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攻打北京時,明朝外地軍隊還有數十萬,為何不去救駕?

官馨思

這個問題得分兩個小問題來回答:第一,李自成攻破北京時,明朝到底還有多少軍隊?第二,這些軍隊為什麼沒能來就崇禎皇帝?

北京城

吳三桂率領的關寧鐵騎,勤王路上磨磨蹭蹭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初六,崇禎皇帝終於下定決心要徵調吳三桂入關勤王,“始棄寧遠,徵吳三桂、王永吉率兵入衛”,而此時李自成已經率領大順軍進入了京畿地區。在此之前,崇禎皇帝和滿朝大臣對是否召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入關還存在很大的爭議,直到火燒眉毛了,崇禎皇帝才決定放棄關外土地,讓吳三桂入關勤王。

崇禎皇帝像

接到命令後的吳三桂召集大軍,並帶領著數十萬的遼東百姓從山海關入關勤王,但是從山海關短短几日的路程,吳三桂卻一直沒有趕到北京,還沒等到吳三桂到達北京城,崇禎皇帝就已經在煤山上吊自盡了。

既然都已經收到命令了,吳三桂為何卻拖拖拉拉,不願全速入京以救助崇禎皇帝呢?以吳三桂的關寧鐵騎,並不是沒有和李自成大軍扳手腕的實力?那為什麼吳三桂沒有選擇這麼做呢?因為他想到了十幾年前一個人的命運——袁崇煥。

袁崇煥像

袁崇煥受命擔任薊遼督師,在出發前的平臺召對中袁崇煥承諾“五年復遼”,這讓為遼東操碎心的崇禎皇帝激動不已,從此之後對於袁崇煥的要求有求必應。但是沒想到袁督師上任才一年,皇太極就率領十萬大軍攻打到了北京城下,袁督師率領各方援軍終於在北京城下勉強抵擋住了皇太極的進攻,這讓崇禎皇帝和袁崇煥都驚出了一身冷汗。

己巳之變

但是就在清軍還沒有完全退出關外時,崇禎皇帝就下令將袁崇煥收監,剝奪了他的軍隊指揮權,甚至在一年之後將袁崇煥凌遲處死。袁崇煥雖然復遼不力,但是好歹在北京城下擊退了皇太極,怎麼也算將功補過吧,就算將袁崇煥撤職查辦,也不至於凌遲處死吧。

後來,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中為大家闡述了袁崇煥被凌遲的原因,有言官彈劾袁崇煥向首輔錢龍錫行賄,就因為這一件看起來很稀鬆平常的事情卻要了袁崇煥的命,因為明朝對武將的控制十分嚴格,嚴禁邊帥和內臣(也就是鎮守邊疆、掌握兵權的武將和在京的朝臣)勾結,這樣內外勾結有造反的嫌疑,而沾上了造反,凌遲也就不難理解了。

而吳三桂則是吸取了袁崇煥的教訓,面對多疑的崇禎皇帝,自己率領數萬能佔善戰的關寧鐵騎,屯兵北京城下,一旦有人誣陷吳三桂,他恐怕跳進黃河也洗不清自己的嫌疑,吳三桂只能選擇明哲保身。

關寧鐵騎

再加上當時大順軍勢如破竹,儼然有席捲天下之勢,吳三桂也不得不為自己的前途考慮,所以他選擇一路走一路觀望也就不難理解了。

劉澤清投降清軍時擁兵23萬,假裝墜馬摔傷逃避勤王

崇禎死後,崇禎皇帝的堂兄、小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繼位,史稱弘光帝。弘光帝所依賴的軍事力量是江北四鎮和武昌的左良玉。

江北四鎮分佈圖

1645年閏六月,南明江北四鎮之一的劉澤清向清軍投降,隨之投降的明軍有二十三萬之多,而左良玉之子左夢庚也率領十五位總兵官投降清軍,僅劉、左兩部投降的明軍就有數十萬之多。而在這之前,南明弘光帝手下擁有更多的兵力,還有江北四鎮的高傑、黃得功和劉澤清三部。而一年前,面對農民軍和清朝兩線夾擊的崇禎皇帝為什麼不調動這些軍隊去打農民軍和清兵呢?其實崇禎皇帝不是沒想過,但是調不動。

1645年形勢圖

先說前文中率二十三萬軍隊降清的劉澤清,在李自成大軍逼近北京時,崇禎皇帝下旨讓時任山東總兵的劉澤清率部進京勤王,但是畏於農民軍的戰鬥力,劉澤清根本不敢進京,但是皇命難違,劉澤清只能假裝墜馬摔傷,請求延遲進京,結果北京很快被大順軍攻破,崇禎皇帝殉國,劉澤清再也不用勤王了。為了離大順軍更遠一些,劉澤清南逃到了江蘇淮安一帶,所以指望他去勤王,崇禎不死才怪。

