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讀懂易經?

6059642541

很好的問題!無論易經的迷信與科學,怎樣才能讀懂是關鍵問題,無休止的爭論易經是科學還是迷信,沒有意義!

易經的原文是占卜卦辭,本身無可非厚,在人類發展過程中,當時的客觀背景條件下,是難能可貴的文化遺產。之所以被廣泛流傳至今,必然有其存在的價值。


關於周易註解易經,以及後來眾多的門派版本、道術方法,都可以說易經的演繹變化發展,從而形成中國傳統文化,蘊含無數的價值意義,絕不能一概否定。

做為一名易學(易經相關學說)愛好者和研習者,談談自己的看法,說說怎樣才能讀懂易經,希望大家喜歡。(以下僅代表個人觀點)

1、易經作為預測方法(占卜術),必然有其依據的原理。綜古觀今離不開,太極陰陽五行八卦干支變化!就周易預測學(統稱)而言,無論奇門六壬,八字梅花,六爻風水等,從本質上是離不開陰陽五行八卦干支的變化;無論起再多的名稱,六神六親、紫白九星,玄空八門、天地人盤以及各種神煞,都可以說是太極八卦陰陽五行學說的演化,只不過是穿了個馬甲而已。無論預測術(算命)還是儒家思想、道家中醫養生、以及現代“中國佛學”等等古代各種文獻,也離不開太極八卦陰陽五行學說的理論依據!


2、易經理論依據的本質是自然變化!太極萬物起源論,也可以說是一維空間,不知來處也不知去處。陰陽對立統一論,二元對立,也可以說是矛盾論...五行動態平衡論,物質不滅,能量守恆,都是制約平衡關係。八卦類象是簡單的萬物劃分,可以說是統計分類科學,比較粗糙,但是簡單又具有動態變化,“八卦類萬物之情,通神明之德……”天干地支最主要的作用是古代記載時間的方法,同時又表明了五行的變化!

3、簡單複雜又相互關係的嚴謹科學,是全息論,時空合一論,是流通變化發展論,是類比取象邏輯思維,跨越時空的天人感應論.....說道這裡大家會明白為什麼有人說是迷信,更有人說是智慧了!


當我們明白太極八卦,陰陽五行學說以後,再去學習易經,才能明白易經講的是什麼,這是學習易經的捷徑!

學習易經的最大作用是幫助我們理解更多未知的事物,對人生命運的解釋更具體形象,對我們未來的行動具有很高的指導意義(趨吉避凶)

學習易經不能解決你當下的吃飯問題,也不能幫助我們實現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學習易經也不能立馬變現更多的物質科技。易經主要作用是人的思維邏輯與命運變化規律!不是科技生產力,但是絕不排斥科技生產力!


學習易經,開悟智慧,提高我們精神文明建設,學習易經,幫助我們善知進退,和諧自然。在目前和諧共處的是世界格局中有者重要作用!


易道家根

與其說費盡心思去讀懂《易經》裡面的文化,不妨說是走進《易經》,去觸摸《易經》裡面的道理與含義。

《易經》是我國古代寶貴的文化符號和文化精髓,也是古典哲學的代表,說白了就是用來占卜。讀懂《易經》,要以一顆平緩淡然的心去對待,不要著急也不要去納悶為什麼《易經》那麼高深莫測難以理解。你在讀的時候,要以發現的眼光去對待,尤其是還要懂得去理解《易經》裡面陰陽八卦與五行之說。

所以,在我看來,想要讀懂《易經》,那麼有一個前提,那便是要懂得陰陽八卦的學說,先搞明白陰陽八卦的含義,然後再借助對五行的瞭解以及去結合陰陽八卦分析《易經》。

我認為,我們去領悟去讀懂《易經》的同時,不妨再結合《大學》、《中庸》、《道德經》等先秦哲學思想方面的書籍,然後再結合古代的時辰和一些天文學民俗方面的內容一起去看,把這些知識面結合在一起去領悟,也許能夠更好的幫助自己理解《易經》裡面的深奧東西。

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目前市面上有很多關於解讀《易經》的書,這其實給了我們很大的幫助,因為如果我們不去看這些解讀的書,只憑自己的思維想法就去讀《易經》,這很難,因為《易經》裡面的文字符號難以理解,但我們可以藉助解讀的書籍幫助自己更好的去領悟《易經》,再結合別人的想法與自己的想法作為參考,以此去會意《易經》裡的精華,再來判斷自己的觀點。

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易經》其實關乎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它既能為你占卜,也能讓你在哲學、美學、人際關係、天文地理方面有所啟迪。想要讀懂《易經》,就要帶著發現與好奇的眼光去挖掘《易經》中的元素,結合生活中的現象去總結裡面的規律,把那些高深的東西變成通俗易懂的俗語,也許這樣一來,就方便自己更加淺顯的理解《易經》裡面的精華。


