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意識決定物質還是物質決定意識?

袁小莯

單從科學角度,目前還得不出真正的定論。科學家當代研究的量子科學已經觸碰到曾經不可動搖的兩級輪(唯物論與唯心論),

最新研究表明物質與意識可能只是一個整體,沒有誰能決定誰。人類的唯物與唯心可能僅僅只是人類的一廂情願,自我設定。

這也反撲到了一種古老的論點,即一切都具有生命特徵。例如,美國科學家發現植物具有情緒特徵,日本科學家發現水也具有生命特徵;而縮小到原子狀態,一切物體的組成都是大同小異,而物理學中的雙縫實驗證明了人的意識可以干擾量子的物理現象,並且物質與能量之間可以進行相互轉化。總會得出,能量具有生命意識特徵,可以轉化為物質;也就間接說明物質與意識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兩者只是原子構成的異象形式,就如同水,可以成為固體也可以成為液體,實質是同一種物質。

宇宙萬物是統一的,並不存在對立,而我們看到的對立現象只不過是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曲折的過程分段,這種對立的假象其實是走向統一的一種方式。哲學,隨著科技的發展會逐漸被人們揭露並看清,歷史上認為設定的唯物、唯心都是過於極端的產物,物質與意識沒有誰決定誰,兩者是統一的整體。



讀聞世界

當然是物質決定意識!

首先,來看意識要從那裡產生的,當然是大腦。比如如果一個人死了,大腦死亡了,那他就沒有意識了!可見意識嚴重依賴於物質,甚至人在受重傷、醉酒等情況下就會意識模糊。

其次,鼓吹意識可以決定物質的,其實根本找不到確鑿的證據。比如東西方都流行的靈魂附體。如果意識可以決定物質,那麼為什麼靈魂非要找一個人體依附呢?可見意識完全脫離不了物質!

再其次,當然意識可以反作用於物質。比如人的心情可以影響身體健康,哈佛大學曾經話費大約70年時間研究,發現影響身體健康最大的因素就是心情。可見意識對物質的巨大反作用!

總之,物質對意識有決定作用,而意識對物質有反作用。物質是皮,意識是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不要再片面誇大意識的作用了!


地震博士

引言:麥克斯韋妖是思想實驗中的存在,而生命是實實在在的存在熵減。朱清時將“真氣”理解為麥克斯韋妖,感覺還是很玄幻,現在需要真的可以用實驗來檢測出來的,即使是猜想,也必須合乎邏輯。那麼生命中的麥克斯韋妖到底是什麼呢?我在很早以前就有過一個假設,假設存在一種“遊離態量子比特”,它們可以起到感應信息獲取信息的作用,即生命中的麥克斯韋妖,即使是RNA和DNA中也存在它們。


人類的頭腦自從進化出了“觀念”思想的功能以來,就對“意識”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思維推測”,從萬物有靈到一神宗教,再到各種哲學理論、科學理論,無不或明或暗的帶有“意識”的部分在其中。今天我們常常看到的“靈魂”、“上帝”、“唯物”、“量子”、直到真真實實看到的某種實際事物,如一座高樓、一隻貓咪,等等其實都是意識的產物,只不過意識本身也進化出幾種分類,有抽象中的,也有感應到的。

從麥克斯韋到布里淵,真正的麥克斯韋妖如果要做熵減工作,必須獲取外部的信息和能量。麥克斯韋妖是思想實驗中的存在,而生命是實實在在的存在熵減,那麼生命中的麥克斯韋妖到底是什麼呢?或者說生命中起到這個麥克斯韋妖作用的到底是什麼東西呢?真氣的說法感覺有點“玄幻”,畢竟真實的存在要能夠用實驗檢測感應得到才行。即使是猜想,也必須合乎邏輯。

最原始的RNA可能是率先具有麥克斯韋妖的物質,德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RNA成為地球上形成所有生命的首個自複製分子的可靠證據。德國慕尼黑大學一支化學家研究小組最新研究表明,膘嘌呤和鳥嘌呤很容易合成,證實RNA分子可以作為地球生命的起源物質。這項最新研究報告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科學》雜誌上。多年以來科學家認為地球生命起源與RNA分子的形成密不可分,因為RNA分子可以存儲信息,並且作為一種催化劑。研究小組研究表明,一種叫做甲酰胺基嘧啶(formamidopyrimidine)的分子在特殊條件下發生反應形成嘌呤,他們發現在胺中添加酸可促使形成嘌呤,同時它很容易結合甲酸。近期研究顯示彗星上存在著大量甲酸,這意味著如果彗星碰撞在行星上,在特定條件下很可能與嘌呤結合在一起,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將結合形成糖類物質,形成大量的嘌呤,其中包括腺嘌呤和鳥嘌呤,它們是形成RNA分子的必需成分,為早期地球孕育生物體提供基礎條件。

