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对于春秋五霸的说法,会有不一样的?

阿男40607

春秋近三百年的历史,“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春秋之初,相传有大小诸侯国140余个,经过多年的兼并,到了春秋末期仅剩硕果仅存的几个大国了,可见各国之间战争之激烈!这些有影响的大国之间互相争斗,胜者即为霸主。也就是历史上的“春秋五霸”。

对春秋五霸之说,历代争议较大,光说法就达九种之多,目前比较得到认可的有两种说法,一是《史记.索隐》: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二是《荀子·王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可见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这三位霸主是普遍得到公认的,争议就在剩下的那两位到底是谁?


宋襄公

宋桓公之子,在首霸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打到齐国,在齐人的里应外合下,拥立齐孝公,因此而成名。一直羡慕齐桓公霸主地位的宋襄公自恃定齐有功,野心膨胀,不顾公子目夷的多次劝阻,妄图称霸中原,在没有任何资本的情况下,宋襄公匆匆发起诸侯会盟,却反被楚国设伏擒获羞辱。泓水之战中,他又大讲仁义道德,死守古代“不鼓不成列”的决斗式战法,结果兵败身死,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样的人,若称为霸主,实在令人汗颜。


秦穆公

秦德公之少子,在位长达38年,是秦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他内修国政,外图霸业,统一了今甘肃、宁夏等地,从他始,秦国开始崛起。秦穆公在位期间,重用百里奚、蹇叔等贤臣,推行了许多富国强兵的政策,修明政治,发展军事,奖励生产,国家实力大大增强。在成功完成秦晋联盟之后,秦穆公急欲进兵中原,完成霸业,在袭郑灭滑之后,一度引起中原震动,但很快被晋襄公遏制,并于肴山惨败,此后虽然成功复仇,但一直受到晋国的压制,遂改往西发展,后来征服西戎,在西方辟地千里,终成大国。所以可以称为霸,虽然是偏霸。


吴王阖闾

阖闾主要的事迹就是楚国亡臣伍子胥为辅佐,修建城郭,设置守备,积聚粮食,充实兵库;又重用军事家孙武,提高战术素养。公元前506年,吴军在孙武、伍子胥率领下,从淮水流域西攻到汉水,五战五胜,攻克楚国都城郢都,迫使楚昭王出逃。但后来在与越国的槜李之战中,被越大夫灵姑浮斩落脚趾,重伤而死。从他的事迹来看,影响力仅及于楚,远未及中原,所以也难以算一霸。

越王勾践

勾践的事迹都比较熟悉了,二十年卧薪尝胆,由弱转强,一举击败吴国,然后乘势北进,与齐、晋等诸侯会盟于徐州,并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东方之伯。而后越兵渡淮南,把淮上地还楚,把吴所侵的宋国之地还于宋,泗水以东的百里地还给鲁国。从此越兵横行于江淮,诸侯都到往庆贺。从其事迹来看,勾践可称为一霸。

所以在鄙人看来,春秋五霸应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越王勾践这五位相对合适一些。


惯与长夜

诗曰“道德三皇五帝,功业春秋五霸”,可见世人都认为文治武功的楷模是春秋五霸。入选五霸的君主都有:齐桓公姜小白、宋襄公子兹甫、晋文公姬重耳、秦穆公嬴任好、楚庄王熊旅、吴王姬阖闾、越王姒勾践!


吴王与越王不被正史接受,认为他们不能称为霸,因为吴越二国只是区域霸主,他们只是暂时击败了齐国与楚国,并没有使秦国、晋国臣服,而且吴越二国兴盛快,衰亡更快!从地理位置上将,吴越二国当时不在中原,属于东南蛮夷,尽管吴国是姬姓王族,越国是夏朝遗孤!

有人认为秦穆公不属于五霸之一,因为秦乃西戎;又有人认为楚国不属于五霸之一,因为楚乃南蛮。

秦楚二国不被承认,主要原因是他们的血统问题,部分人否认秦楚的华夏血统。今日正告诸君:秦人乃黄帝后裔,其先祖伯益乃治水功臣,舜帝赐姓嬴氏;楚国亦是黄帝之后,其先祖是火神祝融。因此视秦楚为异族的学者其心可诛!