崇禎皇帝

給李自成帶綠帽的高傑,畏懼李自成而不敢勤王

再看四鎮中的另外一部,高傑,他原本是李自成農民軍中的一員大將,後來與李自成的小妾邢氏通姦,害怕被李自成發現所以投降了明朝。到了1644年,李自成從西安向北京進軍,一路上大明官兵望風而降,但是高傑因為他送給李自成的那頂綠帽子而不敢投降,估計李自成也不會放過他,所以高傑就一路向東逃,最後沿著陝西、河南在京城外圍繞了一個圈逃到了山東,所以高傑也指望不上了。

高傑

左良玉,擁兵自重自保,緩兵之計躲避勤王

四鎮中的其他兩鎮——黃得功和劉良佐也並沒有勤王的勇氣。不過當時還有一支人數眾多的軍隊,這就是寧南伯左良玉。

左良玉

左良玉成名於崇禎時期鎮壓農民軍,多次大敗張獻忠,到了崇禎後期已經漸漸有了尾大不掉之勢,對於上級的命令陰奉陽違。但是,隨後他碰到了比張獻忠更厲害的李自成,被李自成擊敗,從此帶著二十多萬的部隊龜縮在武昌。

李自成

1644年,崇禎皇帝下旨封左良玉為寧南伯,並許諾如果成功擊退李自成,將封他們父子二人世代鎮守武昌。但是,左良玉已經在湖北等地領略到了李自成的厲害,而如今李自成又勢頭正勁,左良玉豈敢北上與其爭鋒。所以左良玉就使了一招緩兵之計,他擬定了一個進軍計劃,並上呈朝廷批准,結果公文還沒批覆,崇禎皇帝就被逼得上吊了,由此可見,左良玉也靠不住。

左良玉和江北四鎮是當時京城周圍最強大也最近的兵馬了,結果他們都靠不住,崇禎皇帝除了上吊恐怕沒有別的選擇了。


天涯看點歷史號

崇禎根本沒拿李自成當回事,太過輕敵!

他沒答應李自成的議和也是因為輕敵,根本沒把李自成放在眼裡。

在李自成兵臨城下之前,他還是不在意,沒有及早發送勤王詔書,否則何至於此。

南明官員的記載:

“楚鎮兵五萬餘”;

“四鎮兵各三萬”;

“有京營六萬”;

“復有江督、安撫、蕪撫、文武操江、鄭鴻逵、鄭彩、黃斌卿、黃蜚、卜從善等八鎮,共兵十二萬”。

此時明朝在整個南方地區至少還有35萬正規軍。為何不救?崇禎帝要為這件事負責。

其實,崇禎當時面臨兩個選擇,一南遷,二勤王。但是文官們誰也吵不過誰,拖到很晚,崇禎才發佈“勤王”的詔書,並命令吳三桂、唐通、劉澤清率部勤王。

劉澤清接到詔書後,謊稱自己墜馬負傷率軍南逃

吳三桂

遠離京城需要攜百姓入關,所以耽誤時日(其實他也是心懷鬼胎)

唐通在李自成率大順軍抵達居庸關時,率領所部直接開關投降。

就看上面這三個人,也真是服氣的沒得說了。

而崇禎的“勤王”的詔書的消息,按當時的交通能力恐怕還沒送到南方,況且勤王不比打群架,打群架還要電話約人呢,大軍調動需要準備一些時間的,拔腿就走可不行。

  • 四月初一,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領銜發佈了“號召天下臣民起義勤王捐貲急事”的南都公檄。

  • 四月初八,史可法接到崇禎帝在

    三月十九日自盡於煤山的消息。

南方的軍隊並非是不想勤王,而是群臣意見不統一造成崇禎的詔書發佈太晚,且明朝時期的通訊手段落後

古今通史

不是不想救,而是崇禎當時除了吳三桂部,其實已經是真的到了無兵可調的尷尬境地了!

先給大家說下,李自成進攻北京前的局勢。其實,明朝滅亡的轉折點是在1642年,這一年明朝關內關外都損失了絕對的有生力量,再無挽回挽回的餘地!

