東吳我們家也是豪門。其本質上當年士族勢力控制著中下層社會,只有得到士族的支持才能有根基。所謂的人心向背其實是控制於這些人之手。

既然是得到士族的支持才有天下,那麼也就受制於士族。士族不是一個單一一個人或什麼家族,本質上是就是多個地方豪強勢力,本身就統一的最大阻礙。而且他們之間就是紛爭不斷,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的戰亂不休,就有他們的影子。他們的爭亂嚴重影響了對北方的入侵的抵抗,這就是五胡亂華的原因。

很多結論都說,西晉統一後執行了錯誤的分封制。其實不盡然,西晉有天下,是士族勢力的大族支持下血腥屠殺曹魏勢力後才立的國。這種情況下,司馬家政權受制於世家大族,迫於無奈只有分封諸王去看守地方的世家大族。但後來事情表明,諸王更不可靠,這就是西晉的有名的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後西晉徹底不行了。本來東漢末年由於戰亂人口損失較多,已有大量胡人內遷中原,西晉八王之亂的打來打去,算是消弱了西晉的軍事實力,胡人開始造反起事。這就是後來的五胡亂華。

中原大族一看不行了,隨即攜帶著司馬家的人,南渡長江避禍去了,這就是衣冠南渡,隨後建立東晉。這種情況東晉王朝就更加受制於世家大族,也就是所謂的王於馬共天下。

士族也不見得就是歷史書寫得腐朽,落後的代表。士族的形成其實就是,自秦滅六國,六國貴族消失後,朝廷對地方管不過來的自然而然形成的在全國各地一種血緣紐帶的地方勢力。士族的毛病就是誰當皇帝無所謂,就是別影響我家的利益。於是這些勢力之間紛爭不斷,而且這些勢力往往只關注自己的利益。各個士族之間互相爭鬥使得問題不但得不到解決,而且會擴大問題。最後就是血腥的內訌,刀兵相見。東晉以及其以後的宋齊梁陳內部的殺戮不斷,背後就是士族之間的紛爭。

中原的無險可守只得由著五胡亂華,然後是鮮卑的魏朝的興起。在北朝由胡人部落,軍事酋長戰亂兼併,最後這些人中的一部分形成了類似士族的軍事貴族,這就是關隴軍事集團,最後形成八柱國的貴族集團。基本上北朝後期以及隋唐前期的統治勢力。楊堅,李淵,宇文家族,孤獨家族等均是出自這一軍事貴族集團。

南朝經多年士族內訌,已沒多少實力。隨後被隋朝統一。雖隋統一,但楊堅知道自己的王朝受制於關隴軍事貴族,要想辦法制衡這些人,所以就得其他人當官。出於察舉,薦舉最後受控於士族的教訓,那就考試吧。這就是科舉制度的由來。這一制度徹底摧毀了士族再次興起的可能。使得世家大族再有勢力也得來考試才有當官的資格。從此以後,中央才算是對地方豪強勢力有控制力。在這之後,中國就再無百年以上的分裂了。雖有短時分立,但隨即就統一。


沙中土大溪水

這個問題會誤導各位看官(⊙o⊙)哦!

不是司馬懿建立的晉朝,而是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建立的,也就是司馬昭的兒子建立的!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晉朝建立的歷史大背景:

  1.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掌握了曹魏政權,控制了整個曹魏家族,從此以後司馬家族徹底崛起!



  2. 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不斷架空曹魏皇室,為自己的兒子司馬炎建立晉朝打下了堅實的的政治基礎!因此司馬昭死後,司馬炎迫不及待的稱帝了!
【又有歷史表明,說司馬懿發動政變並不是為了自己的野心,而是為了信守魏明帝曹睿的託孤遺言,以及擊敗準備發動兵變取代幼帝曹芳的曹爽集團!因為在魏明帝曹睿時代,司馬師以及司馬昭都只是中級官員,並不具備實現自己野心的政治條件!只是高平陵政變以後,司馬家族逐漸掌握了曹魏的最高政治權利(權力這個東西有幾個人能抵擋得住),因此司馬家族的野心才一步一步顯露出來!直至晉武帝司馬炎建立晉朝】



司馬炎在挑選繼承人上做法相當短視,沒有長久遠見!

