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鵬講《道德經》:認識自己就是認識他人

老子認為,天道普遍存在,天道體現在萬事萬物萬民身上,所以,認識自己就是認識他人。如何理解人與人本質的相通?

大家好,歡迎來到掌上國學院“楊鵬講《道德經》”,今天我們講第四十七章。剛才大家聽到的歌聲,是世界著名搖滾樂隊披頭士(Beatles)在1968年創作演唱的歌《內在之光》(The Inner Light),這首歌是對本章的演唱,流傳極廣。

我先念一遍本章:“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yǒu],以知天道。其出也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先看第一句:“不出於戶,以知天下。”可這樣翻譯:不出家門,即可知天下之事。“戶”,指門戶,家門。

為什麼“不出於戶”,就可以知道天下之事?有人解釋為天眼通、遙感什麼的。這樣的特異功能解釋,完全不可論證,對我們來說就毫無意義,建議大家最好少從這樣虛幻的角度去想問題。

老子的思維特徵,如同科學家的思維,冷靜清晰,經得住理性邏輯的深入分析。

如何去認識世界?《道德經》五十四章有過描述,對我們認識本章有參考價值。

《道德經》五十四章談到認知世界的過程,強調要從認識自身出發,去認識其他人。從自己的家,看天下人的家。從自己的鄉,看天下人的鄉。從自己的國,看天下之國。從天下人看天下人。

原文是:“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

這種認識論強調:瞭解了自己,也就瞭解了別人。理解身邊之事,也就理解了天下之事。

有五十四章作為參考,我們對本章“不出於戶,以知天下”這句話,可以這樣理性解讀:上天之道,是普遍的、統一的、貫穿一切的。統一的上天之道,普遍地運行於人性之中,因此人性相通,人與人本質相同。遠在天邊的人的人性,跟我自己的人性,不會有什麼根本差別。

知道人性相通,那麼治理天下的道理,還會深奧嗎?不深奧。人性相通,人性共情。從自己可知別人,從身邊可知天下。

例如,你希望自身安安全全,不被傷害殺戮,天下人也一樣,所以保護和平就是天下人的共同利益。

你希望有足夠的財富,保障有吃有穿有住,天下人也一樣。所以朝廷少收稅,保護財富生產的積極性,就是天下人的共同利益。

你不希望財產被偷盜、被搶劫,所以,尊重財產權、保護財產權就是天下人的共同利益。

你不希望被欺辱、被不公平對待,天下人也一樣,所以,堅守正義就是天下人的共同利益。

你希望自立自主、決定自己的命運,天下人也一樣,所以,尊重和保護自由就是天下人的共同利益。

理解了自然人性的常識,治理天下,本不是什麼難事。鼓勵生產,保護財產,保護和平,維持正義,保護自主,走在天下人的共同利益上,就會得到天下人的認同和支持。

這些道理,一點不深奧,一點不神秘。你想要的東西和別人想要的東西,本質上不會有根本差異;你不想要的東西和別人不想要的東西,本質上也不會有太多差別。想通這一點,不需要多高深的知識。想明白這一點,就能“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了。

我們看下一句:“不窺於牖,以知天道。”這句話可譯為:不從窗戶向外觀察,就可以知道“天道”。

“窺”,即從小孔中往外看,指“窺視、觀察”。“牖”,指“窗戶”。“天道”,指上天之道,上天之法則。

思想家表達思想,都有特定的針對性,都是針對某種思想來的,或支持或反對,只是有時候這種思想針對的對象,是隱藏的。弄清老子思想所反對的思想對象,對理解老子思想很重要。

“不窺於牖,以知天道”這句話,是有針對性的。針對的是什麼?針對的就是天道高遠神秘,天道在天上的這種觀點。

老子那個時代,主流觀點認為,上天的意志,上天之道,會顯現在星象的運行之中。

《周易?繫辭》說:“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上天垂象天空,顯示人間吉凶,聖人取法上天。在這種思路下,要想知天道,就得仰觀天文。

