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角鏡頭如何運用?

顓治國

廣角鏡最直接的回饋,就是能在短距離拍下更多景物。這是因為廣角鏡拍攝時,能容納較寬的視角景物。以50mm標準鏡來看,視角為46度,而35mm視角62度;28mm視角74度;24mm視角94度;18mm則有超過100度的視角範圍。

用量化方式來看也許較難體會,讀者可參考例圖就能體會不同焦段鏡頭的視角差異。比較敏感的讀者應該會馬上發現,這與前面我們解釋片幅影響焦長的方式類似,其實這就是APS Size或4/3系統的數位單眼相機,需要換算等效焦段的原因。

寬廣視角的特色,讓廣角鏡拍攝旅遊照時,更能紀錄當下的景色。許多人難得出國旅遊,但拍攝紀念照時,光是人就佔滿整個畫面;又或者因為距離太近,以致於無法涵蓋背景特殊的建築物。這時適當採用廣角鏡,更能紀錄精采的旅遊照片。

輕鬆帶入周遭景色。

低角度盲拍也容易掌握。

強調透視具體描繪空間

透視概念,是將我們生活的三度空間,具體表現在平面二維畫面時的方式。利用消失點、原線、變線等一定規律,能讓平面呈現出立體感。不論是繪畫或攝影,在空間的表現上,都是依據相同概念。

西洋美術史上大量運用透視的名家,莫過於文化復興時期的天才達文西,目前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壁畫最後的晚餐,便是他利用透視原理,讓教堂食堂牆面,隨畫面做空間的自然延伸。而他設計的多項機械草稿,也仰賴透視法呈現出立體的完成圖。

攝影與繪畫一樣是二維平面上的藝術,想要在平面上表現空間感,就要懂得利用透視。相信許多讀者應該都聽過,拍照要有前景、中景、遠景,為得就是利用透視營造空間的立體感。其中當前景與中、遠景有一定距離時,營造的空間感會讓畫面的立體感十足。採用廣角鏡拍攝時,因為能貼近主體拍攝,讓主體、背景到鏡頭的距離比拉大。此時,近距離的主題變顯得較大,而背景相對變小,便能輕易營造透視效果。

最後的晚餐,以利用透視強化立體感,並與教堂食堂的空間配合,彷彿放大整個房間。

延伸軀體盡展曲線

身高不夠、比例不對,還在怨天怨地怨父母嗎?只要使用廣角鏡由下向上拍,便能讓你瞬間增高,擁有傲人的身材比例,但廣角鏡是怎麼做到拉長身型的效果,其實與廣角鏡營造的透視效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延續上一點,當我們蹲低身體並由較低角度近距離拍攝模特兒時,近距離的腳會佔有較大比例的畫面,而相對遠距的臉部則會較小,視覺效果上便有拉長身型的作用,而手臂線條、裙襬的延伸,都可以用相同方式達成,但要注意伸展肢體時,要平行或靠近鏡頭,否則反而容易讓肢體長度變短。

利用廣角鏡,能延伸模特兒的肢體。

當然有利就有弊,沒有人是完美的,所以被攝者如果臉頰較圓、手臂較粗,或腿稍胖,廣角鏡用得不好,反而容易放大缺陷。一般會建議讀者注意兩大原則,其一是離鏡頭較近的東西看起來會較大,再者是畫面周圍的透視變形,會較中央區域更大。所以拍攝時注意要點,就是避免將這些地方,放置在畫面周圍或是貼近拍攝。不過若想要強調或增大某些區域,則可反向操作的貼近拍攝。

除了細心的觀察、平衡畫面的每個重點,也有反其道而行的攝影方式。利用超廣角或魚眼鏡頭,貼著頭拍大頭風格的照片。又或者將廣角鏡頭貼著腳向上拍攝,更等若將模特兒頭頂視為消逝點,可拍出高大的感覺。

