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雍正為什麼稱張廷玉為衡臣?

愛沙尼亞看日落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搞清楚張廷玉是誰。張廷玉,清朝康熙年間大學士張英第二子,字衡臣,康熙三十九年進士,入南書房。後因丁憂(也就是回家奔喪)期滿後回朝述職被升遷為內閣學士太子洗馬。康熙晚年二廢太子,九王奪嫡期間,張廷玉一直陪侍康熙左右,不僅替康熙代書了很多朝政朝令的詔旨,還是為數不多的知曉康熙選定胤禛為繼位人的親信之一。



在康熙選定繼承人後,張廷玉作為為數不多的知情者是非常忠心地捍衛了康熙的決定的,所以他也是雍正繼位強有力的支持者。雍正繼位後重用張廷玉,不僅封他為內閣大學士還任命他為太子太傅,在對西北用兵專門成立軍機處時,雍正第一個任命張廷玉為軍機處顧命大臣。

張廷玉侍君忠心耿耿,對待朝政勤慎嚴謹,被雍正幾番稱讚他:學問優長,應對明晰。在繼位之初,雍正急需一批支持他的,有才幹又忠誠而且家世清白的朝臣來為他做事。張廷玉出生名門,他們家是出名的進士專業戶,他父親張英還曾是雍正的老師。加上張廷玉本身就是學霸,知識淵博,又有很強的工作能力。因此雍正相中了他,並重用了他。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扮演張廷玉的是國家級老演員杜雨露,他把張廷玉演得入木三分。而劇中雍正叫張廷玉為衡臣,一是為了表現出皇帝對張廷玉的信任和親切,二是在古代人的稱呼中,直接稱呼對方"字"的表示倆人關係親近,非同一般。就像我們現在會稱呼自己喜歡信任的朋友小名一樣。因此雍正稱張廷玉為衡臣就是在向大家表示:我信任張廷玉,喜歡張廷玉,我和他的關係不僅是君臣還是朋友,而且是關係很鐵的朋友。至於張廷玉敢不敢把雍正當朋友,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陳晨孕育育兒專欄


我們都知道明清以前,臣子們喊皇帝為陛下;明清以後臣子們喊皇帝為皇上,清以後甚至喊萬歲。但皇帝喊臣子,明清以前稱之為愛卿,但明清以後,通常會直呼其職位或爵位。比如乾隆喊張廷玉,通常會喊張閣老。這同樣也是表示尊敬。但如果皇帝不高興的時候,更多情況下會直呼其名,比如張廷玉。

當然如果哪天皇帝直呼一個重要官員的名字,那他應該小心了。清朝的皇帝素養算是比較高的,所以通常標準叫法是姓+職位(或爵位)。滿人通常也用漢名轉化來的姓。比如和珅,他姓鈕祜祿。但可以叫他和中堂。


那皇帝喊一個臣子的字,那意義絕對是不一樣的。那是待你若友。其實雍正不單單在稱呼上給予殊榮,還給張廷玉配享太廟的殊榮。有清一朝,配享太廟的總共12人,張廷玉為唯一的漢人。

張廷玉得到這樣莫大殊榮是因為他是雍正的老師張英的兒子嗎?當然不是,而是在於張廷玉曆經三朝擁有一個特殊本領。那就是過目不忘,活字典,活速記,而且事不多,只對當朝皇帝負責。特別是雍正這種急性子,什麼事都不拐彎的人,不管什麼事,只要在眼前的都要辦了。那麼多經典一個滿人想到處引經據典,肚裡墨水自然也不夠;那麼多朝臣,什麼名姓、職務、履歷,還得翻檔案自然也是等不及的;突然想起一件什麼事發個什麼聖旨,還得組織思路。然而只要一個張廷玉在,這些煩惱一掃而光。原來張廷玉就是個“小愛”啊!


其實清朝不乏張廷玉這樣的聰明人,但是像張廷玉這麼低調,沒有太多私慾的人,實在太少。後來的和珅、紀曉嵐都是這種聰明人,但一個貪財、一個好色。

那麼對於這樣不可多得的人才,雍正“朕就是這樣的漢子”!所以說也是很對得起張廷玉的。但正是因為雍正許諾的“配享太廟”這塊冷豬肉,徹底害了張廷玉。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上位後,一口一個張閣老,張廷玉心裡就想著兩件事,一是退休,二是死後把牌子供進滿清的太廟。結果昏招疊出,被乾隆整得生不如死連家都抄了,但最後乾隆還是把那塊冷豬肉還給死去的他了。


炒米視角

以顯示皇帝對大臣的尊敬,這是一種特殊的禮遇。




《雍正王朝》電視劇中,康熙最早是直呼張廷玉大名的。說明在當時,張廷玉還不是康熙的心腹。經過復立太子一事,張廷玉取得康熙信任,到了後期康熙便不再直呼他的大名,改叫“衡臣”。說明康熙已經完全信任了張廷玉,把他當作自己人了。