  1. 有一次司馬炎為了看清司馬衷是否有繼承大統的資質,於是出了一道題讓司馬衷三天內作答!

司馬衷的侍從官員們爭相代為答題。作為太子妃的賈南風一看,便說道,不行,絕對不行!以太子的智商不可能答得如此完美!

於是賈南風便找了幾個呆頭呆腦的小太監代為作答。晉武帝一看,雖然答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但至少懂得些常識!於是司馬衷便被司馬炎立為了自己的繼承人!

歷史記載,賈南風奇醜無比,而且把司馬衷收拾的服服帖帖!

2. 又有一次,司馬衷進食時浪費糧食,太監就暗示提醒道,現在是荒災之年,成千上萬的老百姓吃不飽飯!聽完的司馬衷大吃一驚,這些人吃不飽飯為何不吃肉粥呢?


以上兩個故事不可全信!司馬炎挑選繼承人極有可能是受到了嫡長子繼承製的影響以及身邊左右大臣的枕邊風!據史書記載,當時有才有德的皇子皇子不是沒有。晉武帝是一個比較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不會因為一次考試就選定了繼承人!在歷史上就因為嫡庶之爭而導致的集團內亂(袁紹、劉表教訓)!


晉武帝司馬炎實行分封制為後來的政治隱患(八王之亂、五胡亂中華)埋下了禍根!

晉武帝認為,曹魏之所以被司馬家族拉下馬,是因為曹魏集團沒有可以拱衛曹魏政權的強大宗室力量!

於是晉武帝就把曹魏衰亡的教訓吸得滿滿的————建立分封制,猶如眾星拱月一般拱衛皇帝!可惜的是這個教訓吸反了!

用現代眼光來看這是開歷史的倒車!因此西晉速亡是可以預見的!

晉武帝后期完全像變了一個人似的,驕奢淫逸,揮霍無度,攀比鬥富之風大興!

  1. 據說晉武帝后宮有上萬佳麗,因此,哪天要去寵幸哪個妃嬪都成了難題!

於是侍奉的太監就想出了一個好辦法————羊兒拉車,拉車的羊兒走到哪個後宮佳麗的宮殿就在哪個嬪妃的寢宮就寢!

後來嬪妃們聽說拉車羊兒喜歡吃蘸了鹽水的嫩草,於是嬪妃爭相把蘸了鹽水的嫩草放在宮殿門口!

因此只要是羊兒餓了,見了草就吃的脾性也就讓宮中嬪妃們能夠如願以償了。哎!鐵打的身體也經不住這樣折騰啊!(這就是羊車望幸的歷史典故!)


2. 晉武帝晚年可以說是腐敗不堪!

由於其公開賣官,導致各級官吏們上行下效,不理政務!因此加速了西晉的滅亡

3. 石崇與王愷爭豪!這個故事相比大大們早已聽過,不過作為論據,娜迦應該寫出來!

石崇與王凱都是當時的官僚貴族,兩人喜歡相互鬥富!但是王凱時常敵不過石崇!

晉武帝是王凱的外甥,曾經資助了王凱一株兩尺高的珊瑚樹,該樹枝繁葉茂,當世罕見!

於是王凱又與石崇相鬥,不料石崇不僅沒有吃驚,反而故意打碎了珊瑚樹,又讓下人抬出家中六七棵長達三四尺的珊瑚樹任由王凱挑選!王凱心中失落可想而知!


綜上所述,不管他司馬懿如何佈下了驚天棋局,也經不住後世大浪淘沙般的清洗!

沒有誰能成為永恆的霸主,也沒有誰能永遠掌握住一切!

我是娜迦,知道一點點歷史!喜歡我的問答的大大們可以關注我,我將會繼續為你答題!


