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由来!

唐代以农历正月、七月、十月的十五日为三元日;称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因为正月十五日是上元,所以十五日晚上就叫做“元夜”,也叫“元宵”。

元宵节的由来!早从汉代开始,每到这一天晚上就有燃灯以祭神的习俗,而盛于唐宋。统治阶级为粉饰太平,穷奢极侈,燃灯规模有时十分惊人。平时,历代封建王朝是禁止城里百姓在半夜行走的,特别在京城,只有正月十五日晚可“弛禁”,允许百姓玩灯,这一天又叫做“灯节”,还放鞭炮、焰火,舞龙灯,踩高跷,扭秧歌,打太平鼓,玩花船,跑驴,跳狮子舞等。但旧时“官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民一盏灯,父子相对哭。”在欢乐声中,却夹有百姓的无限辛酸。从末代开始,元宵节要吃“元宵”,也就是吃汤圆(又叫汤团、粉果、浮圆子)。因为元宵节吃汤圆,汤圆也就叫做“元宵”。有些地方还吃“元宵茶”,这是一种在热面汤内放上各种茶果的食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