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匠心铸上品(陈嘉)

在刚刚结束的首届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上,一个个闪亮的中国品牌吸引了众多参观者。600余家知名品牌企业,凭借技术创新和良好品质向全球递出了一张张中国名片。

从2017年中国品牌日的设立,到首届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从广受世界赞誉的中国“新四大发明”到中国代表团斩获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第一……这些代表着中国形象的中国品牌正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品牌彰显实力,实力凝聚精神。推动打造中国品牌的伟力就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追求,既包括技术层面的精通,亦包含内在心性的锻造培养,虽直观展现在产品等一切外物,实质上折射出的却是创造者的匠心。何为匠心?它包含着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诚心,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初心和专注探索、求新求变的决心。诚心者,是反复打磨、力臻完美的执着,是摈弃嘈杂、精诚所至的进取之心;初心者,是脚踏实地、默默耕耘的品格,守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的赤子之心;决心者,是高瞻远瞩、与时俱进的胸怀,是孜孜以求、破除教条的求索之心。大凡将三心合力发挥于自己的某项工作和所热爱的事业,那都是匠心的完美演绎。

中国人对于匠心的探索与总结历史悠久。《诗经·卫风·淇奥》中写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用工人加工器物来比喻做学问和陶冶品行的精益求精,这正是匠心之独运。清代著名思想家魏源曾说过:“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当技艺精通到某种程度后便会接近道(自然规律),而这所体现的正是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于品的一种动态变化,也就是匠心的塑造。

匠心铸上品,自古皆可鉴。齐白石笔下的虾妙不可言,意境不凡正是因为先生平日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孜孜不倦的揣摩。1920年《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问世,完成这项事业的学者陈望道则“费了平时译书的五倍功夫”才得以让我们品尝到真理的味道。章丘铁锅都需要历经12道工序、18遍火候,经受三万六千次锻打,方得一口质量过硬的好锅……无论是对理论的严谨求实,还是对工作的如火热忱,凡此种种,背后正是那历久弥新的匠人匠心。

对于匠心的秉承,我们不仅保持着一以贯之的思想觉悟,更展现出独具创新的发挥。古有木匠、铁匠、泥瓦匠,今有管延安、高凤林、胡双钱等一批大国工匠。纵然斗转星移,但匠心却在一代一代的国人中得到传承和发扬。事实上,匠心不仅体现在产品制造与工艺加工等传统领域,各行各业的每一个人只要专注于做好一件事,不厌其烦干好每一项工作,脚踏实地抓好每一个环节,那就是匠心在新时代的诠释与表达。

匠心不仅反映着个人的品格气质,更能体现社会乃至国家的精神面貌。当前,我国处在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关键当口,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迫切需要突破发展瓶颈。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推动供给侧结构的升级,就必须注重品质的打造。这对于打造中国品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毫无疑问,已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的“培育工匠精神”,正是从宏观层面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战略遵循。这不仅是时代所需,更是深层次的文化涵养,而具体到个人,正是对于匠心的培育。

匠人锻造匠心,匠心成就辉煌。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中国速度”到“中国质量”,从“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在这条蜕变之路上,需要更多秉持匠心的人们,坚守自己的进取之心、赤子之心和求索之心,挥洒汗水、攻坚克难、扎实苦干,个体成就不凡的梦想,必将为伟大民族的强国之梦助力添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