古代讀書人取名是有取名又表字的,名字這個詞就是這麼來的。注意!是讀書人或者有身份的人才會表字。文盲取名是不表字的。

但是從民國開始,由於新文化運動,反古文、反儒教、反傳統,古人表字的傳統被看作是被看作封建落後的代表。所以,新文化運動以後出生的小孩基本都沒有字。而在這之前出生的人,都是有表字的。比如:

魯迅,姓周名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

巴金,姓李名堯棠,字芾甘;

老舍,姓舒名慶春,字舍予;

曹禺,姓萬名家寶,字小石;

說到這裡,提一個冷門的。毛岸英同志,岸英二字就是他的字,他的本名叫毛遠仁。

正是因為現在的人大多已經不表字了,所以絕大多數的書面表格,已經沒有“名字”這個選項了,取而代之的是“姓名”這個詞。


關於名字的避諱,想必很多人都知道,這裡就不多說什麼了。所謂大名小字,名為尊,父母長輩呼之,字則同輩稱之。

但是古人稱字,也不是完全都對。馬超稱曹操為孟德就不對。

《三國志·馬超傳》記載:“臣門宗二百餘口,為孟德所誅略盡。”

論輩分,曹操和馬騰同輩,馬超是晚輩,要叫曹操一聲“曹公”。

《三國志·周瑜傳》記載:“曹公豺虎也,然託名漢相,挾天子以徵四方”


周瑜也是晚輩,他就不稱“孟德”,而是“曹公”。

論官職,曹操是漢故丞相,馬超是偏將軍,都亭侯。馬超是下級,要叫“曹丞相”。

而孫權則稱呼曹操為“老賊”

雖然馬超說這句話的時候,蜀漢和曹魏已然是兩個國家。但馬超以晚輩和下級的身份,稱曹操為“孟德”,只能說他把自己和曹操擺在平級的位置,無視了曹操的高輩分和高官職。

這麼稱呼,符合馬超“世代公卿”的身份,是他有教養的一種體現,但並不能說馬超稱呼的是正確的。拿這個當做例子,不合適。


Mer86

姓氏名字原本是四樣東西,經過三千年的繼承和十幾年的國學熱以後,現在知道的人已經不多了。

姓表明你的祖宗是誰,你是誰家的後代;

氏說明你住在哪裡,你長輩的封地所在;

舉例來說,馮氏原姓畢(萬),因被封在馮城而其後人隨姓馮。則畢是其姓,馮為其氏。

名是家裡有文化的長輩給起的,在正式場合用,並專供長輩、老師、領導稱呼用。平輩和晚輩斷不能用,否則將被視為無禮,沒家教,傷及無禮者的家庭榮耀和祖宗門庭;

字通常由老師給取,供平輩、同儕(chái)、同學、晚輩、學生稱用。平輩絕不可直呼其名,包括連名帶姓,或將姓加稱:如馮國強、馮老師、馮先生、馮兄、國強兄…這將被視為無禮、沒教養。而應該稱非墨老師、非墨先生、非墨兄。

稱兄道弟,今天已然演變成了充滿濃郁江湖氣息的一個詞兒了,其實它恰恰是非常文明和教養的表示,平輩間稱對方為兄,道自己為弟。


(收藏鑑賞家、書畫家羅瑞豐先生的書信)


(連長墨十餘歲的書壇宿匠張榮慶先生亦以道兄稱鄙,汗顏😓)

由此可見,貴為天子的皇帝以字稱呼手下的大臣,張廷玉(字衡臣,這字取的也是令人叫絕,你大臣恆久,他皇帝老兒的社稷不就更長久嗎?!),他真可稱是位極人臣了。


馮國強字非墨

再過去,做官的與有知識和有地位的人都有“名、字、號”,不但體現了尊卑長幼有序,更是體現了相互的欣賞與尊敬。

何謂名:張廷玉,這就是名。衡臣這是張廷玉的“字”合起來叫名字。個別人還有“號”,所以有叫“名號”的。

大眾耳熟能詳的叫名,比如;張廷玉,這就是名。是普遍的通用稱呼特別稱呼。“字”是對一個人稱呼的補充,往往小時候父母就稱呼“字”以表示愛護,又可理解為幼名的冠字。

名與字的稱呼內在奧妙

待成人或為父之時親朋好友可稱呼其“字”,以表示親近、親切!

比如蔣委員長稱“杜聿明”為光亭兄,左宗棠,字為“季高”,孔子被稱之為孔丘字“仲尼”,又比如:三國時期的東吳的孫權,是名,字仲謀。曹操是名,字“孟德”等等。

另外還有“號”,號即是相當於現在的筆名,稱之為“別號”。一般用於字畫?書籍、文章的署名。

稱呼之中體現出親近疏遠

康熙、雍正二帝都稱張廷玉為“衡臣”這就說明對張廷玉的尊敬、敬重與親近,在這裡有君臣拉攏之嫌。

反之直呼其名,即使是現在也可以理解為上級領導在叫你,或者是一般的同事的稱呼。

不知大家注意沒有,在“雍正王朝”中的雍正帝在當面叫“田文靜”的時候一定稱呼“抑光”,因為田文靜是他的名,而“抑光”才是田文靜的“字”,所以雍正帝稱田文靜為“抑光”,可見雍正帝對田文靜也是喜歡的。

