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稱美團給行業帶來災難性風險,如何評價美團打車對網約車市場的影響?

亞亞X

高額補貼、促銷優惠曾是滴滴崛起的套路,也是行業新興企業所慣用的套路。於是,美團打車猛然進軍網約車也推出了名目繁多的補貼政策,嘗試利用跌破成本價的優惠來迅速掠奪市場份額。美團稱在上海上線不到20小時,日訂單量即突破了10萬單,第三天單日完成量就到了30萬單。對此,美團點評CEO王興表示,美團打車已在上海拿到了1/3的市場份額。

美團通過大額補貼獲取市場份額的做法也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關注與重視,關於這種畸形補貼是否涉及擾亂市場秩序,造成惡性競爭,是否會給財政帶來巨大壓力,一時之間成為了媒體與行業熱議的話題。美團打車在上海上線後的補貼行為還被相關部門約談,而成都地區則還未上線即被相關部門請去喝茶。

久違的補貼大戰讓市場競爭有愈演愈烈之勢,導致滴滴的反擊。但是對於司機和乘客,他們卻成為了行業補貼大戰的最終受惠者。行業發展的取勝之道在於獲取消費者的滿意,而網約車作為服務性的行業,在發展初期企業憑著資本投入而獲得自然壟斷,一旦壟斷地位難以撼動,壟斷企業勢必會從司機與乘客方獲得超額利潤。行業壟斷令司機與消費者失去了其他選擇,從而陷入弱勢地位當中。此時,新的行業入局者的加入令忠誠客戶有了更多的選擇權,新平臺所給予他們的實質好處讓他們足以覆蓋轉換平臺和變更服務商的成本,這為行業注入新的發展活力,從而促進行業企業不斷提升自身服務、完善定價機制,從而為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體驗,提升社會整體福利。


經濟觀察報

滴滴自己不反省麼?已經成了中國最被人痛恨的IT公司了!在”讓人噁心“這個方向,滴滴完全沒有對手。美團不來,滴滴還會繼續噁心下去。

有消息說,滴滴出行2017年交易總額250-270億美元,整體虧損3-4億美元。近來滴滴明顯增加了”賺錢力度“,拼命想招摟錢。2018年3月初,滴滴預計主營業務將實現淨利10億美元。

最近還傳出了滴滴用”大數據殺熟“坑害客戶,越是依賴滴滴或者習慣使用滴滴的老客戶,它越敢加價。如下圖,兩個人同樣路線同樣時間價格就是不一樣。


不要東拉西扯資質、安全、服務,說關鍵的。網約車司機最核心的訴求是,提高收入!而乘客更不想被殺熟多花錢!如果乘客花了錢,也希望司機能多些收入。而不是象以前的出租車份子錢一樣,司機賺的錢被出租車公司拿走一大塊。

美團出來了,市場反應不錯。如果能拿下上海1/3的市場,這是對滴滴狠狠的打擊。但是,我們看到,滴滴不是檢討自身加強對客戶服務,而是成立了”打美辦“。企圖象過去一樣,把競爭對手打死,然後就壟斷賺大錢。

我們還看到,美團還沒有進入北京這個大市場,說是手續有問題。是不是滴滴背後的勢力在阻撓競爭對手的出現?

市場表現已經說明,美團帶來的”災難性影響“是給滴滴的,美團加入市場是行業福音,司機和用戶都歡迎。我在深圳,希望美團早日能開通業務,展開競爭。

美團和以前滴滴面對的對手不一樣,美團本來的業務就有基礎。軟硬件運營有基礎,用戶安裝APP有基礎,吃喝娛樂消費與打車是自然關聯的應用。美團來做網約車,很自然。如果碰到滴滴重手補貼”打美“,美團哪怕就是退縮一陣子不燒錢,也無所謂。司機和乘客都知道滴滴是個什麼貨色了,不會有幻想了,會支持滴滴的競爭對手。一旦滴滴補貼了,美團的業務又會冒出來。

所以,只要有美團存在,滴滴就不要想暢快地掙錢。滴滴會很受傷,2018年的10億美元利潤計劃只怕要泡湯。就算用手續之類問題阻止了美團的進展,實現了10億美元利潤,滴滴的利潤也是不可持續的。滴滴這種業務,一方面讓司機與乘客痛恨,一方面還想做成護城河壟斷賺大錢,哪有這麼美的事?