吴越因地理位置不在中原而不被某些人认可,秦楚因为血统问题不被某些人认可,我认为都是不可取的。霸主者,代天子守四方而统御诸侯也!如此看来只有宋襄公有其名而无其实!



大秦铁鹰剑士

周王朝尚武。为将诸夏国土往外扩展,历代周王对周边蛮族屡屡发动征伐战争,开国200多年间,一直处于战时状态。作为天下共主,周天子需要依靠频繁的周流保持了周王朝分封体系不涣散,来维持周王在各诸侯国中宗主的威望。

因此历代周王频繁巡狩。每次天子巡狩,都会带动一批部落鞍前马后,而王师的每一次作战,也需要地方的策应和供给。周王还可以借军事行动来检验诸侯的忠诚,或者控制新的领地与势力。然而,每次征战所得,都远远大于发动战争的成本。周昭王征伐楚蛮,丧六师,南巡不返。他的儿子周穆王征伐犬戎,大兴刀兵,最终只得到了四白狼四白鹿。除了炫耀武力之外,周王室的财富在快速流失。扩张政策终究难以为继,周王朝的军国气质终于在频繁的消耗下变得内敛起来。

(平王东迁后的周王朝)

东周开始后,由于周王室失去了半壁江山,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支撑,逐渐失去了对各诸侯国的约束能力,地位一落千丈。内忧外患的环境没有给周人多少调整空间,周王朝再也没有能够复兴。从此,时代的主题变了。一些诸侯国在军事、经济上逐渐强势起来,彼此之间相互征讨,数位诸侯称霸一时。很多年后,一位周朝大夫鲁国旧都,看到以前的宗庙宫殿已经张曼了庄稼。他悲从中来,以满腔的亡国之痛写成了一篇诗歌《黍离》,被孔子收录到《诗经.王风》中。

(黍离之悲: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儒家尊崇周礼,即使周王室此时已经不具备作为州联邦中央的实力,儒家也认为这是诸侯国互相争霸,不能匡扶周室的原因。霸者,伯也。伯者,长也。这与周礼提倡的“彬彬君子”的论点相悖,然而历史的发展,使得这些霸主们各领风骚数十年,连周王室都以承认他们的霸主地位来换得周联邦中央的地位稳固。于是,春秋以来的各个儒家代表人物,就站在自己对“仁”学说的解释权上,对春秋时期的霸主做了一些排序。不同的儒家经典,所列入春秋五霸的人物也不同。

1、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史记》

2、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阖闾、勾践——《荀子·王霸》

3、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阖闾——《白虎通·号篇》

4、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勾践——《四子讲德论》

5、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夫差——《汉书·诸王侯表序》

6、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鲒崎亭集外编》

7、郑庄公、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公——《辞通》

8、郑庄公、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 ——南怀瑾 《论语别裁》

究其原因,是儒家学者在解释经典时倾向于尊崇王道,贬抑霸道。那么春秋五霸,能够名列其中的楚、吴、越、秦等在中原诸夏国家眼中都是蛮夷国家。蛮夷不通华夏礼节,“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儒家勉强虽然承认他们是诸侯之长,但对他们的称霸行为看不过眼,就通过用蛮夷国家凑成“五霸”来告诫后人,称王称霸者,都是蛮夷之属所为。诸夏国家,理当亲亲善恩,奉周天子为中央,怎么能自己称王称霸呢?可见,儒家的政治浪漫主义,是其“从周”的指导思想。

甚至于“五”这个数字,表示的并不是一个确切的数,类似于古文中常见的“虚指”。因为战国时期,阴阳五行五德终始说有很广阔的舆论市场,所以很多说法都向“五”来靠拢。实际上,从平王东迁一直到三家分晋,这段期间,华夏大地代有人才,诸夏国家各领风骚,所谓的的“霸”业,也不止五个。


由于王师不兴,周边蛮族势大,纷纷压迫诸夏国家。中原各地的诸侯国被迫努力自强,抱团取暖,由此在外部的压力下,“王室将卑,戎、狄必昌”,在《黍离》之悲中,华夏民族的自我认同开始形成。民族主义从来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一种情绪,一种休戚相关、物伤其类的情绪。所以齐桓公九合诸侯,合的并不是诸侯的兵,而是诸侯对华夏的认同。在这一点上,孔子虽然不爽管仲与齐桓公称霸的举动,但也不得不感慨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而知而行