沈善書

1月11日,我在“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抵毀曾仕強教授,他講的有關中國文化方面的書籍有什麼問題嗎?”。提到我自己的看法,我認為“儒釋道和易經是玄學,玄學就應該是神學,我們一定要將神學與科學分開來。儘管,有許多人對我的看法不能認同,口誅筆伐。但是,我認為:“對的”,我要虛心接受;“錯誤的”,就不敢苟同。

我在想,曾仕強在臺灣是一名教授,他在臺灣可以講“易經”,那麼現在臺灣人都拿“易經”來算命或看風水,作為賺錢的工具,這不是大材(財)小用嗎?再則,臺灣的國學的根基比大陸深厚,蔣介石本人非常喜歡曾國藩的家書,他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學名言作為自己的立身之本,臺灣的國民黨儒學風氣應該比大陸更加濃厚。但是,臺灣現在思想是多元化,儒學和易經是多元化的一部分,由於太古老了,現在並不被所有人接受。(他們分清了神學與科學的不同點)

現在有人說:伏羲是易經的始祖八卦的創始人,我不知道是真假。但是,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烏克蘭博物館,烏克蘭展出了7000年前的特里皮耶文明,“太極圖”,與中國的太極圖一模一樣。這個太極圖解釋起來就是24個節氣,沒有象伏羲和道家解釋的八卦太極圖那麼神秘兮兮。2017年11月26日,中央電視臺播放了城市一對一,中國的貴州雷山與意大利的馬泰拉,中央電視臺的主持人說:馬泰拉古石城有一萬年的歷史。我不相信,就到網上一查,原來叫“馬特拉”古石城,是九千年的歷史,199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馬特拉”比中國所有挖掘出來的遺址都早,只不過我們都不知道吧。

我再次重複一下“易經”:“易經”起源於殷商,作為占卜和祭祀所用。古公亶父是中國最早的農耕民族,他的孫子周文王編撰了“周易”,周易有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周武王推翻了商朝,周公旦頒佈了周禮,春秋戰國時是按照周朝思想體系傳承下來,他們編寫了“春秋”、“左傳”都是用來記錄歷史事件。所以說,周易就是一種紀傳體,就是記錄當時的歷史事件、人物面貌、占卜、祭祀、天象等情況的書。由於年代太遠,有些歷史事件逐漸被人遺忘,儘管孔老二將“周易”奉為儒學的聖典,他自己本人生活在春秋末期,他也沒有辦法來解釋周易的內容,後人更加是猜測多端。我上次所說的五個周易故事:一、王亥服牛;二、殷高宗伐鬼方;三、帝乙歸妹;四、箕子明夷;五、康侯用賜馬番庶。這些只能作為參考。

如果將“易經”作為是科學中的科學,宇宙萬能的,那肯定是神話了。我們從小學讀到大學,從來也沒有學過“易經”;假如易經是科學,為何我們的大學不教易經,用易經來指導我們的衛星,用易經來指導製造F20、航母,用易經來改變我們生活方方面面和一窮二白的祖國,易經幾千年,沒有改變任何東西。我再說了透徹一點,現在大說易經就像上個世紀80-90年代大談氣功,當時氣功家喻戶曉,有幾千人的會場,一個大師發功,幾千人一起抖起來了;大師在一間房裡發功,隔壁人都大喊不止;大師發功,檢查儀器大叫,這些都是電視臺播放過的。但是最後被公安部認定“氣功”是騙局,氣功的騙局持續的時間有十多年。我想,“易經”是否會步“氣功”的後塵,過了十多年,被認定為“騙局”!