雖然不像DNA那樣形成規則的雙螺旋結構,RNA的結構也並不簡單。RNA世界假說認為,地球上早期的生命分子以RNA的形式先出現,之後才是DNA;早期的RNA分子同時擁有遺傳信息的儲存功能(如同當今的DNA一樣)和催化能力(如同當今的蛋白質一般),支持了早期的細胞或前細胞生命的運作。

我假設,RNA中就存在“遊離態量子比特”,這種遊離態量子比特的作用就相當於麥克斯韋妖,它們可以通過感應與之發生相互影響的其他微觀量子(如外部的光量子或者其他類型的微觀量子),從而獲得外部的信息,再加上能量,從而實現熵減。這種亞宏觀尺度下的物質對微觀量子之間的雙向感應,實際上是由這種“遊離態量子比特”作為“中間人”來實現的。

這樣從本質上看,亞宏觀尺度下物質具有的“意識”,本質上還是其內部的微觀量子與外部微觀量子的相互感應的結果。但是又有了意識種類的升級,這樣,我從物質尺度上對“意識”的概念進行了外延,分成三大類:1、微觀尺度上的感應,即量子之間的感應;2、亞宏觀尺度物質對量子的感應,這就是生命的意識;3、整個宇觀尺度對微觀量子的感應,即整個宇宙就是一個“意識主體”。

現在開始討論人的意識。我們通常所說的人的意識,是上面所說的遊離態量子比特再次進化出來的功能。遊離態量子比特起到了生命中麥克斯韋妖的作用,它通過感應其他量子比特從而實現獲取信息的功能。遊離態量子比特如同計算機中的隨機存儲器,它和其他量子比特糾纏的時間持續非常短,這時地球生命經過漫長的進化,生命中出現了與其他量子比特(如外部光量子,當然也包括內部其他量子)糾纏時間較長的“遊離態量子比特”,持續時間到達一個臨界點以後,這種遊離態量子比特實際上已經實現了突變,它們已經可以作為存儲信息的量子比特了,也就是記憶的產生。

僅僅有記憶還沒有達到我們通常理解的人類意識的能力,我們通常理解的人類的意識,大多數是指抽象思維的能力,實際上這種能力也是前面兩個階段進化而來。我在之前很多文章中說過,人類觀念的產生,源自信息的感應功能和存儲功能重疊未分化的結果,隨著人類的進一步進化,這兩種功能會分化成兩個完全不同的沒有重疊的區域,如同我們今天看到的大腦的不同部位具有不能功能那樣。當然未來功能區真的完全分化以後,抽象思維也會變成一種普普通通的功能,成為整個大腦功能的一部分。當然所有這些功能實際上在其作用時,形成了一個由不同的“遊離態量子比特”構建的糾纏網絡,也就是說這些功能並不是獨立的。由不同的“遊離態量子比特”構建的糾纏網絡,其中任意一個“遊離態量子比特”都可以感應外部如光量子,也在時時刻刻感應著內部的已經存儲信息的量子(這些作為存儲信息的量子實際上原始功能也是遊離態量子比特,只不過進化出來了糾纏時間更長的功能,變成了存儲信息的量子)。這樣人腦相當於進化出來了類似計算機那樣的功能分化,遊離態量子比特成為了隨機存儲區,存儲信息的量子比特成為了只讀存儲器。這個由“遊離態量子比特”構建的糾纏網絡,通過其中一個或者部分遊離態量子比特感應內部其他已存儲信息的量子,形成糾纏,即將其他量子併入到新的糾纏網絡中,這個糾纏網絡的每一次塌縮,形成一次意識,多次如此,形成意識流。

用上述我的假設來對比一下著名科學家彭羅斯和哈梅羅夫的客觀還原意識理論,在人的大腦神經元裡有一種細胞骨架蛋白,是由一些微管組成的,這些微管有很多聚合單元等等,微管控制細胞生長和神經細胞傳輸,每個微管裡都含有很多電子,這些電子之間距離很近,所以都可以處於量子糾纏的狀態。在坍縮的時候,也就是進行觀測的時候,起心動念開始觀測的時候,在大腦神經裡,就相當於海量的糾纏態的電子坍縮一次,一旦坍縮,就產生了念頭。

