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西安--鐘樓(傳說)

西安鐘樓,位於西安市中心始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距今已有600餘年。原址在西安市西大街廣濟街口,明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移於現址,成為一座綰轂東西、呼應南北的軸心建築。昔日樓上懸一口大鐘,用於報警報時,故名“鐘樓”。


美麗西安--鐘樓(傳說)
美麗西安--鐘樓(傳說)​​​ 如今位於中國陝西省西安市的市中心,城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是中國古代遺留下來眾多鐘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
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築藝術風格,重簷斗拱,攢頂高聳,屋簷微翹,華麗莊嚴。這座正方形磚木結構建築物,自地面至樓頂高36米,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基座每邊長35.5米,高8.6米,全部用青磚砌成,四面正中各有高競均為6米的十字交券洞,過去是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交會的通道,人流車輛從券洞通過,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券洞無法適應交通流量需要,現在券洞早已封閉;在鐘樓周圍另闢圓形環道。

據傳鐘樓來歷有這麼一個傳說

在古時的長安,城中心地下不斷湧出水來,淹沒房屋,沖毀道路,大有把長安變成一片汪洋之勢。一天觀音菩薩路徑長安,見此情景,便託夢給城中的百姓道:“有一條孽龍在地下興風作浪,要把長安變成海,大家只要齊心協力挖開海眼,囚住孽龍,並在上面建一座鐘樓將它鎮住,方可永保長安城萬世長安。”於是城中的百姓便揮舞厥鍁,順著冒水的地方一直挖下去,終於挖到了足有10個井口大的海眼,但見一條巨龍正在浪中張牙舞爪,掀起波濤。眾人經過奮力拼搏,最後將孽龍用鋼環鐵索緊緊捆綁在一根鎮海鐵柱上,再用厚厚的鋼板封住海眼,並立即動工在上面修建了一座十幾丈高的鐘樓。

正當大家將一個巨大的玻璃做的寶葫蘆安放在鐘樓頂時,被捆綁的孽龍突然在地下晃動身軀,鐘樓突然劇烈的搖動起來,玻璃頂一下子摔倒地下成碎片。鐘樓的抖動也越來越厲害,大有倒塌的危險。正在這危急關頭,觀音菩薩駕雲從南海來到長安上空,把手中的淨瓶倒扣在鐘樓上,變成了金光閃閃的寶頂,鐘樓頓時紋絲不動,穩如泰山。那條孽龍從此被鎮在鐘樓底下,再不能作惡為害。

遷移傳說

西安鐘樓原在廣濟街口,關於為什麼要東遷鐘樓,民間有著一段傳說故事。明萬曆年間,關中發生了大地震,死傷數萬人。長安豪門大族十分恐慌,紛紛奏告地方官要降魔伏妖,平息地動。知府也像熱鍋上的螞蟻,坐臥不寧,請來迎祥觀的道士高承之商議此事。

高承之是長安城久負盛名的老道士,他善舞劍會法術。他告訴知府說:“依我看,鐘樓東遷半里,地動必然消除,”知府問為什麼,高承之說,我有一卷書,上面記著長安的地理情況:關中原是一片大海,終南山的高峰也不過是些零星的小島,當"天傾西北,地陷東南"的時候,海水向東流去,這才成了平原。但有一條大鰲魚不願離去,就用嘴鑿了一條大川,把自己隱藏其中。後來地裂山突,這條大川就成了地下河。每到三月十五日,鰲魚就游到露出地面的大川口,呼吸空氣,噴沙擊浪,衝出幾丈高的水柱。

關中居民怕它帶來災難,每到這一天,就把銅盆翻扣上,放上奉品敬獻鰲魚。從隋以後,長安東移這條川口也被封閉,再也見不到鰲魚作怪。知府問到“可知大川口在什麼地方”高承之站起身,拉開窗幃,指著東邊說:“就在鐘樓半里的哪個十子街口。”說著從袖筒裡抽出一卷圖,遞給知府。知府展開一看,是一座瑰麗的鐘樓,樓下伏臥著一條鰲魚,左上角有一首詩:天剛破曉霞蔚生,跑卻金幣樂無窮;春風漫舞長安道,修得是樓四街中。

看罷圖卷,知府心中一動,立即命令全城鐵匠趕製一條百丈條鐵鏈,準備降鰲建樓。不到一個月,鐵鏈製成等到三月十五日,知府和和高承之也來到了十字路口。知府命令士兵用撅頭刨開地面,見露出四快大石頭,揭開石條,果見下面有一深井,聽到流水嘩嘩響。不一會兒,一股水柱奪井而出,衝向天空,隨即見到一鰲魚頭伸出井外。道士高承之走過去用寶劍按住鰲魚頭,叫士兵用鐵鏈將其鎖住,然後將鐵鏈和鰲魚一同沉入川底。知府又令人鑄起大鐵圈,緊緊箍住川口,將鐵鏈的另一端壓在下面。徵用五千工匠,夜以繼日趕修種樓。從此以後鐘樓巍然屹立,鰲魚被鎮壓在川底,再也不能興妖作怪了。

美麗西安--鐘樓(傳說)美麗西安--鐘樓(傳說)

美麗西安--鐘樓(傳說)美麗西安--鐘樓(傳說)
美麗西安--鐘樓(傳說)美麗西安--鐘樓(傳說)
美麗西安--鐘樓(傳說)美麗西安--鐘樓(傳說)
美麗西安--鐘樓(傳說)美麗西安--鐘樓(傳說)
美麗西安--鐘樓(傳說)美麗西安--鐘樓(傳說)
美麗西安--鐘樓(傳說)美麗西安--鐘樓(傳說)
美麗西安--鐘樓(傳說)美麗西安--鐘樓(傳說)
美麗西安--鐘樓(傳說)美麗西安--鐘樓(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