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顺陵:武则天之母杨氏的陵墓

在咸阳的五陵塬上,众多汉代帝陵旁边,矗立着一座恢宏的“唐代帝陵”,那就是武则天为其母亲修建的顺陵。这里不仅保存着完好的城垣遗址,而且可以看到大量精美的石刻,所以成为咸阳塬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唐顺陵:武则天之母杨氏的陵墓

申威隆:90后“陕西文博一哥”

四岁的时候,父亲骑自行车带着我,第一次来到顺陵游览,当时这里还是一片田野。如今,顺陵已经被划入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的范围,修建起规模宏大的遗址公园,飞机不断轰鸣着从头上经过,此地迎来新的发展阶段,成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唐顺陵:武则天之母杨氏的陵墓

顺陵位于咸阳城东北20公里的底张镇韩家村,整个陵园坐北朝南,按照建造的先后顺序,从内向外形成三重城垣。同时,也形成三组风格迥异的石刻,见证了顺陵地位的不断提高——

1、第一组石刻

这一组石刻距离顺陵的封土最近,对称地分布于圆锥形的墓冢两侧,包括两对石虎、两对石羊和一对石人。过去调查的时候,曾经在东侧石羊南约六十米处,发现了一件莲花座,乃唐代石柱的基座,所以这组石刻应该还包括两件丢失的石柱。

咸亨元年(670)八月二日,杨氏去世,被追封为“太原王妃”,杨氏的陵墓被称为“太原王妃园寝”或者“太原王妃墓”。当时,武则天还是皇后,所以这里的规模不大,石刻依照“人臣墓”的组合形式。

唐顺陵:武则天之母杨氏的陵墓

唐顺陵:武则天之母杨氏的陵墓

唐顺陵:武则天之母杨氏的陵墓

2、第二组石刻

在第一组石刻南面,南城垣南门的旁边,原本矗立着八对石人。目前,仅存东西各六件石人,它们均头戴小冠,身着广袖交领衣,双袖垂至膝盖下,双手紧握环首剑,象征“直阁将军”。

文明元年(684),唐高宗病逝以后,武则天独揽大权,追封杨氏为“魏王妃”和“忠孝太后”,改太原王妃墓为“顺义陵”,并且对这里进行大规模扩建。此地安放的八对石人,可能借鉴了乾陵的模式,只是石人的体量和数量有所减少。

唐顺陵:武则天之母杨氏的陵墓

唐顺陵:武则天之母杨氏的陵墓

3、第三组石刻

天授元年(690),武则天称帝,追尊杨氏为“孝明高皇后”,陵墓改称为“顺陵”。按照“号墓为陵”的规制,在顺陵周围树立起高大的石刻,使得这里最终形成如今的规模。

这一组石刻的数量最多,分布范围最广,雕刻也最为精美。它们矗立在外城的四门之外,包括南门外的一个石柱顶部、一对独角兽、一对走狮,其他三门外的一对石狮,以及北门外的数件石马。

唐顺陵:武则天之母杨氏的陵墓

独角兽又称“天禄”,头部似鹿,长有一角,身体似牛,足为马蹄。昂首端立,神态镇静,四肢雄健,长尾拖地,肩部长有双翅,翅上刻卷云纹。这两件石刻高约4.5米,长约4.2米,宽约1.9米,腹下可以容纳好几个人。

唐顺陵:武则天之母杨氏的陵墓

唐顺陵:武则天之母杨氏的陵墓

顺陵东、西、北门之外,分别放置有一对石蹲狮,唯独南门放置着一对石走狮,成为顺陵最具标志性的石刻。东侧为雄狮,西侧为雌狮,东西相距二十米,均呈走动的姿态,充分表现出狮子的雄健。其中,东侧的雄狮最为著名,高约3.15米,长约3.2米,宽约1.45米,重达40余吨。体态高大,四爪强劲,阔口半开,如闻狮子震撼山林的吼声。

唐顺陵:武则天之母杨氏的陵墓

唐顺陵:武则天之母杨氏的陵墓

唐顺陵:武则天之母杨氏的陵墓

除此之外,独角兽和走狮之间,还发现三对石刻的基础。如今,在神道的东侧和西侧,分别可以看到一件方形的石基座,中间都有长方形的凹槽,原本竖立着高大的石刻,推测应该是三对石人。

唐顺陵:武则天之母杨氏的陵墓

唐顺陵:武则天之母杨氏的陵墓

长安二年(702),奉武则天之命,在顺陵南门的神道旁边,竖立起一通“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俗称“顺陵碑”。碑文由梁王武三思撰文,相王李旦亲笔书丹,他们分别是杨氏的孙子和外孙,表达武则天希望武姓和李姓两家和睦相处的心愿。此碑通高约10米,全文4300字,方正规范,间有篆隶,字迹俊美。其中,还有武则天新造的16个字,乃唐朝初年的一块名碑。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关中发生大地震,顺陵碑倒塌,断为好多节,咸阳县令用残石修筑渭河堤岸。清朝初年,渭河堤出土五块残碑;1964年底张乡出土两块,1965年咸阳文庙出土一块。目前,它们均镶嵌于咸阳市博物馆的碑廊内。

唐顺陵:武则天之母杨氏的陵墓

开元元年(713),唐玄宗即位后,下诏削去杨氏的“孝明高皇后”称号,改称为“太原王妃”,并且将顺陵改回王妃墓,但并没有实际改造陵园。从此以后,顺陵不再是帝陵,风光也不如从前,但是这里精美的石刻依然吸引着大量的游人!

唐顺陵:武则天之母杨氏的陵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