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聊作文

可能是因為一直專注於小學作文教學研究的緣故,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有很多的同事、朋友想請我給他們的孩子輔導輔導作文,以為我掌握著一整套提高孩子習作水平的方法。每次遇到這樣的情況我總是婉言謝絕,不是我有多麼的清高,只是覺得孩子的作文真的不需要通過專門的“輔導”加以提高,尤其是中低年段的孩子。“輔導”,從某種意義上就是暗示孩子他的習作不行!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得好:“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願望。”因此,怎樣保護好孩子最初的習作興趣應是小學階段的習作教學中最基礎、最重要的一環。

幾天來,迫於老同學的壓力,我敷衍著同意了改天與她的女兒在辦公室聊聊寫作文這件事。聽孩子班主任說,她在班上非常優秀,幾次考試在全班都是名列前茅的,我還真不知道能聊出什麼效果來。一天,一孩子突如其來地闖進了我的辦公室:“你是吳老師吧?!我媽媽叫我來找你的。”我有些忙亂,只能有一句沒一句地跟她閒聊著習作的一些舊事:

一、最累是“字數”

“你媽媽為什麼叫你到我這兒來?”

“媽媽想請你幫我輔導輔導作文,我作文不會寫。”

“你說的‘不會寫’是什麼意思?”

“我老是寫不到老師規定的字數,寫著寫著就不知道怎麼往下寫了。”

“老師規定的字數一般是多少?”(該學生四年級)

“400字以上。”

“你有多少字?”

“有時有400多,大多數時候是差一點點。”

“你覺得你寫作文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就是寫不到老師規定的字數。”

【分析】《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在每一學段的習作目標和內容中,都沒有提及字數要求,只在第三學段中提出:“習作要有一定速度。”取消字數要求之後,為什麼我的老師還在不斷地要求學生習作一定要達到規定的字數?究其原因,源於家長:別人的孩子可以寫那麼多,為什麼我的孩子不可以?源於老師:作文考試時從來都是有字數的要求的,平時不強調,考試時怎麼可能達得到。這兩類人都是沒有真正理解取消“字數”要求的真正用意的。字數並不是評價一篇習作是否合格或優秀的主要標準。

【對策】在實際教學中,要摒棄湊字數的習作方式,要針對每一位學生的實際進行引導和指導。因此,我們特別需要眼中有《課標》,要把握好每一個學段的習作要求:第一學段“主要評價學生的寫話興趣”;在第二學段“鼓勵學生大膽習作”;第三學段達到“具體明確、文從字順”。我們要以每一學段的目標為主要教學任務,努力使處於每一學段的每一位學生達到《課標》所提的要求,最終形成較好的“習作意識”,具備良好的習作能力。應該相信,在高昂的興趣之下寫出來的百字作文要遠比逼出來的千字文有價值得多。

二、最煩是“素材”

“平時你們的作文和日記都寫些什麼?”

“作文的話就寫書上的;日記每週兩篇,一篇是生活日記,一篇是週記,都是隨便寫。”

“你覺得老師讓你們‘隨便’寫是什麼意思?”

“‘隨便’寫就是想寫什麼就寫什麼。”

“那你隨便舉一個例子。就拿今天來說,你有什麼可寫的。”

“……”(孩子想了好久,一件事情也沒有說出來。)

“你想想今天與以往與眾不同的地方,說不定就是一件很值得寫的事情呢。”

“沒有什麼‘與眾不同’的,每天都一樣。平時我就是不知道寫什麼。”

“今天肯定與昨天不一樣。比如,昨天我還不認識你,今天我們就聊天聊了很久。”

“那我今天可以寫《我與吳老師聊天》。”

【分析】孩子在寫作文時總是找不到素材,不知道寫什麼,這是一個普遍現象。有一種觀點認為:現在的孩子生活枯燥,內容單一,無非是“學校——家庭”兩點一線,與古人倡導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相差甚遠,作文素材無從積累。然而,我們認為即便沒有機會“行萬里路”,仍然可以有豐富的作文素材,因為“素材”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作文素材不一定是驚天動地的大事,生活中的點滴小事,所見、所聞、所感都是作文好素材。習作找到了生活的源頭也就找到了習作素材的不竭源泉。