廣角鏡拍攝長紗,能更顯飄逸。

景深效果描繪空間

這幾年數位單眼相機日漸普及,大光圈、淺景深的朦朧美,是讓許多人掉入“錢景深”深淵的重要原因。但拍多了淺景深的影像後,卻又覺得不論在哪個地方拍,拍出來的效果似乎都一模一樣,也因此反思,淺景深真的就代表美嗎?景深控制絕非一定規範,景深淺有助於描繪主體,景深長則能紀錄空間。

控制景深的三大要素,包含焦段、光圈、對焦距離,而超廣角鏡頭動輒17–24mm的焦段,先天上便能提供長景深的效果。這讓廣角人像的創作有什麼樣的好處?一般貼近模特兒拍攝時,若景深過淺,則位移一點點就處於脫焦的狀況。而拍攝廣角人像,為了畫面各種元素,又或者微調角度來控制變形,往往與構圖前鎖定的焦點距離不同,此時廣角鏡深遠的景深效果,便能保證把模特兒拍的清清楚楚。

廣角鏡景深較長,能表現出延伸感。

想讓整個場景都落在景深範圍內,用廣角鏡就對了。

人景結合的利器

想要表現人與空間的關係,廣角鏡是最佳選擇,深遠景深能將人與景都忠實紀錄下來,並強調人與景的相對關係。但因為廣角鏡能將周圍大量景色收納進來,所以比用望遠焦段拍攝人像時,更需注意構圖的基本能力。

雜亂背景容易將人物的主體性掩蓋,這對視角廣泛的廣角鏡,卻是相當困難的事。一般優秀的廣角人像作品,若不是拍攝場景本身就極簡、極空泛,否則就要利用仰角、俯角、高對比、框景等方式處理,可說是攝影觀念上減法構圖的代表,這也是許多優秀的廣角人像作品的第一要件。

樹林呈現單純的垂直線條,讓畫面簡潔有力。

廢墟中雖然雜物不少,但利用光比以及雜物種類、形狀相同,讓畫面不致雜亂。

微光拍攝的好幫手

微光攝影是一般人常會碰到的狀況,以往沒接觸攝影時,大不了就是打開閃光燈,並針對被攝本體補光。但這樣的處理方式,往往因為與現場狀況不符,而尚失真實的氣氛。

但微光下極慢速的快門,不僅手震動會影響影像清晰度,被攝者本身的晃動也會影響。早期防手震的技術較不普遍,手震動的影響較大,加上高感光度雜訊嚴重,微光攝影被視為極高難度的議題。近期防手震技術越來越普及,加上單反抗噪點抑制能力變強,讓越來越多人在昏暗的環境下,採用現場光拍攝。雖然有前述兩者的加持,但環境過暗時,被攝者的晃動還是無解,這時只有採用廣角鏡來減輕晃動的影響。

廣角鏡減輕晃的原因,與物體在畫面上縮小,位移距離相對變小,等同快門時間內在畫面上幾乎等於靜止。

廣角鏡的安全快門較慢,能確保影像穩定。

我們常提到安全快門,是指不同焦段鏡頭要手持拍攝穩定影像,所需快門的最慢限度,一般都以鏡頭焦距的倒數為準。事實上這僅只是經驗法則的歸納,依據拍攝者自己的穩定程度及相機配重,都會有所差異,不過大體上焦距越短,安全快門越快的原則是不變的。原因在於廣角鏡通常較為輕巧,鏡身長度也較短,與相機搭配後重心落在手掌上,有助於穩定拍攝。而這也是廣角鏡適用於微光攝影的原因。

例圖中用Canon EOS 5D單以街燈微環境光,拍攝的廣角人像,經常感光度設定ISO 1600,並採用光圈F/1.4的狀況,快門還是隻有1/25秒。所以Kenny選擇廣角來拍攝,成功拍下現場特殊氛圍。

利用廣角鏡微光攝影,能忠實紀錄拍攝當時的氛圍。

善用工具特性,廣角也能拍出好人像

若形容各種焦段鏡頭的個性,廣角鏡狂野、標準鏡寫實、望遠鏡頭犀利。廣角鏡頭能拍攝大範圍的視角,相對也容易讓雜物入鏡,混亂畫面的構圖。所以想要駕馭好廣角鏡頭,更要注重本身的構圖能力。