風雲學會陳經

3月28日中午,滴滴區域運營高級總監孫樞在朋友圈發文,稱“能否留住用戶,靠的是產品是否有差異化,而不是一味地進行補貼大戰。”

看到滴滴高管說的這番言論,獨角獸工場只想“呵呵”。別人這麼說,可能還有點道理,但滴滴這麼說,感覺就像是在自己打自己的臉,頗有一種五十步笑百步的感覺。

滴滴在之前的網約車大戰中,能一路戰勝對手,走到今天一家獨大的壟斷地位靠的是什麼?難道靠公平公正和安全麼?還不是不顧一切地燒錢撒幣,瘋狂補貼。

滴滴當初就是靠著各種燒錢補貼最終佔領市場,打敗了快滴以及優步等競爭對手的。

如今,美團最為一個非常強大而棘手的競爭對手橫空出世,滴滴高管卻說補貼大戰是錯誤的?還有災難性風險?Excuse me?這真的不是在開玩笑嗎?

至於滴滴提到的安全隱患和一些問題,這在滴滴自己的成長過程中,也是同樣存在的。到現在也不能說完全解決了。任何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都是要先從0到1,從無到有做起來的,會經歷一個不規範到規範的過程。

美團也不可能從做網約車第一天起,就完全解決黑產、刷單、外牌車等等一系列問題。如今滴滴用一個成熟大企業的規範,來譴責一個剛剛起步的平臺,未免很滑稽。

這幾天,滴滴公司也在瘋狂補貼乘客,獨角獸工場的小夥伴每天手機上能收到好幾條滴滴的優惠短信,由此可見,滴滴其實是害怕美團對自己造成實質性影響,瓜分自己壟斷的市場份額。

美團能迅速拿下1/3市場份額,一方面是因為低價出行和補貼的誘惑,另一方面也說明乘客和司機對滴滴的不滿。

從長遠來看,壟斷是不利於市場發展的,只有打破一家獨大,有競爭才能有活力,這樣才能讓乘客和司機真正受益。


獨角獸工場

前幾天打車的時候,滴滴司機主動和我說起,他們已經組織了相當龐大的一群司機,就等著美團打車進入成都市場,因為滴滴對司機的抽成實在太高了。


甚至,他們都完全清楚美團打車在其他城市給司機的待遇,什麼每天在線10小時,盈利不滿600的系統補足到600,達到600系統還有獎勵。


我至今記得司機說起這些時候的興奮感。


坦白講,我不認為美團打車現如今的狀況,對行業產生了很大的實質性影響。假如王興所說的三分之一的份額是真的,那也是建立在鉅額補貼基礎上的、一座城市的表現,而滴滴是全行業的壟斷者,美團還遠不足以撼動大盤,滴滴的高管本不必發出這樣聳人聽聞的言論。


滴滴的反應,看上去就是曾經打破規則、終於爬到可以制定規則位置的人,用新規則排除競爭者。這種事情在商界並不多見,倒是在政壇很常見。他們這樣發聲,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美團真正讓滴滴產生了危機感,因為這是一個有能力打得起補貼大戰的競爭對手。


自由市場總是呼籲競爭的,因為只有競爭,普通消費者才能得到更公平的定價和選擇權。短短几年時間,滴滴確實存在一個從卑微的創業團隊到傲慢的巨頭的過程,美團打車的入局,激起了人們“天下苦秦久矣”的共鳴,對滴滴來說,消費者和司機們的這種念頭,可能比某些實質性的衝擊更可怕。


此時此刻滴滴與美團的競爭,和滴滴與快的、Uber之間的競爭性質完全不同。過去滴滴的競爭主題是搶地盤,大家的起跑線差不多,誰跑得快,誰能把對手耗死誰就贏,可是現在,競爭的主題是守江山,滴滴已經基本壟斷整個行業,美團作為顛覆者,可以一點一點蠶食市場,一座一座城市按部就班有序推進。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打江山易,守江山難,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滴滴必須要轉變競爭策略了。


默爾索

市場多一點玩家競爭,受益的總歸是用戶,消費者也樂見其成。

最初滴滴的口號是“讓出行變得更加美好”,當時不論是打車價格、乘車服務還是搭乘效率,滴滴都得到用戶和市場的好評。但隨著網約車“高補貼”的價格戰收尾,在幾乎顛覆了壟斷的出租車行業後,滴滴的市場風評卻急轉直下。拒載、加價、屢屢打不到車……一系列問題讓人們錯愕,從市場整體輿論風向來看,滴滴正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互聯網的世界正在慢慢淡化邊界,特別是在掌握足夠用戶和數據後,尤其會野心膨脹搞點跨界的事情,畢竟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在前有樂視電視、盒馬生鮮這樣的跨界成功者激勵下,美團跨界搞出行市場打劫滴滴並不奇怪。但美團想切入出行領域分蛋糕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以下幾個問題也會使其成長之路充滿變數。