娜迦評評樂

司馬懿很牛?請問牛在何處?人們把司馬懿捧的那麼高,陳壽對司馬懿評價也很高,可是對於我個人而言,真看不出司馬懿哪裡牛?看看我對司馬懿的觀點:

第一,司馬懿的軍事才能牛嗎?很多人評論司馬懿的軍事才能之高,善於出奇某,諸葛武侯更評價司馬懿是守城大將。然而對於司馬懿的軍事才能,對於一些匹夫之勇確實是挺會出奇謀的,典型千里偷襲滅孟達,而歷史上善於出奇謀的也不少,韓信,郭嘉也不比司馬懿差。但是司馬懿的軍事才能高,那是針對匹夫之勇而言,面對諸葛時,卻表現不出一點軍事才能,什麼奇謀呀,全都不見了,《晉書,司馬懿篇》說到幾次司馬懿與諸葛交戰都以失敗告終,還損失幾員大將,後守城不出,任憑諸葛武侯怎麼侮辱也不出,最後耗死諸葛,追擊諸葛時,被諸葛的木像嚇退,民曰“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留下千古恥笑,佔盡天時地利人和,軍事力量數倍與敵人,有個理由不出站?從為見過歷史上哪位軍事家打過如此恥辱的仗,司馬懿的軍事才能不值得一提。

第二,說政治,在三國後期,司馬懿對魏國政治有一些貢獻,然而這一點貢獻,在歷史上根本不算啥,很一般,沒有什麼值得稱讚的。

第三,品質方面,司馬懿大家都知道,其人之心中的陰謀詭計甚多,心胸奸詐,熬死曹操三代,最後取代別人的基業,殺人兇狠,這種品質,令人髮指,後人不提倡學習。

第四,教育後代方面,自己的心狠手辣,傳遞給後代,其後代比自己更是兇殘,至百姓處於水生火熱之中,戰亂不斷,令百姓人人唾棄司馬一族,作為魏國的託孤重臣,留給後人的做法真是令人心寒。

面對這樣一種人,司馬懿連自己的子孫都教育不好的人,管理個魏國都整不好的任,更何況去管理整個中國,以為是玩過家家呢,當遊戲玩呢,這樣一族人來管理中國,將是中國的禍害,結果也如此,司馬一族成為了,歷史有名的人物,被後人所唾棄,稱為歷史上為失敗的一個朝代,一個窩囊的人,來管理一個國家,豈不是會管理出一個窩囊的國家!


用戶5777688509

司馬懿牛不牛,和晉朝有什麼關係?司馬懿死後,甚至是司馬昭死後,第三代司馬炎才建立了晉朝,史稱西晉。


你所說的窩囊,應該指的是西晉後期的五胡亂華,沒錯,那段歷史可真是悲慘,北方大地陷入一片戰火,漢人百姓慘遭屠殺,他們生活得苦不堪言。作為一統三國的西晉,其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並不算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主,在歷代開國皇帝中,他的存在感很低,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自他死後,整個王朝陷入了八王之亂,其繼承者惠帝司馬衷根本不是一個合格的君主,不僅沒有自己的主張,反而處處受制於人,最終導致西晉的滅亡。


但是究其根本原因,我想要和司馬炎有很大關係。

其一,司馬炎建國後,為了限制功臣和穩固江山,大肆分封司馬家族的人為王,並且給予很大的兵權,從而造成了很大的宗族勢力。如果繼承者雄才大略,這種問題反而會解決;但繼承者昏庸無能,那情況就不妙了。

其二,

就如同我剛才所說的,選的繼承者要合適,可偏偏司馬炎選了個白痴無能的兒子司馬衷為太子,司馬衷繼承帝位後,反而處處受制於其皇后賈南風,搞得朝中勾心鬥角,最終引各諸侯王虎視眈眈,為了這個帝王,而造成了“八王之亂”,使西晉國力大衰。

其三,司馬炎在生前,以為天下一統,就沒有禍事,孰不知內部矛盾解決,其外部矛盾就凸顯了。當時北方各少數民族紛紛湧入中原,可中原的地主豪強對其極盡虐待,使得民族矛盾大大加深,而這些少數民族長期受漢族人欺壓,最終導致“五胡亂華”的發生,西晉滅亡。


所以晉朝的窩囊和滅亡和司馬懿並不無關係,一切都是其孫司馬炎沒有正確認識王朝真正的隱患,因此在他死後,一切矛盾全顯現出來了。


青史回聲

題目是有問題的,司馬懿至多是一個反叛了大漢的魏臣,他並非晉朝的開創者。當然了,也可以說晉朝的基礎是他打下的,但是事實上晉的封號他到死也不知道。大軍師裡描述的司馬懿好像是對曹魏忠貞不二的,真實的司馬懿怎麼想的鬼曉得。但是,狼顧之相以及高平陵之變都是真實的。司馬懿也許確實有叛魏自立的心,但是終其一生他也沒能做到。