有人說用廣角鏡拍攝就好像在玩蹺蹺板一樣,固好左邊、右邊就變形;固了右邊、左邊就歪掉。這與廣角鏡能在單一畫面上,描繪廣大空間有關,視線角度稍有變動,就會有不同的延伸效果。


君峰影像

文章內容來自圖蟲攝影師:Himmly

作為一名風光攝影愛好者,理所當然的喜歡著各種超廣角鏡頭在風光攝影中所帶來的便利性以及視覺衝擊力。那麼,如何利用超廣角來拍攝出自己的風光大片呢?經常聽人說,鏡頭越廣越難用,然而,只要你學會了超廣角鏡頭自己獨有的語言,再廣的鏡頭你都能HOLD住,到那個時候你只會閒鏡頭不夠廣了。

超廣角鏡頭相對於中長焦鏡頭來說有幾個自己獨特的語言:廣、透視變形、近大遠小的效果、景深大。接下來,對這幾個超廣角的特性我們逐個來分析。

一. 廣

毫無疑問,買超廣角第一個原因就是它夠廣,比其它焦段的鏡頭在同一位置能拍到的內容更多,這個特性在爬樓拍城市建築或者室內拍攝空間,或者想要記錄大場景的時候很有用。比如:

鏡頭越廣,能收進視野的建築或物體就越多,城市的繁華,室內佈局的細節就能讓人看到的越多。

但是,在拍攝其它的一些題材時會發現,雖然進入鏡頭的內容變多了,自己的片子確變空了,沒有主題,沒有層次,拍回來的只有廣。在不考慮前景之類的情況下,如何只利用鏡頭的廣度來拍攝呢,那就需要在鏡頭所拍攝範圍內的內容有明確的主題,有內容足夠的吸引力,在這裡,廣是為了容納更多的內容來突出主題,而不是為了收納更多無用的東西。比如:

這張利用廣這個特性,收入了更多的秋色以及地上更多有意思的光影,使內容更加的充實。

再比如:

這張利用廣的特性,把後面的摩天大樓以及前面古色古香的亭子都拍攝了進去。用來表現出晚飯過後錫城的繁華的夜色(請無視那兩幢爛尾樓)和老百姓悠閒的生活。如果不夠廣,那麼就必須切掉一部分畫面,可能會讓表達的主題不夠充分。

所以,在這裡廣這個特性是為了容納更多的有利於突出主題的內容,一般在空間比較拘束的地方可以利用,而在很廣闊的地方的話,很可能拍出來的片子只有一味的廣了。

二. 透視變形

我們在用超廣角拍攝樹木,建築等明顯垂直的物體時,如果俯拍或者仰拍的話,會出現明顯的透視變形。如果利用好這種特性,俯拍時可以體現君臨天下,一切盡在掌握中感覺,而仰拍則可以體現出高聳,偉大的感覺。另外,俯拍、仰拍的時候,各種垂直線也會形成匯聚線,可以起到引導的作用。比如:

仰拍使摩天大樓看上去更加的高大雄偉,再配合明度建築處理手法,極具視覺衝擊力。

再比如:

這裡利用仰拍,使樹木形成一條無形的匯聚線,指向北斗七星,突出主體。

超廣的這種透視變形如果運用的太多,可能會讓觀看的人極度的不舒服,但做為一種特殊的創作手段,偶爾用之的話會拍出另類出色的照片。

三. 近大遠小的效果

超廣角的這個特性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如果你覺得拍的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的不夠近。

一般來說,一張有層次的照片,前景,背景是襯托,中景是主體,當然也不是一定的,如果前景或者背景足夠的精彩,中景也可以是襯托。如何有效的利用前景,就是利用超廣這種特性的一個重要手段。常用的一些前景可以是引導線(有形的或者無形的),花朵,植物,石頭等一切有利用突出主體或者能形成對比的物體都可以。

