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不明白一個事,清朝皇室屬於八旗中的哪一旗?

偶爾發呆1988

皇室是個大概念,可以廣義理解為宗室,也可以狹義認為是皇帝至親一家人。

清代八旗制度,經過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幾個時期的演變,最終皇帝親自掌握鑲黃旗、正黃旗和正白旗,稱之為上三旗。這三旗之中,沒有其他宗室王公。而相對應的下五旗,都是分封的宗室,既有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時的最初旗主子孫,也有歷代皇子封爵後的的入旗。


八旗的基本單位牛錄,其頭目漢名叫佐領,若干牛錄設一參領,若干參領為一旗。而滿洲、蒙古、漢軍,都是這個旗下的不同牛錄性質,並非獨立的一旗。

皇帝本人及后妃、未成年皇子、前朝後妃等,算是哪一旗?有一種說法是屬於“鑲黃旗滿洲第一參領第一佐領”。


皇子成年封爵,就要分家了。皇帝從下五旗某一旗指定若干牛錄給兒子,於是皇子成了這些旗人的主子。如:正紅旗:允䄉、允禑、允禮; 鑲白旗:福全,允祺、允佑、允祹、允祁; 正藍旗:常寧,允祀、允禟、允祥、允禕、允祜,弘晝; 鑲藍旗:允禔、允礽、允祉、允禵、允禧。

康熙雍正之後,下五旗幾乎沒有了實際的旗主。皇帝通過八旗都統,來管控下五旗。


幾葦渡

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分開來解答能夠解答的更加清楚,那就是清朝皇帝屬於哪一旗和除皇帝以外的皇室屬於哪一旗。

答案自然也是很簡單,那就是皇帝不屬於任何一旗,皇室哪一旗都有。

不過…………

好了,在不過之前我們首先來簡單看一看什麼是八旗。其實關於八旗制度的建立,很多人知道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當時為了滿足“全民皆兵和社會組織生產”需要而建立的一套制度,隨後在滿族不斷的壯大中逐漸發展成了後來我們所知道的以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為上三旗,以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白旗、鑲藍旗為下五旗的八旗制度。

關於演化細節我們就不在細說了,只是這裡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在哪個旗,跟姓並沒有關係。比如大家都知道清朝的皇帝姓愛新覺羅(氏),但是每一期都有愛新覺羅氏的人。

所以回到問題,上三旗無主,全部由清朝的皇帝直接管轄。下五旗每旗分佐領(外佐領)和府屬佐領(內佐領)的隸屬關係,其佔主要部分的旗分佐領,但實際上其實也是由皇帝直接控制。

不過,由於鑲黃旗是八旗之首,同時也是滿清軍事,經濟,政治的絕對力量,雖然皇帝不屬於任何一旗,但是滿族的皇帝都會把自己歸類到鑲黃旗下,畢竟他還有一個稱呼就是“鑲黃旗佐領上”。

同理,雖然除皇帝以外的滿清皇室在哪一旗都有,但是絕大多數是屬於上三旗之一的,並且鑲黃旗佔據著權力巔峰,比如皇后等。


三觀粉碎機

瞭解清朝皇室擁有哪一旗,要簡單追溯以下八旗制度的歷史。


歷史上的八旗區制度源於滿足的狩獵組織,也是清朝滿族人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之所以將“社會”“生活”“軍事”,是因為這一制度與當時的階級、生活方式以及戰時為兵,閒時為民有著很大的關係。

在明朝萬曆年間,清太祖(女真部落首領)努爾哈赤建立了八旗制度的雛形,有黃、白、紅、藍四旗,之後擴充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組成八旗。八旗制度也是為了滿足當時“全民皆兵”的需要,極大的提高了軍隊素質。到了皇太極時期,又將早先增設的蒙古旗編出了蒙八旗,後又有了漢八旗。

清朝入關前,八旗也不分上下,當時的汗王擁有滿八旗中的正黃、鑲黃兩旗,其中鑲黃旗是完全屬於皇帝一個人的,沒有其他的宗室在其中參合,其他的六旗由其子侄統領。入關以後,漸漸的為了鞏固皇權,皇帝將正黃旗也完全收歸名下,並且在順治親政後,為了穩定自己的皇位,將死去的多爾袞的正白旗也收了。其他的五旗由諸王、貝勒統領,因此也有了上三旗和下五旗的差別。上三旗是皇帝的親兵,主要負責禁衛皇宮,下五旗就是駐守京師及各地。

有一些滿人在符合了一定的條件下,即使不是上三旗的,也會因為身份被抬旗,比如說慈禧,原本是鑲藍旗,後被抬旗到鑲黃旗,年羹堯則是從鑲白旗抬旗到鑲黃旗人。


國家人文歷史

先籠統的介紹一下,努爾哈赤在最初建立八旗制度的時候,他統管著正黃旗和鑲黃旗,其餘的六旗由他的子侄統管。後來入了關,多爾袞病逝後,順治帝福臨收回了多爾袞的正白旗,並把自己原先統管的兩黃旗和正白旗合稱為上三旗,從此上三旗由皇上統管,其餘的下五旗由下面的親王,貝勒統管。再到後來,旗主的權力被逐漸削弱,整個的八旗統一由皇帝管理了。

