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西安--钟楼(传说)

西安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心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距今已有600余年。原址在西安市西大街广济街口,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移于现址,成为一座绾毂东西、呼应南北的轴心建筑。昔日楼上悬一口大钟,用于报警报时,故名“钟楼”。


美丽西安--钟楼(传说)
美丽西安--钟楼(传说)​​​ 如今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的市中心,城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众多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
钟楼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重檐斗拱,攒顶高耸,屋檐微翘,华丽庄严。这座正方形砖木结构建筑物,自地面至楼顶高36米,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基座每边长35.5米,高8.6米,全部用青砖砌成,四面正中各有高竞均为6米的十字交券洞,过去是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交会的通道,人流车辆从券洞通过,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券洞无法适应交通流量需要,现在券洞早已封闭;在钟楼周围另辟圆形环道。

据传钟楼来历有这么一个传说

在古时的长安,城中心地下不断涌出水来,淹没房屋,冲毁道路,大有把长安变成一片汪洋之势。一天观音菩萨路径长安,见此情景,便托梦给城中的百姓道:“有一条孽龙在地下兴风作浪,要把长安变成海,大家只要齐心协力挖开海眼,囚住孽龙,并在上面建一座钟楼将它镇住,方可永保长安城万世长安。”于是城中的百姓便挥舞厥锨,顺着冒水的地方一直挖下去,终于挖到了足有10个井口大的海眼,但见一条巨龙正在浪中张牙舞爪,掀起波涛。众人经过奋力拼搏,最后将孽龙用钢环铁索紧紧捆绑在一根镇海铁柱上,再用厚厚的钢板封住海眼,并立即动工在上面修建了一座十几丈高的钟楼。

正当大家将一个巨大的玻璃做的宝葫芦安放在钟楼顶时,被捆绑的孽龙突然在地下晃动身躯,钟楼突然剧烈的摇动起来,玻璃顶一下子摔倒地下成碎片。钟楼的抖动也越来越厉害,大有倒塌的危险。正在这危急关头,观音菩萨驾云从南海来到长安上空,把手中的净瓶倒扣在钟楼上,变成了金光闪闪的宝顶,钟楼顿时纹丝不动,稳如泰山。那条孽龙从此被镇在钟楼底下,再不能作恶为害。

迁移传说

西安钟楼原在广济街口,关于为什么要东迁钟楼,民间有着一段传说故事。明万历年间,关中发生了大地震,死伤数万人。长安豪门大族十分恐慌,纷纷奏告地方官要降魔伏妖,平息地动。知府也像热锅上的蚂蚁,坐卧不宁,请来迎祥观的道士高承之商议此事。

高承之是长安城久负盛名的老道士,他善舞剑会法术。他告诉知府说:“依我看,钟楼东迁半里,地动必然消除,”知府问为什么,高承之说,我有一卷书,上面记着长安的地理情况:关中原是一片大海,终南山的高峰也不过是些零星的小岛,当"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时候,海水向东流去,这才成了平原。但有一条大鳌鱼不愿离去,就用嘴凿了一条大川,把自己隐藏其中。后来地裂山突,这条大川就成了地下河。每到三月十五日,鳌鱼就游到露出地面的大川口,呼吸空气,喷沙击浪,冲出几丈高的水柱。

关中居民怕它带来灾难,每到这一天,就把铜盆翻扣上,放上奉品敬献鳌鱼。从隋以后,长安东移这条川口也被封闭,再也见不到鳌鱼作怪。知府问到“可知大川口在什么地方”高承之站起身,拉开窗帏,指着东边说:“就在钟楼半里的哪个十子街口。”说着从袖筒里抽出一卷图,递给知府。知府展开一看,是一座瑰丽的钟楼,楼下伏卧着一条鳌鱼,左上角有一首诗:天刚破晓霞蔚生,跑却金币乐无穷;春风漫舞长安道,修得是楼四街中。

看罢图卷,知府心中一动,立即命令全城铁匠赶制一条百丈条铁链,准备降鳌建楼。不到一个月,铁链制成等到三月十五日,知府和和高承之也来到了十字路口。知府命令士兵用撅头刨开地面,见露出四快大石头,揭开石条,果见下面有一深井,听到流水哗哗响。不一会儿,一股水柱夺井而出,冲向天空,随即见到一鳌鱼头伸出井外。道士高承之走过去用宝剑按住鳌鱼头,叫士兵用铁链将其锁住,然后将铁链和鳌鱼一同沉入川底。知府又令人铸起大铁圈,紧紧箍住川口,将铁链的另一端压在下面。征用五千工匠,夜以继日赶修种楼。从此以后钟楼巍然屹立,鳌鱼被镇压在川底,再也不能兴妖作怪了。

美丽西安--钟楼(传说)美丽西安--钟楼(传说)

美丽西安--钟楼(传说)美丽西安--钟楼(传说)
美丽西安--钟楼(传说)美丽西安--钟楼(传说)
美丽西安--钟楼(传说)美丽西安--钟楼(传说)
美丽西安--钟楼(传说)美丽西安--钟楼(传说)
美丽西安--钟楼(传说)美丽西安--钟楼(传说)
美丽西安--钟楼(传说)美丽西安--钟楼(传说)
美丽西安--钟楼(传说)美丽西安--钟楼(传说)
美丽西安--钟楼(传说)美丽西安--钟楼(传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