另外,近年來,有一位牛人的研究也是全球關注的。我認為最有價值的是他論證生命體內的量子糾纏持續時間可以很長,實際上生命本身中的記憶要比他的這個時間還要長,這些未來或許會通過實驗發現。

Fisher是 IBM T. J. Watson 研究中心史上第一位訪問學者,隨後在加利福尼亞大學物理學系及Kavli理論物理學研究所工作。2007年,他暫時離開UCSB物理學系,以研究物理學家的身份加入了微軟Station Q實驗室。在2009到2010學年,Fisher在Caltech擔任教職,並於2011年夏天回到UCSB物理學系。Fisher在《物理學年鑑》上發表了他的關於意識的研究細節。他自己的論文的大部分都具有高度推測性。Fisher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神經量子信息體系,包括量子比特、量子糾纏的產生、量子傳輸與存儲、量子測量,及分子層面的量子相干與測量對細胞層面神經脈衝活動的影響機制等,它們都有潛在的生物分子及相關酶化學反應過程等作為載體,整個邏輯鏈條的每個環節都清晰明確。

Fisher確定了生物場景中不同磷基分子的相干時間,並發表了一個候選的量子比特。那是一種稱為波斯納分子或波斯納集群(Posner molecule or cluster)的磷酸鈣結構,於1975年在骨骼礦物質裡發現。它們也在實驗室裡製造的模擬體液(即水加上生物分子和礦物鹽)裡被觀測到過。

Fisher估算了這些分子的相干時間,結論是驚人的——105秒,簡直就像一整天那麼長。

他還至少確定了一種發生在大腦中的化學反應,他認為這種化學反應會自然地在波斯納分子內製造核自旋之間的糾纏態和相干態。這個反應過程參與鈣的吸收和利用焦磷酸酶的脂肪代謝過程。焦磷酸酶能打破2個相連的磷酸根離子結構,產生2個單離子。理論上說,至少這2個離子的核自旋應該是處於量子糾纏態的。將它們釋放到細胞周圍的液體中,就可能與鈣離子結合形成波斯納分子。

如果這些都是正確的,大腦的細胞外液可能會充斥著高糾纏態的波斯納分子組成的集群。如果出現在神經內部,這些分子可能會開始改變細胞發出信號和反應的方式,並由此形成思想與記憶。

量子糾纏產生機制所發生的載體——焦磷酸鹽及其水解的酶化學過程,與生命體能量存儲運輸的基本單元ATP直接相關。焦磷酸鹽是ATP水解過程的兩個產物之一(另一個是AMP),焦磷酸酶也在生命體裡普遍存在。ATP對於體內細胞來說異常重要,因為它作為儲能器,可以輕易地被輸送到各處細胞為生命活動供給能量。這聽起來給人的感覺是,似乎量子糾纏機制不僅僅會涉及神經活動,這方面尚有待進一步的探索。但ATP水解的逆過程,即將具有較高能量的磷酸鹽與AMP組裝為ATP的過程,分別涉及動物體內的氧化作用及植物體內的光合作用,而量子生物學的研究表明,量子隧穿、量子游走等機制在其中都扮演著關鍵的角色。據NewScientist的報道,Fisher正在與斯坦福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和分子生物學家合作,試圖通過實驗給出證據。

總結:從本質上看,亞宏觀尺度下物質,如RNA、DNA、苔蘚、貓咪、人類等等具有的“意識”,本質上還是其內部微觀量子與其他微觀量子(既包括外部,也包括內部其他)的相互感應的結果。這個內部微觀量子,我稱之為“遊離態量子比特”。
遊離態量子比特可以通過之發生相互影響的其他微觀量子(如外部的光量子或者其他類型的微觀量子)雙向感應,從而獲得外部的信息,再加上能量,從而實現熵減。這種亞宏觀尺度下的物質對微觀量子之間的雙向感應,實際上是由這種“遊離態量子比特”作為“中間人”來實現的。
糾纏時間較長的“遊離態量子比特”,持續時間到達一個臨界點以後,這種遊離態量子比特實際上已經實現了突變,它們已經可以作為存儲信息的量子比特了,也就是記憶的產生。而由“遊離態量子比特”構建的糾纏網絡,通過其中一個或者部分遊離態量子比特感應內部其他已存儲信息的量子,形成糾纏,即將其他量子併入到新的糾纏網絡中,這個糾纏網絡的每一次塌縮,形成一次意識,多次如此,形成意識流。