當我們確定要拍的主體時,就可以圍繞著主體四處走到,以便找到一個合適的前景。比如:

這張利用近大遠小的特性,突出了前景的花朵在逆光下漂亮的形態。

大家可以看一下,前景第一朵花離鏡頭只有幾釐米的距離,這樣才能突出花朵的細節來。拍攝這種圖片後期還需要景深合成的技術來實現。

再比如這張,前景的冰離鏡頭只有2釐米,在這麼近的距離下,冰的細節非常的好,表現出了寒冷季節中的一次日落。幾塊冰也有意無意的形成了一條引導線,指向了大劇院和天空的色彩。當然,這裡也是需要後期景深合成。

如果你掌握了這種拍攝和構圖方式,即使魚眼這麼廣的鏡頭你一樣可以用的遊刃有餘。比如:

利用了魚眼超廣的視角,以及變形效果,展現出了前景幾朵逆光下的櫻花的唯美細節,並利用樹枝的框形,突出長春橋這個主體。這裡如果沒有超廣或者魚眼,是拍不出這個效果的。這裡的前景離鏡頭大概20釐米左右,但是因為魚眼的景深範圍原因,這裡不需要景深合成。

如果想要利用超廣的這個特性,我們首先要確定要拍攝的主體,然後以主體為中心,找到一個合適的前景,把鏡頭靠近前景,至於多近,要看你想表達的意思,然後拍就可以了。流程簡化下來就是,主體—>前景—>靠近前景—>拍攝,很簡單的一個思路。當然,前景的運用我們不能為了有個前景而隨便找一個,如果前景沒有引導,對比,突出的作用,那還不如不要前景。

四. 景深大

鏡頭越廣,同光圈下景深就越大。我們在拍攝大風光的時候,經常要求整張片子是全都清楚的,然而由於有時候前景離的太近,即使光圈收的很小,景深也不能符合要求,而且拍攝的時候也不太容易利用景深合成的情況下,怎麼辦呢。比如前景是花朵,有風的情況下,我們要求全景深,又要要求花朵的細節。這時我們可以後退一些,讓花朵處於超焦距內,單張拍完後在後期的時候裁剪掉畫面的一部分,讓前景充滿畫面就行了。這裡越廣的鏡頭,同光圈下它的超焦距就越近,後退的距離就可以縮小。

上面基本上把超廣的幾個特性用法草草敘述了一遍,我們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結合幾個特性一起使用。最重要的是平時多訓練自己的觀察力,有時候一朵小花,幾顆有特色的石頭,只要你靠的夠近,都能成為很好的前景利用起來。


圖蟲APP

廣角鏡頭是一種常用的鏡頭類型,多用於風光等宏大場面的拍攝:

建築也是廣角拍攝的常見題材:

要用好廣角鏡頭,小k有幾點經驗和建議供大家參考:

一、做好構圖和元素排布,確保畫面均衡



廣角鏡頭視角廣,畫面容納能力強,構圖或元素排布不當,容易產生無序感和雜亂感。

一要注意構圖,確保畫面均衡:




二要構建畫面視覺中心,避免作品平庸呆板:

比如可以引入人物作為視覺中心:





二、找好拍攝角度,避免嚴重的透視形變

由於廣角鏡頭的視角比較廣(特別是超廣角鏡頭),畫面透視形變比較明顯。特別是當拍攝時鏡頭仰角或俯角較大時,會出現上下寬窄不一的現象:

誇張的透視形變是廣角鏡頭的視覺特性,如果不希望有明顯的透視形變,要儘量讓鏡頭保持平視角度,如果確實沒有合適的機位,可以藉助腳架升高機位,也可以後期電腦修正。

三、注意控制光圈,保持足夠景深

如果拍攝風光,一般都需要大景深,以確保畫面範圍內所有景物都清晰,所以通常廣角鏡頭小光圈使用的較多一些(風光攝影一般都在f8以上):