古代天文學,是中國思想史的開端。不懂先秦天文學、占星學,難懂中國先秦思想的淵源。

中國最古老的史籍《尚書》,開始就講觀察日月星辰運行天象,將曆法時令授予人民。原文是:“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以後《史記》等歷代史書,都有星象運行的記錄。

杨鹏讲《道德经》:认识自己就是认识他人

“三垣二十八宿”星象圖

中國古代天文觀察,形成“三垣二十八宿”星象圖。“三垣”指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二十八宿”指東南西北二十八個星座。老子作為史官,主要工作之一,就是觀察星象,制訂曆法,明天道以定人事。

但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觀察,內容屬於占星術,根本動機並非是出於對純粹天文知識的好奇與探索,而是基於“天人相應”的思考,服務於政治統治的需要,因此嚴禁民間天文觀察和發佈天文信息。

老子作為史官,核心工作之一,就是觀察星象、制定曆法、判明天道、引導人事。《道德經》中,多次用到那個時代的占星術語。不掌握一點中國古代占星術的基本知識,就難以理解《道德經》中一些句子。

針對天道在天象之中的這種主流觀念,老子“不窺於牖,以知天道”這句話是說,不用從窗戶向外觀察,不用仰觀天文,就可以知道天道。老子的本職工作之一就是仰觀天文以明天道,為什麼他要說“不窺於牖,以知天道”呢?

這是因為老子洞察到了天道的普遍性,這是非常重要的思想突破。所謂普遍性,指上天之道超越時間、空間,運行在萬物中,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上天之道,在天上,也在地上。在天空的星象中,也在家庭生活中。在萬物的運行中,也在人性的運動中。我們可以從天象運行中看到天道的運行,也能從人的心理情感中看到天道的運行。

因為天道的普遍存在,所以宇宙萬物表相上千差萬別,其實具有內在的統一性,統一在天道的基礎上。

《道德經》三十四章中說:“道汜呵,其可左右也。”上天之道的力量和秩序,如大水一樣氾濫在宇宙之中,左左右右都是,上上下下都是,沒有一處沒有天道在運行。萬物的本質,就是這個運行於萬物中的統一的道的力量和秩序。

《管子》“內業”篇也表達了這種天道的普遍性:“道滿天下,普在民所。”道充滿在天下,普遍地存在於萬民的地方。

“不窺於牖,以知天道”講了道的普遍性和統一性,認為要認識天道,不必一定要去從窗戶外去看天象,想想身邊的人和事,就能發現天道。

例如,《道德經》四十二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創生萬物,這創生的力量,我們自己身上沒有嗎?我們生兒育女,我們努力創造事業,這不就是天道創生的深層力量在運行嗎?治理天下,管理組織,不就是要使這天然創生的力量釋放出來嗎?

“萬物負陰而抱陽”,人間分男女,氣候分寒暑,這種陰陽對立、相反相成的天道秩序,難道不就在眼前嗎?

“衝氣以為和”,萬物分陰陽,相互對立競爭,達到動態平衡。任何人和任何組織都處於對立競爭之中,在競爭中的位置不斷調整平衡。這樣的天道秩序,就在我們生活之中。

《道德經》八十一章中說:“故天之道,利而不害。”天道的秩序,對萬物和生命系統,是利益而不傷害的。

我們從父母子女的關係上,是不是能看到這種“利而不害”的天之道呢?

我們從社會禁止謀殺搶劫、禁止打架鬥毆的道德和法律上,從任何社會都有對天災人禍的救助行動看,是不是也能看到上天之道“利而不害”的原則呢?