所以,整個的八旗都是皇室的,並且,皇帝有“抬旗”的權力,如果非要說皇室屬於哪一旗,只能說肯定是上三旗。

下面我們再系統的看一下八旗的歷史,他的興盛和衰弱。

八旗制度是努爾哈赤在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創建的,它是滿洲軍事,社會組織的一種形式,後來成為後金政權的基礎。

八旗制度既是軍事制度,又是經濟和行政制度。因為最早的八旗,有兩大特點,一是兵民合一,“出則為兵,入則為民。耕戰二事,未嘗偏廢。”

二是軍政一體,有事抽調,無事歸旗,“以旗統人,即以旗統兵”。他們的土地和工具分配也都按牛錄為單位。

努爾哈赤創建了滿洲八旗,皇太極在後來又創建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入關時的八旗,在各種戰役中都能以一當十,摧枯拉朽,那是八旗武力最精銳,最強盛的時期。

為了保證八旗兵丁能夠專心致志的參加軍事訓練,清政府甚至規定所有旗人不得經商、不得做手工業、不得私營土地、不得出賣勞動力、不得從藝為伶,只准幹一樣,那就是習武當兵。 但讓清朝統治者沒想到的是,因為失去了平日維持訓練的打獵模式,駐防關內的八旗兵丁一下子就放了羊。

馬也不騎了,箭也不射了,閒散終日,無所事事,多以提籠架鳥、喝茶聽戲打發時光,消磨歲月,逐漸變成老爺兵、公子兵,八旗兵也隨之成了花架子。以至於鎮壓太平天國起義軍時,八旗兵根本不堪一擊,不得不讓曾國藩等人自招鄉勇。

八旗的衰敗與清政府的衰敗同步,隨著國家的逐步穩定,八旗兵的戰鬥力也日益薄弱,慢慢的成了只能依附於國家的寄生蟲。

這種狀況一直維持到清政府的滅亡,八旗制度才得以終結。


風雨中的小草

清代皇族分佈八旗之內。只有皇帝本人才固定為鑲黃旗。

順治親政後,最終確定兩黃旗及奪自多爾袞嗣子多爾博的正白旗為上三旗(可笑啊,乾隆43年恢復多爾袞的親王位,找來多爾博子孫受爵,卻不將正白旗還給人家),上三旗事務及士兵由皇帝親將,無旗主,負責京畿地區防務。下五旗分佈各重要城市,從事警備及監督綠營的任務。

事實上,努爾哈赤後期到皇太極掌權前,多爾袞兄弟掌握的兩黃旗才是真正的兩黃旗。因滿族尚黃,所以皇太極將自己的兩白旗強行與兩黃旗對換旗色。就是說,皇太極之後兩黃旗的主體部分其實是努爾哈赤後期的正白旗和正藍旗。因後世皇帝都出自皇太極子孫,所以鑲黃旗的政治地位得到了保持。

自康西掌權開始,旗主的政治地位逐步下降,不再有諸王貝勒議政的權力,清代正式從軍事貴族合議制徹底轉變為皇帝全權獨裁製。尤其康西的成年兒子太多,上三旗的200多個牛祿無法安置,就乘機將諸子分到各旗任旗主、王、貝勒,以成慣例。這個行為當然會分去很多牛錄,但原來的旗主王公實際已經反抗不了了。

就是說,除非某個皇子成為皇帝,否則他的旗屬就被固定在皇父之前分配的某旗。

下面說為什麼鑲黃旗地位最高。

皇太極當政後趁機佔有鑲白旗,以兒子豪格作旗主(鑲白旗旗主杜度之前已被努爾哈赤調到鑲紅旗)。之後,皇太極殺掉鑲藍旗主阿敏和正藍旗主莽古爾泰,為完全吞併正藍旗,將正藍旗和自己的正黃旗(原正白旗)混編再一分為二,組成新的正黃和鑲黃旗,並分出8個牛錄給豪格。豪格此時有原鑲白旗(對換旗色後的鑲黃旗),加上八個牛錄後改正藍旗。所以皇太級時期的上三旗為兩黃旗及豪格正藍旗,合117牛錄,為第一大勢力,多爾袞三兄弟擁有有兩白旗98牛錄,為第二大勢力。其餘兩紅及鑲藍旗合96個牛錄為吃瓜群眾。

背景:

1、黑旗。黑旗是努爾哈赤家鄉周圍滿族部落組成的第一旗。努爾哈赤勢力擴大後再組黃旗,黑旗交由弟弟舒爾哈齊統帥。舒爾哈齊反叛被殺,黑旗一分為三:正紅旗25牛錄,旗主努爾哈赤次子代善,鑲紅旗26牛錄,旗主代善長子嶽託,鑲藍旗33個牛錄,旗主舒爾哈齊第二子阿敏。