那麼,順著這個話題說說晉朝的窩囊。

晉朝窩囊不窩囊?個人認為的確夠窩囊的,因為晉朝開啟的五胡亂中原這段歷史可以說是華夏民族最為悲愴的一段歷史之一。但是,這裡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有必然也走偶然。

先說客觀原因。五胡亂中原的根子其實這鍋是不能由司馬晉朝來背的。胡人內遷其實是從漢武帝就開始的。如果說五胡亂中原算一場大病,那麼病毒其實從漢武帝就開始有了。漢武帝大規模的向外征討,大批匈奴人內遷,隨後的幾百年,因為各種原因,大批異族內附。傳統意義上為了阻擋草原民族而存在的長城徹底成了擺設。在王朝強盛時期,要麼同化,要麼彈壓,異族內附問題往往會被掩蓋。一旦出現政權動盪,這些民族要麼逃脫壓制野蠻發展,要麼甚至得到各方勢力資助快速擴張,總之將成為不安定的因素。在西晉時期,經歷了漢末和三國的連年征戰後,中央的控制力極大弱化,而八王之亂徹底為異族武裝的崛起創造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尤其是動亂各方更是對這些異族武裝多有借力,為各方勢力的做大起到了推波助瀾。

所以,五胡亂中原是客觀原因的存在,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這種必然就是北方地區,華夏人中央政權和這些異族武裝早晚有一早,必然有一場大的動亂。西晉是如此,後來的唐的安史之亂也是一樣的。

至於說主觀,則是晉朝開歷史倒車的分封制。之所以說秦皇漢武牛叉,就因為他們看清楚分封對於國家和中央的危害,兩人終其一生就是為了消滅分封加強中央統治力而努力。司馬晉室卻將分封制重新搬上歷史舞臺。漢高祖的分封,實際上還侷限於宗師近支,司馬氏的分封則要遠得多,司馬八達各支系基本都享受到福利。司馬炎是司馬懿的孫子,分封的很多人在血緣上已經是兩代甚至三代的同宗,彼此感情和血緣聯繫已經很淡,這也就增加了動亂的幾率。所以說,八王之亂完全是晉室自己作死,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晉室太過於“慷慨”,分封了一堆沒有太深感情的宗親,而且給他們動亂的寬容物質和權利條件。

另一個司馬晉室作死的主觀原因則是晉室對於傳統士族的縱容和倚重。傻子晉惠帝的上臺、賈南風的後位,不管有多少原因和說辭,但是最重要的原因背後都是士族妥協和勾結的結果。曹操終其一生都在打壓傳統士族的勢力,晉室則從法理和政權層面為鼓勵和保護了士族的利益,這又是歷史的一大倒退。

至於偶然因素,晉惠帝的出現本身就是個偶然,一個足於讓人跌破眼鏡的結果。司馬炎有一堆子嗣,而且嫡三子司馬柬能力出眾,鬼知道他為什麼心那麼大,敢於讓一個傻子上臺執政。況且,三國兩晉時期嫡庶之分是相對弱化的。司馬炎有一千個理由找一個正常的兒子繼位。可他還是選擇了傻子。沒有晉惠帝上臺,也許不會有八王之亂,也許就不會有來勢洶洶的五胡亂中原,哪怕異族作亂也不至於為害如此之深,也許就不會有華夏民族如此不堪回首的一段血淚史。


搬磚老師傅

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三代四人奠定的晉朝,是繼秦、西漢、東漢後的第四個大一統王朝,但晉朝的繁盛僅僅延續了二三十年,後期便內有八王之亂、外有永嘉之變,五胡亂華、長達300餘年的南北朝對峙自此發端。晉朝的亂局,有其內外各種因素。

