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在長安城內尋找取經人,她暗中使了什麼手段,才將任務完成?

《西遊記》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吳承恩把筆下的人物都寫“活”了。書中的人物,特點鮮明,形象生動,語言詼諧,如孫悟空的“勇”和“狠”,唐三藏的“善”和“痴”,豬八戒的“懶”和“色”,沙和尚的“忠”和“實”,觀世音的“慈”和“悲”等等。無論主角還是配角,都顯得感情豐富,有血有肉。就連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也有喜怒哀樂的時候。

觀音在長安城內尋找取經人,她暗中使了什麼手段,才將任務完成?

原著第四十二回,孫悟空打不過紅孩兒,到南海來找觀音菩薩求救。悟空稟明來意,菩薩有點推脫,他就煽風點火,說紅孩兒變成菩薩模樣,把八戒賺了去。觀音一聽,心中大怒,把手中的寶珠淨瓶往海心一摜,唬得悟空毛骨悚然,膽戰心驚。原來觀音菩薩火性不退,也有生氣的時候,就連一向膽大的孫猴子都被唬住了,這美女菩薩的怒火真是可見一斑。

她生怕悟空貪圖美色,把美貌的龍女騙了去。她就要求悟空留下東西抵押,悟空不肯,直說沒這心思。她為了善財龍女,只得親自上陣,降伏那紅孩兒,這說明無所不能的觀音菩薩也有擔憂的時候。

觀音在長安城內尋找取經人,她暗中使了什麼手段,才將任務完成?

吳承恩筆下的觀音菩薩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比如她送給唐僧緊箍兒,暗中傳授《緊箍咒》,並讓唐僧騙悟空戴上,這對悟空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圈套。那麼,觀音在長安城內尋找取經人,她暗中使了什麼手段,才將任務完成?

神機妙算。西天取經大計,得到了天庭、道教和佛教大佬們的首肯,在長安城內正式拉開序幕。觀音作為幕後推手,她的第一個手段就是,計賺涇河龍王。於是,神機妙算的袁守誠出場了,他雖是一介凡人,卻只用了一個簡單的賭局,就將涇河龍王置於死地。涇河龍王違了玉帝敕旨,結果被魏徵一刀斬頭,而袁守誠洩露天機,卻是安然無恙。如果說袁守誠就是觀音佈局中的關鍵一環,那他完全可以置身事外,不用接受任何處罰。觀音推波助瀾,暗渡陳倉,直接將涇河龍王逼入死境。龍王為了死裡逃生,便按袁守誠指的生路展開自保,結果又扯上了唐王李世民。

觀音在長安城內尋找取經人,她暗中使了什麼手段,才將任務完成?

死而復生。唐太宗滿口答應涇河龍王,可以救他性命。沒想到魏徵夢中斬龍,讓唐王失信於人。龍王夢中糾纏唐王,被觀音救下。龍王下地獄告狀,唐太宗派門神鎮鬼,病情也無好轉。這時,魏徵獻計,讓太宗下地獄找崔珪判官,或可保命。太宗照做,來到了地府。崔判官跪迎唐王,然後帶他面見十代閻王。崔判官偷改生死簿,給太宗添了二十年陽壽。唐王得判官保護,走過了陰山,聽聞了十八層地獄,經過了奈何橋,穿過了枉死城,見識了六道輪迴。唐太宗為了保命,答應送給閻王一對南瓜。為了還債,他借來金銀,散給了餓鬼。幾番折騰之後,唐太宗才死而復生,回到陽世。

水陸大會。唐太宗地府還魂之後,為了兌現諾言,他大赦天下,散財求善,招人以死進瓜,給閻王送出一對南瓜。為了超度亡魂,唐王出榜招攬高僧,修建水陸大會。唐僧橫空出世,被皇帝選中。擇了黃道吉日,開壇宣講佛法。觀音和木叉化作兩個疥癩和尚,開始販賣錦瀾袈裟和九環錫杖。宰相蕭瑀正好路過,帶兩人入朝見駕。兩人順勢將袈裟和錫杖送給了唐王,太宗將寶物賜予唐僧。水陸大會上,唐僧開講,菩薩和木叉暗中觀看,這兩件寶物真與唐僧有緣。觀音現出原身,點化金蟬。唐僧重歸佛門,並在佛前起誓,願上西天取經,至死不渝。唐太宗封他為御弟,特賜名三藏。

觀音在長安城內尋找取經人,她暗中使了什麼手段,才將任務完成?

這一切,看似簡單之極,實則環環相扣。觀音聯合天庭和地府,演了一出“好戲”,將涇河龍王逼入死局,把唐太宗拖進地府,進而引出唐僧,點化金蟬,促成西天取經大業。

觀音手腕老道,一氣呵成,玩得瀟灑,幹得漂亮。她頭頂如來,背靠玉帝,肩倚老君,八面玲瓏,左右逢源,真不愧是佛教的形象大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