1642年,松山城被清軍攻陷,松錦大戰最終以明朝的戰敗告終。是役,明軍陣亡五萬五千餘人,主帥洪承疇及大將祖大壽被俘降清。過去明朝傾盡國力打造的九邊精銳損失殆盡,只剩三萬殘軍跟隨吳三桂退守寧遠。此後,明朝在關外城池悉數陷落,僅剩孤城寧遠。明朝徹底失去與關外清軍對戰的力量,只能依靠山海關和寧遠城,勉強防守。

同年,關外局勢同樣風雲突變,孫傳庭部在郟縣之戰中被李自成的闖軍擊敗,官兵陣亡達四萬,主將孫傳庭也在潼關力戰而死,以身殉國。至此,明朝在關內抵抗闖軍的主力部隊蕩然無存。而後,關內另一支官軍主力——左良玉部,也在朱仙鎮會戰中,被李自成的闖軍重創,損失慘重。此後,左良玉擁兵自重,面對北方不斷惡化的局勢,他選擇聽命不聽調,在南方觀望自保。

換句話說,李自成進攻北京城時,崇禎在關內已經到了無兵可調的絕境。那時唯一的救命稻草,就只剩下留守山海關和寧遠一線的吳三桂部。

但要調這支部隊進京勤王,也並不容易,不僅但是的明朝拿不出足夠的錢糧來調遣關寧軍,而且還得提防步步緊逼的清軍。一旦關寧軍悉數入關勤王,搞不好就成了驅虎引狼,到頭來情況可能更為糟糕。

再說,一向剛愎自用的崇禎,是不願意揹負關外土地盡失這個歷史罵名,所以始終下不了決心放棄寧遠等僅存的關外地區!


這些歷史要讀


崇禎帝號召天下勤王了,但是響應者寥寥無幾,一方面戰亂原因消息傳遞過慢,很多地方收到勤王詔書時京師已經淪陷了。一方面明末已經是軍閥自重化,那些外地將領以自身利益為重,加之崇禎帝對於忠心將領的做法使之朝廷無威信。外地將領都是陽奉陰違的不去勤王,坐看京師淪陷。

1644年李自成西安稱帝后進軍北京時,崇禎帝三月初就號召了天下勤王,只不過由於戰亂原因的堵塞,塘報傳遞的速度過慢,很多地方接到勤王詔書時黃花菜早就涼了,像四月初在南京才收到消息的史可法還發布了“號召天下臣民起義勤王”的南都公檄,號召天下臣民捐資捐物,北上赴京勤王。

而崇禎帝點名要求勤王的將領有左良玉、劉澤清、吳三桂、唐通。


左良玉崇禎帝封其為寧南伯,給了他兒子左夢庚平賊將軍大印,還許諾勤王成功以後就讓他們父子世代鎮守武昌。結果左良玉一直拖延時間,慢吞吞上了一份出兵計劃,然後沒等到回覆北京就淪陷了。

劉澤清當時為山東總兵,謊稱墜馬受傷拒不受詔勤王。

吳三桂封為平西伯,雖然聽詔勤王卻因為兵民同行進速緩慢,到了今天唐山一帶北京就已經淪陷了,後返回山海關。也有可能吳三桂是故意拖慢行程來靜觀其變的。

唐通封為定西伯,成為唯一一支勤王到京的軍隊,崇禎帝賞賜頗多,與監軍太監杜之秩守居庸關,結果唐通領軍出關戰李自成時,太監杜之秩卻開居庸關向李自成投降,唐通腹背受敵乾脆投降了。

崇禎帝號召天下勤王,雖然有因為消息堵塞傳遞慢的原因,但從者依舊寥寥無幾,只能說氣數已盡指揮不動軍隊了。


之所以沒人願意勤王,一方面在於崇禎末年,很多實權將領都是依靠鎮壓農民起義起家的,在這個過程中軍隊成為私人性質的了,開始軍閥化,這些將領都是以自身利益為重。

一方面原因在於,崇禎帝太過刻薄,像忠心朝廷的盧象升被大臣楊嗣昌和太監高起潛合夥坑死,崇禎帝還被矇在鼓裡,直到楊嗣昌死後盧象升才被撫卹。孫傳庭對於朝廷何等忠心,卻因為崇禎帝的錯誤指揮而戰死潼關,崇禎帝竟然懷疑孫傳庭詐死潛逃,沒有給予贈蔭。忠心朝廷的大將下場如此,其他本來就軍閥化的將領又怎麼會對朝廷忠心,這也是不願意勤王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惜崇禎帝這一生,想要中興明朝卻成為亡國之君,本可以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卻是生性多疑,導致忠心朝廷的沒有好下場,而重用的多是奸臣,最後號召天下勤王從者寥寥無幾,只能淒涼落幕…

