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擔心的事情就越會發生—庫裡和勇士隊用墨菲定律支配了NBA聯盟

越擔心的事情就越會發生——墨菲定律,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之一。


幾個賽季以來,勇士都在用“一波流”的恐懼支配著整個聯盟,勇士的“一波流”已經成為聯盟其他對手最擔心發生的事情。

越擔心的事情就越會發生—庫裡和勇士隊用墨菲定律支配了NBA聯盟

一、受害人

“專注。你們必須保持專注。” 鵜鶘隊主教練金特里一直在對球員們嘟噥著,半場結束時,他的球隊以69-49領先著勇士20分。

但這個優勢並不能讓金·特里高枕無憂,相反他更加擔心了。騎士隊盧指導的金句還縈繞耳畔:“他們是聯盟裡唯一的一支球隊,原本兩分分差的比賽,然後你去了一趟衛生間,回來後他們就已經領先15分了。”

最終,在那個晚上,金特里的擔心還是變成了恐懼,勇士在第三節開始的3分47秒內打出15-0的開局,並最終以125-115贏得比賽。這是本賽季第三次,鵜鶘在領先勇士兩位數的情況下最終輸掉了比賽。

這真的可以上升到私人恩怨了,因為在過去四個常規賽季中,勇士曾經面對4只球隊打出過14次10分以上的 “一波流”,金特里的鵜鶘就位列其中,其他三支分別是:火箭、國王和湖人。

所以金·特里對這種感覺有更深的瞭解,“一波流”最恐怖的就是對注意力的摧殘和精神上的恐懼。尤其是當“一波流”像雪崩一樣,讓你無法預知將會在什麼時候發生。其實就連勇士們自己也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來,但是,套用一句當下的俗語,我們都知道“一波流”可能會遲到,但從來不會缺席。

勇士在科爾帶領的四個賽季裡,打出過253次10分以上的“一波流”,相應的勇士戰績是165勝20負;27次15分以上的“一波流”,相應的戰績是25勝2負。墨菲定律廣義上來說是心理學定律。即極端的事情容易被人記住,常見的事情只會被忽略。但它們真的足夠頻繁,足夠讓人擔心。

有網友把盧指導的金句做成了勇士隊的觀賽指南:看勇士比賽,一定不要去衛生間、不要去沖茶、不要去給孩子換尿布!尤其是在第三節。

你就天真滴以為勇士的“一波流”有規律可循了?數據證明,它可能發生在比賽的任何時段,過去四個賽季,10分以上“一波流”發生在第一節是74次,第二節是66次,第三節是70次,第四節是43次。它可能會出現在比賽中咬手指的階段(分差在一球以內)——有82次;也可能出現在球隊落後的階段——116次,或者領先的時候——125次。甚至在大比分領先15分以上的時候,他們仍然落井下石過21次,尤其是對某些球隊——比如說詹姆斯的騎士隊,其中有3次對騎士加害算是乘人之危,雪上加霜。

越擔心的事情就越會發生—庫裡和勇士隊用墨菲定律支配了NBA聯盟

二、如何減輕傷害?

當我們不得不看一部恐怖片,當恐怖的前奏響起來的時候,我們能做什麼呢?是的,我們有暫停鍵。教練們當然可以叫暫停,可這真的管用麼?在大數據的時代,人們都試圖用浩瀚的數據來分析規律,然後找出對策。獨行俠主教練卡萊爾有自己的一套理論:“這是一項被低估的統計數據,在第一節領先的球隊,領先進入第四節的可能性高達67%,而第四節領先的球隊,贏得比賽的可能性高達82%。 所以,如果你在第一節就被打出“一波流”,刻不容緩,你必須叫兩個暫停延緩這種勢頭,因為這是第一節比賽,是最重要的,決定整場比賽的走勢。”卡萊爾是這個聯盟裡公認的戰術大師,把老司機扶上巔峰的第一功臣。

2016年11月18日,凱爾特人的史蒂文斯用了兩次暫停,試圖阻止一波18分的攻擊波,沒有奏效。2017年11月4日,丹佛掘金的麥克馬龍叫了兩次暫停,替換了所有場上5名球員,試圖阻止一個24-4的攻擊潮,於事無補。2017年2月15日,國王隊的喬爾格試圖用三次暫停抵擋一次26-2的“一波流”,但他同樣給了克萊·湯普森更多的的休息時間。

在2014-15賽季勇士27場比賽中的15分“一波流”中, 其中25場對手使用了暫停,平均使用1.44個暫停——特別是在庫裡奏響前奏的時候,對方教練都叫了暫停。但數據顯示這些暫停都沒有什麼卵用,第一次沒用,第二次、第三次也沒有。

這些暫停不但於事無補,還可能會因此在比賽的最後階段面臨沒有暫停的尷尬。當巴恩斯突破上籃把比分扳成122平,時間還有12秒,戰術大師卡萊爾很想叫個暫停佈置防守,可惜他沒有暫停了,這些暫停都用於阻止勇士的一波流了,他只能遠遠的看著庫裡從容的投出最後一把“匕首”,這也算就是勇士“一波流”的另外一個效果吧。

越擔心的事情就越會發生—庫裡和勇士隊用墨菲定律支配了NBA聯盟

三、受害流程。

還是讓我們回到金特里的恐懼當中吧。是的,勇士的“一波流”最恐怖的是在精神上給人帶來的壓力,數據證明了這一點,在勇士打出“一波流”之前,對手場上的平均時速為4.8英里,但在“一波流”之後,平均時速會降到4.2英里,超過10%。慌亂、沮喪才是擊倒對方真正的原因。

