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祖讲苗族:苗族丧葬文化

丧葬所包容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其包括丧葬观念、丧葬习俗、丧葬形式、墓葬类别及与此有关的哲学观、生死观、历史观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生命的结束会成就一种文化,埋在深山人未知的墓葬昭示着远古的信息,由此,我们可以倾听到苗族远古的声音。

阿祖讲苗族:苗族丧葬文化

苗族将丧葬分为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两类,并用不同葬法和仪式。正常死亡的人,大都实行土葬,也有悬棺木葬、树葬等。苗族古代的悬棺葬和岩棺葬,是把棺木置于临江河的悬崖绝壁之上,或者利用在山脚、山腰有村寨附近的天然洞穴,或者人工凿空安桩以置棺木,一般是一个家族共用一个岩洞。现在这些古老的葬式在湖南沅江和酉水沿岸,贵州黔南和黔中等苗族先民曾聚居的地方均有大量的发现。

阿祖讲苗族:苗族丧葬文化

自近代以来,苗族各地实行土葬。其中有用木棺、石棺的,也有不用棺的:有横葬也有顺葬的。各地丧葬形式和过程也不完全一致。对于凶杀、自缢、摔死、难产死的人,都实行火葬,一般是用木板或杉木皮抬到规定的地点去火葬,不留骨灰,也不设“灵魂寄宿所”。但产妇因死于家中,又有小孩,可以用棺殓焚化。

阿祖讲苗族:苗族丧葬文化

丧葬习俗各地有所不同,但大多数是按照定的程序进行。当病人与世长辞后,全家人都向死者放声大哭,并头披白布和麻;由一男子出门外鸣三枪报丧。邻居闻讯后,每家都自觉由一男子带上一升米到丧家帮忙;女婿和舅姑家也都送七尺黑布、香烛等表示哀悼,此谓报丧。由同性人替死者换衣,先用尺长三寸宽的白布巾擦身,然后把白布巾挂在堂屋的中柱上,替死者换上里白外黑的单层寿服。


阿祖讲苗族:苗族丧葬文化

然后准备办丧事,请巫师择定出殡日期、选择墓地、为死者招魂等,这是停尸。吊丧,苗族有些地方在出殡前举有些地方则是安葬完举行。如贵州凯里一带苗族把死者安葬后,又请三亲六戚来吊丧。死者女儿不回来,但礼物要重于其他亲友。一般要送丧家粮食、酒、钱等。进餐后,客人回家时,也要在沿途桥上插香,在岔道口放纸钱,表示也请亡灵到家中做客。出殡是丧家人及亲友向死者最后告别仪式。在黔东地区,大多是把棺材放在门外,出殡时先脚后头把尸体抬出放入棺木中。然后抬棺上山,只是由男人送葬,女人送到村边止步。抬棺时,前两人是死者的二三女婿或侄女婿;后两人是儿子或侄子;大女婿留在家收拾尸衣及地铺上的稻草等,并拿去村边焚烧。送葬队伍排列是孝子在前;其后是肩扛大马刀、嘴不日时念咒的巫师接着是抬棺的人群,最后是丧家其他人和来送葬的亲友。当吊丧客人走后,丧家还要举行焚巾仪式,即取出死者洁身的白布交给巫师,设一香案,摆上酒肉糯米饭等,由巫师用悲痛的曲调念诵焚巾词,赞颂死者的生平事迹,并送亡灵去姜央。颂毕,焚烧洁身白布巾。此外,葬后第三天,由死者的长子把亡灵带到女儿家做客,再带回来看自家的田园庄稼,希望亡灵保佑丰收。丧葬仪式,到此全部结束。

阿祖讲苗族:苗族丧葬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纳雍苗家的“诉姑妈话”,诉姑妈话是舅家在祭奠死者时,请歌师代表舅家唱悼念姑妈的歌曲。有的要唱几个小时。其主要内容是追述姑妈在世时如何勤劳,现在凄然去世,留下无限哀思等等。例如歌词中唱道:

开了天,天地分明;

劈了地,地才亮清。

姑妈在世时,生是人家人,姑妈去世了,肉像瓜叶烂,骨头像包谷秆断根。

这可能是古代孝家和舅家的一种对立谈判的遗迹其中包含着舅权制的内容,例如有这样一段对话:

舅家:

我来到园子边,我姑妈还正扫地;

我来到大路旁,我姑妈还在理家。

我姑妈在世时,你们不通知我她病的消息,现在才告诉我已经过世?

孝家:我用一把有三个口子的锄头,用一把有三页刃片的砍刀,急忙劈着路,急忙修起道:

点一把九排(长度单位)长的火把,去寻找舅父。

再看一段对话:

舅家:

家中没有银棺材,家中没有金棺材,等你家中有了银棺材,丧事的礼规才全:

等你家中备了金棺材,丧事的礼规才能完。

孝家:

我家没有银棺材,用杉树代替银棺材;

我屋里没有金棺材,刺楸树代替金棺材。

丧事的礼规很多,我们办不周到,请舅父原谅。

总之,管事和舅家代言人的对话比较长,舅家把办丧事所需的大小用具都问是否准备,直到完全有所答复后,双方将自己所持的木棍交换,舅家将管事所持的木棍丢在火里烧了,对话才结束。这种对话,有的地方甚至是在路边等客时进行的。这些歌谣,在定程度上反映了苗族丧葬的习惯与人文风俗。

阿祖讲苗族:苗族丧葬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