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王和齊威王的徐州相王,其實只是魏國報復齊國的陰謀罷了

三家分晉以後,率先變法獨強於諸侯的魏國幾乎可以憑一己之力壓倒秦、齊、楚等大國,但是國際形勢在桂陵之戰(又稱圍魏救趙)和馬陵之戰(又稱圍魏救韓)以後又悄然發生了變化,特別是馬陵之戰以後,魏國徹底淪為一個二流國家。後來魏惠王又在合縱和連橫的政策中搖擺不定,直接導致魏國“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使得處於四戰之地的魏國在強鄰環伺中異常艱難地生存著。

魏惠王和齊威王的徐州相王,其實只是魏國報復齊國的陰謀罷了

魏惠王

馬陵之戰,是魏國永遠的痛,這一戰齊國對魏國的傷害實在是太大了:魏惠王所倚重的名將龐涓以及其率領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十萬魏武卒灰飛煙滅,連太子申都被齊國生擒(後被殺)。此戰過後,魏國又何嘗沒有想過報仇雪恨?但現實的情況是魏國能勉強頂住四周強鄰的圍攻已經是萬幸了,又怎麼能騰出手來單獨對付齊國呢?更何況此一時彼一時,魏國的國力已經沒有辦法和齊國相抗衡了,所以如何報仇便成了魏國君臣上下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魏惠王和齊威王的徐州相王,其實只是魏國報復齊國的陰謀罷了

馬陵之戰,魏國太子和龐涓戰敗身死

想要報仇,首先得必須認清形勢!

自從魏國沒落以後,整個戰國格局就變成了秦、齊、楚三足鼎立的局面,魏國剛好夾在中間,如果不有所作為的話最終只能是在沉默中滅亡了。這時,魏國相國惠施(又稱惠子)想出了一個報仇的好辦法,他對魏惠王說:“大王如果想報復齊國,不如就更換君主的服裝屈己下人去朝拜齊國,楚王一定會發怒。大王派人到齊、楚兩國遊說,促成它們的爭鬥,那麼楚國一定會進攻齊國,以強大的楚國去進攻疲敝的齊國,齊國就一定會被楚國擊敗,這是大王用楚國來毀掉齊國。”魏惠王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公元前334年,魏惠王率領韓國和一些小國國君到徐州朝見齊威王,並尊齊威王為王。

魏惠王和齊威王的徐州相王,其實只是魏國報復齊國的陰謀罷了

魏惠王和齊威王徐州相王

面對曾經的霸主魏國的如此卑躬屈膝,齊威王和相國田嬰都表現出了一副志得意滿的樣子,當然齊威王也不傻,他才不想單獨一個人稱王而成為眾矢之的,於是也承認了魏惠王的王號,這個互相承認對方為王的歷史事件後來被稱為“徐州相王”。徐州相王表面看起來是一個雙贏的舉措,實則暗流湧動,只有一個叫張醜的齊國人看出了魏國的陰謀。

魏惠王和齊威王的徐州相王,其實只是魏國報復齊國的陰謀罷了

齊威王

因為在魏惠王和齊威王“徐州相王”的同時,魏國又派使者到楚國挑撥齊國和楚國的關係。使者對楚威王說,是齊相田嬰主導了這次“徐州相王”事件,其目的就是想讓齊國成為新的中原霸主。楚威王聽到此事以後“寢不寐,食不飽”,覺得魏國和齊國此舉是公然挑戰周天子和自己的地位,也就是說魏國順利把黑鍋甩給了齊國。

魏惠王和齊威王的徐州相王,其實只是魏國報復齊國的陰謀罷了

戰國形勢圖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徐州相王(之後列國紛紛稱王)是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的最高潮,它標誌著周天子正式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楚威王之所以反應那麼激烈,是因為“徐州相王”打破了默契已久的平衡——楚國稱王已經三百年了,齊國又憑什麼可以稱王?

魏惠王和齊威王的徐州相王,其實只是魏國報復齊國的陰謀罷了

楚威王

一年以後,楚威王果然以僭越為由親率大軍攻打齊國,結果在“徐州之戰”中大敗齊軍,順利打壓住了齊國的上升勢頭。兩國交戰之時,剛剛才朝拜齊國的魏國在一旁暗自偷笑:終於達到了利用楚國教訓齊國的目的,也算是報了馬陵之戰中太子和龐涓被殺的大仇。

其實這幾個爾虞我詐的國家都不知道,正是他們之間的相互爭鬥才給了秦國一段和平發展的黃金時期,此時正在變法圖強的秦國才是他們未來真正的潛在大敵,接下來,他們都將接受來自秦國的嚴峻考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