西晉王朝政治體制先天不足。自西漢文景二帝開始,政府開放山川湖泊、與民休息,崛起了一批如卓王孫(司馬相如岳父)、卜是等以經商致富的群體,加上早期的黑社會團伙頭頭郭解、劇孟,逐漸形成了令西漢皇帝們頭疼不已的“豪強”勢力,漢武帝終其一身除了削弱諸侯王加強中央集權、用兵南越西南夷匈奴鞏固大漢版圖外,剩下的就是對付這股崛起的豪強勢力,其後歷代漢皇雖竭力打壓,但都無法遏制豪強勢力的壯大。豪強勢力發展到東漢,出現了豪強1.20e版本的士族勢力,已經躋身為帝國三大支柱(外戚、宦官、士族)之一。東漢末期,外戚(何進)和宦官(十常侍)互相攻伐衰弱,士族獨佔中央政權的形勢已經十分明顯,魏蜀吳三家政權也只是暫時延緩了士族執政的進程。終於,士族門閥政權橫空出世,西晉王朝本質上是一個士族聯合體,司馬家只不過本質上是士族群體中比較大、大家都接受得去的一家士族,政治權力呈現碎片化,皇帝離“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尊崇地位還有很大差距,東漢尚有宦官、外戚制衡士族,西晉士族共治的政治體制讓司馬炎很沒有安全感,加之曹魏的教訓,司馬炎開始培植諸侯王勢力,打造諸侯王、士族互相制衡的政治體制,鞏衛司馬家政權。但這種諸侯王掌權的安排,縱觀周武王、劉邦、司馬炎、朱元璋,歷史上都是中央權力鬆散化的禍根。

西晉外部局勢堪憂。歷經漢末軍閥混戰、魏蜀吳三國鼎立、西晉統一戰爭,漢族人口急劇下降,匈奴、羯、氐、羌、鮮卑等胡人與漢族的人口差距逐步減少。加之八王之亂,漢族因內亂更加衰弱,胡人武裝勢力正式突入中原政局,華夏北土全部淪陷,直到晉室南遷,皇室和士族聯盟才憑藉長江天險和北方各族分裂混戰將戰線穩定,然後繼續“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門閥政治。終東晉、宋、齊、梁、陳,南朝都未能驅逐北方胡族,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碎片化的士族門閥政治模式下,王與馬共天下,皇帝的中央政府無法統合所有的南朝力量,這樣的狀況直到隋唐時期科舉制度創建才得以逐步改變,門閥士族瓦解。

因此,西晉的窩囊源自於士族門閥一家獨大的社會格局下,皇權無法從制度上加以制衡士族勢力,導致中央政府對內無法統合全部社會力量,對外無法抵禦外侮,並非司馬懿欺負曹魏孤兒寡母的缺德。


竹山的清溪澗

晉朝不窩囊啊,天下還是晉朝來統一的嘛。

那晉朝為什麼滅亡的這麼快呢?

這其實都是晉朝在開歷史的倒車。

為什麼這麼講呢?要說清楚這個,得從東漢說起,東漢立國之後,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門閥士族治國,大地主越來越多,這些大地主在地方有勢力,在朝中有高官,而且他們通過跟儒教結合,壟斷了道德審判權,壟斷道德審判權之後,他們就可以壟斷當時的選官制度--舉孝廉。所謂舉孝廉,就是一個州按人口比例由長官推薦一些道德十分高尚的人。

這個初衷是選出好品德的人。但是,這有兩個問題,一是好品德是否就有好的能力。這個問題還好說,最大的問題是,這些推薦權往往被壟斷了,比如當時的三公有推薦權,郡守有推薦權,州牧有推薦權,他們推誰呢?當然是推薦跟自己關係好的,而且他們還互推,跟現在的自媒體一樣,你推我的兒子,我推你的大爺的。

通過這個,這些士族閥門越來越強大,但到了三國時期,因為黃巾起義,天下開始大洗牌了,這時候,就出現了兩股力量,一股是曹操為代表的庶族地主,他們出身比較差,雖然曹操爸也當過三公,但畢竟是太監的後代,這種是上不了檯面的。以曹操為首,下面是曹家那幫人,還有夏侯家那幫人。稱為譙沛集團,主要集中在安徽省。他們出身不是那麼高貴,希望通過換天下來改變命運,他們是最支持曹操的。