因此一波流出線的流程是這樣的:對手首先是因為擔心“一波流”的出現而感到疲憊、專注度下降(這就是NBA的最艱難之處,保持每個回合專注度—杜蘭特)。然後就會做出錯誤的決定,出現糟糕的失誤。“三個回合,只需要三個回合,這就是從一場焦灼的比賽到打花之間的距離,球隊連續防住三次,然後再得到三個3分球,重要的是這隨時可能發生。”庫裡和科爾是這樣說的。然後就是對方慌亂、沮喪帶來的運動能力和積極性、投入度的降低,最終帶了勇士更快的移動、轉移球、切入內線、全面開花。

是的,真正給比賽蓋上棺材板往往不是庫裡的三分 。“殺死對手的是我們的轉移球,我們只是利用了一波流給對手帶來的慌亂,”杜蘭特說,“不是三分球擊潰了對手,我們可不是在一直投三分。是我們的跑動和球的移動,當我們傳給內線的扎扎,然後他上籃命中的時候,這才真正打擊到了對手的信心。” 科爾擔任教練以來,勇士在前場傳球5次以上的進攻回合一共38958次,聯盟第一,領先第二的騎士隊2066次。每回合得分1.13分,同樣是聯盟第一。當你在進攻的時候還要想著怎麼防守,進一步影響到進攻的專注度,如此往復、連鎖反應,於是對手就像一座不堪重壓的橋樑,一樣瞬間垮掉了。

越擔心的事情就越會發生—庫裡和勇士隊用墨菲定律支配了NBA聯盟

四、始作俑者。

還是回到這一切的源頭吧——史蒂芬·庫裡。

北卡羅萊納州的戴維森大學,史蒂芬·庫里正在進行名為 “閃電之箭”的訓練,55秒的時間內所有隊員都要投出三分球。他們這樣做是因為他們的教練Bob McKillop相信這樣一個理論:如果你在比賽中投中一個三分球時,那麼接下去的兩個回合都要爭取出手三分球,這樣他們就有希望在55秒之內打出一波9比0的攻擊波,這就像在拿匕首捅人。因此,戴維森隊有一個習慣性戰術叫做“Daggers(匕首、短劍)”—搶到進攻籃板的第一時間就爭取出手三分球。因為他們發現,當對手防守了整整30秒卻被投中一個三分的時候,心理上會非常的洩氣。並且他們也發現,斯蒂芬·庫裡如此的享受這樣的投籃 。

“對於‘拿刀捅人’這件事,斯蒂芬樂此不疲。”Bob McKillop說,“他很享受勝利的感覺,但他更享受只憑借一球或者一個回合裡的某個舉動就能將對手完整摧毀的快感。”這不正是我們在勇士看到的庫裡麼?

於是,多年以後,當勇士隊的最帥助教布魯斯·弗雷澤(庫裡的投籃訓練師)看到庫裡將球帶到球場的前場,他能夠確切地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 庫裡放低身體,幾乎蹲下,眼神犀利,讓所有人感到窒息的氣場。“這是一隻看到獵物的獅子,”弗雷澤說。

科爾幾乎用了同樣的比喻來形容這時候的庫裡。在科爾的眼中有一個人和庫裡非常相像——拉里·伯德。儘管這位凱爾特人隊的傳奇人物被稱為三分狙擊手,但其實他並沒有投出太多三分球,因為三分球還不是那時候的常規武器。科爾說:“伯德會故意在某種情況下投出3分,因為他感覺這能讓對手感受到恐懼,直扼咽喉、打蛇七寸,這也正是庫裡做的。”

是的,在伯德的年代3分球並不是常規武器,但庫裡改變了籃球,在這個最強調身體天賦的聯盟裡,在這個肌肉碰撞,飛人滿天的聯盟裡,這個略顯瘦弱的身軀是一個異類,一個宛若月光煉就的精靈。

他高傲,但是宅心仁厚;他謙虛,但受萬人景仰;他可以把神賜給人類的籃球運用得出神入化,可以投出堪稱籃球藝術的超級三分。他究竟是神仙的化身?還是地獄的使者?沒人知道。但是可以肯定,每個人都給他一個稱號…………庫昊………………

如果按照喬丹以來的超巨劃分NBA時代的話,喬丹、科比、詹姆斯、庫裡這樣算下來,庫裡應該當得起劃時代巨星。

越擔心的事情就越會發生—庫裡和勇士隊用墨菲定律支配了NBA聯盟

五、最終

最終我們回到金特里開始的一幕,在5場的系列賽中,勇士對鵜鶘一共打出了7次“一波流”, G1第二節他叫了3個暫停,G5第三節4個暫停,試圖阻止他的球員滑入精神的深淵。但最終他坐在甲骨文球館賽後發佈會現場,露出了無奈的笑容:這就是命呀。

金·特里可能不太瞭解墨菲定律,如果知道的話,他一定會換一個文青點的說法:這就是墨菲定律呀!

如果說現在這個聯盟還有一個球隊能夠打破這種恐懼,那就是休斯頓火箭隊了——聯盟的另一個“一波流”大師,祝火箭好運吧!

越擔心的事情就越會發生—庫裡和勇士隊用墨菲定律支配了NBA聯盟

你最先看到了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