探索貓

西方哲學將對世界的認知角度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區分二者就是對意識與物質關係的本質認定。

唯物主義持“物質決定意識”觀點,唯心主義持“意識決定物質”觀點。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經渭分明,兩者爭辯千年。當前時代為科學時代,科學建立在唯物主義哲學觀上,普遍認為物質決定意識。

唯物主義認為物質客觀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注意是意志)為轉移的。意識的產生依賴於物質載體,沒有物質則沒有意識。

比如人沒有眼睛,就無法“看”,沒有鼻子就無法“聞”……人看待任何事物的綜合感覺,不僅受器官影響,還受體內激素影響。且人死後,地球仍然在轉,人類滅絕後,宇宙依然存在。

唯心主義則認為一切的現象,都是因為有意識才能感覺到物質的存在。失去意識,物質的存在就沒有意義,等同於不存在。而且因為有意識,物質才能組合成當前世界的樣子。

主觀唯心主義者認為世界是意識的產物,是受更高級的意識分配,萬物才如此地井然有序。

客觀唯心主義者認為意識可以改變物質存在。在生活中任何工作和創造行為無處不體現著意識作用在物質上的結果。

但中國哲學思想是對立統一論,沒有唯物與唯心之分,就如陰陽,無處不在,互相依存,互相轉換。認為物質和意識是同時存在的,一體的兩面性。因此,也認為“萬物皆有靈”,這個“靈”不是指靈魂,而是指意識。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只是站在“人類的意識”的角度去分析世界,如果沒有人類存在,那麼世界還會存在嗎?其它物質就沒有意識嗎?

除了人類,我們都知道生物也具有意識,只不過它們的意識與人類的意識除了情感交流外,沒有更多的交集。一些動物的智慧程度其實遠遠超出一般人的想象,一些從事專門研究的科學家會告訴你動物世界的奇妙。還有科學家通過實驗觀察得出結論:植物也具有意識,它們也會根據外部環境作出很多應激反應。只不過在人類看來,這些只是很低級的本能反應,沒有自主能力,稱不上意識。

人類站在自身的角度,將世界按物質分了很多層級,從宇宙星系到微觀粒子。但卻從來沒有想過,將意識也同樣分層級。

物質結構複雜,意識自然就複雜,物質結構簡單,意識自然就簡單。

人體(生物)集合了所有的物質形態,也就同時整合了所有形態的意識,才會如此多元、完整。

植物結構相對簡單,意識相對於動物來說就顯得低級。如果你認真思索一下,一些界於動植物之間的存在,比如珊瑚、食人花,你會發現意識也是呈層級遞增或遞減的。

物質中的水(液體)和氣(氣體)的流動性,造就了生物的能動性。而在結構中沒有液體和氣體參與的物質,就是普通的固態物質。它們相對靜止,不具有普通意義上的主觀能動性。但是如果將它們的局部放大幾億倍之後,你會發現任何固態物質內部都在運動,而且無時不刻在與其它物質在進行著能量交換。

它們真的沒有意識嗎?還是隻不過它們的意識層級相對簡單而已。

將意識和物質統一化,才是真正接近於世界真相的哲學觀。能解釋一切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無法自圓其說的現象。


姝子

意識是由物質組成的,從沒脫離過人體,是物質產生了意識。意識是否具有特殊功能,意識有多大的能量,可以遙控物質運動。大腦要風扇消失,風扇就會消失了,大腦要風扇出現,風扇就出現了,大腦在想,風扇轉起來,風扇會轉起來。量子力學一個公式可以決定貓的生死,量子力學一個實驗可以做到意識決定存在,月亮的存在是我決定的,我又是由大腦意識決定的。我的意識是物質組成的,那麼,我的意識又是由什麼決定的呢?不會說是別人的意識決定的吧!微觀世界是物質的,怎能得出意識決定存在呢?微觀世界有部分規律不同於宏觀世界,不等於說微觀物質神秘了,不是物質存在了。解釋不了的東西不等於神秘,上升至意識,有決定權了。宏觀世界也有神秘的現象,是不是也要上升至意識,去決定微觀的存在。客觀的存在不會是虛無的,是真實的,不要把假設當成真的了。靈魂,鬼神,唯心,誤導,欺騙不是科學,是反科學,讓唯心主義永遠見鬼去吧!


