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军服上的“兵”和“勇”,一字之差,地位却天壤地别!

历朝以来,权贵、官吏都有其制服,按官位、爵位级别的大小来区分,往往见到对方所穿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对方的身份。然而,不仅朝廷官员这样,军队的兵士亦是如此,像清朝士兵的制服上都有大字区分,一般写着“兵”和“勇”。不过,这两个字究竟是啥意思呢?到底有啥区别呢?难道“勇”就代表作战勇猛的士兵,是相对于比较厉害的兵种么?

大清朝军服上的“兵”和“勇”,一字之差,地位却天壤地别!

事实上,里面可大有学问。在清朝的时候,大致有两大兵种:八旗兵和汉兵。八旗兵我们都知道,是当年满清入关前就统帅的队伍,汉兵则是清朝统治中原之后,士兵数量完全不够守卫疆土,于是就从汉人所募集成的武装力量,也就所谓的绿营兵。不过,八旗兵的地位是较高的,像守卫皇宫、军事要塞,大都是由八旗兵所辖制的。总之呢,这两种兵士都是朝廷的正规“兵”,兵皆世业,兵士享受朝廷的粮饷。

大清朝军服上的“兵”和“勇”,一字之差,地位却天壤地别!

但都知道旗人自恃地位高,向来喜欢养尊处优,平时疏于训练,且军纪涣散。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军队,怎会有什么战斗力。因此,自入关以来,旗兵的战斗力那可是一路下滑,而且内部腐化严重。自从乾隆年间,派他们去剿灭白莲教的时候就已经完全不行,到了让他们打压太平天国就更不用提了。如此一来,光靠绿营兵完全不够,这时候朝廷就很头疼,后来就开始在地方上募集乡勇。

大清朝军服上的“兵”和“勇”,一字之差,地位却天壤地别!

乡勇主要是属于临时性的一种武装,平常若是没什么战事,基本就是普通老百姓,回家该干啥干啥,只有打仗或者紧急情况才需要他们上场。因为他们不属于朝廷正式兵士的行列,为了不搞混淆,就在他们军服上印个“勇”字。

大清朝军服上的“兵”和“勇”,一字之差,地位却天壤地别!

这么一说就很清晰了,只有兵服上有“兵”字的才是朝廷的正统部队,而“勇”不过是临时请来应应急的罢了。如此一来,地位待遇自然相差一大截,有着天壤之别。但令人讽刺的是,“勇”兵待遇差,在清朝却是打仗永远冲在最前面的那一波人,而正规“兵”吃着大清的粮饷,却好吃懒做,不堪一击。直到曾国藩操练乡勇的时候,朝廷看到了“勇”兵的战斗力,他们的地位才逐渐提高起来,可惜大清早已日落西山,无法挽救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