首當其衝的問題就是監管收嚴,按照現行的網約車管理辦法,美團得一個地兒一個地兒的去死磕政府主管部門。滴滴存在那麼久了,都還和政策打得難捨難分,一個新的入場者,想搞定市場準入,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到現在為止,還存在著很多城市對網約車存在持不認可態度呢,尤其是很多出租車管理部門,視網約車為眼中釘肉中刺,欲除之而後快,想讓幫忙?不給你折騰點事就是好的了。

再一點就是如何把海量用戶和用車聯繫起來。用戶基量是優勢沒錯,但其在平臺上的消費行為是否一定就和用車聯繫起來呢?能建立起有效聯繫的有多少,建立起聯繫又願意使用者有多少,這樣一個邏輯下來,能找到的美團打車目標用戶是多少。因此雖然基數可觀,最終有效用戶數達到怎樣一個量級是美團要好好把握的事,找到建立有效聯繫的途徑併產生實際使用的用戶是重點,若是無此準備,再海量的用戶也沒有什麼價值,又如何能對標滴滴精準的用戶群呢。

第三點則是美團這次有多大的決心把戰爭搞大,敢不敢打一場持久戰。跨界固然瀟灑,可是門檻也不低。此次美團深入滴滴腹地作戰,難度可想而知。王興喊出這不是一場戰役,而是一場戰爭的狠話,那麼美團到底有多大的魄力把這場戰爭搞到多大的規模?要知道此前的易到、曹操、首汽等已經陪程維的滴滴在出行這條賽道上燒了百億元以上,最終還沒有和滴滴叫板的力量,核心業務並非出行的美團又準備投入多少彈藥呢?何況程維更是直接放言“爾要戰,便戰”的豪言,顯然是做好了準備,要和美團真刀真槍幹一場。在這樣的情況下,在自己不擅長的出行領域上,美團做好了和一哥滴滴持久戰的準備嗎?

當然,或許美團的這次跨界並不是你死我活的競爭,有時候也可以是合作和共贏。在和滴滴經過一段時間較量後,美團打車若是成功站住腳,成長至讓滴滴必須重視卻也沒有能力奈何的時候,那時或許就到各做讓步的時候了。因為只要證明自己有實力與一哥一較高下,那麼與其大家都吃不著肉,不如雙方都拿出部分非核心利益進行交換,共同把蛋糕做大,共享行業紅利。


天方燕談

美團巨資補貼,以攪局者的形式入局,網約車風平不再。就行業而言,未來則可能會出現帶來多種可能性。

其一,整個網約車市場重新回到野蠻時代,在美團帶頭攪局的帶動之下,整個市場被點燃起了大火,行業內再出現其他品牌,重新進入混戰狀態,為了搶佔市場份額,各家都開啟燒錢模式,整個市場又重新回到起跑線上,適者生存,敗者出局。

其二,美團經歷燒錢模式之後,在已搶佔一定的市場份額後,開始平淡下來,回到理性的發展階段,整個市場出現兩強時代,消費者多了一項選擇。

其三,在美團不要命的逼迫下,迫於市場地位,滴滴也開始跟進補貼,回敬美團,整個市場出現兩強相爭之勢,相爭之間,出現滴滴和快車合併的情況,或者說滴滴被迫出手收了美團的網約車業務,美團賺了錢轉身走人。

其四,再出現網約車的新模式,在互聯網的推動下,各行各業的跨界已經變得越來越容易,市場格局存在,只是出了“小二”模式,整個網約車市場出現了更新迭代,滴滴出行和美團出現差異化競爭,比如猜想,美團和滴滴激戰之下,其實,受影響最大的是出租車,出租車行業改革一直被提起,不可排除,美團或者滴滴參與到了出租車的改革中,擁有了出租車的規模,即是擁有了穩定的司機和車輛,並可以進行集約化管理,減少成本,比當前的個人的網約車更好管理。


財經觀察徐叔

看到滴滴高管說美團打車的鉅額補貼將給行業帶來惡果的言論,我實在忍不住了,真想朝天哈哈哈大笑三聲!滴滴能夠一路收購、併購,最終走到此前的壟斷地位靠的是什麼?還不是無所忌憚地燒錢補貼。一方面是靠燒錢補貼去養成大眾搭乘網約車的習慣,另一方面則是以燒錢補貼為武器去瘋狂佔領市場。如今,滴滴高管卻表示鉅額補貼是錯誤的且將帶來災難性風險,這不是在否定自己的成長軌跡嗎?

