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州農家納鞋樣的墊紙,竟是稀世珍寶《永樂大典》

近日,國家圖書館展出了館藏的部分《永樂大典》珍本。這份年逾600歲的文化藝術珍品,迅速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

《永樂大典》是纂修於明成祖永樂年間的大型類書。因為規模宏大、收羅宏富,一直享有“中國古代最大百科全書”的美譽。《永樂大典》成書時,共有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約3.7億字。《永樂大典》是典籍匯聚的淵藪,清代輯佚學者從《永樂大典》中搜尋出多本已絕跡的古書,為古籍文化的保存和流傳貢獻良多。

但這本鴻篇鉅製,自身卻因為頻繁的火災和接連的戰亂,而不斷散失和消亡。時至今日,所知存世者僅餘400冊左右,還分佈在數個國家和地區,其中224冊為國家圖書館所收藏。

這次展出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當年在山東萊州發現的一本有關“門”的殘冊。國家典籍博物館的大門,便是建築大師朱炳仁依照此冊中的“凌花雙龜背”圖案製造而成。

而這份殘冊的發現,則更充滿了難以言說的神奇色彩。

萊州農家納鞋樣的墊紙,竟是稀世珍寶《永樂大典》

展出的萊州發現的《永樂大典》上的“凌花雙龜背”圖

1983年的春節過後,國家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就收到了一封奇怪的來信。這封信是由當時的萊州圖書館副館長孫洪基所寫,他在信中說:“負責同志,我縣收到一本《永樂大典》,是卷之三千五百十八(正文缺三頁)和卷之三千五百十九(存十四頁)。兩卷的內容都是講門……因書的前後都殘缺,序、跋、目次全不見,請早日回覆,以辯真偽”。

這封信引起了圖書館領導的重視。很快,一個專家鑑定小組便趕往萊州,進行實地調查。

殘冊被拿出時,專家們無不感到驚訝和錯愕:這本書雖已有些殘破,但書的邊口《永樂大典》四個字依然清晰。書上的文字統一用楷書抄寫,端莊而秀美,字跡墨色黝黑,散發著淡淡的墨香。

經過了解,這冊書的發現更是讓他們唏噓不已。原來當地有一位叫孫洪林的村民。他某日到自己的表叔邱家去串門。閒談中,表叔繪聲繪色地向他講起了秦王宮內設置磁石門以防衛刺客的故事。

萊州農家納鞋樣的墊紙,竟是稀世珍寶《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殘冊部分

孫洪林知道,表叔原本識字不多,也很少講述歷史傳說故事,便感興趣地詢問表叔如何知曉此類冷僻的故事。表叔告訴他,這個故事是從一本家藏的古書中看到的。

在多年前,這本古書作為邱家女主人的嫁妝,隨著女主人一起“嫁”了過來。書原本是女方家用來壓剪紙圖樣的。當時的農村,流行自己做鞋,而做鞋就要剪紙樣,剪好的紙樣還要壓平。這冊《永樂大典》不但書大,而且平整厚實,用它壓紙樣非常合適。

值得慶幸的是,雖然是壓紙樣的墊紙,但邱家人愛字惜紙,絕不剪切有字的部分。所以這冊《永樂大典》雖有損壞,但正文部分保存完好。

經過專家的鑑定,這冊《永樂大典》是明世宗嘉靖年間的副本,屬門制類全帙30卷中的前2卷,非常珍貴。而書所用的紙張,也是中國古代上等的皮紙。但這冊《永樂大典》從何而來?連邱家人也說不清楚了。

最終,這冊難得的國寶,收藏進了國家圖書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