張律明

首先,《易經》為古文,通假字甚多,這也是今天大家讀《易經》最大的障礙;其實,對於《易經》原文不解之字,聯繫上下文進行分析就基本可以瞭解,只要能大致讀通原文,《易經》之字可以移、可以換、可以用我們現在的簡體漢字取而代之(學術研究除外,川之言僅限於普通大眾)。《易經》是活的,一人一解,沒必要生搬硬套,從學以致用的哲學角度分析,即使你的理解是錯的,但能從錯誤處領悟到有價值的東西,那麼,這本書你也看對了。
其次,《易經》之“女貞”之句,為古人重男輕女,男尊女卑之思想產物,在《易經》多處有同一卦象“男貞”為兇而“女貞”則吉,我們不要機械的判斷男人如果有危險女人就會吉利,此意斷不可取;遇有“利女貞”我們可以改為“利小貞”來理解,既,對君子有害的時候對小人就有利;“利小貞”,利於小人也。
《易經》推演結果到底準與不準,不好明斷;但是《易經》數有規律,從哲學角度分析,如知事之前因,並且熟悉了它的發展規律,可以推演之後的發展進程,進而知道大概的結果;前因不可逆轉,進程可以控制,後果可以人為改變。
“先甲三天與後甲三天”之句,是萬年曆的計時方式,也就是干支的丁癸兩日,沒有具體意義,川在文中沒有對此進行解釋,關於這兩日的神話傳說,有興趣可以自己百度一下。
關於《易經》九一九二等數字,是每卦的序卦次序;初卦一爻為九一,初卦二爻為九二.易經中的每一卦分為六爻。從下往上分別為初、二、三、四、五、上。陰爻用六表示。陽爻用九表示。爻”的普遍運用易經中推演、判斷事物的基本依據是其中各種因素的“爻”,即所謂:陰陽、有無、是非、正反。如果第三爻為陰爻,那麼就是六三。如果第五爻為陽爻,那麼就是九五。第一爻、最後一爻用“初”、“上”表示,“六”“九”放在前面。其餘各爻用位數表示,“六”“九”放在後面。
“用”這個字,《易經》書中出現的次數不多,但很重要;現在很多《易經》的註解解釋成“通達”,這是錯誤的;“用”的真正含義應該是:如果從反方向來理解這個卦象的話,會有什麼結果。
關於八卦的版本,現在通用的是如下三個:伏羲八卦,文王八卦,太極八卦;他們的符號都是一樣的,卦名也一樣,但是方向不同,他們的區別是:伏羲八卦的中心是空的,其實他有物,這個物件就是我們的地球,伏羲八卦探討的是泛宇宙的問題,也就是宇宙的形成以及人類與自然社會的關係,伏羲八卦的存在基礎是典型的地心說理論,所以,伏羲八卦是泛宇宙理論天文圖;文王八卦的中心還是八卦,因此它是一個八卦矩陣,只要有條件,這個矩陣可以無限大,但是他的研究方向是人類社會的事,無論卦中提到的是風還是雨,他所強調的都是作為一個人,應該怎麼做,所以,文王八卦是人文社會政治方向圖;而太極八卦,它的中心是陰陽河圖,他所研究的既有天文也有人文,但是又都沒有有力的支持依據,所以我們今天看太極八卦,可以把它作為一個人類在認識自然地過程中的一個精神或思維方式的智慧進化方向圖。
最後,《易經》是一本哲學書籍,他的推演未來是建立在一定的科學角度來完成的,比如,《易經》“履霜,堅冰至”一句,意思就是:當你看到(踏道)霜雪的時候,就應該能夠想到冬天快來了。同樣,當一個國家的君主極度奢侈的時候,離國家滅亡也就不遠,例不再舉。

梁氏八字命理預測館

一、讀懂《易經》,首先要明白一個觀念,就是天人合一。

八卦的產生,是先民們觀察自然的結果。所以,八卦的卦爻辭,一般認為是占卜者的占卜記錄,其內容主要包括:(1)自然現象變化;(2)歷史人物事件。(3)人事行為得失。(4)吉凶斷語。後來的解卦者也主要是根據這些卦辭所記錄的具體的自然人事現象,進行揣摩,以此斷定吉凶。因而,無論是設卦的思維還是後來人解卦的思維或占卦的思維,其前提就是“天人合一”,天道、人道原本一致,人事與自然是相通的。因此閱讀《周易》,必須貫徹天人合一的思想,才能得其精髓。如坤卦,坤屬於地,而馬馳騁於大地;坤卦性屬於陰,故占斷為“母馬則吉”。《彖辭》在解釋坤卦卦辭時,自然也從“大地”這一自然現象入手,將地的美好品德與君子應該遵循的原則相類比。《象傳》同樣遵循這樣的思路,提出了“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偉大思想。

由八卦到後來衍生的卦爻辭,往往是就某一動態的事物進行描繪,占卜者根據卦爻辭所描繪的物像動態去體會卦理,感悟事理,獲得人生或具體的行為指導。如震卦,以雷聲作比擬,說明人事。卦象是上下卦都是震卦,表明巨雷滾滾,連續相擊,是強雷暴。而卦辭就是在模擬人聽到雷聲之後的表現,雖然雷聲令人恐懼,但因為行事者敬畏天象,小心謹慎,因而不用害怕,只要行動找到了適宜的法則,仍然可以談笑風生。