在2015年9月舉行的“新網商峰會”上,滴滴總裁柳青在做演講時提到,“有很多朋友都在問燒錢問題,我在這裡做一個回答。怎麼看這個問題呢?其實這真的就是一個規模效應的問題……做出行平臺,一定要靠高規模,這樣才能拉動整個平臺的效率。”也就是說,滴滴早早地就認知到燒錢補貼的重要性,並全力以赴地投身其中。

此外,滴滴高管的言論似乎也是在有意撇清自己成長過程中的“黑歷史”。在滴滴此前狂飆突進的發展過程中,整體思路就是先做大做強,再去解決所謂的“小問題”。如,乘客乘車的安全隱患、外牌車增多、司機門檻較低且缺少審核環節點、黑產和刷單等問題,都是在滴滴成長壯大之後才逐漸去解決的。如今滴滴高管卻說美團打車採用類似的手段,會對行業造成根本破壞,顯得有些滑天下之大稽。

歸根到底,滴滴高管之所以會說出不著邊際的言論,或許還是因為“怕了”。在將所有競爭對手搞定之後,滴滴此前聲勢一時無兩,在網約車市場有著絕對的話語權和主動權。隨後,滴滴迫不及待地露出“猙獰”一面。不僅將所有針對司機、乘客兩段的補貼政策等幾乎全面取消,還玩起了動態調價機制。一時間,滴滴可謂飽受詬病。但是大眾消費者也沒辦法,畢竟市場中也就滴滴一家網約車企業了。

而隨著美團打車的入局,形勢立刻有所變化。如,美團打車以兇猛態勢在所進駐城市拿下1/3的市場份額。這並不是說美團打車有多麼優秀,而是證明了人們對於低價出行方式的剛性訴求。如果滴滴還不拿出相應的補貼等措施,市場份額將會越來越小。但是現在的滴滴並不想再燒錢去補貼,因此也就只能放放“嘴炮”來過過癮了。

誠然,美團目前在網約車市場的鉅額補貼、允許外牌車湧入等有可能會帶來一些問題,但絕不是“災難性風險”,滴滴高管的言論有些誇大其詞了。美團打車給網約車市場帶來的影響從長遠來看還是正面的,能夠打破滴滴的壟斷態勢,讓整個市場重煥活力。而最終受益的,將是廣大消費者。


科技新發現

自從美團宣佈進軍網約車以來,每次用滴滴打車,我總會問司機:如果美團來了,你會不會去美團?幾乎所有司機都表示會去,隨之而來的是對滴滴平臺的吐槽和抱怨。

一次,用優享打到了奔馳S,面對同樣的問題,司機大哥先是表示會去,隨後想起美團沒有專車業務,“沒關係,我開奔馳跑滴滴,讓我老婆開家裡的奧迪跑美團!”

對於司機和我這樣的吃瓜群眾而言,滴滴在網約車二戰中的成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了更多選擇,調劑了生活的一成不變。

在這場由巨頭操盤、獨角獸圍攻、新老玩家共同發起的網約車大戰中,滴滴在專車、快車、順風車及出租車領域都遭遇了挑戰。

首先,在程維最迫切一決勝負的專車領域,除了老玩家神州專車,還有新晉獨角獸曹操專車,前者背後有“新三板市值第一股”神州優車母公司力挺,阿里加持;後者則由車廠吉利戰略投資。二者同專做高端出租車出行的首汽約車,與滴滴剛正面。

而攜程推出的專車,則在專車領域與滴滴構成競爭,而出租車則和滴滴、首汽達成合作關係。這種競合關係,也可能會被去哪兒專車採用。值得一提的是,美團上線的旅行業務,與攜程、去哪兒等OTA公司形成競爭。

為了打贏專車市場,滴滴沒少費心思。在低緯度上,2017年2月,滴滴宣佈推出優享服務,介於快車與專車之間的價格空檔,提供快車中價格較高車型(裸車價12萬以上,車齡3年以內);在高緯度上,2017年5月,滴滴推出了比專車更豪華的滴滴豪華車,主力車型奔馳E級、寶馬5系、奧迪A6、Tesla Model S等,五星級車內環境,管家式司機服務,當然價格也不菲,是專車的2倍以上,目前佈局北上深三座一線城市。

