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即位後,對太上皇乾隆有多麼抵觸?

用戶62770535332

如果僅僅論窩囊,嘉慶在古代帝王中,並排不到前幾名;但要說憋屈,嘉慶也還真有幾年憋屈日子。做了皇帝還要受自己老子管束,整日戰戰兢兢地過日子,恐怕也算是“千古一帝”了。

自雍正實行秘密建儲制度以來,清代在皇位繼承這一問題上,基本實現了穩定,同時也充滿了懸念。而嘉慶的繼位,則尤為特殊。號稱“十全老人”的乾隆,一直以自己的祖父康熙大帝作為楷模,並曾許下宏願,若能享國六十載,便退位。

而不知不覺間,距離乾隆執政六十甲子的日子越來越近。於是,這位八十多歲的老皇帝,宣佈傳位於十五子永琰,自己退位做“太上皇”。乾隆的一道諭旨,使得永琰一夜間成了一國之君,轉眼間由臣變成了君。這種興奮是難以用語言來形容的。

但是,退位不讓權,直至乾隆垂死之日都未曾改變。雖然父子兩人的頭銜變了,父親從皇帝變成了太上皇,兒子由皇子變成了皇帝,可兩人的位置卻從未改變。面南背北的,依舊是父親,掌握著全國上下一切生靈的生殺大權,俯首稱臣的,依舊是兒子,皇帝的頭銜雖然來得突然,但卻並不穩固。

乾隆退位時,意思表達的很明白:你這個皇帝如果不稱職,我便隨時廢了你。這可不僅僅是說說,嘉慶知道,自己的老子不僅有這種想法,而且有這種實力。有清一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不斷髮展,一直遏制和打壓朋黨。特別是建於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後世統治者尤為注意根絕皇子結黨營私。所以說,這位十五阿哥,雖然從出生便貴為皇子,但手中卻無半點權力。

這種狀態,直到永琰繼位之時,也未嘗改變。說白了,乾隆退位,不過是為了顯示自己的謙遜和寬仁,並不會真正放棄手中的權力。而太上皇在皇帝之上,只是皇帝在皇子之上的角色轉換。

如此一來,嘉慶心中的無奈和委屈,便可想而知了。但是,即便嘉慶心中牴觸,也不敢有半絲半毫的表現。相反,他的牴觸情緒全然轉換成了順從和謙卑,以期望保全自己來之不易的位置。

當然,也有野史和民間傳說稱,嘉慶為了讓乾隆早死,不斷地命人網羅蒐集各種補品,使勁渾身解數給自己的老子補身子。其做法就是為了讓乾隆虛不受補,好早登極樂,給自己讓路。可是,乾隆依舊做了三年的太上皇,這三年,對嘉慶來講,可謂艱辛異常。

所以說,嘉慶心中肯定充滿了無奈、委屈和牴觸,只是,這種感覺只能其本人最為清楚,後人也只能憑藉著想象來“感受”這種情感了。


碣石樵子

嘉慶對於乾隆皇帝,在其生前是敢怒不敢言。作為乾隆十五子,起初,乾隆皇帝並沒有立永琰為太子。但是先後立的幾個太子都沒能堅持下來,死的死,不爭氣的不爭氣,最後輪到嘉慶了。乾隆曾說,如果永琰幹不好,馬上換人。



在乾隆生前,嘉慶可以說是一個傀儡皇帝,當然這麼說是有些誇張的,因為畢竟皇位是乾隆的,他就是當到死,別人也是拿他一點辦法沒有。


有一年,嘉慶的皇后去世了,因為乾隆不喜歡白色,覺得晦氣。所以嘉慶連葬禮的事都沒敢提,由此可見,他是多麼能忍。朝鮮使者來京進見,據記載,當時,乾隆皇帝笑,嘉慶也象徵性的笑笑,其他時間也不說話,也沒表情,都是乾隆在說話。乾隆說,國家大事皇帝還是要問我的。

乾隆一死,嘉慶可就放開手腳了,壓抑了這麼久,先把和珅辦了。其中,和珅還私自送給嘉慶過一個玉如意,為了祝賀他當上皇上,這也成了彈劾和珅的一條罪證。扳倒和珅,代表著嘉慶終於掌握了實權。所以,嘉慶在乾隆生前十分壓抑,敢怒不敢言,等到乾隆去世,就終於得到了釋放。


歷史密探

嘉慶皇帝即位後,對太上皇乾隆皇帝有多麼牴觸?

