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務違約潮來臨,樓市還沒崩,實體經濟卻先挺不住了

美劇《冰與火之歌》中,統領北方要塞的史塔克家族,有一句族語“winter is coming”,翻譯成中文,即凜冬將至。

毫無疑問,2018年的債務違約問題,已經成為了一把懸在中國經濟發展道路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金盾集團董事長因債務問題跳樓墜亡、盾安控股450億債務陰雲顯現、在過去的5個月內,20只信用債相繼違約,違約金額高達163.5億元……

而上述現象並非是個例,根據wind數據顯示,今年一季末,多達630家上市公司的負債率超過60%,其中18家上市公司的負債率超過100%。

很明顯,一個債務違約元年即將到來。

1

債務違約潮來臨,樓市還沒崩,實體經濟卻先挺不住了

資本大潮中,企業伴隨著波浪翻雲戲水,好生愜意;可當潮水真正退去的時候,乍眼一看,敢情都是在裸泳。

本以為在這輪去槓桿大潮中,率先倒下的會是泡沫巨大的樓市;但神奇的中國樓市就像是一個打不死的小強,一直硬邦邦的矗立在這波風浪之中。

不管是房企加班無休的轉移到三四五城市去割韭菜,還是地方政府通過搶人大戰來變相放鬆限購來為樓市拖底……

吃相儘管難看,但至少在凜冬將至的大環境下,提前儲備足了過冬的糧食。

但並非是誰都存在著這樣的“小確幸”,在這輪違約潮中,樓市堅挺了;那實體企業就要排隊陣亡了,尤其是爹不親、娘不愛的民營企業們。

2

債務違約潮來臨,樓市還沒崩,實體經濟卻先挺不住了

近二十年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GDP總量更是穩步上升;尤其是加入wto後,以製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迎來黃金髮展期;但與其一同崛起的是畸形的樓市和虛擬的互聯網經濟。

眼看人家起高樓,眼看人家宴賓客,實體企業自然是分外眼紅。本來眼紅也沒什麼事,但是央媽洋洋灑灑的持續放水,就讓這單純的眼紅變成了實體企業賭徒式的擴張。

在寬鬆的貨幣和財政政策下,錢來的是又多又快,層層槓桿加下來,1塊錢的資金硬生生能變成100塊的資產,甚至還出現了所謂的“資產荒”;資產不賺錢也沒關係,只要盤子做的大,可以把希望放在未來嘛。

但實體企業是不等同於樓市的,樓市的未來可是有人買單、有現金流回籠的;對於實體經濟來說,本身行業就不景氣,再加上這種賭徒式的擴張,帶來的必定是大量的虧損,直至負債累累。

當然,在那個時候融資渠道多,大不了借新還舊,無非是加點槓桿的小事。

可惜,這種情況是建立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時代環境下的。

3

債務違約潮來臨,樓市還沒崩,實體經濟卻先挺不住了

當經濟步入新常態,在轟轟烈烈的“三去一降一補”下,最先面臨危機的就是實體企業;但是實體企業之間也是有區別對待的,大量的國企在去產能中賺的滿盆金缽;至於那些不爭氣的國企,銀行也會挺身而出,通過債轉股來為國接盤。

爹不親、娘不愛的民營企業嘛,那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再加上金融強監管時代的來臨,這種脆弱的輸血資金鍊瞬間破裂。輸血管道被斬斷後,大量實體企業為了不崩盤,只能求助於民間借貸和地下高利貸;但隨著窟窿越來越大,利滾利滾利,只能不斷的拆東牆補西牆,猛然回頭,才發現原來早已經還不起了。

最後的結果,也必然會像是數星星一樣,一顆、兩顆、三顆……先後違約爆雷。

在這即將或是已經發生的違約潮下,一個顯而易見的殘酷教訓擺在了我們面前:出來混,很多東西遲早都要還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