在網約車這個絕對主場,滴滴已經建立起精細化服務體系和司機培養晉升路徑,因此儘管面對挑戰,其地位依然難以撼動,只是決戰的時點,可能要向後推移了。

其次,在最受關注的快車領域,一直吃獨食的滴滴遭到老玩家易到和新玩家美團的進攻。易到在經歷了樂視危局後,終於得以全力投入到網約車戰局(上一次網約車大戰易到的迅速落敗,樂視是繞不開的因素),而且易到在本輪進攻中已經調整戰略,全力投入“平價網約車業務”, 要在流量最大的戰場搶下份額。周航曾以為“高端出行能固守城牆”,結果越做越窄。後來反思時,他表示共享經濟最關鍵的應該是“便宜”。美團自不必說,這次戰火便是它引燃的。

被人動了蛋糕,程維發表宣言:“爾要戰,便戰”。這一領域攻佔的是流量,用“便宜”迅速搶佔市場,也是燒錢如燒柴的領域。新芽NewSeed(ID:pelink)此前曾對三方彈藥儲備做了分析:目前滴滴有現金120億美元左右,美團計劃10億美元保底,上不封頂,易到用於這一業務的是60億元左右。

然而,正當三方準備開足馬力再掀補貼大戰時,各地政府紛紛叫停,真刀真槍轉為暗戰。不過,快車沉痾已久,只要給與美團和易到一定的發展時間,快車當前的市場格局會有一變。

除此之外,首汽約車穩守出租車領域,高德順風車“隨便玩玩”,相比之下,嘀嗒出行則較為激進,不僅從嘀嗒拼車更名嘀嗒出行,更是瞄向競爭較少的出租車市場,與滴滴在順風車和出租車領域形成競爭。


新芽NewSeed

美團這次高調進入上海市場,是一次堪稱完美的閃電戰——以重金補貼為主要火力,以強勢的輿論宣傳為輔助,再加上開站3天就有美團創始人王興宣佈獲得了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

美團的攻勢還是挺猛的。而滴滴目前的反應從聲量上來說還是相對較小的。但別忘了,美團是打車行業新進的一員,而滴滴已經在這個領域深耕了七八年了。

被美團拿去了30%的市場份額,而剩下的大部分市場份額依然是由滴滴掌握的。更何況那些衝著美團高額補貼過去的用戶,其忠誠度令人懷疑,一旦補貼完結,這些用戶或司機會不會倒戈呢?

作為打車行業的破局者,美團這麼做是沒錯的,畢竟它急需在一個主戰場上佔據一席之地,然後才能在全國作為典型案例去推廣。美團採取的低抽成甚至是前期0抽成、對用戶和司機兩端都補貼,確實是令所有人眼前一亮。但這種高額補貼是不可持續的。

美團用閃電戰一戰成名;滴滴則應該用持久戰的心態來面對對手。畢竟二戰中德軍閃電戰、日軍戰線拉太長這些現象在美團的業務線上也出現了。而滴滴應該向中國抗日戰略,以持久戰消耗對手的子彈,爭取奪得最終的勝利。

現階段其實滴滴給美團的建議,比如高額補貼將黑產、刷單、以及不明身份的司機引入市場,都是曾經滴滴踩過的坑。這些建議也是比較中肯的,看來美團和滴滴確實是真愛,愛之深,責之切啊!

其實對於用戶來說,兩家公司互相競爭,短期內都是有利可圖的;但長期來看,羊毛出在羊身上,當其中一家最終勝出或者兩家合併,所有的補貼,最終還是會被平臺方給賺回去的。


CEO來信

對於目前一直還在滴滴打車平臺專職的司機來說確實是件好事,因為滴滴司機可以有更多的選擇餘地了,高額的平臺抽成緊這一點讓多少滴滴司機望而卻步,傷了多少司機的心!


然而,美團打車進軍打車市場,對司機和乘客來說都是喜出望外。美團推出的優惠力度也是不小啊,跑夠十個小時,接夠10單,保底600,如果完成指定任務還有200的獎勵,這下對司機來說誘惑真的不小,單憑這一點,有多少司機期待早日加入美團打車啊!雖說美團打車現在打的是價格戰,巨資燒錢,但是得益的是司機和乘客,有什麼不好的呢?

對於前期美團打車進入市場可能會引起不小的躁動,對網約車市場行成不小的衝擊,但是隨著慢慢的穩固下來,燒錢模式也會停歇,補貼可能也沒那麼多了,人們對之也很坦然了,都清楚美團打車開始階段需要有比較大的投入,會給司機和乘客帶來一定的打車紅利,等過了後再做打算也不遲,打車市場鹿死誰手也不一定!靜觀其變,坐享漁翁之利!

打車市場是個大的奶酪蛋糕,人人想分得一分,瓜分這個巨大的利益市場,網約車平臺也不知這幾家,總得來說有二三百家網約車平臺,看誰能給乘客帶來更好的打車體驗與服務,誰才是行業中的“領頭軍”,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