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由來!

唐代以農曆正月、七月、十月的十五日為三元日;稱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因為正月十五日是上元,所以十五日晚上就叫做“元夜”,也叫“元宵”。

元宵節的由來!早從漢代開始,每到這一天晚上就有燃燈以祭神的習俗,而盛於唐宋。統治階級為粉飾太平,窮奢極侈,燃燈規模有時十分驚人。平時,歷代封建王朝是禁止城裡百姓在半夜行走的,特別在京城,只有正月十五日晚可“弛禁”,允許百姓玩燈,這一天又叫做“燈節”,還放鞭炮、焰火,舞龍燈,踩高蹺,扭秧歌,打太平鼓,玩花船,跑驢,跳獅子舞等。但舊時“官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貧民一盞燈,父子相對哭。”在歡樂聲中,卻夾有百姓的無限辛酸。從末代開始,元宵節要吃“元宵”,也就是吃湯圓(又叫湯糰、粉果、浮圓子)。因為元宵節吃湯圓,湯圓也就叫做“元宵”。有些地方還吃“元宵茶”,這是一種在熱麵湯內放上各種茶果的食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