春秋五霸具体指的是谁说法多样,有两种流传最广的不同说法,一种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其中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是毫无争议的春秋五霸之一。

齐桓公不仅九次会盟诸侯成为春期首霸,而且有“尊王攘夷”挽救华夏文明的伟大功绩,因此孔子才会说道“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就是没有齐桓公和管仲我们都要披发左衽当蛮夷了。


齐桓公

晋文公则在城濮之战中先退避三舍诱敌深入大败楚军,遏制了楚国向中原扩张是势头成为了又一个春秋霸主,此后春秋霸主地位就长期为晋国和楚国所垄断。

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在邲之战中大败曾经的霸主晋国,终于问鼎中原实现了楚国一直以来的霸主梦,此后楚国就一直是晋国有力的竞争对手。

因此此三人一直以来都是毫无争议的春秋五霸之一,至于另外两个名额就存在非常多的争议了,其中以宋襄公、秦穆公和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两种说法最为普遍。

其中宋襄公可以说是这些人中爵位最高的人被称为公当之无愧,人家才是周天子封的正宗的公爵,其它诸如齐桓公和晋文公只是侯爵,秦穆公只是伯爵,而后面的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只是子爵,这位宋襄公在齐桓公死后想接过他的霸权。
春秋形势图


可是这个作为商朝遗民的宋襄公却一位的遵循周礼讲仁义,结果在泓水之战中不接受部下对楚军半渡而击的建议,相反还要等楚军过河之后再摆好战阵才出击,结果实力不如楚军的宋军当然是大败而回了,因此说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我认为有点名不副实。

而秦穆公同样想在晋文公死后接过他的霸权称霸,可是先是偷袭郑国被郑国商人弦高巧计退敌,然后有在崤山被埋伏的晋军打的全军覆没了,称霸之路一直被强大的晋国阻挡的秦穆公也难称为霸主。

吴王阖闾任用孙子为将在柏举之战中大败楚军进而攻破楚都郢,后来又在檇李之战被越王勾践击败受伤死去,不过其子夫差又在夫椒之战击败越王勾践,并且在艾陵之战击败齐国最终称霸,因此他们父子两合称一霸我认为还是合适的。
柏举之战


至于越王勾践在被吴王夫差击败之后表面对其卑躬屈漆,实际上却在卧薪尝胆时刻准备给其致命的一击,终于抓住了夫差北上争霸的时机袭破了吴都,又在笠泽之战大败吴王夫差使得吴国元气大伤,最终三千越甲可吞吴成为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所以个人认为春秋五霸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父子和越王勾践应该更为合适一点,当然每个人观点可能都不一样,因此春秋五霸另外两个名额究竟归谁将一直有争议。


执斧传播开天名

谢问!春秋五霸是谁?历来诸说不一。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名实之分,二是断限之分。

第一,五霸之说源头。

五霸之说,源于《左传*鲁成公二年》,是年齐国被晋国打败,齐顷公幸免被俘逃走,晋军抓了协助齐顷公逃跑的逢丑父。齐顷公请求与晋国和解。派国佐带上消灭纪国缴获的礼器纪獻、玉磬和土地文书等厚礼献给战胜诸国。但晋国将帅又加条件,要求把齐顷公的母亲作抵押,並且要把齐国境内田垅由南北向全部改为东西向。齐国佐反驳:第一,论地位齐国君母亲与晋国君母亲同等,你们在列国中首开抵押国君之母先例,一则违背周天子命令,二则是用不孝号召诸侯。第二,周天分封诸侯时规定,各国根据地理实际,或南向或东向开辟田垅。如今你们晋国让齐国全部改成东西向田垅,难道只为你们兵车通行。不顾周天子命令和齐国地理宾际?违天子命令又违道义,如何做盟主?"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五霸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如今齐国求和献礼,你们却求满足无止境的私欲。那么齐国只能与之死拼到底!后来鲁、卫两国劝说,我们与齐都是亲戚,晋得宝器,鲁、卫得土地已经很荣耀了。再说没有永远强大的霸主。这事也就和平解决了。

第二,《左传》首提五霸之事,发生在鲁成公二年,即公元前589年。齐国佐所指五霸应是:

1、齐桓公(前685一一643年)、

2、宋襄公(前650一一637年)、

3、晋文公(前636一一628年)、

4、秦穆公(前659一一621年)、

5、楚庄王(前613一一591年)。

第三,《荀子》、《史记*索引》等书所列五霸,下限延長111年至公元前468年,五霸人选各有不同。有的按周天子封伯致胙算,也有的按国家执力算,结果纷纭。

我个人认为,若论整个春秋时期242年间,按周天子封伯致胙不只五霸。按实际发挥霸主作用算比较合理。应该删除宋襄公和阖闾。宋襄公已经是春秋时期四公爵之一,並不需要再封伯,而宋名望最高,势力最弱,以自己崇高地位称霸诸侯属自已拔高。春秋礼崩乐坏,拳头大的是爷。吴王阖闾刚与晋国争出头,就被越王勾践消灭,也不宜算。越王勾践应该算。天子封伯致胙,雄霸江淮及齐国鲁国以南几代。春秋末期,周天子的封伯几乎没什么用。《荀子》删秦穆公是因为有伯之名,控制不了晋魏趙等国。



左说春秋

鄙人首次听闻春秋五霸之名,是在初中的历史课上: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和宋襄公。很多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秦穆公和宋襄公根本不是霸主。应以越王勾践和吴王阖闾来代替之。

  荀子也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五霸之论。时至今日,春秋五霸以荀子之论最为权威。今日笨笨献上拙文一篇,再议春秋五霸。

  首先,《荀子》并非史书,是与《孟子》、《庄子》、《韩非子》相同的“子书”类文学著作。其目的是为宣扬儒家学派的思想和主张。所以,以文学作品的视角来看,荀子的春秋五霸之说,是最权威的。若以史学的视角来看,春秋五霸是否是真正的霸主?春秋时期的霸主究竟有哪些?

  若以三大标准评判霸主:一是取得争霸战的胜利或不战而屈人之兵;二是以霸主身份大会诸侯;三是被周天子承认和册封。此外,成为霸主之后,他干的好与坏?要看是否救危济困,主持公道。

  春秋时期有三个超级霸主:晋厉公、晋悼公、晋平公。

春秋第一霸,就是八年之内,九合诸侯的晋悼公。悼公时期的晋国,就像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一样,无人能出其右。



杨朱学派

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参与争霸的五个代表性人物,古代学者和史家看法不一致。霸,即伯。会合诸侯,朝见天子,以令诸候。《史记索隐》中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荀子-王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一齐桓公姜小白任用政治家管仲为相进进改革,…尊王攘夷,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王霸之首。二,宋襄公兹甫守信率曹邾四小国伐齐立齐孝公。伐郑国,泓水之战被楚国打败,受伤而死。并没有真正称霸诸国。晋文公重耳在外流浪十九年重用先轸,孤偃,设三军六卿,成濮之战打败楚国。秦穆公任好,用百里溪,蹇叔,由余伐西戎灭国十二,隊霸西戎,西方诸戎之伯。楚庄王声色犬马不理朝政,后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矣,一飞冲天,由孙叔敖,武举扶佐楚国大治,马踏黄河,问鼎中原。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争霸吴越,北威齐晋。





关东侠客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左传·成公二年》杜预注)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白虎通》)

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楚庄王、吴王阖闾(《荀子》)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汉书·诸侯王表》颜师古注)

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全祖望《鲒埼亭集》)



弓上双木

春秋五霸的“五”是虚词,类似韩愈“捕蛇者说”的“杀三虫”一样,多或者多个,若干个霸一样。五霸之说出于秦汉时,是治史者泛指。以当时的国际影响情况来看,春秋三百多年,霸主太多了。齐,晋,楚,三国实力长期强大,可谓长霸之国。郑庄公,卫武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阖闾、夫差,越王勾践~~皆为一时之霸。没必要严格说谁是五霸,更没必要定什么标准来衡量入“五”的条件。


正史纵横

我在第一次学习历史课本的时候,学到的春秋五霸就是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宋襄公和楚庄王。(排名不正确,这里仅说是他们五个)。虽然是个很简单的课本(小学五年级),但毕竟是历史教科书。其他的所传的勾践和合闾则是古代一些对后世影响颇大的文学作品。比如荀子。它和历史书记载的有些出入。就好比我们看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