這個問題的回答,其實要分為兩步。

第一步是在太上皇乾隆皇帝臨死之前,嘉慶皇帝沒有表露出任何不滿,任何意見,任何牴觸。說是即位的新皇帝,無非就是一個毫無權力的傀儡。

大家都知道,在嘉慶上位之前,乾隆皇帝是通過秘密健儲方式確立嘉慶皇帝為皇帝的。但這也是經歷過許多的周折。

因為乾隆皇帝最初是親書6歲的二皇子永璉為皇儲,為孝賢皇后所生,但9歲而死。後又立孝賢皇后所生之第七子永琮,出痘死。“先朝未有以元后正嫡紹承大統者,朕乃欲行先人未行之事,邀先人不能獲之福,此乃朕之過耶!”乾隆皇帝一生共17個兒子。至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除夭折外,還有七子。其中十二子永基為廢后烏喇那拉抵所生,不能繼承。四子永成、六子永容已經過繼,不能立。當時身邊只有4子。八子永璇,有足疾,殘疾人,又好酒色。十一子永星,書法天才,但文氣太重。十七子永遴,年僅8歲。故只能立十五子永琰。在立嘉慶為皇儲時,乾隆皇帝曾說,如嘉慶無福享受,立即懲罰,以便再立。

為了不超過爺爺康熙皇帝的最長在位歷史記錄,乾隆皇帝決定退位為太上皇,讓嘉慶帝嗣位。但這個消息封鎖得十分嚴密,連他最寵信的大臣和珅也只是提前兩天知道,並送給嘉慶玉如意,後來這也成為和珅的罪名之一。

在嘉慶繼位之時,太上皇拒不給皇帝之璽,經過大臣力爭才得。此後,重要大臣的人選都必須得到太上皇的首肯。在這種情況下,嘉慶皇帝只能是一個傀儡,只能不發表任何意見。

第二步是在乾隆死了之後,當然發生了眾所周知的事,立即逮捕和珅,查抄家產。和珅跌倒,嘉慶吃飽。通過這件事,也充分說明,嘉慶皇帝對於自己當上皇帝而毫無實權之事,是極度不滿的。

當然,通過第二步也可以看得出,嘉慶皇帝是一個多麼能忍耐、多麼有心計的人。


倪說歷史

乾隆皇帝是中國歷史上的長壽皇帝,活了80多歲,由於祖父康熙皇帝在位61年,而他出於對祖父的敬重,到了在位60年時宣佈退位,嘉慶皇帝繼位。但是退位的乾隆皇帝可以說是名義上退位,實際上權力絲毫不肯旁落,對於一生執掌大權的皇帝來說,退位了也不肯放棄對權力的慾望,嘉慶皇帝的牴觸情緒有多大自然可想而知。

乾隆皇帝在退位時宣佈,“凡遇軍國大事和用人事宜,絕不會置之不問,要親自處理”,命令軍機大臣規定,太上皇的權力和禮儀要在皇帝之上,軍機處以和珅為首自然俯首帖耳,唯命是從。史料記載,按照乾隆的規定,太上皇讓可以稱“朕”,諭旨稱“勅旨”,題奏行文遇天祖高四格,遇太上皇高三格,皇帝高兩格。從各方面的發諭旨、行文、禮儀等均規定了太上皇的高一等地位,此時的乾隆皇帝根本沒有將大權交給嘉慶,嘉慶皇帝只是臺前木偶而已,而且嘉慶皇帝絲毫不敢有牴觸情緒。但內心的不滿早已積蓄,只是不敢也不能爆發。

史料《四庫全書》記載,新皇帝繼位,該鑄幣“嘉慶通寶”,可是在最初幾年,是由乾隆、嘉慶兩個年號分別各自鑄幣一半,由此可見乾隆的權力影響力有多麼大,根本不是實際退位。

從朝鮮史書記載中也可知曉,使臣入朝進貢被乾隆召見於圓明園,太上皇乾隆派和珅宣旨,大意是我雖然還政,但國家大小事務均由我來定奪。在接待使臣看戲時,使臣派人去問,今後有進奏進表是否在太上皇和嗣皇帝面前各進一份?得到的答覆是軍機處尚未定例,幾天後軍機處召見使臣,大意是以後藩外各國,只需查照年例進表即可,無需各承一份,由此可見乾隆帝根本沒有讓嘉慶皇帝參與重要外交事務。

嘉慶皇帝三十幾歲壯年之時不能施展治國理念,成為了太上皇的陪侍,每遇朝中大事,乾隆總是坐北朝南,嘉慶是西向侍坐,每日全神貫注於太上皇的喜怒哀樂,這可能是未登大位的皇帝之前的必修課吧,等太上皇乾隆皇帝駕崩之後,嘉慶皇帝才開始親政,而此時的嘉慶皇帝已經四十多歲了,他親政後採取了一些措施,致力於改變乾隆後期的各種腐敗現象和政治弊端,起到一些效果,但無法根本轉變清朝由盛轉衰的局面。