個人見解,謝謝觀看,更多精彩動動小手點個關注~


宋安之

《明史》記載當時是李自成在西安建國稱帝后,七天就率領大軍攻打北京,當時明朝外的軍隊就有數十萬之眾,大概是四十萬。



崇禎皇帝當時自信認為李自成打不到北京城,另外一方面不願意放棄北京城,死後無緣見列祖列宗,還揹負千古罵名。最初他派李建泰去親征,不過李建泰毫無作為。



這個時候崇禎皇帝只有兩條路了,要麼遷都南京,要麼調動天下兵馬勤王,這兩件事情上,崇禎想把這事讓大臣提出來,他好同意,無論好與壞,到時候又把他的看家本領甩鍋甩給他的屬下。



當時大臣都不表態,這個事情只好耽誤了一段時間,後來實在不行了,崇禎皇帝就親自發布命天下兵馬勤王的詔書,命吳三桂,唐通,劉澤清入京救駕,然而這三個人,吳三桂耽誤了時間,唐通帶了八千人入京,最後還沒打仗就第一個投降了,劉澤清沒去,率軍南逃。



江南地區的武將由於有的地方遠,加上崇禎墨跡,耽誤了很多時間,甚至有的人知道了率軍救駕,剛到北京就知道了崇禎自殺的消息了。正是崇禎的剛愎自用,處事猶豫不決的決定造成了這種錯誤。

我是獨坐靜飲淡看世態炎涼,喜歡歷史文化的請關注我吧。


獨坐靜飲淡看世態炎涼

明朝朝政腐敗,經常剋扣軍餉。但自從大太監魏忠賢被斬後,閹黨倒臺,文人組成的東林黨開始主持朝政,軍餉糧餉進一步被剋扣(畢竟文人目光短淺,只顧建書院、宮殿)。

到李自成攻入北京後,各地仍有近四十萬的明軍,此時明軍戰鬥力依然比農民軍強太多。但是軍隊早已對朝廷怨聲哀悼,基本不抵抗就撤退了。

其次外地的軍隊也各有異心,加之崇禎皇帝是個疑心較重的人,尤其是在袁崇煥出事之後,除了太監誰也不信。他是不是對史可法也不放心呢? 前期有太監隱瞞軍情,等到後期,想調兵和南逃已經晚了。


老兵小猿

其實,明朝滅亡前夕的最後兩年,崇禎能夠依靠的軍事力量只有三支。一支是孫傳庭的部隊;一支是左良玉的部隊;還有一支也是戰力最強的部隊,那就是吳三桂在山海關的關寧軍。

然而,到李自成的闖軍進攻北京城之時,崇禎能夠依靠的部隊,就只剩下吳三桂的關寧軍了。因為,孫傳庭的部隊在1642年的郟縣之戰中被李自成的闖軍擊敗,官兵陣亡達四萬,隨後主將孫傳庭也在潼關力戰而亡。因此,這支明朝關內最強的部隊,那時已經不復存在了。

再說左良玉部,同樣在1642年,左良玉部與李自成的闖軍會戰於朱仙鎮,結果左軍大敗,元氣大傷。此後,左良玉只能擁兵二十萬,而觀望自保。

也就是說,在李自成進攻北京城時,崇禎在關內也到了無兵可調的尷尬地步。因此,唯一的救命稻草,就只剩下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部隊。

但是,如果要調集吳三桂部入關勤王,就意味著明朝必須得放棄關外的所有地區,搞不好連山海關都可能守不住。這關外之地盡失的歷史罵名,顯然崇禎皇帝是不願意揹負的。再說,一旦關寧軍悉數入關勤王,搞不好就成了驅虎引狼,到頭來情況可能更為糟糕。

因此,在這個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本就剛愎自用,首鼠兩端的崇禎變得更加的猶疑不決。等到他詔吳三桂入關時,一切都太晚了。吳部走到一半,北京城就淪陷了,崇禎也自盡於煤山。


文創聯廣州

四鎮異心。也不能說異心,上一個帶兵來救北京的,兵部尚書兼總督冀州遼東天津萊州登州全權軍務,朝廷二品大員,寧遠大捷,寧錦大捷,廣渠門,左安門,永定門大捷的人都被凌遲處死了,誰還敢來?


老龍亭拉麵店

都離得十萬八千里,明朝又特別腐敗,軍隊要開拔沒有軍餉和糧草。遠水解不了近渴。近一點的就是左良玉,擁兵自重,手下都是光會欺負老百姓的散兵遊勇,人數雖多,但是沒有戰鬥力,已經讓起義軍打破了,不敢出來了。還一昧向朝廷要錢要糧,結果又見死不救。所以崇禎不南遷朝廷,基本上就是死路一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