“不窺於牖,以知天道”這句話,展現了老子對天道的普遍性的認知。

正是認識到上天之道的普遍性,認識到民眾身上有天道在自然運行,所以老子認為治理天下,就是保護民眾的自主性和自由性,讓民眾本有的天道創生力量與和諧秩序得以釋放出來,釋放出自然的繁榮與和諧。

看下一句:“其出也彌遠,其知彌少。”可譯為:出去得愈遠,智慧就愈少。

在以君主朝廷為中心的社會中,君主想治理好天下,首先要治理好自己。治理自己,就得有共情能力,知道人性相通,將心比心。

如果你自己不喜歡被殺,就不要發動戰爭。如果你自己擔心安全問題,就要為社會提供安全服務。如果你自己不喜歡貧窮,就不要多收稅。如果你自己不喜歡被騙,朝廷就不要騙百姓。如果你自己不喜歡被人管制,朝廷就不要過多管制民眾。如果你自己喜歡被人尊重,就要尊重百姓。這點道理,不必外出去尋找,想想自己,想想別人,就會明白。

總把心思放到外面去,放到別人身上去,總想多管制別人多支配別人,就會失去治國的智慧。

除了上面這種認識論方面的針對性外,老子這句話,也有現實針對性。

杨鹏讲《道德经》:认识自己就是认识他人

知道上天之道的普遍性,就知道治理天下,根本不需要外出體察民情。

歷史上,許多君王喜歡四處巡遊,名為體察民情,實為縱情遊樂。君王出遊,大隊人馬,擾動地方,勞民傷財。大約在公元前961年前後,西周第五位王周穆王曾率領大軍西行,擾動天下,這是周王朝衰敗的開始。

知道上天之道的普遍性,就知道治理天下,根本不需要外出體察民情。體察一下自己,知道自己要什麼,就知道民眾想要什麼了。誰不想要財富、安全、自主和公正?就這常識,有必要外出遠遊才能體察嗎?

“其出彌遠者,其知彌少”,天道無處不在,普遍存在,因此知己就是知人,知近就是知遠。利而不害的上天之道,就在人類創生的動力中,就在我們父母子女之愛中,就在人間友愛和諧的關係中,就在人能擁有的正義之心的衝動力量中。這點知識,就在身邊,不用外出尋找,就可擁有智慧。

看下一句:“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所以聖人不用外出而行,就能知道。不用去親自看見,就能明白。不亂管制干預,就能成就萬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因為天道就在自然秩序的運行中,就運行在自己和別人身上,所以不用外出尋找天道,天道就在自己身上,就在別人身上,就在身邊的世界中,所以不用外出考察,就能知道。

“不見而明”,不用看見天邊的人,我也知道他們在想什麼。他們一樣在想生兒育女,他們一樣在忙著生產財富,他們一樣在希望人與人相愛,他們一樣在追求人間的正義。

杨鹏讲《道德经》:认识自己就是认识他人

如果你不願受到不公對待,就知道天下人也如此

“不為而成”,理解上天之道運行在人們心智之中。上天之道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這是宏大的創生的力量,這種力量運行在人的心智之中,人在自然狀態中就會釋放出創生的力量。所以,要去保護人的自主,去發展人的自由,使人能夠自然而然,而不是去管制和干預人,這樣才能成就民眾創生的天性,這就是不為而成。

上天之道是陰陽平衡,相反相成的,自然會帶來和諧的秩序,衝氣以為和。因此要保護人與人的互動及自發秩序的生成,這是有生命力的公平的秩序,而不是自私地使社會圍繞自己的權力旋轉,這樣才能成就自然的和諧秩序,這就是不為而成。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原因就是天道就在自己身上,就在身邊,無處不在,普遍存在。統一的天道把一切統一在一起,所以知己則知人,知近則知遠,知上則知下,知左則知右。

本章在《道德經》中不算有名的篇章,但在美國卻很有名,進入了美國流行文化,原因是著名的披頭士搖滾樂隊(Beatles)在1968年唱了這一章,取歌名為The Inner Light,《內在之光》。這首歌廣為流傳,成為披頭士的代表作之一。

披頭士搖滾樂隊世界知名,他們以本章光明內在於自身的思想,來表達個體自由的尊嚴。

杨鹏讲《道德经》:认识自己就是认识他人

The Inner Light由The Beatles樂隊成員George Harrison於1968年創作演唱,成為The Beatles樂隊代表作,廣為流傳。

四十七章就講到這裡,請大家體會老子關於天道的普遍性的看法,想想自己內心,再看看別人,體會這種本質的相通性。好,我們再讀一遍:

“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