二、讀《易經》要明白的第二個觀念是陰陽。

周易,其思維方式其實是化繁為簡,以簡馭繁。古人云:易有三義,簡易,變易,不易,而簡易居首。閱讀易經,從一個基本點開始,那就是陰與陽,這是整個八卦和易經的立足點,八卦相重共64卦,384爻,實際上就是由陰爻和陽爻這兩爻的不同組合演化而成。易經解釋世間現象也是以陰陽兩個基本概念為核心,世間的一切事物與這兩個概念形成關係:天與地,日與月,前與後,男與女,剛與柔,動與靜,等等等等,實際上,我們的先民是先用歸納推理的方式,將世間萬事萬物的特性加以抽象,最後歸納抽象成陰陽兩個對立性質,形成陰與陽這兩個關於宇宙的最基本概念,然後用這兩個近乎宇宙模型的陰陽概念,來進行演繹,來解釋世間萬象,所以,在所選的這兩段文字中,就很自然地出現了一系列的概念:天地、乾坤、日月、寒暑、男女、尊卑、高下、剛柔,也正因為如此,複雜萬象,在這裡就變得簡單了,變得明朗了,變得容易把握了。“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聵然示人簡矣”,“易簡而天下之理得”。所以,易經的簡,不是簡單的簡,而是簡易的簡,是簡約的簡,是以簡馭繁的簡,是在對世間萬象作了歸納抽象之後的簡,實際上是一種數學的簡,計算機的由 “0”與“1”形成的計算方式,實際上就是一種陰陽思維方式。所以,古人卜卦,又叫算卦。我們的古人是聰明的,可惜的是,我們後來只滿足於這樣的簡單抽象了事,沒有深入下去。

三、讀易經在思維方式上要採用象徵思維。由卦象出發,再參考卦名,然後去理解卦辭。

就六十四卦的產生而言,應該是先有卦象,再有卦名,最後才有卦辭,因而,讀懂六十四卦,也應該遵循這樣的順序:先是卦象,再是卦名,然後是卦辭。古人關於周易八卦的所有解釋都從這裡開始。

所謂卦象,就是指該卦的六畫。而六十四卦是由八個基本卦所組成,所以卦象最終就落實到八個基本卦的卦象,即: 乾卦☰, 兌卦☱, 離卦☲, 震卦☳, 巽卦☴, 坎卦☵, 艮卦☶, 坤卦☷。在八卦的發明過程中,這八個基本卦,分別賦予了不同的象徵意義,如“乾”象徵天、圓、君、父、玉、金、寒、冰、大赤、良馬、木果,等;“坤”象徵地、母、布、釜、吝嗇、子母牛、文、眾、黑等等。這些象徵就是所謂的卦象。

例如《鹹卦》。周易鹹卦為兌(☱)上艮(☶)下,所謂澤山鹹。鹹卦卦辭很簡單:“亨。利貞。取女吉”。

鹹卦是由在上的兌卦和在下的艮卦組成。兌卦的卦象為:沼澤、少女、說話、羊、口、巫神、口舌、折斷、果實成熟而墜落、硬鹼地、妾、西方。艮卦的卦象為:山、少男、阻止、狗、手、小路、小石頭、門樓、果實、看門人、老鼠、豺狼、堅固而多節的樹、東北。

這樣鹹卦的上澤下艮合在一起,象徵什麼呢?象徵少男在下(表示男子謙遜地對待女子),少女在上(表示女子得到尊重),合起來象徵少男追求少女。艮卦象徵止(不動),兌卦象徵悅,合起來表明愛情專一、婚姻為正配。也就是說鹹卦象徵夫妻的感應、感情,婚姻的正配。

於是卦名就做“鹹”。“鹹”在古代就是“感”的意思。因此,整個鹹卦,從卦象到卦名,都是感應的意思。

於是卦辭說:“亨。利貞。取女吉。”意思是:通達,吉利的貞卜。娶女,吉利。

為什麼卦辭說鹹卦是吉利的呢?因為男女交感,互相感應,形成一個和諧局面,所以,夫妻感情是好的,婚姻是和諧的,當然就是吉利的。

所以,後來的《彖辭》(解釋解釋六十四卦卦辭的話)說:鹹,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悅),男下女(男子謙遜地對待女子),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上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也。

所以卜卦時卜到鹹卦,往往就涉及到感情方面的事、相處方面的事。

這樣,鹹卦所揭示的人生智慧就是:感應、就是交流,就是和諧,就是謙遜地對待人和事。

於是《象傳》(解釋卦象的話)說:《象》曰:山上有澤,鹹。君子以虛受人。意思是:君子以謙虛的態度接受他人的教益。

可見,只要把握了八卦的基本卦象,從象徵思維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八卦也許並不難讀。


立根有道

子曰:百姓日用而不知。為什麼孔老夫子說易經我們天天都在用而我們確不知道我們每天都在用呢。要了解易經我們就從易經八個基本卦入門。現代社會老是在講系統確不知道易經的周而復始,一元復始,循環往復,才是最大的系統。我們常常講的“無字天書”其實就是易經,為什麼?當年伏羲創造八個基本卦的時候是沒有文字的。後來有了文字才把宇宙間八個最基本的元素加進去,天地水火雷風山澤。
後來傳到周文王的時候周文王把畢生所學