同時小光圈也可以有效降低快門,方便拍攝慢門作品:

此外還有一些使用要點,篇幅限制,不再贅述。總之,廣角要用好,需要一定的攝影基礎和畫面掌控能力,多拍多練,慢慢會越拍越好。


小k印像

廣角鏡頭真的是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東西,用得好就會瘋狂加分。用不好,光那畸變都能把人搞瘋了。看到人家用一顆14-24拍出來的片子 大氣恢弘 視覺衝擊超大!哇~這鏡頭好,吃土都要入一顆。



如果你沒有用過廣角、不知道廣角的特性,草草的就裝備入手。存了半年私房錢,啃了幾個月饅頭,終於入手心心念唸的14-24。 當你出片的一瞬間,你會說:臥槽 這什麼鬼,整個畫面都是彎的?邊緣根本沒法看! 這麼貴的鏡頭就這鳥樣?我怕你會當場吐血!


關於廣角鏡頭的使用 一定需要重點留意的地方:畸變!邊緣畫質!構圖!拍攝距離!


畸變:其實在我們的日常拍攝中,總是或多或少會遇到拍攝圖像變形的問題。而我們也對這樣的變形已經越來越熟悉。大家第一反應都會是鏡頭畸變,沒錯,鏡頭畸變是我們常見的最容易造成我們拍照出現變形的緣由。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那樣的看重鏡頭的畸變控制表現。

我們應該怎麼來解決這個問題呢?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前期焦段調整,另一則是後期圖片處理。

前期焦段調整當然就是儘量不要用廣角端啊。哈哈哈哈 這不廢話嗎!

那麼我們除了前期拍攝需要注意的,簡單的後期處理也能幫助我們擁有視覺效果更好的廣角照片。這裡我們又要RAW格式,雖然RAW格式文件大、佔地兒,但是其數據記錄的優勢,以及對鏡頭數據記錄後畸變修正的幫助(軟件可以認出我們用的是什麼鏡頭進行優化)都是巨大的。而通過增加扭曲度來讓照片“凸出來”可以很好的解決廣角拍攝合照時看起來讓人覺得彆扭的部分。只需要在ps軟件裡面選擇鏡頭畸變修正,效果就會好很多,當然也不可能完美解決掉!


邊緣畫質:看評測嘛,網上那麼多各種鏡頭的評測,比如14-24 畸變大是公認的,你還買 那怪得了誰? 既然你決定買了,那麼就好好了解這個鏡頭,怎麼使用才能最大的發揮它的優勢、避過它的缺陷。

儘量選擇一款相對來說做得比較好的鏡頭,那種邊緣和畸變都控制得不錯的。目前來說 老蛙的廣角頭還不錯,畸變跟邊緣畫質在評測方面都是算很不錯的。但是具體是不適合自己,還是多看看 多比較,有機會上手拍最好!

構圖:首先要明白廣角頭 越靠近中心畫質越好,畸變越小。那麼我們如果還硬套什麼黃金分割構圖法,把主題放在偏邊緣三分之一的位置,那不是找事兒嗎?合理的根據鏡頭特性 調整構圖,要不讓整個畫面都是主體,要不就把主題放在靠中心的位置!首先你要控制得了鏡頭,才能控制得了畫面,並不是非要按套裡出牌,有時候針對不同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應對方法會更好。


拍攝距離:這裡僅針對拍攝靜物或者人像來說。拍人或者物,距離太遠 顯得太小,距離太近 比例不對 還容易變形,利用自己的雙腳多移動,不同距離 不同高度 角度,都要去嘗試!找到一個合適的點,馬上按下快門,全程眼睛不要離開取景器,拿著相機走。

因為通過廣角頭看到的景 才最接近你拍攝的效果,如果用肉眼來判斷 很容易產生視覺誤差 影響最終拍攝效果,因為透過鏡頭看到的 跟人眼看到的差的太遠了!當人眼覺得合適的時候,並不是真正需要的時候,真正需要的是對於機器來說合適的時候!