蘭天196926837

答案是肯定的:意識決定物質。物質與意識的對立統一,是宇宙最根本的對立統一,是最徹底、最完整、最全面的對立統一,它不是部分物質對全體意識,也不是部分意識對全體物質的對立統一。這決定了徹底抽象物質與意識不可分割、沒有先有後有、誰創造誰的可能,兩者是共生共滅關係。

物質與意識對立統一的基礎是什麼?或者說他們的合體是什麼?表面上看是生命,實際上這是不徹底的,因為宇宙中還有非生命存在。那麼其終極合體或者說終極統一的基礎只能是宇宙本原,這就是宇宙本原”心物一體”的邏輯基礎和客觀基礎。

在哲學的抽象思維中,沒有”感知就沒有存在”的判斷是正確而符合邏輯的。為什麼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不應當刻意去迴避或敷衍,而應當採取科學的態度從客觀的自然邏輯中尋找其真實的答案。

你迴避了物質與意識統一的終極基礎,但是你永遠迴避不了”從無意識的物質到有意識的生命”之間的必須回答而又不可跨越的鴻溝。人工智能及生命科學工程等最終都要必然地面對這個難題,敷衍和忽憂是不能長久的。

在宇宙的本原中,”心物一體”的實質是宇宙本原的靈性存在,是無數無量宇宙靈性的集合,這些自在永有的永恆生命,不斷地演譯著宇宙萬象,創造著無始以來的一切的一切,以及無限未來的一切的一切。


喜洋洋224206081

很多人一直在提出一個“是物質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物質”這樣看似正確實則愚笨的問題。由於人們對物質與意識之間的認識錯誤,導致這樣的問題成為典型的“自尋煩惱”式問題。


這就如同問:“是雞決定了雞蛋,還是雞蛋決定了雞”一樣的問題! 我們必須事先清楚:物質是意識的基礎,意識是物質的反映。他們之間本屬同一類型的不同表現形式而已!


由於以往我們對物質和意識認識的誤區,竟然將物質與意識對立起來,並以此犯下了“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是對立的”這樣邏輯性錯誤!

事實上,人體是由“基因、遺傳、意識、靈魂、興趣”這五大要素構成的(中智院研究認為)。其中,“基因、遺傳”都是物質的顯性反應,“意識”只是物質的潛性反應。即,物質和意識是同一個事物的不同表達方式,而不是誰決定誰的關係。


如果非要說出一種誰決定誰的關係的話,可以這樣問:是物質(意識)決定精神(靈魂),還是精神(靈魂)決定物質(意識)呢?結論有兩個,如果按照唯物主義觀點,就是,物質(意識)決定精神(靈魂);如果按照唯心主義觀點,就是,精神(靈魂)決定物質(意識)。


欲知更多詳情,可關注“定慧堂”!


定慧堂

所有的哲學都會面臨這個問題,也就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這個又分為幾個階段。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就是自然界中具體的物質,所有的東西都是由具體的物質演變而來的。所以在現在看來是有侷限性的。第二個階段是機械唯物主義,也被稱為半吊子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但是在歷史發展上又有唯心主義的意味,並且機械唯物主義認為的物質是原子等,這些是由當時的科技水平決定的。再發展就有了現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不管是在世界本原還是在歷史發展上都是堅持唯物主義的。

相對的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決定物質。同時又分為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要麼以“自我”為中心,要麼以“精神”為中心。總之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意識。

至於到底物質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物質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果你還是高中生為了更好的學習政治,還是堅定信念:物質決定意識。

不同時期的人的思想都是基於所處時期的政治經濟基礎之上的,所以從根本上說還是物質決定意識的。也許現在世界上有很多科學無法解釋的事情,但是被認識被瞭解這個只是時間問題,隨著科技等等各方面的發展人們的認識也會不斷擴展。所以說我還是認為從根上說還是物質決定意識的。


沐辰卯卯

前提條件是,我們在用人類意識來討論這個物質與意識誰決定誰的問題。先熱身一下,人類是宇宙唯一有意識的嗎?宇宙是否只存在適合人類出現的唯一物質?意識與物質是否具有唯一性?