用當時僅有的文字把他又推演成後天八卦,八八重疊就形成了六十四卦。周文王又給六十四卦注了文字就形成了一整套系統。
後來到了春秋時候孔老夫子刪詩書禮樂,但是唯獨易經他讀完以後覺得實在是太了不起了,所以就給它正了名叫太極,又給他加上了十翼。十翼就是讓它飛起來的意思。要想了解易經就要從孔老夫子的十翼學起。特別是乾坤倆卦,孔老夫子專門給他寫了文言傳。把十翼學好了再學乾坤倆卦,乾坤乃易之門。再去讀後面的六十二卦。易經最主要講的是象數理,人的學問是從天垂象做起的,什麼象,天象地象人象形象現象。數呢,一個是算術九宮格,勾股弦,一個是大衍之數,衍是演算的意思。而理最重要,天理地理為人處事的道理,理有簡易不易變易,還有一種就是很少有人提的就是交易,沒有交易世間萬物就無法產生互動,如果沒有互動就無法產生萬物。如果你把這些讀懂了,那麼就恭喜你了,你就進入了易經的大門。至於陰陽五行學說,中醫,養生,風水,算命,兵法,之類的,諸子百家各有學說,看自己想學那一種,每個人天份不一樣,看各人造化吧。易經學不一定懂,但是不學一定不懂。




詩禮傳家長忠厚繼世久

想要讀懂易經就不能用常規觀念去讀易經,要用顛倒是非的觀念去讀,比如說,天文是什麼意思,通常人“天文”指的是天上宇宙,宇宙空間,讀易經,顧名思義,“天文”就是天上的語言,也就是說萬物人類的目的就是要創造天文,要能跟天上的人交流的語言,目前就是波,波就是人類跟天上相對的交流語言。再來解個詞,什麼是“人生”?通常人把,人生說的天花亂墜,太複雜了,其實人生的意思在易經八卦裡就四個字,人,生或死,八卦說人生,人類生,八卦說人死,人類死。八卦易經怎麼看,你不能看線,那一條一條的線是什麼意思?線是怎麼來的?線是由多個點來的,點又代表什麼意思?一個點代表一箇中國文字,一箇中國文字又是一個數字,一箇中國文字又代表什麼意思?通常人理解中國文字都是看物,眼睛看的到就是事實,眼睛看不到的就不認為是事實,怎麼理解?比如說一隻“雞”,請問你們,你們是看到了物體“雞”還是看到文字“雞”?你們是看到了會動的“文字”雞還是會動的“物體”雞?再請問你們,你們是先看到“物體”雞還是先看到“文字”雞,當然是先看到“物體”雞才會有文字對吧!這麼說萬物的存在就是文字,萬物不在也是文字,因為文字是空間是微觀無處不在,也就是說鬼神曾經也是有過的不然怎麼會有文字是吧!就像恐龍一樣物體幾乎消失但文字依然存在,那麼文字存在又為了什麼?為了自己與自己交流,宇宙萬物都是自己。那麼易經八卦三條線為什麼會有一個空點,因為萬物都是由三個點生萬物,也就是說一個物體最少三個點組成,少一個點必死,需要重生,少一個點上帝就要重新造物,那麼上帝為什麼要造物?因為宇宙絕對概念只有空間與物質並沒有時間,空間就是上帝任何一個文字都是上帝輪迴而來,三個點就是上帝的疊加真身,那麼上帝為什麼要造物?因為上帝跟物質不平衡,一個真身,一個元神,元神上帝無所不能就像頭一樣,但真身物質什麼都不會就像上帝的尾巴,頭尾失衡,頭尾無法共同進步,創造萬物,其一是為了上帝自己,比如說我為什麼要幫你,因為我幫你是為了你幫我,所以我願意犧牲一切創造了你,所以上帝創造了萬物,又要萬物來改造上帝,上帝本事越來越大就能重組宇宙,那麼上帝在哪裡呢?其二是為了頭尾平衡,元神上帝與真身上帝平衡,陰陽結合,上帝結合了又得繼續改造自己,不改造自己就得等死,等死就沒萬物,上帝如今跟人類一樣,都是有肉身,跟人類一樣都是同生同死,所以人類要來改造上帝,不然上帝死了,上帝就要重造人類,這一重造萬物,萬物又要經歷多少的磨難才能到現在,說到磨難,為什麼會有磨難?一個上帝分兩個,一個陰一個陽,上帝不分身怎麼創造自己,分身了就會一個是假上帝一個是真上帝,一個對一個錯,不是對就是錯所以才有賞罰,才有神魔,那麼上帝怎麼辦呢?只好輪流做,讓假的做一回上帝,讓假上帝來做,假上帝做上了上帝,真上帝就得死或下臺變成假上帝,一來二去到底哪個是假上帝,誰都搞不清楚,又是戰爭又是談判真假難辨,到最後真假上帝平衡了又有一個平衡上帝,這三個上帝融合在一塊就只有一個上帝,才能同心同德造萬物,萬物同心同德才能造自己,不然成千上億個上帝,不吵不鬧不打才怪!時間也是來自輪迴,每個人都得做一回真假上帝做一回頭尾,不斷輪迴也就有不同的時間,時間當然還要從其他角度去衡量。其次看八卦要把線看成點,其中一個點是核心點也就是上帝,其中兩個點就是陰陽一個假帝一個真帝,所以不管是真是假都是自己,世上並無真假,為了創造自己迫不得已分身,這麼多的磨難,希望人類也能體諒一下上帝,上帝只有一個人能怎麼辦呢?沒人幫忙,沒人伺候,不分身又怎麼辦?難不成等死,上帝等死又何來的萬物,自私也不是,不自私也不是,所以上帝分身也是能理解的,誰讓上帝是獨一無二的,上帝也是宇宙萬物最早的那個粒子或更小的物質氣體,那麼上帝在哪裡,都說了東西南北中,中字何意?中間,中國,上帝沒本事但上的掌握了萬物的生死定律,所以上帝死萬物死,上帝生萬物生,所以萬物務必找出誰是上帝,上帝在驗證人類,人類在驗證上帝,人類找錯了上帝死,人類找對了上帝生,上帝跟人類一樣有肉身,所以人類的時間也是有限的,真上帝有一套萬物生死定律,是真是假全人類驗證,為什麼要人類找上帝?為什麼不是上帝找人類?都說了真身上帝是沒本事的,人類這麼強壯,我跟人類說我是上帝,誰會信,沒有一個人會信,還有如果每個人都說我是上帝那豈不是又亂套了,上帝都有私心何況人類,所以只有萬物找上帝,上帝藏起來了,因為上帝要驗證人類有沒有能力保護上帝,沒能力保護上帝,現身了不就是死,死了萬物不又要慢慢的回爐重造,所以上帝保護自己也是在保護萬物,上帝可不像耶穌那麼傻,用死來證明上帝的存在,上帝沒必要跟人類糾纏,不信就不信,信就信,做最好的自己,因為你就是最好的上帝,所以上帝是不會跟人類糾纏的,13億個上帝,哪一個才是第一個上帝,這就是數學,沒有第一個又何來的第二個?


