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弱国尚能图强争霸,为何周王室却一蹶不振?

guai66

春秋战国时期,也不是所有弱国都能图强争霸的,先后成为霸主的几个国家,郑国虽然后来沦为二流国家,但一开始是周天子的卿士,掌握专征之权,郑庄公是很有力量的;宋襄公虽然作战失败,但宋国在春秋伊始也是大国;其他的齐国(齐桓公)、晋国(晋文公)、楚国(楚庄王)、秦国(秦穆公)更是四大强国,并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当上霸主的。

那么为什么周天子不能恢复基业呢?因为历史包袱太重了,导致周王朝的力量严重削弱,完全没有力量的话,纵有大义名分在手,也是难以重振雄风的了。

周王朝的实力构成由关中区和河洛区组成,犬戎消灭西周后,西周在关中的统治力量遭到毁灭性打击,后来周平王又与占据关中一部的周携王争位,并借助晋国之手干掉了周携王,这样关中的周族残余势力也不再接受周平王,周平王只好把关中封给秦国,让彪悍的秦人去跟犬戎作战,防卫王朝的西部。

至于河洛区,虽然也说得上领土广大,势力强劲,则受累于周朝的封建制度。周朝给自己的中央官员也封了不少领地,导致天子直接控制的领地不多,要打仗的话动员力量也很不方便。东迁雒邑后,这一套官员班子也带到了东边,继续给他们大量封地,周天子控制的自然也就很少,力量自然也弱得不行了。

周天子本来还有一个大打手虢公,跟郑国齐名的,都是周王室的卿士,战斗力相当可以,但是被晋献公耍诡计灭掉了。此后周室就无依无靠,只能任人宰割了,虽然说还有天子的法统在,但基本上沦落成为橡皮图章了。


文史宴

首先说一下,舞台从来都是属于强者的,弱国不可能参与争霸,除非国家变强,否则贸然参与,那是找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很多,但是霸主就那几个。首先,春秋三小霸:郑庄公、齐僖公、楚武王,齐楚两国的底子本来就好,再加上明主,妥妥的强国,而郑国地处中原,更是周王朝的卿士,享有很大权力,遇上郑庄公这个老谋深算的国君,国势达到巅峰,又怎么会弱?只是后来郑国衰败了而已。

接下来,两种版本的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是公认的,他们的国家不用说,没有明君也不一定是弱国。还有秦穆公和宋襄公,秦国在秦穆公手里算是四大强国,虽然后来衰落了,可直到楚国国破之时都还帮着楚国复国,说明那时秦国实力也不会太弱,只是战国初期四代乱政,又碰上魏国崛起,被打惨了,经商鞅变法才由弱变强,最后一统六国。

宋国作为商朝后裔,地位很高,是公爵之国,军力也不弱,要不是宋襄公死守旧礼,未尝不能跟楚国一较高下。最后的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至少也是强盛一时,前者攻破楚国,后者多次进军中原,声威响彻一时,只不过衰败得也快。

至于战国七雄,即便最弱的韩国,也是有灭郑战绩的,可见都不是弱国。

最后来看周朝,周朝的基础是分封制、宗法制以及礼乐制度等,周朝将王朝四周的土地分给诸侯,而自己坐镇关中以及河洛这两片中心土地,周幽王时期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周朝在关中的力量遭受到巨大打击,而且很快周朝陷入二王并立的内乱之中。

周携王占据关中,拥有周朝在关中的残余力量,周平王在关中待不下去了,只好在秦、郑等的护送下东迁洛邑,为了奖赏秦国,周平王将西周故地封给秦国,秦始为诸侯。后来周平王在晋国干掉了周携王,名义上成了天下共主,但是周携王的支持者显然不会鸟他,晋国这些大国也开始不听号令了,而周平王实力不足,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他们别太过分就好。

进入春秋以后,周王室只占有河洛一片土地,而且固守分封制,不断将土地分给宗室、官员,所以周王的属地越来越小,在农耕社会,没有土地就没有钱,没有钱怎么养军队?正是因为看出王室的衰落,诸侯们才敢越来越放肆。

到了周平王的孙子周桓王这代,周桓王想要重振王室雄风,拿最嚣张的郑国开刀,结果大败,自己反倒中了郑军一箭,而郑庄公只是道歉了事。此事过后,周天子再无所谓威权可言,像卫惠公,因为怨恨周王,正碰上周王划了几块卫国的地,他直接带兵赶跑了周惠王,再立过一个。

一没军队二没土地,周朝早已不是强国,也丧失了由弱变强的资本,焉能重振声威?


平沙趣说历史

东周王室自从周平王往东迁都后,使本来已经衰微的周王室更加不振。王室衰落使诸侯各国创造有利的条件:“争霸”!

周王室的衰落是他自身负主要责任:第一、前有平王由于背负弑君弑父(周幽王)大罪(周朝重视礼法制度)、后有郑庄公射中了周桓王之事,这种以下犯上、大逆不道的大事,郑庄公仅道歉了事。这种行径,使得周王室威望一代不如一代,任由诸侯可以任意欺凌周王室。第二、平王东迁以后领地控制范围大大减少,从西周的千里之地到春秋时期的不到六百里,到了战国末期,仅剩七个县的领地。第三、经济衰弱,周王室自身难保,更加无力养兵,在春秋战国那样的乱世中没有军队,其说话谁听啊!


历史讲经

周朝的衰落自西周穆王时期就已经开始,客观原因是应对西部戎狄的不断侵扰、自然灾害的接连出现、贵族阶层的逐日腐化,造成国内矛盾尖锐激化而未得到控制,至幽王罢后、废太子、戏诸侯时矛盾终于爆发,最后导致犬戎入京,西周灭亡。平王东迁至洛邑,东周开始。

东周建立已丧失诸多优势。第一,分封制弊端显现。诸侯国各自扩展领土,改革经济,逐日强大,独霸一方,不把王室放在眼里。 第二,王室封地减少。平王东迁之后,王室直属封地骤减,在古代,评判实力的标准就是土地和人口,经济基础决定一切,王室的财源枯竭导致周王室实力大减,威望日下。 第三,周王室威望日下。部分诸侯对平王继位和东迁不满,认为幽王错不至死,平王得位不正。天子未能尊重宗制礼法,诸侯何必遵守,于是礼崩乐坏、王室权威受到质疑,天子号召力渐失,诸侯更是各自为政。

因此,干弱而枝强,王室一再衰微,诸侯国开始了兼并征战之路。


诸侯国能够图强争霸,在于变法,改革旧制度,而这就与周礼不符合。

周王室是不可能自己打破自己定的规矩的,受到种种约束,不可能像其它诸侯国一样,去消灭弱小诸侯国来增强自己的势力。

因此,周王室受到自己礼制的束缚,难以图强。


Blue clear sky

因为周王室东迁洛邑时是诸侯国护送迁的,洛邑是平原,无险可守。重点是周王室迁都只迁贵族,平民不迁,周就缺乏民力,没人就没足够的劳力工作同征兵的来源。拳头不大威压不了其它诸侯,就一个共主的名头。

后来郑国君射周天子、楚国君问鼎后,名头更是一落千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