一顆廣角鏡頭,它最大的優勢就是廣,你要把這個“廣”字給控制住了,那麼你就成功的掌握了廣角鏡頭。要是控制不好,這個“廣”字帶給你的 只有無限的惆悵。



光影的光陰社

很多剛玩攝影的朋友常會覺得廣角鏡頭不好駕馭,抱怨“廣角鏡頭畸變嚴重不好用”,如果你也這麼說那至少同樣犯了兩個錯。

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廣角鏡頭,一般16-35mm焦距的鏡頭歸類為廣角鏡頭,小於16mm的鏡頭叫作超廣角鏡頭。廣角鏡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視角非常廣,在透視關係上呈現出“近大遠小”的特點,在靠近畫面邊緣的景物都會拉伸變形,這個特性就叫做“透視變形”,是所有廣角鏡頭都共有的,很多題材的照片正是利用這一規律才拍出我們不常拍到的大片。

那麼畸變的正確理解是,鏡頭光學素質不達標,使畫面產生的變形,這種不該有的變形是可以通過後期來做鏡頭校正;隨著工藝和技術的提高,如今的鏡頭畸變已經微乎其微,一般不再是我們選購鏡頭需要考慮的因素。

那下面分享幾個廣角鏡頭在不同標題拍攝時的應用技巧

環境人像居中

Photo by Ricky Lin | X-T2 | XF10-24mmF4 R OIS | F4 | 1/150sec | ISO200

試問哪個婚紗攝影師手中沒一支超廣角鏡頭,人與天地的結合,婚紗在畫面邊緣顯得很飄逸,這種環境人像記得不要讓人像太過靠近畫面邊緣,那樣會發生變形。

Photo by Scott Grant | X-Pro2 | XF10-24mmF4 R OIS | F11.0 | 1/7sec | ISO200

廣角鏡頭天生知道拍大合照,但是畫面的邊緣要留白,也就是不要讓人物緊貼畫面左右兩邊,這樣會發生變形;平時我們用手機自拍也同樣要注意,手機鏡頭相當於等效28mm焦距的廣角。

拍出大長腿 so easy

Photo by Benny Ang | X-T2 | XF16-55mmF2.8 R LM WR | F9 | 1/125s | ISO200

腿長1米8不是夢。廣角鏡頭在構圖時只需要將人物的腿放在畫面的四角即可自然拉長,掌握了這個技巧,手機拍出大長腿so easy。

如果你拍的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離的不夠近。

Photo by Jakub Cejpek | X-T1 | XF10-24mmF4 R OIS | F9.0 | 1/450sec | ISO200

貼近前景

Photo by Dennis Radermacher | X-T2 | XF10-24mmF4 R OIS | F6.4 | 1/4sec | ISO200

風光攝影中比較注重前景的運用,豐富畫面內容。只要有一隻廣角鏡頭,腳下的一塊石頭、一條樹枝都可能成為畫面的前景,我們只需要將鏡頭貼近!貼近!貼近!騙人的大片就是這麼來的。

利用寬廣的視角和變形實現大膽的構圖

Photo by Sittig Fahr Becker | X-Pro2 | XF10-24mmF4 R OIS| F10, 1/400s, ISO200

也許沒人會想到重型機械可以這樣拍,廣角鏡頭打破常規構圖,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創造畫面的著眼點

Photo by Saulius Damulevicius | X-T2 | XF10-24mmF4 R OIS | F10 | 1/1700sec | ISO

廣角鏡頭本身可容納的畫面就廣,如果畫面中沒有主體或是能讓欣賞者視線停留的著眼點,這張照片可能更適合放在圖庫中做為素材來銷售,但從創作拍攝應該避免,很多拍攝環境中沒有著眼點怎麼辦?我們就需要自己出鏡了,只要你有一支三腳架或是能固定相機的條件,就可以拍出《人與自然》。