我不笨誰曉得你聰明

怎樣研究易經的邏輯真與錯

整一年了與Anthony Judge討論這問題,他是在做風水時導師給我請的高參,於後近二十年則成筆友,大凡遇易經問題多要各自闡述所見解,因退休前他曾經是大百科全書主編,故也就習慣了他的引經據典此典,因資料可信而規範。且用易經實踐一切所能用到的領域也傳承他認為,1,一切都可從易經裡找到相關的表達。2,每用易經必須先證其邏輯真與錯即是真值表,是數學表用於邏輯-特別是與布爾代數, 布爾函數,和命題演算-它規定了邏輯的功能值表達對於它們的每個函數參數,也就是它們的邏輯變量所採取的值的每個組合(恩德頓,2001)。特別是,真值表可用於顯示命題表達式對於所有合法輸入值是否為真,即,邏輯上的有效.性。困易經研究史上缺少這個,故他的建義是必須要有,因此把我的興趣引入這問題,

真值表對於每個輸入變量(例如,P和Q)都有一列,最後一列顯示錶所代表的邏輯操作的所有可能結果(例如,P XOR Q)。True表的每一行都包含輸入變量的一個可能配置(例如,P=true Q=false),以及這些值的操作結果。請參閱下面的例子,以獲得進一步的澄清。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經常被認為是發明真值表的人。羅吉科-菲羅西克斯至少早他一年在一篇關於命題邏輯的論文中提出來真值表的問題。

一個真值表總是要解-決

邏輯真

無論p的輸入值如何,輸出值始終為真。

邏輯真

邏輯錯誤

輸出值永遠不為真:也就是說,不管p的輸入值如何,都是false。

邏輯錯誤

P f

T型 f

f f

邏輯恆等是操作在一個邏輯值p,其輸出值保持p。

邏輯標識運算符的真值表涉及如下

邏輯恆等

P

P

T T

f f

邏輯否定

邏輯否定是操作在一個邏輯值的值,通常為命題,這會產生一個值為千真萬確如果其操作數為false,且值為假的如果其操作數為真。因此世就有圖片所做易經真值發生器

此易經邏輯真值發生器自然是頂層設計的產物,在風水課題和道之控制論課題中都用了,如果還有理論課題要做,是一個萬能邏輯真值發生器,


國學解量子古今發先聲

我剛剛才發表過一篇怎樣讀懂《易經》的文章,又看到問答裡出現了這樣一個題目。《易經》真的很難讀懂嗎?如果要我來回答,我會說讀懂它真的很簡單。那為什麼大家會將它視為最難懂的書籍呢?

