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讀千年的《詩經》,張愛玲、瓊瑤都用錯了

被誤讀千年的《詩經》,張愛玲、瓊瑤都用錯了

被誤讀千年的《詩經》,張愛玲、瓊瑤都用錯了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很多人眼中最深情雋永的表白,就連張愛玲也不例外,在《傾城之戀》中誤引了這句話。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將絕代佳人飄忽俏立,望穿秋水而不可求的美感表現得淋漓盡致,在瓊瑤阿姨把《秦風·蒹葭》變成《在水一方》之後,詩經之美和情更是家喻戶曉。

但是,很遺憾的是,他們引用這些話,和原意已經相去甚遠。

作為我國古代詩歌的開端,詩經不止是至美,更是至情至性、至高至遠的。豈止言情,更在言志。其高尚意境和人文追求遠遠甩出現在的言情文學好幾十條街。

耄耋之年的流沙河老先生,架起黑板,拿上教尺,為我們一一疏解長久以來,人們對《詩經》中《周南·漢廣》與《秦風·蒹葭》兩首詩歌的誤讀之處。

被誤讀千年的《詩經》,張愛玲、瓊瑤都用錯了

【秦風·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誤讀一】

《秦風·蒹葭》是描寫秦朝的民風。

點醒:《詩經》裡的“秦風”、“周南”,都是代表一個地域。秦,是秦襄公建立的秦國,遠早於秦始皇統一六國所形成的秦朝,是現在陝西一帶;周南,是周朝建立之前,周文王姬昌所統領的地區,現在的甘肅至陝南一帶。

【誤讀二】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是描寫那水邊美麗的姑娘。

點醒:詩歌中在水一方的‘伊人’不是個美麗姑娘,那忽遠忽近、人們追隨卻又不可企及的應是古代的隱者高士。

當時的民風是崇尚高尚道德的人的,哪怕道路曲折險阻也要追尋。所以這是首求賢祭神的詩篇。流沙河老先生推測這首蒹葭裡描述的應該是《搜神記》中記載的神話人物——河伯馮夷。

【誤讀三】

這是表達了男子對女子思心徘徊的戀歌。

點醒:《詩經》中所表達的,絕不止於人與人之間求而不得的感情。流沙河老師提道:“古人給每條河都找到了神,而每年都會有民俗活動去送神、祭神。”

這首《秦風·蒹葭》應是描寫古時百姓在白露時節去到江邊、水邊,進行祭奠活動。

漢代毛亨、毛萇父子在傳播《詩經》時,提到這首詩的主題是諷刺秦襄公不遵守周禮。所以這裡描繪的民俗活動,正是祭奠那些抵抗秦襄公、堅持周禮投河自盡的賢士們。

被誤讀千年的《詩經》,張愛玲、瓊瑤都用錯了

【周南·漢廣】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遊女,不可求思。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誤讀一】

《周南·漢廣》被理解為讚美古時周南地區的女性有貞守之德,後被解讀成樵夫對女子念念不忘的愁思。

點醒:“古人迂腐起來,還是很可笑的。為了拍周文王馬屁,說詩歌中那求而不得的遊女是周南女性有貞守之德。”流沙河老師笑道,“這首《周南·漢廣》應是描寫每年百姓們去送漢水女神出嫁的民俗活動的詩歌。”

【誤讀二】

“漢有遊女,不可求思”是指漢水邊遊玩的女子,相思而不可得。

點醒:不可求思的‘遊女’,不是游泳的女子也不是遊耍的女子,而是在水中央波濤上出現的漢水女神。

詩中句末的‘思’,是個虛詞,並不代表相思之意,相當於四川話句末的‘噻’。

【誤讀三】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是比喻樵夫愛上了遊女,在錯雜的樹林中,單戀一枝的精神。

點醒:這不是比喻,而是描寫的真實民俗活動場面。古時候,結婚儀式都是在黃昏時舉行(這也是婚姻一詞的起因),需要砍柴搭篝火。而‘楚’,也就荊條,是林木中最耐燒的柴。所以人們為漢水女神賀婚時,需要砍伐荊條。

“言刈其楚”中的“言”,是“我”的意思,現在陝西地區說的“俺”,就是從這裡演變而來。

還有個詩中沒有提到的故事:由於江水寬廣沒有盡頭,百姓們無法游過去送漢水女神,只好將木柴堆起點燃,讓火堆順河而去以完成這個儀式。這就是我們傳統習俗“放河燈”的最早起源。

被誤讀千年的《詩經》,張愛玲、瓊瑤都用錯了

經過流沙河老師的點撥,這兩首被誤讀的詩歌所真正描述的內容,被還原在大家眼前。

優美的字句間,展現出了先人的古樸民風,以及他們心中對神明的虔誠與敬重。詩中所描繪的朦朧而不可得之感,正是體現了人神之間不可逾越的距離。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誤讀呢?罪魁禍首當屬秦始皇。秦帝統一六國後的焚書坑儒首先燒的就是《詩經》。

詩經之美和詩經之情懷哲思以及其中蘊含的社會風貌文化傳統,在漫長的幾千年裡就慢慢被消解了,這由傳唱留存下來的詩歌,也逐漸被後人賦予了自身的情感,優美地誤讀了千百年。

前人解讀者已多,但流沙河先生以其深厚的古文字和詩歌研究功底,對字句追根溯源,給出全新角度的解讀,堪稱《詩經》正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