創造線條

Photo by Jakub Cejpek | X-T1 | XF10-24mmF4 R OIS | F10 | 1/140sec | ISO200

利用廣角鏡頭的透視特點,可以將線條拍出很強的縱深感。現實中沒這麼強烈,但可以使用廣角鏡頭拍的很誇張。

拍星芒是那麼簡單

Photo by Ken Kaminesky | X-T2 | XF10-24mmF4 R OIS | F22.0 | 1/40sec | ISO200

我們都知道用小光圈來拍星芒,但有時拍不出實際上和我們手上的鏡頭也有一定關係,那這個影響星芒效果的因為就是鏡頭焦距,如果你有一支變焦鏡頭,可以試試在最小光圈下不同焦距來拍星芒,肯定是廣角端最漂亮。

星空攝影必備

Photo by Seth K. Hughes | X-T2 | 30sec | ISO6400

星空攝影對鏡頭的要求不僅僅是大光圈,如果焦距夠廣那更具優勢,可以將星空收納的更廣。

建築攝影必備

Photo by Daniel Malikyar

Photo by Ken Kaminesky | X-T2 | XF10-24mmF4 R OIS | F4.5 | 1/15sec | ISO800

建築攝影就是要廣,如果沒有一支廣角鏡頭根本無法容納在畫面中,拍攝時通常使用對稱構圖,建築的建築可以在後期校正。如果可能,買一支移軸鏡頭可以在前期解決這種透視變形。


瓦力怪叔叔

廣角鏡視角寬闊廣大,常常用於風光攝影、建築攝影等場合。不過廣角鏡頭如使用不當,有可能導致畫面變形,因此應儘量避免以下幾種方式。

拍攝人像或靜物的距離過近

相對於標準鏡頭和長焦鏡頭,廣角鏡頭因鏡頭設計結構的原因,所拍攝的畫面容易出現像彎曲變形的現象,術語叫做邊緣桶形畸變。通俗的說,就是畫面邊緣會朝外頂出去,就好像邊緣像木桶似的。如果拿這種鏡頭拍攝橫平豎直的磚牆,結果會發現,位於畫面邊緣的磚牆都朝外彎著。由於存在這樣的光學透視現象,當我們拿著廣角鏡頭以非常近的距離拍攝被攝物體的時候,會導致被攝物體看上去比正常的圓且胖。如果拍攝人像特寫,那錐子臉范冰冰就變芙蓉姐姐臉了。

拍攝高大建築物時近距離仰拍

和上面拍攝人或小型靜物類似,用廣角鏡頭拍攝高大的建築物,假如選取角度不對,過於靠近建築物底部,則可能因視覺透視的緣故,使所拍攝的建築給人以要倒下來似的感覺。正確的方法則是儘量與被拍攝的建築物拉開空間距離,如果有條件,可選擇高大建築物對面的高樓作為拍攝地點,這樣就可以有效減少被拍攝建築物的傾覆感。

不注意圖像邊緣的處理

因為廣角鏡頭邊緣畸變,用廣角鏡頭拍攝集體合影,位於畫面邊緣的人看上去都有些扭曲或肥碩,因此廣角鏡頭不宜拍攝合影。如必須用廣角鏡頭拍攝,應儘量拉遠與被拍攝人群的距離,還要在取景構圖時專門為被拍攝的人群和背景留上一定的空間,最好是讓集體合影中最後一排邊緣的人處於畫面后角但仍有半指寬的位置處,這樣,鏡頭畫面邊緣的變形也只能影響到畫面的邊緣處,而不會對仍處於畫面偏中間位置的人物造成過大的變形影響。同樣在拍攝風光、建築物時也採用這種儘量將主體被攝物納於畫面中央的方法,不但有利於圖像細節的表現,也可以降低廣角鏡頭對畫面邊緣變形的影響。

對焦點選擇錯誤

無論是拍攝建築、風光、還是集體合影,在使用廣角鏡頭時,即使不使用小光圈大景深的技巧進行拍攝,如果將對焦點放在被攝主體上或被攝群體中央的位置,只要鏡頭光圈不是特別的大,景深不是特別的淺,畫面主體部分的清晰度還是可以得到保證的。