另一種就是各士族閥門,這群人以汝穎為密集,許劭的月旦評評的就是他們,史稱汝穎多奇士,代表人物有荀彧、荀攸、鍾繇、郭嘉。當然,汝穎集團還有一個重要的外部勢力,就是河間的司馬家族。這些人的特點是東漢既得利益群體,他們的訴求就是保大漢,其實就是保他們自己。

那其間就發生了很多明爭暗鬥,這些汝穎名門一開始投奔袁紹,後面發現袁紹不行,只有轉投曹操,轉投曹操的初期,大家目標一致,就是平定天下,但到了曹操能力越來越大,他們發現曹操有點要當皇帝的感覺,而且曹操跟他們其實不太一樣。

曹操有一個舉措叫唯才是舉,就是不看道德,看能力,這個就動了這些閥門的根本了,他們就是把控道德審判權。

這時,曹操掌控權力,他們雖然有些反抗,但終究是沒辦法,但他們想了一個辦法,就是參與曹操立嫡事件,扶持曹丕上位。曹丕上位之後,為了感謝這些閥門,出臺了一個九品中正。

就是把察舉制更為細分制度化,這個制度其實是利於門閥,而跟曹操那種唯才是舉是背離的。

曹丕通過九品中正得到了門閥的支持,等於給這些大豪門吃了定心丸,就是換了朝代,這天下還是有你們一份子的。這樣曹丕就當了皇帝。

而當了皇帝之後,他勢必要對另一邊,就是譙沛集團進行打壓,這個譙沛集團其實就是曹家宗室跟夏侯家族嘛。

再到後面,司馬家族又發動了高平陵兵變,把屌絲逆襲的譙沛集團的新頭目曹爽打倒,這樣,以汝穎集團為核心的門閥取得完勝。曹操原本要把歷史帶到唯才是舉的地步,但因為曹二代的背叛,只好回到門閥時代,甚至更強了,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那這樣的情況導致的結果就是社會流動性的凍結,人才上升通道徹底關閉,魏晉為什麼清談,因為人生的腳本一切都寫好了,你是好出身,自然有官做,那也不用太辛苦,喝酒擼串就好了。而你要是寒門,那努力也沒用。還不如喝酒擼串。

另一個情況,就是晉朝大封宗室,這是吸取曹家沒有封曹家人的教訓,但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後面晉室不穩,馬上就發生了八王之亂。等於重演三國,那這些門閥都有教訓了啊,三國還沒過去多久呢,血淋淋的教訓還鮮活著。

仗一打起來,那是很慘的,怎麼辦?有綠卡的趁早到南方躲躲吧,有早走的,晚走的,但有能力的都要走。史稱衣冠南渡。

這一渡,北方就空了,因為北方基本都是門閥撐起來的,就像韓國,如果LG集團 、三星集團 、現代集團集體搬到朝鮮,那韓國也是要一夜回到解放前的。

這些就是晉朝的情況。

而到了隋朝之時,大家終於知道了,搞壟斷是沒有前途的,要打開大門,這才有了科舉制。


腦洞歷史觀

簡單粗暴的說,西晉為何崩潰這麼快,恰恰就是因為司馬家吸取了太多曹魏滅亡的教訓,然後自作聰明的總結了歷史經驗,而這個歷史經驗顯然又不太靠譜。

曹魏為何亡?一個重要禍根在曹操時代就埋下了。曹操放任曹丕和曹植爭奪儲位,導致兄弟失和,曹氏家族內部分裂。曹丕登基後,將包括曹植在內的曹氏家族視作坐穩天下的大敵,對宗族問題過度焦慮,導致了防內甚於防外,曹氏政權缺乏皇權之外的其他權力支撐點。正如戴燕在《講義》中所說,“曹氏政權缺乏網絡式佈局,外無援手,勢單力孤,給司馬氏取代曹魏帶來了機會”。

司馬家利用了曹氏家族的不和而改朝換代,上臺後自然要改弦易轍。這自然也沒錯,吸取歷史教訓嘛。

曹操偏愛小兒子曹植,那我司馬炎就力挺長子司馬衷,即使知道司馬衷智商有缺陷,也還是忠實的遵守了立嫡立長的歷史原則,讓司馬衷做繼承人;曹家皇帝打擊自家人,才讓外人有機可趁,那我司馬炎就反其道行之,給司馬家的人四處封王,拱衛中央政權,保司馬家江山萬萬年。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司馬衷這個傻皇帝和八王之亂,正是這兩個司馬炎自以為得計的“生前重大戰略佈局”,直接導致了司馬家江山的快速崩潰。司馬家的精英們,也在互相仇殺中損失殆盡,即使南渡建立東晉王朝也再無緩過氣來,大權始終處於半失控狀態,不是有句話叫“王與馬,共天下”麼?