從內容上看,幾十幅由虛線實線組成的符號,其文字部分的內容又極簡煉,文字不僅少而且又缺乏連貫的邏輯關係。不經歷一番辛苦的探索的確難以把握其中的要領。另一方面,古代封建社會傳統經學的思維方式又為其製造了很多的迷霧。經就被視為天經地義之意,被視為經典就一定包含了萬古不易的道理在裡面。《周易》在周代只是一部卜筮工具書,占卜師常用,老百姓也常接觸,本就不是一個神秘或神聖的作品。

只是東周的亂世破壞了周朝的制度和文化,詩書壞,禮樂廢,六藝無人修,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孔子有感於周道之衰,立志光復文王周公之制,只是歷史的前輪只能向前不能向後,孔子眼見壯志不酬,轉而以教傳義,將周代的文化遺產教育後學,旨在不使周代文化消亡。



生在亂世沒有哪位君王會理會孔子的思想和學說,但到大漢天下一統,情況就發生根本的轉變。統治者為了保衛自家江山,不僅委組建政府和軍隊,還要統一百姓的言行與思想,這個時候帝王會發現孔子的學說就是準備好了的工具。於是,孔子成了聖人,詩丶書丶禮丶易丶春秋也自然而然的上升為經,易一旦上升為經,就丟失它樸素簡單的本原面目,以致成為封建學者心目中的萬經之源。人們相信在它裡面藏著宇宙萬事萬物最深刻的原理。

當我們開始實質性閱讀時,我們首先接觸到的是一幅幅卦畫,以及與之相應的文字部分,卦名丶卦辭丶爻辭等。《易經》共有六十四幅卦畫,每幅卦畫都是由六個爻組成,所以我們稱易經裡的卦為六爻卦,而我們通常所說八卦都是由三個爻組成的,我們稱之為三爻卦。三爻八卦與《易經》裡的六爻卦有什麼關係呢?六爻卦是三爻八卦兩兩相重而獲得的。這也就解釋了易卦為什麼不是四爻丶五爻或其它的幾爻構成。

首先我們要相信六爻卦這些符號都代表了特定的意義,卦名就是根據它的意義來制定的。怎麼理解卦畫所代表的意義?我們提供一個規律性的法則,六爻卦的意義就是由下卦到上卦的變易。比如六爻乾卦是由兩個三爻乾卦上下相重而成,那麼六爻乾卦的意義就是由乾到乾的變易,由乾到乾保持了自身,所以六爻乾卦與三爻乾卦意義相同。依據這個法則我們就能夠很好的理解卦名文字的意義。高亨曾經認為卦名是沒有意義的,而我們依據這一法卻能很好的理解卦畫以及卦名。


比如井卦,上卦為坎下卦為巽,井卦的意義就是由巽到坎的變易。巽卦三個陽爻損失了一個可以理解為陽見缺,有損失。坎卦陽在陰中,或陽在陷中,水井井水在地穴中,所以水在井中,也即是陽在陰中。所以坎卦可以象井。由巽至坎就是損陽於坎。人們每天都往來於井邊打水,所以井水就總是處在一個被損失的狀態,汲水於井可以用損陽於坎來象徵。所以井卦的井就是水井,人們的飲水之源。這個法則大家可以去驗證,只是在思考六爻卦意義是不要將八卦看作天、地、水、火、雷、風、山、澤的代號。八卦對應於八種自然事物的說法來《易傳》,而非古經文所固有的內容。研究《易經》不必固守《易傳》。

正確理解卦畫以及卦名是很重要的,但這一理解的過程也並也並非孤立的,也要結合卦辭爻辭來思考。《易經》中爻辭也是有規律可尋的,同一個三爻卦分別隸屬於十五個六爻卦,它的三個爻在不同的六爻卦中卻具有相同的意義和吉凶屬性。比如乾卦有三個爻,分別是初位、二位和三位,這三個爻在不同的六爻卦裡性質卻是相同的。三爻乾卦我們應當將它看作是二爻乾太陽卦與一個獨立陽爻構成的。所以它的初位代表未實現的大陽或陽在陰中,它的二位才是完成了的大陽,它的三位則代表過令當權,有當收不收,當息不息之意。比如,晚上本總休息加時令,而勤奮的君子卻用來行健。人到了老年到了退體的年齡了而他卻奉行活到老學到老。作為一個臣子最高的位置不過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是他還是不滿是,他還要高過皇帝,這就叫窮極還爭,上九爻的亢龍。乾卦三個爻位的不同意義在不同六爻卦裡卻是相同的,這個規則適用於每一個三爻卦。這也是可以通過閱讀經文而獲得驗證的。