微百科noland

不管嘉慶皇帝有多牴觸,但是他絲毫不敢表現出來,反而十分表現的十分恭敬。

乾隆在禪位之前,他就明確宣佈,自己只將那些接待、開會、祭祀、禮儀之類的日常工作交給皇帝,而軍國大事以前用人政務,仍然自己決定。在退位之後,接待朝鮮使臣的時候,他又明確向各國宣稱:“朕雖然歸政,大事還是我辦。”乾隆雖然禪位了,但大權仍然在握,所謂的嘉慶元年,不過是乾隆六十一年而已。

據史書記載,嘉慶皇帝繼位以後十分清楚自己的地位和角色。他十分恭謹地做著大清國的皇帝,每天早睡早起,認真出席每一個他應該出席的活動,從來不做任何決定,不發任何命令。一切都聽從乾隆的決斷。

嘉慶二年二月,嘉慶的妻子、皇后病故。嘉慶帝十分悲傷,然而他十分清楚太上皇的心理。繼位後,他第一次單獨做了一個決定:他命令禮部,皇后的葬禮按最簡單迅速的方式處理,雖處大喪,但皇帝只輟朝五天,素服七日。皇帝還特別命令大臣們,因為我日夜侍奉在太上皇身邊”,凡事都儘量營造吉祥氛圍”,凡來見太上皇的大臣,不可著喪服,只要穿普通的素服就可以了。 國喪的七天之內,嘉慶皇上從不走乾清宮一路,以防把喪事的晦氣帶到太上皇日常經過的地方。外出出席活動時身穿喪服,一回到宮中立馬換常服。太上皇有意無意間,會把和珅叫過來,問問他皇帝的心情怎麼樣,有沒有因為妻子去世而耽誤國事。聽過和珅的彙報,太上皇閉上眼睛,微微地點點頭。

嘉慶表現的如此之好,那麼他對乾隆沒有一絲牴觸嗎?並不是!乾隆死後的第二天,嘉慶立馬開始著手處理和珅,這麼迫不及待的行動,完全是對乾隆晚期朝堂政治的不滿。


陳文樂灬

我們要知道一點,嘉慶皇帝並不是乾隆皇帝的首選,乾隆皇帝,在嘉慶之前曾經歷過幾個太子,只是大多沒有留下來,所以前嘉慶皇帝不過就是,一個替補而已,但作為一個替補,最終當了主力,所以嘉慶皇帝的一切還掌握在乾隆皇帝手裡。


最主要的一點是,嘉慶皇帝繼位的時候,乾隆還在,乾隆皇帝是當了60年皇帝之後,已經85歲高齡了,然後退下來,只是不想說超過康熙皇帝的61年。但是在其後,他又當了三年的太上皇著,當太上皇的三年期間,乾隆皇帝第一沒有老糊塗,第二也沒有任何的,身體毛病,所以,嘉慶皇帝在那一段期間,根本沒有辦法做主,國家大事,一切還都是由乾隆皇帝做主,而且乾隆皇帝,一手掌握大權,哪怕說我想要,廢掉,皇帝的話,他也沒有辦法,


所以那一段期間,嘉慶皇帝,也算生活在白色恐怖當中,他為什麼那麼討厭和珅最主要的是和珅,在於他當皇帝的時候沒有起到任何的好作用,和身障者,乾隆皇帝的寵愛,一直不太,把嘉靖皇帝放在眼裡,最終造成,嘉慶皇帝幾次在,乾隆皇帝面前,做的很被動,而這種情況和身都在旁邊,嘉慶皇帝如何能不恨和珅,甚至來說如果要是自己幹得不好的話,老爹哪天一不開心再把自己給廢了,也一定是有朝臣們歡迎的,


所以,嘉慶皇帝,正日也算是,活在提心吊膽當中,最終好容易把乾隆皇帝,給判死了,所以,這樣的情況也是嘉慶皇帝最最尷尬和無奈的。所以老爹死了之後,嘉慶皇帝,對於乾隆皇帝有一些執政方針,也會做出一些調整,另外首先就是,幹掉了,乾隆最寵愛的臣子和紳,以及自己最討厭的和珅,把和珅幹掉之後,嘉慶皇帝終於可以鬆了一口氣,自己想幹自己的事兒了,不過這個人,其實能力也確實是一般。清朝在他的手裡,直到到他的兒子道光之後,算是徹底的走向了沒落。


