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千年的《诗经》,张爱玲、琼瑶都用错了

被误读千年的《诗经》,张爱玲、琼瑶都用错了

被误读千年的《诗经》,张爱玲、琼瑶都用错了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很多人眼中最深情隽永的表白,就连张爱玲也不例外,在《倾城之恋》中误引了这句话。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将绝代佳人飘忽俏立,望穿秋水而不可求的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琼瑶阿姨把《秦风·蒹葭》变成《在水一方》之后,诗经之美和情更是家喻户晓。

但是,很遗憾的是,他们引用这些话,和原意已经相去甚远。

作为我国古代诗歌的开端,诗经不止是至美,更是至情至性、至高至远的。岂止言情,更在言志。其高尚意境和人文追求远远甩出现在的言情文学好几十条街。

耄耋之年的流沙河老先生,架起黑板,拿上教尺,为我们一一疏解长久以来,人们对《诗经》中《周南·汉广》与《秦风·蒹葭》两首诗歌的误读之处。

被误读千年的《诗经》,张爱玲、琼瑶都用错了

【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误读一】

《秦风·蒹葭》是描写秦朝的民风。

点醒:《诗经》里的“秦风”、“周南”,都是代表一个地域。秦,是秦襄公建立的秦国,远早于秦始皇统一六国所形成的秦朝,是现在陕西一带;周南,是周朝建立之前,周文王姬昌所统领的地区,现在的甘肃至陕南一带。

【误读二】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描写那水边美丽的姑娘。

点醒:诗歌中在水一方的‘伊人’不是个美丽姑娘,那忽远忽近、人们追随却又不可企及的应是古代的隐者高士。

当时的民风是崇尚高尚道德的人的,哪怕道路曲折险阻也要追寻。所以这是首求贤祭神的诗篇。流沙河老先生推测这首蒹葭里描述的应该是《搜神记》中记载的神话人物——河伯冯夷。

【误读三】

这是表达了男子对女子思心徘徊的恋歌。

点醒:《诗经》中所表达的,绝不止于人与人之间求而不得的感情。流沙河老师提道:“古人给每条河都找到了神,而每年都会有民俗活动去送神、祭神。”

这首《秦风·蒹葭》应是描写古时百姓在白露时节去到江边、水边,进行祭奠活动。

汉代毛亨、毛苌父子在传播《诗经》时,提到这首诗的主题是讽刺秦襄公不遵守周礼。所以这里描绘的民俗活动,正是祭奠那些抵抗秦襄公、坚持周礼投河自尽的贤士们。

被误读千年的《诗经》,张爱玲、琼瑶都用错了

【周南·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误读一】

《周南·汉广》被理解为赞美古时周南地区的女性有贞守之德,后被解读成樵夫对女子念念不忘的愁思。

点醒:“古人迂腐起来,还是很可笑的。为了拍周文王马屁,说诗歌中那求而不得的游女是周南女性有贞守之德。”流沙河老师笑道,“这首《周南·汉广》应是描写每年百姓们去送汉水女神出嫁的民俗活动的诗歌。”

【误读二】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是指汉水边游玩的女子,相思而不可得。

点醒:不可求思的‘游女’,不是游泳的女子也不是游耍的女子,而是在水中央波涛上出现的汉水女神。

诗中句末的‘思’,是个虚词,并不代表相思之意,相当于四川话句末的‘噻’。

【误读三】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是比喻樵夫爱上了游女,在错杂的树林中,单恋一枝的精神。

点醒:这不是比喻,而是描写的真实民俗活动场面。古时候,结婚仪式都是在黄昏时举行(这也是婚姻一词的起因),需要砍柴搭篝火。而‘楚’,也就荆条,是林木中最耐烧的柴。所以人们为汉水女神贺婚时,需要砍伐荆条。

“言刈其楚”中的“言”,是“我”的意思,现在陕西地区说的“俺”,就是从这里演变而来。

还有个诗中没有提到的故事:由于江水宽广没有尽头,百姓们无法游过去送汉水女神,只好将木柴堆起点燃,让火堆顺河而去以完成这个仪式。这就是我们传统习俗“放河灯”的最早起源。

被误读千年的《诗经》,张爱玲、琼瑶都用错了

经过流沙河老师的点拨,这两首被误读的诗歌所真正描述的内容,被还原在大家眼前。

优美的字句间,展现出了先人的古朴民风,以及他们心中对神明的虔诚与敬重。诗中所描绘的朦胧而不可得之感,正是体现了人神之间不可逾越的距离。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误读呢?罪魁祸首当属秦始皇。秦帝统一六国后的焚书坑儒首先烧的就是《诗经》。

诗经之美和诗经之情怀哲思以及其中蕴含的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在漫长的几千年里就慢慢被消解了,这由传唱留存下来的诗歌,也逐渐被后人赋予了自身的情感,优美地误读了千百年。

前人解读者已多,但流沙河先生以其深厚的古文字和诗歌研究功底,对字句追根溯源,给出全新角度的解读,堪称《诗经》正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