2、白旗。皇太極原正白旗來自於滿族第三旗(白旗)。白旗是滿族最大的哈達部組成,旗主是努爾哈赤長子褚英。褚英當時已明確定為努爾哈赤繼承人,可想此旗實力最大。褚英被殺,白旗一分為三:正藍旗21牛錄(滿牛錄,下同),旗主努爾哈赤第五子莽古爾泰。正白旗18牛錄,旗主是努爾哈赤世交董鄂和合理(董鄂氏本出自愛新覺羅氏,至努爾哈赤爺爺一代才正式分出,之後,正白旗由皇太極控制)。鑲白旗15牛錄,旗主是褚英長子杜度。

3、黃旗。努爾哈赤將自己所統的黃旗分為兩旗,正黃旗(45牛錄)和鑲黃旗(20牛錄),晚年將兩黃旗大部分授予同母三個幼子(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每人15牛錄,其餘作為親軍,他曾有明確指示:阿濟格是鑲黃旗旗主,多鐸是正黃旗旗主,自己死後親軍全給多鐸,但另賜一旗給多爾袞。所以,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三兄弟後來能在年長哥哥侄兒群伺情況下生存下來,最大倚仗就是這最初的兩黃旗65牛錄(當是絕對精銳的精銳)。

因此,皇太極組建的新鑲黃旗大體出自白旗(皇太極正白旗及莽古爾泰正藍旗)。

是說,新鑲黃旗主體是較早臣服努爾哈赤,也是力量最強大的哈達部。顯然佔有較高職務和較多資源,當然有極高的地位。


Zyzhy678abc

八旗與姓氏沒有必然關係。八旗也不是按姓氏劃分。八旗只是個軍政機構,就好象現代的各大軍.區。如今在一個軍.區裡的人員會很多姓,在清朝時候也是一樣的。八旗組織當中有眾多滿族姓氏,目前能夠統計到的滿族固有姓氏(指滿語老姓)有大約700個。可以想見當時700多個姓被分配在八個軍區當中,平均每個旗內的滿族老姓至少有上百個之多。清朝政府也不可能專門為一個姓氏而成立一個旗。愛新覺羅氏的情況也是這樣,愛新覺羅是個中等的大姓,除皇族外,還有很多遠近不同的宗親。皇帝本人一般屬滿洲鑲黃旗,但其他宗親由於人口龐大就未必都是一個旗裡的。基本上愛新覺羅氏分散在各旗的都有。


未名湖是個海洋歷史

回答這個問題,你要區分開【皇室】和【皇族】。【皇室】,指的是皇帝本人的一家人。所謂“一家”,包括了皇帝和他的妻妾、先朝皇帝的太妃,以及未分府的皇子和未出嫁的公主,都是未分家的範圍。像有些皇子,雖然是皇子的身份,但是已經分府出宮,等於“分家”了,就不再是【皇室】,而只是【皇族】了。

清代【皇室】,旗籍比較特殊的就是皇帝自己一家。這一直是清史裡尚未解釋的問題。因為皇帝是上三旗的旗主,統領三個旗,那麼他自己的家庭歸屬在哪一個旗,似乎都不大合適。清末遺老所寫的文史資料裡提到過,清代皇帝一家的旗籍,是“頭旗頭參領頭佐領”,因為清代鑲黃旗恰好是頭旗,所以皇帝一家在旗籍上是“鑲黃旗滿洲第一參領第一佐領”的人。不過這種說法目前沒有檔案支持,只是一種“民間說法”。而且就算這種說法被確認為事實,皇帝一家也不能嚴格的屬於“鑲黃旗人”,因為他們只是戶口“恰好”在八旗第一旗第一參領第一佐領內,而不受到這個旗的都統、佐領管轄。

至於【皇族】,其旗分,是由其宗支的始祖“入旗”時的旗分所決定的,而且一般情況下,不會進行變動。而其始祖“入旗”的選擇,則由皇帝決定。

比如說,某皇子被封為親王時,宗人府會提交報告,看下五旗中,哪個旗內牛錄比較多,適宜分封,皇帝便會決定將這位皇子親王封入哪個旗。這位皇子親王封入了某旗之後,自己便成為了此旗的旗人,後代就算成為閒散宗室,也不會改變這個旗籍。

比如說,道光二年四月,道光帝讓其兄弟綿愷、綿忻入旗,便下達上諭說:諭內閣,惇親王綿愷,著在鑲白旗。瑞親王綿忻,著在鑲紅旗。

直到清末,惇親王一門依然是左翼近支第一族鑲白旗人,瑞親王一門也依然是右翼近支第一族鑲紅旗人,沒有發生變化。


橘玄雅

首先明白一點:皇帝不是屬於哪個旗,是上三旗歸他管,正黃、鑲黃、鑲白這三個旗不設旗主,下五旗正藍、鑲藍、正白、正紅、鑲紅才有旗主,基本就是宗室來擔任旗主。皇帝的孩子成年後會讓他們入旗,就是到各個旗去,如果這個皇子當不了皇帝,他就永遠在哪個旗,後代也在。如果當了皇帝,他就脫離出來,目前看皇帝來自鑲黃旗的居多,反而不是正黃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