奇特515

在清朝,能坐上皇帝位,沒有哪個是省油的燈。

關外打江山的二帝暫且不提。

關內十帝各有千秋。

順治,六歲登基,十四親政,鞭屍多爾袞。

康熙,八歲登基,功績太多太多,不一一贅述,千古一帝。

雍正,八王爭儲,踏著兄弟的屍體走上帝位。

乾隆,六下江南,閉關鎖國,敗家子一個。

好了,就說到乾隆朝。清朝是有康乾盛世之稱,但是乾隆晚期留給嘉慶帝的已是一個腐敗,墮落的王朝。

開局已經說了,能坐上帝位都不是省油的燈,嘉慶帝沒有表現出對乾隆老兒的不滿,而是速度解決了乾隆朝鉅貪和珅。這也是從側面反映出對於前君統治的些許反駁之意吧。


二大爺的米

嘉慶繼位後有幾件小事說明了一切。

一件事是嘉慶的皇后去世了,按理說皇后去世應該辦很隆重的喪禮,宮裡應該換燈、宮人換衣服、摘纓子、停筵宴、免音樂等一系列活動。但是當時乾隆皇帝還在,老人快90歲了,不喜歡素色,需要熱鬧,所以沒有人敢辦喪事盡喪禮,嘉慶皇帝為了不讓乾隆傷心和生氣,喪禮的事情也不敢提也不敢辦,忍氣吞聲可見一斑。

第二件事是朝鮮使臣當時到北京出使,覲見太上皇和皇帝,據使臣回憶,當時主要說話的是乾隆,嘉慶不說話,乾隆親口說:軍國大事,皇帝還要問我。這句話就剝奪了嘉慶的很多權力,使臣形容嘉慶皇帝就是乾隆要是笑了他也笑,否則不說話也無表情。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嘉慶對乾隆的敷衍。

第三件事就是對和珅,乾隆在日,嘉慶一點不擺皇帝的譜,見到和珅親切問候,還說相公要保重身體,你的健康對大清很重要。可是實際上嘉慶重用朱圭、劉鏞和董鋯等大臣,這些人都是和珅的死對頭,他們掌權和珅沒有好下場,所以和珅自己也羅織黨羽,準備對抗嘉慶,明眼人都看出來,嘉慶恨和珅深入骨髓,早晚要辦了他,礙於乾隆罷了。

這幾件事就可以看出,嘉慶表面對乾隆孝順謙卑,其實心裡早就做好了一切乾隆不在的準備,這種牴觸是沒有辦法的,那有一個皇帝能容得下臥榻之側他人酣睡。


胡觀世事

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把皇權下的父子關係妖魔化了。首先,永琰對父親是非常尊敬的:其一,父子關係不用多說;其二:乾隆一代聖主,在位六十年,政績頗多,十全武功是誇張了,但其統治年底國力鼎盛是毋庸置疑的(當然也有很多問題,但功勞是主要的)。其三:永琰能夠繼承大統,他並沒有絕對的優勢,是乾隆爺挑選出來,感激之情肯定是有的。以上看,嘉慶是非常尊敬父皇,他想當好皇帝還有很多事情要諮詢老爹。如果不管不顧只是為了自己的皇權,那就不配為君。歷史的看,嘉慶不至於此,實際上,整個大清,皇帝都是孝義的,勤政的!嘉慶不是沒有權力,只是威望不如老爹,加上一些臣下心裡還是仰仗太上皇,其實這也正常,六十年的大帝嘛。嘉慶想辦什麼觸動利益,觸動靈魂的大事,確實有些掣肘。但他並不是毫無權力的,畢竟太上皇也會考慮兒子的處境嘛!那至於太上皇駕崩後,處置和珅,推新政廢舊規神馬的,那只是他的施政方法而已,他的想法有他出發點,但並不代表反對太上皇!嘉慶是從皇子時,到登基,到太上皇駕崩,到多年以後,都是愛戴尊敬佩服父皇的,一貫如此!


追求幸福的流浪狗

乾隆當了60年皇帝的時候,禪位給嘉慶,嘉慶雖然當上了皇帝,但是沒有任何實際權利,自然非常牴觸。



乾隆雖然退位,但是卻打著訓政的幌子繼續把持朝政。嘉慶帝即位時,已經三十七歲,完全可以獨自理政。在乾隆帝的訓政下,嘉慶帝表面上恭恭敬敬,事事彙報,但內心很憋屈,很反感。



嘉慶帝早年娶妻,嫡妻為喜塔拉氏,嘉慶帝即位之初就冊立喜塔拉氏為皇后。但是新皇后福薄,很快病逝,葬禮的事情嘉慶本想大操大辦,卻遭到了乾隆帝的掣肘,嘉慶帝只能違心草草了事。



後來,乾隆死了之後。嘉慶終於終於成為真正的皇帝,親政之初就拿下了和珅。本來嘉慶早就想拿下和珅,但是和珅是乾隆的寵臣,嘉慶在乾隆生前根本不敢動和珅,也表明嘉慶沒有掌握實權,只能忍著和珅胡作非為,心理別提多憋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