【對策】小學階段是孩子感性認識最發達的階段,我們要做的就是:培養孩子感知的心靈,指導孩子觀察的方法,告知孩子觀察的內容。這個世界本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那種不加任何指導地“隨便寫”,不加任何提示的“想寫什麼就寫什麼”對於小學階段的大多數孩子學習習作是不利的。以寫人物為例,如果讓孩子隨便寫一個自己喜歡的人物,孩子們寫來寫去大多也只會寫固定的幾個人,而且形式與內容也大體一樣。倘若要求孩子觀察班上的一位同學,先觀察再習作,一段時間之後再用同樣的方法觀察另一位寫另一位,最後每人都可以完成一小冊“班級人物誌”。而且,這樣的方式寫出來的人物大家都熟悉,所涉及的事例也都鮮活,對文章以及故事也都比較感興趣,無形中也督促孩子把文章寫得更好些。再以寫事情為例,我就曾佈置過學生連續一週寫同題作文《放學路上》和《校門口的那些事兒》。有意識地觀察總比無意識地瀏覽收穫得更多些,長時間的觀察也一定會培養起孩子一顆敏感的心靈。

三、最傷是“評價”

“寫作文你有過成功的感覺嗎?”

“從來沒有過。”

“你們寫的作文,老師一般是怎樣批改的?怎樣評講的?”

“我們班的作文都是批分,最高的90分以上,我有一篇得過90分。評講嘛,主要就是讀讀班上寫得特別好的同學的作文。”

“拿到作文本之後一般你會怎麼做?”

“我就看一下分數,一般也只有分數,然後就等著老師來評講了。有時評講有時不評講,大多數時候不評講。”

“作文本發下來後你最希望看到的是什麼?”

“開始最希望看到老師給我寫批語,後來發現老師的批語寫得也都差不多,也就不怎麼看了。”

“老師的批語一般都寫些什麼內容?”

“事情不具體;語句不通順;錯別字太多;重點不突出……”

“有沒有表揚式的批語?”

“有。中心明確;選材新穎;寫得很精彩;把事情的具體過程寫出來了;感情很豐富;結構很好;語句很優美,用了很多比喻擬人句……”

【分析】一般來說,作文批語是語文教師對學生作文的立意、內容、結構、語言等方面所作的評語,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相當一部分學生對教師批語不大關心,甚至連看都不看。我認為,這不能全怪學生,教師寫批語總是老一套是主要原因。不痛不癢的話即使說一大籮筐也沒有人稀罕,學生不能從老師的習作批語中獲得一種正能量,有時反而如鯁在喉。如批語:“文章不夠具體”,但卻看不出究竟在指文中的什麼內容沒寫具體。如果不是面批,這種批語學生肯定讀不懂,那麼也就無從入手進行修改,也就覺得“寫具體”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且看批語:那種居高臨下、頤指氣使的批語,只能使學生望而生畏,敬而遠之;那種十年一貫、千篇一律的批語,只能使學生視而不見,麻木不仁;或者,學生在作文中向老師吐露了某種真摯的心思和情感,教師卻無動於衷,只在作文的章法結構形式技巧上指指點點,那就只能讓學生感到問道於盲,大失所望;甚至,有的教師只打一個孤零零的分數或寫一個冷冰冰的“閱”字代替批語,那就讓學生如同空有一雙熱切企盼的眼睛,也只能在黑暗的屋子裡摸索……

【對策】如果說習作是學生與老師思想交流的一扇門,那麼批語就該是老師與學生心靈交流的一扇窗,尤其是當那扇“門”打開的時候,那扇“窗”怎麼可以關閉著。語文教師批改作文,面對的不只是文章本身,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如果我們的批語能樂其所樂,憂其所憂,學生也就更能從老師個性的批語中獲得師愛親情。實事求是評文章,讓孩子看到習作需要努力的方向;充滿期待評學生,讓孩子始終覺得習作之事我能行。無論是真實性評價還是賞識性評價,都要尊重學生的文章,不憑主觀臆斷,更不能使作文評價陷入“公式化”或“格式化”。教師要通過習作批語成為學生成長的知心人、作文的引路人。

(作者單位:江蘇省金壇市華羅庚實驗學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