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數基金將迎“爆發”期

2018年是我國基金業發展20週年,在主動權益基金和貨幣基金大發展後,指數基金有望迎來蓬勃發展期。從全球來看,美國指數基金市場佔比逐年走高,2017年已超過35%;國內FOF正式開閘、智能投顧和組合投資興起、養老金等長期資金入市,亦為指數基金的發展打開了想象空間。

指數基金將迎“爆發”期

低成本優勢突出

“指數投資具有相對可預測、低成本、多元化投資等優勢。”在近日由天弘基金主辦的“與時代共振,話指數浪潮——致敬中國基金業20週年,指數基金國際研討會”上,Van-guard集團中國區總裁、先鋒領航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曉東表示。

據介紹,指數型基金是選取某個指數作為模仿對象,按照該指數構成的標準,購買該指數包含的全部或大部分的證券,目的在於獲得與該指數相同的收益水平。由於指數基金經理不必積極選股,因此管理費用相對較低。據晨星數據統計,自1976年到2016年,指數基金為投資者累計節省投資成本1530億美元。事實證明,低成本指數化投資是較為成功的長期投資策略,其表現要比大部分跨市場和跨資產類型的主動管理型基金更優秀,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意識到低成本投資的好處,被動投資在過去十年呈現爆炸式發展,其中,美國指數基金的市場份額在2017年已超過35%。

作為指數基金的一種,交易所交易基金(ETF)近年來飛速發展。貝萊德安碩董事總經理Geir Espeskog認為,ETF兼具股票和基金的優勢和特色,是高效的指數化投資工具,具有多元化投資、流動性高、節省費用等優勢。據貝萊德統計,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球上市的ETF資產管理規模達4.8萬億美元。

指數基金將迎“爆發”期

指數基金站上風口

得益於低成本優勢,業內專家認為,隨著資管新規落地,在產品“淨值化”轉型、養老金等長期資金入市、智能投顧與金融科技興起的背景下,指數基金投資已臨近爆發拐點期。

“過去指數基金不受待見,公募基金投資者持有比較少。未來,市場會均衡發展,指數投資會是一個方向。”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總經理胡立峰表示,中國現在的公募基金規模是12.4萬億元,指數基金規模約4900億元,佔比不到4%。

“未來,跨境的指數基金將迎發展機遇,而銀行也大力推廣指數基金定投業務。”中國銀行託管業務部副總經理顧林認為。

“指數基金髮展的主要背景有四個。一是資管新規發佈後,資管機構迴歸資產管理的本源,淨值型產品是未來轉型的趨勢,指數型基金有天然優勢;第二,指數基金邏輯清晰、簡單透明,非常適合互聯網。客戶線上數字化轉型,指數基金將從中受益。”盈米財富CEO肖雯則表示,“此外,隨著國際化配置需求提升,指數投資更安全和高效;而隨著智能投顧興起,指數投資將是一個很好的投資工具。”

指數基金將迎“爆發”期

指數投資“攻守兼備”

“對資產管理者來說,在大類資產或細分資產的投資中,可用指數代表投資者風格或投資者策略作為配置對象。”熊軍進一步解釋稱,“對於主動投資來說,指數策略亦具重要地位。通常大家對市場指數理解都基於投資組合層面,但除了跟蹤指數的被動投資外,指數基金也可以成為投資基準的主要構成,將風險區分為偏離基準承擔的主動風險和指數本身代表的被動風險,將有助於資產分類,並理清投資目標。”

熊軍認為,在實際投資中,扣除管理費與交易成本後,指數投資優於主動投資。“投資者使用某個指數作為基準,被動投資者獲取指數回報,全體主動投資者獲取加權指數回報,扣除管理費後,被動投資者更具優勢。一般來說,這類優勢對短期資金並不明顯,但對財富管理與養老金等長期資金來講,意義很大。”熊軍表示,“同時,指數構建組合後的構建邏輯與方法非常透明,可預期驅動市場因素對組合影響,對投資者來說非常重要。第三,複合基準中存在的離週期調節機制,可有效避免過分樂觀或悲觀造成的投資決策失誤。”

張子法表示,普通型投資基金一般採用複製的方式,增強型指數基金一般採用部分複製和部分其他方式。“兩類指數基金對投資的影響不是特別大,投資者不論購買增強型指數基金還是普通型指數基金,決定收益的都是指數本身的因素。從目前指數基金的排名看,排在最前面和最後面的都是增強型。”

圖片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