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是一代雄主,最有機會一統六國的君王,卻讓一強國逐漸衰落

魏惠王(公元前400年 ~ 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

在戰國時代,魏惠王可謂一個長壽的君主。其執政期間也多有驚人之舉,然而他卻接連失去治世能臣衛鞅、公孫衍;軍事奇才孫臏等。在人才輩出的戰國時代,諸如魏人的張儀也未能在其執政時期效力。

他本是一代雄主,最有機會一統六國的君王,卻讓一強國逐漸衰落

魏惠王

歷史可以重演,魏惠王重用商鞅、公孫衍、孫臏的話,他可能會使魏國更加強大,甚至可以早於秦國一統六國!

魏惠王功績

筆者認為,在紛繁複雜的戰國時代,魏惠王也算是一個英明君主。其主要功績有以下幾點:

1、 擊殺秦獻公

公元前362年,公叔痤做大將在少梁與秦軍對決。雖魏軍大敗,但秦獻公身負重傷,不久死在櫟陽。導致秦國進入一個小的動盪之期。

他本是一代雄主,最有機會一統六國的君王,卻讓一強國逐漸衰落

秦獻公

2、 啟用龐涓任上將軍

魏惠王重用師從鬼谷子的兵家龐涓任上將軍,龐涓負責訓練的武卒是魏國最精銳的部隊。並在魏國戰功赫赫。在魏惠王時期,魏國有公叔痤、公子卬、龐涓等將領。龐涓甚至一度攻破邯鄲,使秦孝公遷都回雍。

他本是一代雄主,最有機會一統六國的君王,卻讓一強國逐漸衰落

孫臏龐涓鬥法

3、 龍賈修築長城,抵禦秦軍

公元前358年,魏惠王“使龍賈率師築長城於西邊”,這可能就是沿洛水築的長城。公元前352年又進一步擴建。這條長城的修築,顯示出魏國對秦國已採取守勢,以防禦為主。由於魏惠王採取了以上比較切合時宜的措施,國力又大大加強。公元前356年,魯、宋、衛、韓的國君都到魏國去朝見魏惠王,繼文侯、武侯之後,魏惠王又成為諸侯的領袖了。

他本是一代雄主,最有機會一統六國的君王,卻讓一強國逐漸衰落

古長城

4、 惠王稱王

齊、魏襄陵之戰之後,魏國還保持著強盛的聲勢,準備以朝見周天子為名,召集許多小國舉行會盟,圖謀攻秦。因而秦孝公很是擔心,加強防守。衛鞅分析了形勢,認為“以一秦而敵大魏,恐不如”,建議用尊魏為王的辦法來改變魏惠王的意圖。秦孝公接受了這個主意,於公元前334年,衛鞅去向魏惠王遊說,謂“從十二諸侯”“不足以王天下”,勸說他除了號令宋、衛、鄒、魯等小國外,北面爭取燕國,西面爭取秦國,“先行王服,然後圖齊楚”。魏惠王果然聽從了,正式稱王。

5、 遷都大梁

公元前361年,魏國遷都大梁。這是開封歷史上的第一次建都。遷都以後,魏惠王苦心經營,把大梁城建造得規模宏大、堅固無比。他所建造的大梁城周長達30餘里,有12個城門,城牆高約5丈,護城河四面溝通,又寬又深。城內大街長約10裡,居民約有三四十萬。大梁是戰國時期最堅固的都城,也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的城市之一。當時諸侯各國中規模能與之相提並論的城市,惟有齊國的都城臨淄。

魏惠王錯失賢臣

1、孫臏

孫臏與龐涓師出同門,均為鬼谷子學生,並是兵家的代表人物。位期間重用龐涓,軍事實力大增,然而龐涓陷害同學孫臏,而魏惠王全然不知其中利害,導致孫臏逃脫後入齊。

公元前342年,魏將穰疵在南梁(今河南省汝州市西)和霍(今河南省汝州市西南)擊退韓將孔夜的軍隊,韓昭侯派使者向齊國求救。孫臏再次採用圍魏救趙的戰術,率軍襲擊魏國首都大梁。經此一戰魏國元氣大傷,失去霸主地位。

他本是一代雄主,最有機會一統六國的君王,卻讓一強國逐漸衰落

孫臏

2、衛鞅

公叔痤暮年推薦其門下中庶子衛鞅給魏惠王,魏惠王認為公叔痤年老遲鈍,為打算啟用衛鞅,公叔痤隨後力薦魏惠王如果不用衛鞅,就殺掉衛鞅,魏惠王依然無動於衷。至此衛鞅得機會在秦國發展,實行“商鞅變法”。

公元前341年,經過“商鞅變法”,秦國國力大增,魏10萬大軍在馬陵之戰被齊全殲,秦乘機於次年進攻河西,大敗魏軍,誘俘魏主將公子卬。公元前339年,秦軍再由龐城渡河進攻,於岸門(今山西省河津縣南)擊敗魏援軍,俘主將魏錯。河西失地基本收復。

他本是一代雄主,最有機會一統六國的君王,卻讓一強國逐漸衰落

商鞅變法

3、張儀

張儀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遊說入秦。秦惠王封張儀為相,後來張儀出使遊說各諸侯國,以“橫”破“縱”,使各國紛紛由合縱抗秦轉變為連橫親秦。張儀也因此被秦王封為武信君。

他本是一代雄主,最有機會一統六國的君王,卻讓一強國逐漸衰落

張儀

秦惠王三年(前322年)為了秦國的利益,張儀去魏國擔任國相,打算使魏國首先臣事秦國而讓其它諸侯國效法它。雖然魏惠王為聽取張儀意見,但是也並未殺死這個秦國奸細。

縱觀魏惠王一生,執政前夕功勳卓著,知人善用,而後期卻接連錯失衛鞅、張儀等人才。不可謂不是一件憾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