先引入“人擇原理”。引力值,光速等如果不是目前的這個完美得不合常理的數值,就不存在人類產生的條件,沒有人類,就觀察不到這個數值,也就是說,沒有人類當前擁有的物質世界。



由於人類接觸不到這個數值統治之外以另一種形式存在的生命,並且認為,即使有別種樣式的生命,彼此也永遠無法接觸,目前人類稱這種隔閡為“維度”,形成這種認識的是根據人類既定數值進行的推測,即若有別式樣的生命,早就應和人類該互相接觸,沒有接觸的原因是沒有別的生命,但宇宙這麼大,不可能只有人類這一種生命形式,那麼它們在哪兒呢?這是著名的費米悖論。



因此,人類只能進一步推測,存在別的樣式的生命,但他們處於與人類統治數值即維度不同的地方,因而無法打破維度的隔閡進行接觸。這應是目前對費米悖論的合理釋解。

所以人類理所當然地認為,同維度下,人類這種生命形式是唯一的,不同維度下,雖然存在不同的生命形式,但絕不會與人類相同,也永遠無法打破維度隔閡互相接觸,因此,它們的存在對人類世界是毫無意義的,可等同於它們不存在,所以沒有要必再分緯度考慮,就是說,人類是已知世界,與未知世界即全宇宙中,唯一的生命。

因而人類整體,會感覺因有人類的觀察與意識的介入,世界才存在。則個體的認識,認為世界因自己的意識而存在,也在情理之中。這不是由面及點,而視之為由點及面倒覺得合理。

我們常人理解唯心主義,認為其是毫無可取之處的謬論,這是我們先入為主和自欺欺人意識下,片面的錯誤認識。唯心者不是毫無理智地認為,意識能殺敵於千里之外,人死了世界也就不在。除了白蓮與義和中的一些迷信的白痴,還有誰秉持這麼現世打臉的可笑理論呢?唯心主義的起源,和它的理論,想來沒這麼無智和簡單吧。

可見,唯心主義非但沒有湮滅,反而有翻身興盛之勢,其根源在於人類以目前知識,窮盡探索手段,得知人類是唯一物質世界中的唯一有意識的生命的認識,即人類認為是世界上僅有的家庭中,僅有的獨子,唯有在人類是獨子這種認識上,人類自古至今,沒有取得任何有效的改變與進步。如果確定探查到,不同維度存在第三方物質,它們並與人類世界作出有效溝通的交流,那將是唯心主義徹底湮滅的時候。

在不存在第三方物質可作為他證來證偽的情況下,物質與意識的糾纏,就如太極的陰陽旋轉,非此即彼,非彼即此。而陰陽之外,再無他物,太極圓圈即為宇宙萬物,可大可小,伸縮如意。內中物質與意識彼此皆不甘為對方的附庸。其實,正因它們的矛盾的糾纏,才形成了交融和諧平衡的圓滿狀態。圓圈也是隻為人類而存在的。維度不同的地方,大概也有無數圓圈,只是他們彼此處於絕對平行狀態,即存在平行宇宙。彼此不確定對方存在,老死不相往來。



唯心主義中,意識決定物質的存在,此存在,應是作存在的意義之講,而非指存在本身。

所以,以世界只有適合人類存在的數值統治下的物質,其中只有唯一有意識的人類生命為基礎的認識,是唯心論產生和發展的根源和依恃,因為,你無法以第三方物質的存在作為他證,證明它是錯誤的。



其實,現在的物質論與意識論誰都無法徹底駁倒誰的囧境,是一種糾纏和膠著狀態,唯有太極陰陽論能中和這種所謂分歧,而陰陽雙方的糾纏膠中的交融,正應是人類與宇宙萬物的本質原態,也正與量子科學的兩個粒子糾纏疊加,而以意識介入觀察,本原態則會帶來量子原態系統的崩塌而失真的理論相契合。


思緒的游魚

意識就是物質,物質就是意識,這兩者根本是一回事,只是人為的定義不同罷了。

意識一定要有物質這個載體嗎?相信宇宙萬物皆有意識,宇宙中大量未見的,暗能量,暗物質是意識呢?還是物質。

物質和意識關係這個命題只在我們人類現有的認知或三,四維的認知有意義。從更高維度而言真不知糾纏物質意識還有和意義。

所謂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或許整個宇宙都具備意識,那麼規律,有序,自然法則等等。

從宇宙大爆炸開始,有了物質,意識也就同時產生了。來支配物質的運行。一切都是客觀存在。

人們習慣把說得清,弄得明白的歸到物質範疇,搞不明白的,無法理解的自覺不自覺地劃入意識範疇。人的意識和真正的意識只是小巫見大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