暗角明顯

廣角鏡頭在全開光圈下因為光學結構和像場圈大小的緣故,還容易出現畫面邊緣圖像發暗的現象,術語叫鏡頭暗角,這其實是鏡頭有效成像圈過小的緣故。特別是廣角鏡頭和全畫幅相機配合時,更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而要避免這樣情況,可有意識的將鏡頭光圈縮小一到兩擋,就可以改善鏡頭的暗角現象。此外,在拍攝構圖時,將畫面邊緣故意放置在有深色背景或陰影的位置,也可以讓暗角消失。


無花無花

作為一名喜歡拍攝風光的我,怎麼會沒有廣角鏡頭呢!我目前基本上用14-24掛機,利用率也是遠遠高於其它鏡頭。

廣角鏡頭,特點就是視角寬廣、大景深、透視感強,唯一缺點是畸變大,但,如果利用好了,反而成了優點。

廣角鏡頭優勢利用

廣角鏡頭其廣闊的視角範圍,再加上很大的景深範圍,成了拍攝師拍攝風光的不二之選。

用廣角鏡頭拍攝風光,因為寬闊的視角,更能展現大自然遼闊的場景,比如深邃的天空抑或寧靜的湖面。

但拍攝大場面風光時,特別在前景裡,容易出現空曠的區域,這就需要前景的選擇和利用。

廣角鏡頭近大遠小的透視感極強,這種被美學稱之消失點的構成恐怕在廣角里才有這種強烈的效果,這是一種立體感、空間感。

長焦鏡頭是選取點來表現氛圍,而廣角則是選取面,用更多更廣的面來表現氛圍。

廣角因其更短的近攝點,可以讓作者更近的去拍攝主體,這就是廣角因此成為人文、新聞鏡頭的原因之一。這個時候的選擇是更多的是點線的結合和人情動態、表情的抓拍,這時候需要的更多的是感染力。

廣角鏡頭因其更近的近攝點,你還可以用來拍“微距”!一朵不是很小的花,一片不是很小的葉子等等,都有可能成為你廣角鏡頭下的“微距”。

廣角鏡頭的畸變

按說這算是廣角鏡頭的毛病了,但我從來沒把它當毛病。如果畸變的確影響了美感,你可以試換個角度。

廣角的畸變是有特點,也就是越靠近邊緣畸變越大。對一些不想讓其產生畸變的,儘量往畫面中面放就對了。

我前面也說過,畸變並不是一無是處。有時候利用畸變,誇張的變形,反而增加了張力,給人帶來更大的視覺衝擊力。

對了,像這種紀實的片子,還真就廣角能拍的了。當然,你可以接片,但這種透視感,這種張力你是接不出來的。

廣角鏡頭,是必須有的鏡頭,它的用途就如它的名字,最廣!除了上面所說的,就算是拍人像,也會給人不一樣的感覺。除了你不追求極度小景深,廣角是你最好的選擇!



南方之南

我用廣角鏡頭拍風光,索尼10_18mm半幅廣角鏡頭,視角相當於全畫幅的15_27mm鏡頭效果。



還拍過業餘馬拉松比賽,有點搞笑




攝影之行走山水間

廣角運用,在運動,風光,婚紗,旅拍等都可以。廣角有半幅和全幅分類。拍主要景深廣,運動感強。缺點有畸變。但運用全幅機,運用手動檔〈M〉或大多數可變成優點。在實際運用中,廣角頭人像可拍出定焦等不能出的效果。下面略作參考





蓉湖客

題主既然問了這個問題,那麼大膽猜測一下題主有單反和一個廣角鏡頭。首先題主要知道什麼是廣角鏡頭:鏡頭一般分為標準鏡頭,魚眼鏡頭,廣角鏡頭。廣角鏡頭的特點在於能在更近的距離拍到更多的內容,如果題主是攝影初學者,建議題主先學標準鏡頭,再學廣角鏡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