所以,歷史經驗這東西,真的有用麼?


張明揚不說話

商鞅的《商君書》不到三萬個漢字,把封建君主治國手段的細枝末節,闡述得頭頭是道,深刻到無以復加: 《商君書》的治國之術的核心一是毀商,二是弱民。 《商君書》主張禁止糧食貿易,商人和農民都不得賣糧,甚至連為商業貿易和人口流動服務的旅館業也予以剷除。人民都被禁錮在自己的土地上,只能成為農民。人民不能離開半步,無法獲得知識更新(也不需要),只能成為君主的生產工具。 毀商之後,再就是弱民之道了。《商君書》認為,『有道之國,在於弱民』。通過以弱去強,以奸馭良,實行流氓政治;實行一教,統一思想,進行思想控制;通過剝奪個人資產,讓民眾依附國家;通過辱民、貧民、弱民,使人民貧窮、軟弱,實現民弱國強。如果還有強民依然沒殺光,還有殺手鐧——發動戰爭,通過對外戰爭,外殺強敵,內殺強民。這幾點,就是中國曆朝歷代君主治國馭民心照不宣的詭秘暗器,是他們不惜以民生的代價來化解內憂外患矛盾,獲得長治久安的看家本領! 商鞅的做法,是實行『辱民,貧民,弱民』的三民主義: 『辱民』——讓百姓們屈辱的生活,沒有自尊和思考,沒有『體面的工作』和『生活的尊嚴』,整天生活在恐懼之中。 『貧民』——除了生存必須之外,不能讓百姓有富餘的糧食和財產。俗話說,『人窮志短,馬瘦毛長』,百姓沒有了錢物,就跳不起來了。而且,那點賴以生存的物資要由國家分給,不聽國家的就得餓死。 『弱民』——不能讓人民強大。在身體方面,為了耕戰,商鞅還是提倡『增強體質、保衛祖國』的。但在思想意識上,不可以使老百姓自我感覺良好,更不能使他們有知識,懂道理,『知識就是力量』,人民有了力量那就糟了。商鞅要讓百姓時時感到很沒有安全感,才有對君主強烈的依附感。 要讓人民時常都感到外國敵視和侵犯的威脅,這樣,人民覺得君王的偉大和溫暖,才會全心全意地為君王效命。 商君主持制定的『連坐』,鄰居犯法不檢舉揭發要受刑罰,這樣人人自危,人人監視人人。 商鞅的『以弱制強』:以強攻強,弱;以弱攻強,強。強存則弱;弱存則強。即為,用強民去消滅另一部分強民,那麼剩下來的仍然是強民,那國家就處於弱勢。用弱民把強民消滅了,剩下來的是弱民,那就好辦了,國家就處於強勢了。強民存在,國家就弱;只有弱民存在,國家才能強盛。強民,是指那些有思想有主見有本事,還跟國家作對的人;弱民自然是那些被洗腦後惟命是從,沒有腦子、沒有主見、沒有知識、人云亦云的愚民。 除了『以弱制強』,商鞅還要君主『以奸馭良』,公然教唆當權者搞流氓政治、小人政治,搞黑社會。他說:『國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亂,至削』;『國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強』—— 用優秀分子來管理奸民,那天下必然大亂。要用厚顏無恥、心狠手辣的流氓來當頭領,他們會把恐嚇和欺騙手段用好用足,善良的人民只得忍氣吞聲,兢兢業業夾著尾巴做人,那就天下秩序井然。 商鞅雖然最終被車裂了,但是,他的治國思想卻一直被繼承和發揚,積極實踐而秘而不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