另一方面,閱讀爻辭還要區別釋爻與斷辭的區別。我們將爻辭的內容區別為兩個部分,一個部分它的作用是解釋爻的性質,我們稱之為釋爻。比如乾卦初九爻,潛龍二字就是解釋初九爻的,初九代表在裡在陰所以就是潛藏著龍。爻辭的另一部分內容是論斷該爻的吉凶屬性。比如乾卦初九爻,勿用二字就是斷辭。由於初九爻是潛龍,代表陽氣在裡而未出陰,所以逢此爻可斷為不可有所為。潛龍勿用這四個字是不能連在一起讀的。瞭解了釋爻與斷辭之間的區別,才能夠在閱讀或解釋爻辭的過程中實現正確的斷句,從而實現更準確把握經文內容。

我為什麼強調理性重要,不是某個權威說過的就一定是都對,一個論斷一個觀點是否正確都要經過我自己頭腦審查,我能理解它,我才能知道它對在哪裡為什麼對。而不是別人說它對所以就一定是對的。比如,《易傳》上說,八卦是伏羲所創,而且八卦就是天地等八種事物的符號。我們仍需要問這是歷史事實嗎?如果易傳的說法是真的,那麼在易傳的幫助下我們就應當能夠實現充分理解經文的目標。而我否定這一說法的依據是,理解經文內容根本不需要易傳提供的那些知識,這也就證明了這些知識並非來自於古經文,它從經文外面強加而來的。


易卦的原理其實並不複雜,掌握了其中的規律,經文內容也是不難理解的。《易經》裡雖然沒有什麼宇宙終極原理,但它畢竟與古代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為我們瞭解古代思想和文化具有重大意義。


國學新邏輯

學周易千萬不要人云亦云,毫無主見的去學。不要看誰推薦了本書就捧起來看,首先要看看推薦的人有沒有學懂了,學問是要帶著疑問,帶著敬畏,帶著反思去學的,而不是人云亦云,最後變成兩腳書櫥。

學周易,讀懂周易:

  • 離不開“象、數、理”三個字;
  • 易簡、變易、不易存心中;
  • 以卦名、卦辭、爻辭為根本;
  • 以彖傳、序卦、雜卦、大小象為工具;
  • 以文言、繫辭為哲學歸納(不喜歡儒家的可以不看);
  • 兼容幷包,吸收古往今來易學各家的精華;
  • 旁敲側擊,《易》《道》《黃帝》同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做到了以上的大概之後,

  • 觀象玩佔,用占卜來指導周易的學習;
  • 獨闢蹊徑,開創自己的周易之道;

學周易時:

  • 堅持由卦理入手,避免一開始就直接去學六爻、梅花等占卜方法,磨刀不誤砍柴工,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卦理就是基礎,沒有基礎,占卜也只會淪為江湖術士的水平;
  • 務必將卦辭、爻辭每一句的來龍去脈搞清楚,此卦由何卦變來,從幾爻卦變而成,如何是錯、綜、復、雜,爻與爻上下如何呼應,要做到有“數”;
  • 務必掌握好序卦傳,不重視序卦傳,很多卦理是學不通的;
  • 掌握五行、干支的知識,有條件學一些古代天文學知識,將五行、干支和周易的學習結合起來,才能更好的理解一些卦辭、爻辭;

學周易是,忌諱:

  • 重術不重道。以學會占卜技巧為喜,以無知無畏而榮,這種學習,最後害人害己。人活在世界上,要懂得的是道理,而不是掌握一些皮毛技巧,大猩猩也會使用技巧,但大猩猩是人嗎?
  • 心態狹隘,抱殘守缺。學周易要兼容幷包,多方參考,切不可讀了一本書就死盯著一本書,學了一樣方法道理就認為其他的都不正確,要知道方法和道理都是在一定的客觀條件下才成立的,沒有百試百中,萬試萬靈的方法和道理;
  • 千萬不要直接從王弼、朱熹的著作開始讀。周易的發展歷經上古、中古、下古這三個世代, 顏師古注引孟康曰:“伏羲為上古,文王為中古,孔子為下古。” 學習周易不是要崇古,但是學習周易不可以不從源頭學起,王弼朱熹去文王孔子太遠,很多見解和思路已經多有發揮,甚至遠離本義,學習時如果先入為主,把王弼朱熹的見解奉為正朔,就離題萬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