所以稱張廷玉為“衡臣”那是親近。

(圖片來自影視資料及網絡)


日堯居k古史

題主所提的問題裡其實涉及一個文化問題,就是古人的稱呼和古人的名字問題。

我們現在常說的姓名、名字其實在古代都是兩個概念。姓指的就是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這樣的姓氏,但是在中國古代的早期,大約西周之前,普通百姓是有名無姓的。古人所說的名字,也是分開的,名就是今天我們每個人都有的名。但是字,今人一般都沒有。

從周代開始,在名以外,又另取字。《禮記·檀弓》稱:

“幼名,冠字。”

這句話的解釋是:始生 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就是大約在孩子出生百日後,取名。

“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年二十有為父之道” 時加“字”,當然是說男子;對於女子,則是“許嫁笄而字”,到了可以出嫁之時(15歲)加“字”。取字,主要是象徵著以成年的身份進入社會系統之中,對小孩直呼其名,不會有什麼顧忌,但如果是成年者,直呼其名就會被認為是不尊重對方,因為一般情況下,成年以後,名字只有自己的父母或長輩呼喚,或者是自稱,別人是不能隨意稱呼的。

我們可以看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留下來的《出師表》,開篇便是::”臣亮言”,亮就是諸葛亮的名,因此用來自稱,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和自己的謙恭。而像周瑜則只能稱呼孔明(諸葛亮的字),諸葛亮則稱周瑜為“公瑾”(周瑜的字),表示互相尊敬。同樣的現象還可以從三國時期的曹丕的《與吳質書》中見到。《與吳質書》開篇便是:

“二月三日,丕白”

即便是曹丕當時已經貴為魏王曹操的世子,但在與朋友的信中,仍然是要用自己的名自稱,而不是“子桓”白(曹丕字子桓),可見古人對稱謂的方式是非常講究的。而這些講究和規矩,更多是一種相傳承的文化習慣和文化傳統的體現,再往深一層理解,就是中國傳統的“禮”的具體表現。

所以,在《雍正王朝》中,即便貴為天子的康熙和雍正,也要尊重漢文化的傳統,稱呼張廷玉為“衡臣”了(張廷玉字衡臣)。


衢毹記夢

因為張廷玉字衡臣。

古人有名,有字,有號,各有用途。古人一生下來就起名,成人舉行加冠禮時取字,還有別號,死後在取諡號。

古人為了尊重別人一般不直呼其名,而是稱其字或別號。


壹櫃坊

回答問題之前,首先了解一下古人名字禮儀。在古代,名、字的稱呼上是十分講究的。在人際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謙稱、卑稱,或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呼。平輩之間,只有在很熟悉的情況下才相互稱名,在多數情況下,提到對方或別人直呼其名,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平輩之間,相互稱字,則認為是有禮貌的表現。下對上,卑對尊寫信或呼喚時,可以稱字,但絕對不能稱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長輩的名,更是連提都不能提,否則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

張廷玉,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按照古人禮儀,雍正可以直呼其名,但電視劇《雍正王朝》中雍正稱其衡臣,則是張廷玉通過自身努力得到雍正認可,視為重臣心腹的表現。終雍正一朝,始終受寵而從未挨批的漢臣唯張廷玉一人。張廷玉死後諡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雍正曾面諭曰:“銓政最關緊要,必得公正無私,朕所深信之大臣,始可委任。汝職掌繁多,日無寧晷,朕本不忍再以銓部之事累汝,但再四思維,無有出汝右者,汝第總領大綱,不必躬親細事,即偶有忽略處,朕皆原諒,不汝督也。”其重視與信任程度可知。




史趣料來

首先,張廷玉是漢臣出身,其名廷玉,字衡臣,字是古人行冠禮之際,即20歲時,又父親索取,作為正式名字。古人一般使用對方的字稱呼,除父母外,直呼其名一般是為輕蔑、侮辱。雍正稱呼張廷玉為衡臣也就不難理解了。此外,張廷玉死後得以配享太廟,為清代唯一獲此殊榮的漢人,足見其深受最高統治集團的青睞,雍正更是視其為肱股之臣,稱其衡臣也表示親近,可拉攏人心。劇中,雍正和怡親王曾稱年羹堯為亮工,亦是出於此意。


噠噠視角

一,電視劇的稱呼和叫法,不一定對。也許是完全錯誤的。二,《雍正王朝》中,康熙也是這樣稱呼的。最後,像張廷玉這樣的近臣,內臣,皇上和他們也是很親近、很和藹、很隨意的。叫啥,都是正常的。三、古代,就是現在也如此,稱對方字,有尊敬之意,有關係不一般的層面,另外平輩之間互相稱呼字,表示友愛、敬重,長輩稱呼晚輩字,也是可以的,表示尊重和友好,但是晚輩很少有稱呼長輩字的,這樣會顯得不夠格調,不夠禮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